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龙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搞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一项是( )
A.所宝以百数(珍宝) B.拊掌大笑(拍手)
C.尾搐入两股间(抽缩)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2.用现代文叙述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搞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小题。
童趣(节选)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下面词句没有“看”的意思的一项是( )
A.定神细视 B.神游其中 C.见二虫斗 D.观之正浓
4.让作者觉得有趣的事情是( )(多选题)
A.神游土墙花台
B.挑逗虫蚁
C.观二虫斗
D.鞭蛤蟆
5.读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危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6.理解文中加点的字。
(1)引:__________
(2)且:___________
(3)遂:___________
(4)亡:___________
7.下面句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1)一人饮之有余( )
(2)吾能为之足( )
8.翻译文中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用一个成语作为本文标题并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0.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教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试着用古汉语将文中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2.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
(1)子罕弗受( ) (2)以示玉人( )
(3)故敢献之( ) (4)皆丧其宝也( )
13.翻译下列句子: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不我,皆丧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宋人为什么要送玉给子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子罕为什么不接受玉?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汝心之固 固:顽固
B.惧其不已也 已:已经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17.用原文回答下边的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读书要三到(节选)》,回答问题。
读书要三到(节选)
(宋)朱熹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A.看见 B.听到 C.通“现”,出现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
A.急忙 B.重要 C.严重
20.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则短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3.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
24.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从表达方式上看,选文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26.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
29.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李惠断案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少时,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①背之物。惠②问众人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众人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同释重担息树阴____ ②置羊皮____
③使争者视之____ ④负薪者____
31.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3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负薪者(……的人) B.以杖击(用)
C.各言藉背之物(的) D.使争者视之(盐)
33.李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羊皮的主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①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②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②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3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恐已暮矣 (暮:晚了) B.安敢戏其君 (戏:戏弄)
C.日出之阳 (阳:太阳) D.何不炳烛乎 (炳:点,点燃)
3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于”与“晋平公问于师旷”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请救于齐 B.苛政猛于虎
C.闻达于诸侯 D.黄鸟于飞
36.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请划分三处)。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3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盲臣安敢戏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请用原文回答,并说明师旷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分析】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理解字词应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结合译文可知A选项错误,宝:珍藏的。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句意思是: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
3.B 4.ACD 5.哈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嘴里的情景。
【分析】译文: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掉了。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A答案:“定神细视”的意思是定睛细看。含有“看”的意思。
B答案:“神游其中”的意思是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不含有“看”的意思。
C答案:“见二虫斗”的意思是看见两只虫子相斗。含有“看”的意思。
D答案:“观之正浓”的意思是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含有“看”的意思。
所以选择B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从原文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见二虫斗草间”“捉蛤蟆,鞭数十”可知,让作者觉得有趣的事情时ACD三个答案。
5.这道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学生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即可。
6. 拿 将要 于是 失掉 7. 酒 蛇 8.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9.画蛇添足 10.做任何事都要尊重事情的本来面目,不能自作聪明,多此一举。 11.蛇固无足,子莫能为之足。
【分析】翻译: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引:拿起。(2)且:将要(3)遂:于是(4)亡:丢失,失去。
7.本题考查多义字。(1)一人饮之有余。“之”指的是酒。(2)吾能为之足。“之”指的是蛇。
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翻译: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9.本题考查 成语的识记。画蛇添足:意思是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一人做了一件事,不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
10.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概括。从文章我们得到的道理: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3.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11.本题考查句式转换。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学生可根据次方法进行解答。蛇固无足,子莫(意思是不)能为之足。
12. 接受 出示 所以 丢失 13.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 14.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15.因为他把不贪图贿赂当宝贝,表明他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分析】译文: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琢玉的人认为是块宝,因此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认为不贪(这种品质)是宝,你认为玉石是宝,假若把玉给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
12.本题考查的是字义的辨析。
“子罕弗受”的意思是:子罕不接受。其中“受”的意思是:接受。
“以示玉人”的意思是: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其中“示”的意思是:出示。
“故敢献之”的意思是:因此才敢献给你。其中“故”的意思是:因此,所以。
“皆丧其宝也”的意思是:都失去了宝。其中“丧”的意思是:丢失,失去。
13.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字词“以”的翻译是“认为”,“若”的翻译是“假如”,“皆”的翻译是“都”,翻译后要读读句子是否通顺。
1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宋人因为琢玉的人说这块玉石是宝,所以才想把他送给子罕。原文为: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由“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可以看出子罕他因为把不贪图贿赂当宝贝,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玉。这表明他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16.B 17.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8.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可是山不会增高,忧愁什么挖不平呢?
【分析】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1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惧其不已也”的意思是“害怕他不停止”,“已”应解释为“停止”。
17.本题要求答出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标,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出能体现愚公移山原因的段,然后分析。因为本题要求用原文回答,就要从相关的段落中筛选出关键句来作答。文章先交待了太行王屋二山的位置,然后交待愚公“面山而居”,并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可见这就是愚公移山的原因;愚公在与家人商量移山之事时曾明确表示“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据此可知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寒暑”,冬夏;“易”,交换;“易节”,换季始”,才;“反”通“返。(2)“而”,表转折,可是;“加”,增加;“何苦”,宾语前置,“苦何”,愁什么;“不平”,挖不平。
19. C B 20.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1.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的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22.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
【分析】译文: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的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其的道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地看。心和眼既然不专注,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见:通“现”,出现(2)急:重要。
20.本题考查句子类型。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
文中的:“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是反问句。
2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翻译: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的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其的道理。
22.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启发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心,还要尽量多调动我们的器官,多个器官共同工作,效果会更好。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
23. 从 这 24.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25. 记述 议论 26.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突出了这个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27.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分析】翻译: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自:从。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对故事的记述。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是对故事的议论。
2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描写方法的分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是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了这个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27.本题寓言故事的识记和主旨分析。这则寓言故事叫《刻舟求剑》。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28. 拜见 于是,就 给……看 说 没有 听说 29.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体现了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分析】翻译: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相关方面知识的积累。
(1)诣:拜见。乃:就;于是。(2)示:给……看。曰:说。(3)未:没有。闻:听说。
2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理解。(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翻译: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不是我家的果,所以请您知道这个道理”这个意思,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30. 休息 放 看 背 31.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少盐屑 32.D 33.李惠通过让人拷打羊皮,我找到了羊皮的主人。
【分析】译文:有负盐的和负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 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对主簿说:“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
30.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分析,写出相应的释义即可。
①“同释重担息树阴”意思是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所以“息”的意思是休息。
②“置羊皮”意思是把羊皮放在席上面。所以“置”的意思是放。
③“使争者视之”意思是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所以“视”的意思是看。
④“负薪者”意思是背负着柴的人。所以“负”的意思是背。
31.本题考查的是节奏的划分,结合原句的语境进行分析。本题中,“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意思是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所以节奏划分应该是: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32.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解释,结合语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在本题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使争者视之”意思是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羊皮。所以“之”是指羊皮。
3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结合原文的主旨进行分析,李惠找到主人的方法就是用了一块羊皮来寻找,结合例文内容来概括,可以写成李惠通过让人拷打羊皮,我找到了羊皮的主人。
34.C 35.A 36.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37. 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 点亮蜡烛照明,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38.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②“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
【分析】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34.本题考查的是加点字的解释,仔细分析原句的内容,可以得出解释有误的是C项,“日出之阳”中的“阳”意思是阳光,并不是太阳。
35.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含义,结合语境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本题中,与例句的意思不相同的是A项。A项中“于”是“向”的意思;B项,是“比”的意思,C项是“在......中的意思”。D项,动词词头,无意义。
3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都安居是学好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断句遵循的几个原则是:①保证语句流畅;②不破坏原意;③意义单位不割裂;④断后再读,品味调整。
37.本题考查的是翻译语句,注意结合语句中重要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行分析。结合语境进行翻译,注意语言的流畅完整,不要写错别字。可以参考例文进行分析。
3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分析,这段文字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强调了时时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年轻人珍惜大好时光,立志向学,成就一番事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