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年6月杭嘉湖金四县区学考模拟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表是我国新石器时期部分文化遗存及地域分布。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特色 文物 铜镜 彩陶盆 蛋壳黑陶杯 玉龙 玉琮
分布 黄河上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中下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A.分布高度集中 B.呈现多元起源 C.体现阶级分化 D.神话色彩浓郁
2.荀子的思想赖以流传的最初载体很可能是
A.龟甲兽骨 B.青铜器具 C.竹简木牍 D.绢帛纸张
3.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第3题图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为作者观点提供最主要依据的是辛亥革命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C.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1924—1927年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力量”的含义是指
A.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建立 B.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战略转移
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下列事件中,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的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C.“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 D.“一国两制”的提出
7.某河流定期泛滥,每逢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要将种子撒播即可静待来年收获。河边的沼泽中盛产莎草、鸟类和鱼类。与材料描述相符合的古代文明是
A.古埃及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8.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当时这个国家采取的举措是
A.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B.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实行锁国政策以加强统治 D.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
(
第9题图
)9.依据下图信息判断,该地图反映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C.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分布图
D.苏联解体后的东西欧洲图
10.有学者认为,“冷战”政策在实践中表现为组织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进行核战争恫吓,加强宣传攻势,破坏正常经济关系,干涉他国内政等。据此,下列举措与“冷战”有关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D.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12.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某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据此可知,该制度是
A.察举制 B.科举制
C.禅让制 D.九品中正制
13.在宋以前“无讼”是地方官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但是到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风气,“编户之内,学讼成风”。这本质上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民间利益纠纷现象增多
C.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官员执政水平亟待提高
14.“东北”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下列选项中,朝代与东北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或官职对应正确的是
A.汉朝——西域都护府 B.唐朝——安西都护府
C.元朝——宣政院 D.明朝——奴儿干都司
15.关于洋务运动的功过是非,历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集进步与反动于一身”。对观点中的“进步”理解最准确的是
A.对封建统治的维护 B.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
C.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冲击了旧式官僚体系
16.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中指出,五四运动时期的工人罢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于政治和爱国的大罢工,工人的目的不是要求加薪或改善他们的待遇,而是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这反映了当时
A.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B.中共中央凝聚人民力量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7.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持久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下表所列历史事件与对应的评述错误的是
中国正面战场抗击日寇部分会战一览表
会战 意义
① 淞沪会战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② 忻口会战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③ 武汉会战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④ 第三次长沙会战 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
A.① B.② C.③ D.④
18.新中国成立之初,围绕着“两白一黑”,党和政府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展了一场经济领域的斗争,毛泽东认为其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这场“斗争”
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C.基本稳定了全国的物价 D.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19.1964年,中共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作出了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大力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
①加快了国有企业的转型 ②增强了国防力量
③推动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④改善了工业布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0.恩格斯说:“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而同时他们又不断反叛这个最高首脑。”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出现于
A.阿拉伯帝国 B.中古西欧 C.奥斯曼帝国 D.古代美洲
2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这个运动就是一群知识分子在科学化或理性化的世界观指引下试图在人
类事务中发现一些类似于自然规律的‘永恒法则’的努力。”据此,“这个运动”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22.从下面大事年表中提炼出最恰当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议会重新召开
1688年 英国发生“光荣革命”
1787年 美国宪法制定
1789年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804年 《拿破仑法典》颁布
A.封建时代欧洲的政治变革 B.君主立宪制的逐渐形成
C.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3.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
A.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指导思想 B.不断创新发展彰显生命力
C.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现实 D.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第24题图
)24.下图为巴黎和会三个实际操纵国英、美、法对德国和苏俄的态度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此次会议达成的共识是
A.反对苏维埃俄国
B.提升欧洲地位
C.认可美国的领导
D.彻底削弱德国
25.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隶属于某一个甚至几个区域经济集团。理论上,区域经济集团按发展水平可分为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形成一种“大圈套小圈,小圈扣小圈”的格局。这反映了当今区域经济集团
A.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长足发展 B.发展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
C.致使各国间经济矛盾不断出现 D.促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15分,第27小题20分,共35分)
26.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会议 内容
1921年 上海-嘉兴 中共一大 确定党的名称,明确党的奋斗目标等
1923年 广州 A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B 遵义 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1949年 西柏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提出促进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及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党的工作重心 C ;毛泽东提醒全党坚持“两个务必”等。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表中A、B、C对应的内容。结合所学,概括中共一大的意义。(7分)
材料二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 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
——摘自李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三大历史性突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四大为“松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第一大突破”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新格局?指出2001年中国“借力发展”的重大举措。(8分)
27.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诞生于北非和西亚之间广袤干旱地带的诸多文明,很快就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帝国,在与游牧民族的不断斗争中,甚至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但是,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历史舞台,还不到整个大陆面积的1/3,要想将整个地球作为历史的舞台,就必须将五大洲和三大洋联合在一起。而直到人类开辟出“海上的航线”之后,我们的世界才像现在这样属于一个整体。
——【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人类开辟出“海上的航线”的主要标志,如何理解该事件后“我们的世界才属于一个整体”?(6分)
材料二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锭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19世纪世界棉花产业中心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三 下表为三个学习小组围绕“经济全球化”开展的研究主题
组名 研究主题
甲 区域经济集团化
乙 经济全球化出现的背景
丙 ▲
(3)材料三甲组确定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研究主题,会涉及哪些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请列举二个。请为丙组设计一个研究主题,并拟定简要的研究提纲。 (8分)
(要求:有概括性主题名称及2个相关研究要点。)2023年6月杭嘉湖金四县区高一学考模拟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A D B A B B B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C D C C B C B B
题目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B A B
非选择题部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15分,第27小题20分,共35分)。
26.(1)A:中共三大(1分),B:1935年(1分),C: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2分)
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分)
(2)贡献: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新格局: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4分)
举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分)
(1)主要标志:达 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选2P69或纲下P35)(3分,只写出一个得1分。)
(如写出“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也得分)
理解: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纲下第三单元导语)
或: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州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纲下P40课前导语)(3分)
(2)变化:世界棉花产业中心由印度、中国转移到欧洲。(2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和推广;
全球联系的逐步建立;欧洲列强海外殖民活动的愈演愈烈。
(任写4个,得4分)
名称: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任写2个,得
2分)
主题名称(2分) 研究提纲(4分)
示例1: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①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③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使各国生产活动密切联系。 或1995年世贸组织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④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成强劲时代潮流。
示例2: 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和对策 ①问题: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 ②对策:以诚相待、普惠共享,利用机遇,合作应对挑战。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评分标准:
写出研究主题2分,研究提纲相关内容1点2分,2点4分,主题与提纲不一致不给分。
除示例1、示例2外,如有其他围绕经济全球化的研究主题,同等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