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7张PPT)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左传》的文学常识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合称为“春秋三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3.《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语基P169》)
①编年体:以年月日顺序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第一部)、“春秋三传”《左传》(第一部叙事详尽)、《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等。
②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国语》(最早的一部,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战国策》(较好的一部,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等。
③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④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便于阅读)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⑥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 记》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现代汉语中的修饰语(定语、状语)独立成句。
原句: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倒装效果分析:“心满意足地”作状语,原句把状语扣出来,放到后面,单独成为两个小分句,“又心满”“又心满”。这样的表达方式起强调作用,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
例2:原句: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
“退”活用为“使…退却”
为何退
谁去退
如何退
退如何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1.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公、侯、伯、子、男
2秦穆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公、齐桓公
3.以:因为。
4.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5.贰: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于楚贰
6.军:驻军。名词→动词 省略介词“于”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的南面。
状语后置(1)格式:动词+以+宾语(名/代)
译:以+宾语+动词
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2)格式:动词/形容词+于+宾
译:于+宾语+动词/形容词
例:战于长勺。
(3)格式:动词+乎+宾语,相当“于”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译:如/若+宾语+动词
例: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小虫趴着不动,像木鸡一样蠢笨。)
(5)有时候,后置的状语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于”“以”)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例: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涵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pú)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
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秦晋围郑示意图
1.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情节
2.晋国和秦国为何攻打郑国?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4.第二段如何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5.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1.第一段交代什么内容?
答:秦晋围郑。
2.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 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是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孙子兵法》
②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做铺垫)。
③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属于开端,从 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内容上交代 的形式。
《语基》P228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险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拜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能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请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1.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状语后置句 2.若:如果。使:派遣
3.师:军队
4.臣之壮 之:助词,主谓取独立,不译。 古时男子三十岁为壮。 犹:尚且
5.无能为也已:为:做。 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已 同“矣”
6.用:重用。 7.许:答应
烛之武其人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
“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1.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体现了怎样的形象?
答: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善于纳谏,礼贤下士
绵里藏针:善于言辩
2.第二段如何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侧面烘托: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正面描写:“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爱国,顾全大局,腹有良谋(敢于临危受命)。
3.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1.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缒<动>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
2.既:已经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3.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4.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5.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勇敢无畏
勇敢无畏
1.执事: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
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
③供役使者,仆从;侍从
④对对方的敬称。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1.国,指晋国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作为疆界
译文:越过晋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2.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
其:指示代词, 这 (那)
3.焉:哪里,疑问代词
4.亡:灭掉/使动,使……灭亡
陪:增加/使动,使……增加
5.两个“之”:主谓取独
6.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鄙:①<名>边疆,边远的地方;郊野。
《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质朴,粗野。“子路性鄙,好勇力”
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
③<形>浅陋,庸俗。《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动>鄙薄,轻视。《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
⑤谦词。《滕王阁序》:“敢竭鄙诚。
(斗胆)竭诚奉上我的一片真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以为:把……作为
2.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古)
泛指主人,主办方(今)
3.行李:外交使者(古)
今:出门时带的行囊
4.共:通“供”,供给
5.乏困:缺少的物资。形→名
困:贫乏,短缺
译文: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让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2.做东:当东道主,引申为民间娱乐项目或宴请宾客时将主人或举办人称为做东。
中国古代建造的房屋大都是坐北朝南的。有地位或富裕的人家,房子的正中是客厅,在厅中朝南摆放两个座位,一东一西。接待客人时,主人总是先把客人迎到西边的座位上,然后自己才在东边的座位上坐下。
有的人家更讲究,他们在厅门上修东、西两条并排的路,进厅门的台阶也分东、西两处。迎接客人时,将客人引到西边的道路,主人则走东边的道路。
主人又被称为东道主或东道,简称为东。做主人,自然就变成做东了。如果某个国家举办国际性的运动会或专项比赛,也可称为东道主或东道国。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为:给予 动词 2.赐:恩惠 名词
3.朝:早晨—>在早上 夕:傍晚—>在晚上名作状语
4.济:渡河(同舟共济)
5.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指版筑的工事。
(版筑,我国古代修建墙体的一种技术,指筑土墙,把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用杵捣坚实,就成为墙。)
6.焉:句末助词,不译。 7.之:取独
译文: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把焦、瑕两城。然而,他在早上渡河回国,在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济
①<名>泛指河水。<动>渡;渡水。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动>成功;成就。
《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③<动>救助;帮助。
扶危济困
④<动>停止。《淮南子·览冥》:“于是风济而波罢。
相关背景: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死,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1.厌:通”餍”满足 何厌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封:疆界,这里作动词,使……作疆界。
3.肆其西封:扩张西部的疆界 肆:延伸、扩张
4.阙:通“缺”,侵损、削减(使……减少)
5.焉:从哪里 于何 兼词
6.利:使……获利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图:考虑。
7.说:通“悦”,高兴。 乃:于是。
译文: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守卫,就回国了。
阙:què
①<名>古代宫殿门外两侧左右相对高耸的建筑物。②借指宫殿或京城。
quē通“缺”
①缺口;豁口。《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缺点;过失。《出师表》:“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③削弱;亏损。《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缺少
jué
<动>通“掘”,挖掘。《郑伯克段于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鲍鱼之肆,肆,店铺; 鲍鱼:即渍鱼,有腥臭。
意思是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汉刘向《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兰芷之室:比喻良好的环境。
焉:(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他,他们.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3.疑问代词,什么
世与我而相违背,复驾言兮焉求?
(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三)助词
1.表陈述或肯定,“了”或不译。
①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表示疑问,“呢”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表示感叹,“啊、呢”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5.用在形容词、副词后,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3再÷10 余数 对应
地支:**-3÷12 余数 对应
2022年
烛之武是如何劝说秦穆公的?
烛之武其言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主动示弱,避其锐气。)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以利相诱,动摇秦君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
——挑拨离间,拉拢秦君
(引史为例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推测未来,毁其盟约
(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釜底抽薪)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这样得来的安稳局面是否能长久牢固?
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帕默斯顿
春秋无义战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吕祖谦《东莱く左传>博议》
清人林云铭这样评述:
“(烛之武)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gòu]圈套,牢笼)中也”。
南宋吕祖谦在《东莱左传博议》写道: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难道;岂。表示反问)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1、欲擒故纵,以退为进;
2、阐明厉害,动摇军心;
3、投其所好,以利相诱;
4、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5、推测未来,釜底抽薪。
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保全郑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f ú )人:那人 (古今异义)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同盟 知:通“智”
易:代替
其:还是。表祈使
“因人……不武”:三个无标志的判断句
译文:子犯请求晋侯下令出兵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如何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晋文公明白,面对秦郑联盟,晋难以取胜。
具体地说,“不仁”“不武”是冠冕堂的借口,“不知”オ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胜负之数难以预料。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晋文公的退兵,说到底是“利”字起作用。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晋文公并不昏庸,头脑清晰、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2.思考:秦伯退兵之时,为何留三员大将戍之?
撤军之时,留下三员猛将,其目的显而易见,明为保护郑国免受他国侵犯,实则监视郑国以防其变卦,从而确保这次轻而易举得来的胜利果实。
品读人物
●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秦伯: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重利轻义)、老奸巨猾。
●晋文公:
贪婪却冷静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自己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例: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这(那)个""这(那)些""这(那)里"。
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
副词
1.商婉(祈使)语气,译为“还是”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祈使语气,译为“要” “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加强猜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其可怪也欤!(《师说》)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三)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这篇短文是如何运用伏笔与照应的?
明确:例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②“夜绝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本文的情节主要特点是:
1.情节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
①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②读者本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③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伏笔与照应得当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说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灭亡的郑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4.顺叙。使文章条理清晰。秦晋围郑-临危受命-劝退秦师-晋国退兵。
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3种人的特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1、志士。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 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怀才不遇、知难而上、临危受命,深明大义,视死如归
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智勇双全,爱国志士。
秦军
开端
秦晋围郑
发展
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
高潮
劝退秦师
晋军
结局
秦晋退兵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运用示例】
烛之武
1.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2.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珍贵的。年轻的时候没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蓄了一生的能量,只为在年老出土时释放出来。烛之武就像是一个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的人参。人参是植物中最特别的一种,就如烛之武,不然郑伯怎么会把国家的安危托在烛之武身上呢?人参也是极好的补品,对人的作用很大,烛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辟的话,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抓住秦伯的心理弱点,达到了劝退的目的。
4.何谓君子之勇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5.“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6.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亦敌不过一张嘴。 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孔明舌战群儒,实例甚多,然则口舌之争不可小觑。只靠一张嘴,亦可通天下事,知天下人,掌天下权。
7.烛之武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的牢骚与怨气,但是他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关心。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的焦急与渴盼。如果没有对国家结实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如此了然?烛之武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烛之武的胜利,因为成功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晋候:
1.学会包容,不因为被人背叛而发怒,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学会包容,要像晋侯一样,懂得把握形势,理智退兵,学会包容,更要放眼未来,不要把眼光留在自己的脚下。
2.忍是成事之本,晋侯从一开始流亡时就忍。忍到了当上国君之日。如今看着眼前的肥肉他忍,最后成了春秋五霸主之一。晋侯以忍做成了大事。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一门艺术。能忍必会积蓄力量,挥出那致命一击。
3.当你进退两难,无法抉择时;当你尴尬时,不妨试着为自己找个台阶下。晋侯擅长为自己找台阶。当盟军背信弃义时,他不慌不忙地说:“失掉自己的盟友,是不理智的;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又反过来害人家,是不仁义的;用散乱的军队攻打整编的部队,是兵家所忌的!”这样既可以达到退兵目的,又不失颜面,实为明举!其实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挣脱尴尬。(退一步海阔天空)
郑伯
做人要听得进良言。既然你没有似水才华,那你应该听懂水流的声音。
正史上对烛之武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分析劝谏成功原因
(1)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 先对方之忧而忧
(2)语言上尊重对方,赢得好感。 忠言顺耳利于听
(3)努力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可以退为进。
(4)可推己及人,由小道理引出大道理。
(5)渲染一意孤行的严重后果。
(6)营造气氛,制造噱头,或出人意料,引起对方的关注。
(7)前提条件是要充分了解你的游说对象。
双方白天打仗,晚上吃饭喝酒,除非奇袭
宋襄公
宋国比起楚国本来就弱小,当时在泓水两军隔岸对阵。当楚国仗着人多势众、兵强马壮渡水而过时,宋襄公把往日作风贯彻到底。
如果趁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或许能打胜仗。
可宋襄公却义正言辞的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什么仁义呢?”
楚军渡河上岸后,乱成一锅粥地摆好阵势,该打了?宋襄公又责备公子目夷道:“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楚国从来没有打过这样轻松的战争,宋国那边是落荒而逃 ,宋襄公更是身受重伤,不久离开人世。
哪怕他临死前,仍然坚持“依我说: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可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把讲武德放在第一位,如此这样真的好吗?做人要讲武德,但更要因时因地因人变通。宋襄公一点也不变通,在和平年代说好听点是高风亮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在战争年代就真的愚蠢了,愚不可及。
然而,宋襄公到死都非常看重晋国公子重耳,说他是个有志气的人,将来一定是霸主。大家说,宋襄公是真愚蠢吗?还是不为时代所容的无辜者?他算不算春秋五霸之一?
秦军
开端
秦晋围郑
发展
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
高潮
劝退秦师
晋军
结局
秦晋退兵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舍 郑 (利于秦)
赐 晋 (负于秦)
肆 晋 (阙于秦)
晓 以
利 害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1、郑既知亡
对秦
退出(示弱)
2、亡郑陪邻
对秦
有害(离间)
(表面)
3、舍郑利秦
对秦
有利(利诱)
4-5、亡郑阙秦
对秦
有大害(瓦解)
(深层)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烛之武谋略小析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欲擒故纵
投其所好
挑拨离间
釜
底抽
薪
保全郑国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3种人的特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观点一:他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オ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烛之武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观点二: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ト;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体现了他的勇士性格。
观点三: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久不得志
深明大义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许之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夜缒而出,见秦伯
临危受命,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有胆有识——“无畏”与“爱国”
烛之武形象分析
勇赴国难,不卑不亢的爱国志士。
知己知彼,精于辞令的善辩之士。
郑 伯——善于纳谏,礼贤下士
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晋 伯——沉着应对,头脑清醒,判断理智
开篇写秦晋联合,直逼郑都,第二自然段写佚之狐关键时刻荐举烛之武出使秦军,“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这是一抑一扬。
烛之武应召进见郑君,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在郑伯入情入理的劝说下,烛之武终于顾全大局,勇担重任,这是二抑二扬。
文章结尾写子犯建议晋文公击秦,可是晋文公一番“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断果断地拒绝了子犯的建议,并最终撤军。这是三抑三扬。
波澜起伏——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烛之武与邹忌的劝说艺术
1.为对方打算——先对方之忧而忧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善于抓时机——事半功倍易成功
教师点评分析:
①尊重他人 赢得好感 ②创造环境 和谐气氛
③类比推理 由此及彼 ④避其锋芒 欲擒故纵
⑤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⑥站其立场 思其得失
分化对手,进行离间
得先让对方听你的话,才能进入他的心,如何言言刺入对方心窝里?
取、肆
形成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