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汤显祖
游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汤显祖
教学目标:
1.了解汤显祖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味戏曲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3.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背诵全诗。
文体知识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1)杂剧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传奇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动作在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3)音乐上,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总之,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3、影响《牡丹亭》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可见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
解题
《游园》
①游园,选自《牡丹亭》,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牡丹亭》最出名的一段唱段《游园惊梦》就是用该曲牌演唱的,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作者及作品简介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 ,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明代社会科举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而不以才学论人。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人去笼络他们。但汤显祖洁身自好,一无所动。他虽然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因而先后两次都严峻地拒绝了招揽。结果汤显祖名落孙山。而且,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他永远落第了。但因此,汤显祖却以高尚的人格和洁白的操守,得到海内人士的称赞。
《牡丹亭》主要情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剧作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情而生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追求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剧作,与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
《游园》是《牡丹亭》中的一出重戏。从情节看,“游园”是杜丽娘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际行动,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如果没有“游园”,杜丽娘就不会受到美好春光的强烈刺激,也就不会做那样离奇的梦,不会有“寻梦”、“写真”、“诘病”、“闹病”等一系列的戏剧情节。
《游园惊梦》“皂罗袍”这段唱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情绪变化。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理”关系上,把二者截然对立,把“理”说成“纯善”的 而把“情”看成是“恶”,是人欲,要求以“理”制“情”,直至灭“情”,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到了明朝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之下,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的写作。
创作背景
真情:
恶情:
人们力图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控制,对理想爱情、幸福生活和清平政治的追求。
人们对不正当的情欲,诸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贪恋。
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主要是歌颂真情。
写士人仕途生涯、宦海沉浮,主要是批判恶情。
汤显祖对人的看法,突出地表现为强调情的价值,这种情分为两种:
情
《南柯记》
《邯郸记》
《还魂记》
《紫钗记》
导入新课
春思
唐﹒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巳《鹊踏枝》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原来/姹chà紫嫣yān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tuí垣yuán。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xuān;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tè看的/这/韶sháo光/贱。
初读课文
游园【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令人无可奈何。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
奈何天:无可如何的意思。
谁家:哪一家。后句意为自己家的庭院花园里没有赏心乐事。
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早晨南浦飞来的轻云在画栋(画栋,释义为有彩绘的栋梁楼阁。)边上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吹打着珠帘。
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
忒:过于。[ tè ][ tēi ][ tuī ]
韶光:大好春光。
下面的曲辞是四字一组组成的对偶句: “朝飞暮卷”,指云气舒卷;
“云霞翠轩”,以彩云缭绕形容阁轩的高耸;
“雨丝风片”,指和风细雨;
“烟波画船”,以烟波浩渺形容画船的远去,
这些都是温煦春日的典型征象,组成一幅天上人间、色彩飞动、春意盎然的三维图画。话锋一转,如此景致却被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一笔抹煞。“锦屏人” 指的是富贵人家,他们只知圈在锦屏包围的狭小天地里,哪里懂什么春光的明媚、天然的美好 丽娘虽也在 “锦屏” 中长大,但一句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分明已与父母那样的 “锦屏人”划清了界限,因而也就跃身 “锦屏” 之外,自立 “天然” 之中,别具只眼,不同流俗,最终形成孤芳自赏、傲然独立的天然美的化身。
思考:
1.分析杜丽娘的情绪变化。
2.《皂罗袍》这支曲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3.请简要分析这首曲子的抒情手法。
4.“皂罗袍”这段曲词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
皂罗袍》是《游园》的核心曲词,描写的是杜丽娘走进花园观赏花园美景后的感受。《皂罗袍》唱出了主人公在春色
感召下所产生的心灵震颤。“姹紫嫣红”的园中景色,引起了杜丽娘内心的波动,情调为之一变。先是“惊”,惊叹“姹紫嫣红”的美景,这美景正是她美丽青春的象征。曲中“断井颓垣”与“姹紫嫣红”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杜丽娘也更惊“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衰败景象,这衰败景象也正是她那冷若冰霜的家庭的真实写照。
接着便是“怨”,埋怨爹娘瞒着她“恁般景致”。最后又是“叹”,感叹这“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有贱”!这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生的觉醒。“锦屏人”指像自己那样的深闺中人,以前都不知道春光意境如此可贵,让它白白地流逝了,这是自怨自悔,自怨自悔中包含着她对不容许她珍视春光的人们的不满。
这样,杜丽娘就把矛头直指向了父母封建礼教的代表。杜丽娘通过对春光的欣赏,抒发了自己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作者紧扣大自然美好春光对杜丽娘心灵的启示和情感的震撼来细致人微地刻画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是通过人物眼睛与人物当时的思绪展现出米。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无境不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另外,这支曲子自然直切的语言与个别字句的精工琢磨触合起来,婉丽精致,形成诗的意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皂罗袍
姹紫嫣红——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
断井颓垣——井干涸、回填,院墙坍塌,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
“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断井颓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明媚的春光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
“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皂罗袍
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皂罗袍
这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
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皂罗袍
“锦屏人”,深闺中人;
“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
句意: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6/15/2023
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1.分析杜丽娘的情绪变化
情绪变化:由惊异、欢悦,对命运的感伤,对外部世界的无限向往,到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
① 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乍进后园,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之景,诧异、欣喜、愉悦之情。
②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人强烈的震撼,表达了深深的伤感、惊惧和无奈之情。“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无限哀怨。(“原来”“似这般”“都付与”这几个副词饱含着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彩。)
③想象中的美景,表达她对外部世界的无限向往。
④结尾写以前都不知道春光意境如此可贵,让它白白地流逝了,这是自怨自悔,也包含着她对不容许她珍视春光的人们的不满。把矛头直指向了父母封建礼教的代表。抒发了自己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总评:杜丽娘出生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盛开的百花,绚烂的色彩,开启了他的心扉。这段曲词细腻生动地描摹了一个少女青春萌动时的微妙心理,情真意切。借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反叛精神或个性解放愿望)。
请简要分析这首曲子的抒情手法。
答案: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借乐景衬哀情),作者借眼前“姹紫嫣红”之景和想象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等美好景色,以及用“姹紫嫣红”概括出喧闹春景,接着又着意描摹“断井颓垣”的荒凉颓败,在强烈的极不协调的对比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情。衬托内心的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②用典抒情,化用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的典故,以抒发虽有良辰美景,但无赏心乐事的伤感。(也可以写化用王勃《滕王阁》的典故,写杜丽娘想象中的春景,以突出自己无心赏春的伤感。)
③直抒胸臆,“奈何天”、尾句等直抒胸臆,表面上是杜丽娘批评养在深闺中的自己居然不知道时光的可贵,太把美好的春光白白浪费了,实则代表了禁锢在封建闺房中千万女性的心愿,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
这首曲子是怎样表达主人公百转千回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借景抒情(借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对比),作者借眼前“姹紫嫣红”之景和想象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等美好景色,以及用“姹紫嫣红”概括出喧闹春景,接着又着意描摹“断井颓垣”的荒凉颓败,在强烈的极不协调的对比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情。衬托内心的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②用典抒情,化用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的典故,以抒发虽有良辰美景,但无赏心乐事的伤感。(也可以写化用王勃《滕王阁》的典故,写杜丽娘想象中的春景,以突出自己无心赏春的伤感。)
③直抒胸臆,“奈何天”、尾句等直抒胸臆,表面上是杜丽娘批评养在深闺中的自己居然不知道时光的可贵,太把美好的春光白白浪费了,实则代表了禁锢在封建闺房中千万女性的心愿,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
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 欧阳修
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
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
(1)这首词是怎样表达主人公的孤寂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对比。物与人的对比,作者将海燕之双、金缕凤之双,与主人公的孤单形成对比。或昔今对比,从前有人相伴,如今无人相陪。
②描写主人公的状态。主人公因为孤寂,半醉腾腾,十分慵懒。
③借景抒情。写帘影无风、花影移动等,以静寂之景衬托主人公的孤寂。
④虚实结合。从前有人相伴,是回忆,是虚;当今无人相陪,是实况,两相比照,更显今之孤寂。
⑤借事抒情。借黄莺惊扰相思梦这件事,来表达主人公的思念、孤寂之意。
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画栋:是指彩绘的栋梁楼阁。这首词很特别的是第一行起就用“双来”,而第二行也用了“双盘”,可见都是一对一对的。而这一句是海燕双飞来,飞到哪里去了呢?飞到了画满彩绘的栋梁楼阁。这栋楼阁的窗帘是没有动静的,因为没有一丝风,但是窗帘外的花影啊,却频繁在移动。这是诗人的痴望眼,诗人看到窗外花很美,看的很痴迷,在加上后句,我们知道诗人是喝了酒了,所以这里更突出诗人酒喝的醉,所以就看到了花的影子在移动。
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读到这句,我们便知道了诗人酒喝到半醉了;腾腾是何意呢?是指升腾,犹飞。诗人感觉自己轻飘飘的随时都有可能飞起来,可见真的喝多了,喝醉了,睡意很浓。绿鬟:是指乌黑发亮的发髻,泛指妇女美丽的头发。那么这里诗人是写的不是自己,写的是女子吗?这就不得而知了。诗人把自己比作神仙一样,睡在了天上,香云把他簇拥着,他很享受这种感觉。
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翠被:是指翡翠羽制成的背帔。这句就是说床头的用翡翠羽制成的背帔上双盘着金缕凤,是两个人的用的。诗人回忆起前年的春天,是有个人与我在一起,共同享用这些。
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那些鲜花里的黄莺飞来飞去,黄昏的斜日,让人犯起了相思梦。也就是喝醉了,看着四处都很美好,都是一对一对的,自己在床前,却发现前年春时候有个人陪,可如今,只能一人独醉。这首诗是对前年春的美好一种向往,有双燕,双盘的凤,还有飞来飞去的黄莺,勾起了相思梦。现实中没人陪,也只能梦中寻找了。
借事抒情是指 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来抒情
(1)因事缘情( 现实之事)
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 》《 壕吏》
②抒情性作品: 为举 (多为细节)来抒情。
例1:“洛阳城 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临发 开封。”(唐代张籍《秋思》)
【析】这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 常 活中 个富于包孕的 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 动细节, 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 对家乡亲 的深切怀念。
例2:“蓝桥春雪君归 ,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
【析】这 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 与元交谊甚笃,爱其 及其诗 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 字,却暗含着诗 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 句不说,只是让读者 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 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 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 浅 深,意微 显”。
借事抒情是指 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来抒情
(1)因事缘情( 现实之事)
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 》《 壕吏》
②抒情性作品: 为举 (多为细节)或其它事件来抒情。
例1:“洛阳城 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临发 开封。”
(唐代张籍《秋思》)
例2:“蓝桥春雪君归 ,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 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
抒情方式: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以景结情、哀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乐景衬乐情、乐景衬哀情
2.借事抒情(事件/多为细节的行为举止或小场景)
注:赏析叙事技巧(艺术):记叙顺序、人称视角、手法(如对比衬托、铺叙写实)、叙事腔调(如“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 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 却渗透 的爱憎之情”)、语言风格(如“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情感(如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等
3.借物抒情(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4.借典故抒情(含蓄典雅、言简意赅)
5.咏史怀古:怀古伤今、古今对比(昔盛今衰)、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己、借古自况
(三)其它
如对比、虚实结合、对写等。
《皂罗袍》这首曲子是怎样表达主人公百转千回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借乐景衬哀情),深闭幽闺的少女乍进后园,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之景,诧异、欣喜、愉悦之情,进而想到自己的青春被埋没,而叹息。
作者借“姹紫嫣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等美好景色衬托内心的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②用典抒情,化用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的典故,以抒发虽有良辰美景,但无赏心乐事的伤感。(也可以写化用王勃《滕王阁》的典故,写杜丽娘想象中的春景,以突出自己无心赏春的伤感。)
③直抒胸臆,“奈何天”、尾句等直抒胸臆,表面上是杜丽娘批评养在深闺中的自己居然不知道时光的可贵,太把美好的春光白白浪费了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
④对比鲜明。用“姹紫嫣红”概括出喧闹春景,接着又着意描摹“断井颓垣”的荒凉颓败,在强烈的极不协调的对比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情。
⑤想象(虚实结合),“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
《皂罗袍》这首曲子是怎样表达主人公百转千回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借乐景衬哀情),深闭幽闺的少女乍进后园,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之景,诧异、欣喜、愉悦之情,进而想到自己的青春被埋没,而叹息。
作者借“姹紫嫣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等美好景色衬托内心的寂寞苦闷、无限哀怨。
②用典抒情,化用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的典故,以抒发虽有良辰美景,但无赏心乐事的伤感。(也可以写化用王勃《滕王阁》的典故,写杜丽娘想象中的春景,以突出自己无心赏春的伤感。)
③直抒胸臆,“奈何天”、尾句等直抒胸臆,表面上是杜丽娘批评养在深闺中的自己居然不知道时光的可贵,太把美好的春光白白浪费了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
④对比鲜明。用“姹紫嫣红”概括出喧闹春景,接着又着意描摹“断井颓垣”的荒凉颓败,在强烈的极不协调的对比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情。
⑤想象(虚实结合),“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
⑥对偶,“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
⑦列锦。
3.这段曲词历来被誉为“惊才艳绝之作”,情景交融。请你指出其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杜丽娘怎样的复杂心情?
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使杜丽娘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她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个性解放愿望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
情
景
曲词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画船。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春景图啊!
(美)
(伤)
以乐衬哀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致?
自然景色美丽:“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满园鲜花,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环境残破:井干涸、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
表达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两种景致对比强烈,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使她百感交集,感叹,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
面对满园的春光,丽娘顿悟:她的青春,她的美貌,终有一天也会雨打风去吹,付与那断井颓垣,无人欣赏,
这种深刻的感悟,应是从大悲大痛中得来,但是杜丽娘游园时无意间就顿悟,这就是中国戏曲举重若轻的妙处。
人物的这种觉醒,对自身困境的认识,也会激起观众的共鸣,启发了看戏的观众的自由人性的觉醒,所以,中国的戏曲对中国人的自我意识有启蒙作用。
这是杜丽娘进园后唱的第一支曲子,是她心绪突变的转折点。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此句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这里有实景,也有虚景: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这是形容轩阁高旷,也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描绘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杜丽娘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观到远眺,这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锦屏人”当指那些封建家长。
这句意是,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春光看的太卑贱了。杜丽娘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
写出了杜丽娘不满父母耽误了自己的青春。
6/15/2023
5.“皂罗袍”这段曲词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
(1)语言美:音韵美、句式美、用词美:
①音韵美:押韵。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富于音乐美。
②对偶、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对偶、对比,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句式整齐。
③用词美:手法、辞藻。“赏心乐事”化用晋宋时期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朝飞暮卷”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绮丽典雅,且用词华美。
6/15/2023
景美:
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这幅图画富于诗情画意,表达了杜丽娘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进而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情美:面对此景,少女心事如何 ?
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音乐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
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鲜艳照人的”,从而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
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下面这首诗曾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请说明你认为该诗获奖的理由。要求:理由不少于2条,不超过70个字。(4分)
过故人庄 彭彪
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
故乡瘦了一圈——
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
干了一半
屋后驼背的柳树
头发散落了一地
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
仍在风中奔跑
答案
①将故乡与故乡之物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正是故乡如亲人。
②精心选择与流浪、思乡相关的意象,真实、独特,营造伤感氛围,渲染惆怅情绪。
③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和韵律美
④诗歌语言简洁,意蕴丰富,韵味悠长。
⑤对故乡,对亲人的情感表达含蓄、真挚、深沉,不矫情,不做作。2分。
⑥诗歌既反映了个体,又反映了时代;既关注平凡,又体现深刻;既倾诉忧伤,又不失昂扬。
结合《牡丹亭》故事谈谈杜丽娘的形象和意义
她是一个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
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的虚伪与反驳,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明晰主旨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
身出名门、才貌端妍、聪慧过人、老成、端庄、娴静、持重
杜丽娘的形象:
笼中的金丝雀
封建礼教
封建思想
惊梦
生命意识
青春爱情
回生
闺塾
对生死追求的爱情的捍卫
充分展现了对人的感性情欲、人的自我生命的追求及其实现过程
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乍进后园,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之景,诧异、欣喜、愉悦之情。
接着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人强烈的震撼,表达了深深的伤感、惊惧和无奈之情。
这段唱词是如何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情绪流转的?
诵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