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7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7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5 10:2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登岳阳楼
(唐)杜甫
盛唐五律第一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zhū]水聚积的地方)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窦垿(清)撰 岳阳市岳阳楼联
【注释】(1)杜少陵五言绝唱:杜少陵即杜甫。汉宣帝许后之陵,在陕西长安县南,其地称少陵原。杜甫曾在此居住,自号“少陵野老”。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的《登岳阳楼》五言律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2)范希文两字关情:范希文即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人。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岳阳楼记》最为著名,尤以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世人所传诵。两字关情即指其中的“忧”“乐”两字。(3)滕子京百废俱兴:滕子京即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与范仲淹同举进士,历任殿中丞、知州、天章阁待制,因故被贬到岳阳,次年他主持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4)吕纯阳三过必醉:吕纯阳即吕洞宾,名岩。唐代进士。传说他后来入终南山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自号纯阳子。据《岳阳风土记》载,吕洞宾好酒,曾三醉岳阳楼。楼上有他留的字。他的《绝句》诗云:“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5)诗耶,儒耶,吏耶,仙耶:诗人吗?儒家吗?官吏吗?神仙吗?(6)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这是改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佳句,该诗中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佳句。(7)南极潇湘:这里当指南边直到潇水和湘水。(8)扬子江北通巫峡:扬子江即长江。巫峡为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省巴东县西,与四川巫山县接界。(9)巴陵山西来爽气:指巴陵山在岳阳西方。巴陵,岳阳古为巴陵郡。古代传说夏后羿曾斩巴蛇于洞庭湖,积骨成丘陵而得名。爽气即指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致有爽气。”(10)岳州城东道崖疆:岳州,隋代置岳州。治所在巴陵(今岳阳市),元改为路,明改为府,南朝宋置巴陵郡。岳州城即今之岳阳市。东道岩疆指东西接连高山。岩疆,指山岩之边界。亦有解作“崖州边疆”者,言“崖州指今广东南部一带”,意恐联想过远。(11)潴者:潴一作渚,水停聚之地。唐代韩愈《岳阳楼别窦可直》诗有“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句。(12)峙者:直立、耸立着的。(13)镇者:一方的主山称镇,描绘山势雄镇一方的样子。(14)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改用陶渊明《饮酒》诗中佳句。《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5)窦游:字坫,一字子州,号兰泉。云南罗平淑基村人,清道光间官于湖南。该联一说窦垿撰,何绍基书;一说何绍基撰。据雁寒《岳阳楼长联及作者窦垿》一文,该联作者当可肯定是窦垿。(16)岳阳楼:是江南三大著名楼阁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它原为三国东吴鲁肃练水军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此建楼。宋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次年,重修岳阳楼,主楼两侧还建有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一文,盛传海内,岳阳楼因此声誉倍增。
江舟长逝
《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首联表达了诗人怎样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2.颔联有两个字描写精妙,请赏析。
3.分析颔联所写之景和颈联、尾联所抒之情之间的关系。
4.颔联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5.尾联最后一句“涕泗流”,包含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渴望向往已久如愿以偿的初登岳阳楼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到了垂暮之年且历尽人生坎坷才有幸登楼,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担忧,自己壮志未酬的悲伤。可谓百感交集,悲喜交织。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意境:博大壮阔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缔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颔联有两个字描写精妙,请赏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分裂,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运用夸张的手法逼真地描画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漂浮,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画出洞庭湖的浩翰无际。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
这两个字极富动态感,营造了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意境。
表现出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请分析颔联所写之景和颈联、尾联所抒之情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三、四句意境极宽,五、六句意境极窄,不协调)
① 用洞庭湖的宏阔反衬诗人的孤独,从而引出颈联对年老多病、孤舟漂泊的愁苦之情的抒发;
② “吴楚坼”“乾坤浮”隐喻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稳定,为尾联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铺垫。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颔联有两个字描写精妙,请赏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分裂,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运用夸张的手法逼真地描画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漂浮,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画出洞庭湖的浩翰无际。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
这两个字极富动态感,营造了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意境。
表现出诗人博大胸襟。
又暗寓着国家动荡分裂和个体漂泊无依。
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反衬诗人的孤独渺小,对国家分裂、时局不稳的担忧。
既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又于壮阔之中暗寓着渺小、漂泊、破碎的无力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⑶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高空。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⑷气蒸:一作“气吞”。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⑹“欲济”句: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⑺“端居”句: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炼字
“蒸”,指蒸腾,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
“撼”,冲击,使……摇动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澎湃动荡,极为有力。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还充满了活力。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生气勃勃。
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在太平时代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做官却没有途径)
(2)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
《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比较:形象(意象、人物:如渔夫)、意境、手法、语言、情感
同意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的多。(1分)
原因是:1.从意象的选取分析,孟浩然诗的意象仅限于云梦泽、岳阳城,而杜甫诗的意象则拓展到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在内,境界广阔而旷远(2分)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杜甫诗中“坼”“浮”两字炼得好,广袤千里的吴楚两地就是因为有了这两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之上缓缓行进,这景象何等恢宏!(3分)
3.从情感上看:《望》抒发自己在太平时代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做官却没有途径),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
《登》表现出诗人博大的情怀。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颔联“雄跨古今”“虚实结合”,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坼”, 裂开,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漂浮,动态感,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何其壮阔!
这两句运用夸张,化静为动,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的洞庭湖之景,气势磅礴,宏伟壮阔奇丽。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 王嗣奭([shì]盛大)
——宋 刘须溪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颈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颈联和颔联有何联系?
通过“有”“无”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孤苦无依、年老多病、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思乡思亲之情。
颔联极力渲染湖水的开阔,天地的浩瀚,与自己身处一叶渺小的风雨飘摇的孤舟形成对比,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对比鲜明,于突变和对照中寄寓了无限情意。
自然引出诗人的满腹辛酸。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尾联最后一句“涕泗流”,包含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身世之悲: 昔、今世事变迁的人世沧桑之感
远离家人、亲人消息音信全无的孤独之感
漂泊无依的羁旅之感
年老多病穷苦的凄凉落寞之感
家国之痛: 家国破碎,战乱频繁、忧国忧民
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为什么流泪?这份泪水中包含着什么感情?

个人
国家
远离家人、亲人消息音信全无
——孤独之感
年老多病穷苦
漂泊无依
——飘零之感
——落魄困顿之感
身世之悲
家国破碎,战乱频繁
家国之痛
诗人为什么从写个人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突然转向了“戎马关山北”这样的宏大话题?这其中的关联在哪里?
推己及人
昔、今
——世事变迁、人世沧桑之感
本诗如何体现杜甫的诗风?
沉郁 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顿挫:艺术形式技巧。
沉郁:1.诗歌的内容:深广、博大精深、丰富:自然、个人、社会、国家等相融合。
2.意境角度:因为他的诗歌的选材的内容比较深广,所以意境自然就会阔远雄浑。
3.感情角度:郁,忧郁。深沉浑厚、悲慨忧愤、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杜甫是一个爱国诗人,再加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唐由盛转衰的这个时间,所以他的情感就比较深沉,比较忧郁。)
顿挫:1.杜诗情感表达不是那么直截了当,是比较迂回的、迭宕的。而是通过间接抒情写景,写景,一般是写首颔联写景,颈联叙事,尾联抒情。
2.结构:注重起承转合
3.音调:抑扬顿挫,起伏变化。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全诗将雄伟 壮阔之美与诗人个人的身世之悲及对国事之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写得意境阔大,达到情景交融之诗家至境。这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的表现,充分体现出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本色。
首联(起):叙登临—扣题“登”,叙今昔(时间)—人世沧桑 —叙事
颔联(承):眼前景—浩瀚壮阔大境界(空间)—博大胸襟 —写景
颈联(转):想自身—老病孤舟小自我(狭窄)—无限辛酸 —叙事
尾联(合): 念家国—戎马关山大情怀(宽阔)—忧国忧民—抒情
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手法)
1、直抒胸臆 。
2、借事抒情 。
3、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乐写悲(乐景写哀))。
4、反衬——用宏阔之景反衬个人悲情,使情感悲伤而不消沉,沉郁而不压抑
情景默写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是“ ____,___”。
4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
5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叙述自己身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把家国之痛和个人悲哀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
答案:1.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4.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5.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6.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7.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灭亡,此诗写于1128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景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阔大的视野中推出岳阳楼。
B. 颔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前后两句语意连贯一致,意境宏伟壮丽,令人振奋。
C. “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感伤。
D. 尾联的“老木沧波”,既指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暗指诗人境遇和社会现实。
2.此诗颇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B(“意境宏伟壮丽,令人振奋'有误)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灭亡,此诗写于1128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景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阔大的视野中推出岳阳楼。
B. 颔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前后两句语意连贯一致,意境宏伟壮丽,令人振奋。
C. “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感伤。
D. 尾联的“老木沧波”,既指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暗指诗人境遇和社会现实。
2.此诗颇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B(“意境宏伟壮丽,令人振奋'有误)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灭亡,此诗写于1128年。
此诗颇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意境沉雄悲壮。前两联出句取景开阔,对句苍凉悲壮。
②情感深沉蕴藉。诗人处境窘迫,心系国家安危,感情深沉。
③行文起伏顿挫。诗人的漂泊之感、遭际之难、岁月之思和家国之忧非喷薄而出,乃曲折而至。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家族排行十二。
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分
2.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3.前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1.①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1分)②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1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2.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更好。“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颖。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3.前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诗眼”分别“引”“衔”。“引”引走,带走。 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衔”衔着,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和山以灵性,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引愁去”与“衔月来”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前后对比,前后呼应。
4.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②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瑰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把自己的热烈情感注入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借以抒发个人的怀抱(理想)、抑郁不平,再现大自然的雄伟形象。
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雄奇飘逸(想象奇特、虚实结合,境界缥缈、语言灵动)。
临江仙 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1)诗境:①李诗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1分)②杜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1分)
(2)风格:①李诗用映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豪放,雄奇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1分)②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沉郁顿挫。(1分)
喜悦
想象奇特
豪情逸志
豪放飘逸
忧愁
注重现实
满目凄凉
沉郁顿挫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李白此诗,写于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杜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开阔宏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身世又写得那么凄凉落寞,七、八两句写忧国忧民之情写得那么苍凉凄楚,整个意境沉郁悲壮。(2分)
李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物的心情轻松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整个意境宏丽迷人,令人陶醉。同样是写岳阳楼,意境与杜诗迥然不同。
(2)两首诗都描绘了作者登临岳阳楼后所见到的景色,并流露了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两首诗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时正遇大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义,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因此全诗流露了一片喜悦之情。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既老且病,生活窘困,以舟为家,前途茫茫,加上国家动荡不安,处境沉浮,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身世凄凉之感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登岳阳楼》一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秋暮吟望 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jiāo 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拟人),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秋暮吟望 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①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
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
③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明朝挂帆去, 枫叶落纷纷。
以景结情。最后两句写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含蓄委婉、令人遐想。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高高地在小阁居住,自甘终老山林,闲时吟诗作赋也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
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
湖上月夜景色浩渺无边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中,菊花都被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全无姿态。
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在喝闷酒,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北斗七星已经低落打横,却连看都懒得看。
 
这两联四句都写了些什么?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些景物组织人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意境。“寒山”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寒山”同义,指高山,因山高而望之似有寒意。为什么说“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要注意深孕诗情的“常”字和“偏”字。山是四时、朝暮都存在的,晦明朝夕,仪态万方,决非“常带”斜阳之色。诗人这样说,无非表明,他只是在这暮色苍茫之际才远眺寒山,这时的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望中自不免生迟暮之感。更何况山高秋晚,望之一派森森寒意,这“寒山”“斜阳”,给诗人带来什么感受,还用费辞吗?至于“新月”,是上弦的弯环恰似钩的月亮。现在却是昏黄的上弦月,而且偏偏照临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疏林之上,飒飒秋风之中(无风何至落叶!)这位偃蹇老去的诗人,看了那些落叶,已不胜摇落之悲,更何况又敷上新月的凄迷昏黄之色?那个“偏”字,怨悱惆怅么?清明的秋水之上,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上。这“鸿影”,即使你没有记起“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的名句,那种超旷之境,“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你能不感受到吗?秋天正是菊开的时候。现在,菊花都被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黄金委地,全无姿态。诗从自甘终老山林入笔,次句又承以“闲吟了不为秋悲”,点题中“秋”“吟”二字。“了不为秋悲”即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若单从这两句判断诗情,则望中秋色对这位诗人已全是身外之物,他毫不为这“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的景物所动,写这首诗也不过是“闲吟”而已。看来,诗人真正甘心终老于这山林小阁,他的心已经如此超脱,或者已经像槁木死灰了。但你一路读下去,便会觉得诗人是在说假话——不,说反话。
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去 蜀 杜 甫
五载客蜀郡①, 一年居梓州。
如何②关塞阻, 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 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 不必泪长流。
【注】①蜀郡,成都。②如何,岂料。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⑵旷然:山势十分辽阔的样子。⑶江回:指嘉陵江在此回转。⑷烟景:烟云缭绕的景色。⑸曙(shǔ):日出。⑹森沉:低沉幽暗貌。⑺畲(shē)田:火耕之田。白话译文:清晨我驱赶着四匹马拉的高车,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因为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也就不觉蜀道难行。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①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③畲(shē)田:火耕之田。
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1)全诗中诗人笔下的五盘岭,江流回转,层峦叠翠松疏花密,景色优美。诗人沿途欣赏,心情舒畅,如此优美的景色给诗人以慰藉,所以不觉蜀道难。
2)诗人访友心切,思念知己,迫切地渴望与友人相见,所以也忘记蜀道艰难。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1)“江回两崖斗,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简要分析。(4分)
答:“斗”字,意为争斗对峙,此处运用拟人,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意为聚集,运用拟人,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
生动形象写出了山的雄伟壮阔。 为下文抒发“不觉蜀道难”作铺垫。
表达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①,诗接谢宣城②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③,从此更南征④。
(注)①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②谢宣城:《谢眺传》: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③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④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湖阔云涌、楼高晚晴、丛梅并发、春草萌生,所见之景可谓阴晴迭换,丰富多彩。
B.诗人虽四处漂泊,流落岳阳,生活困窘,但此地有朋友像陈蕃对待徐孺子这样的古代贤士一样盛情礼待于他。
C.“诗接”一句写出两人登楼唱和的情形,诗人将裴使君比作南朝诗人谢宣城,由此可知裴使君具有文人的风采雅兴。
D.本诗借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关联。情感基调低沉舒缓,意旨表达含蓄内敛。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1、D “情感基调低沉舒缓”分析有误。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不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情感基调是高亢激昂且坚定的。
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
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我还感觉我就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
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①,诗接谢宣城②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③,从此更南征④。
(注)①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②谢宣城:《谢眺传》: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③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④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受到礼遇的喜悦。诗人来到岳阳受到当地使君的接待,登楼赏景,被礼待的喜悦之情显而易见。
②对裴使君的赞美。借陈蕃礼遇徐孺子的典故表达对裴使君礼贤下士的感激,借谢眺的典故表达其才华横溢,对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③对未来的希望。湖岸积雪之中有梅花绽放,百草在春泥中萌生,富有生机活力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希望。
④渴望得到赏识。诗人将裴使君比作礼贤下士的陈蕃,自比徐孺子,运用渔父问屈原的典故,对自己能被收留和重用心存希望。(答出三点即可)
本诗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杜甫《登岳阳楼》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本诗,试结合诗句举一个例子,并作分析。(6分)
答:作者的主要写作目:渴望得到裴使君赏识,能够被收留与重用。(1分)诗人将裴使君比作礼贤下士的陈蕃,自比徐孺子,(1)运用渔父问屈原的典故,(1分)对自己能被收留和重用心存希望。
思想境界:本诗表达了自己受到礼遇的喜悦之情。诗人来到岳阳受到当地使君的接待,登楼赏景,充满喜悦。(1分)
而《登岳阳楼》除了表达了老来贫病漂泊的苍凉落寞之叹,(1分)更表达了不忘边关战事的忧国忧民情怀,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分)
卜居 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此诗是杜甫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卜居,择地居住。
②鸂鶒(xīchì),水鸟名,比鸳鸯大而色多紫。
1.诗歌首联写到“林塘幽”,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的。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 ①首联从草堂的地理位置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浣花溪绕着草堂潺潺流过,居所地处浣花溪西头,远离城郭。
②颔联从远离俗务(人)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那里离城区远,出了城郭就少了许多凡尘俗事的烦扰,而且那里还有澄清的溪水可以洗涤远客的忧愁,是一种心灵的幽静。
③颈联则从自然风光(物)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许多蜻蜒点水,鸂鶒戏水,悠闲自在。以动物之动来衬托林塘之幽,幽中有生机。
④尾联从幽闲的角度体现:可以乘兴出游的闲适。
卜居 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此诗是杜甫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卜居,择地居住。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对结束漂泊生活(销除客愁),卜居浣花溪畔的喜悦之情;②对草堂环境清幽可人的满足之情;
③对能远离城郭,避开尘世俗务的自得之情;
④能乘兴远游山阴的自由之情。
理解性默写
1、《登岳阳楼》中“ , ” 两句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2、《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是: , 。
3、《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被王士禛赞为“雄跨古今”的佳句是: , 。
4、《登岳阳楼》中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句子是: , 。
5、《登岳阳楼》中由自悲身世上升到为国事忧心的两句诗是:
, 。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题:赏析第三联
1.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写出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充满生机。
2.使用叠词。“历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边的树木清晰可辨。 “萋萋”,写出了树木葱翠、与草木茂盛的特点。
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
3.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4.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反衬诗人羁旅之愁,情景交融。
5.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概括这首诗的第二、三联的内容,并说出这两联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总为浮云能蔽日”运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念奴娇 登石头城①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2)作者在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
①对世事(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曾经的繁华六朝,现已成空荡的江山;曾经的行宫内院,早已是芳草萋萋.世事(历史)沧桑/盛衰无常,让人倍加感伤.
②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无奈.曾经的江山明月离宫依旧存在,而曾经的豪杰宫人却已随时光流逝而“消磨”,一片空冷孤寂,让人顿觉自然永恒、人生短暂.
③对战争残酷的心痛.战火纷飞,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生灵涂炭,白骨遍野,让人心痛.
④对青春易逝的感伤.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⑹乡关:故乡家园。
⑺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2-3]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孙吴建都金陵所筑的宫殿。幽径:僻静的小路。
⑷晋代:指东晋,晋室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世族士绅、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古丘:古坟。
⑸三山:山名,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白话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首登临诗结构上起承转合,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起:两首诗都是因楼名而起,紧扣题目;
承: 进而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
转: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
合: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 两首诗的尾联都提到“使人愁”,但所指不同。请结合作品简析“愁”的内涵
答:崔诗尾联写诗人于日暮时分,目睹江上烟波笼罩,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属于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
李诗尾联写诗人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抒发的是忧国怀君之愁
起承转合是古诗结构章法(诗词的结构谋篇)之一。
“起”即起始,“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铺垫、渲染气氛等作用。
“承”即承接,“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即转折,“转”是结构上的转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在前面铺垫蓄势已足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
“合”即收合,是在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以景结情。
泊歙(xī)浦 【南宋】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方岳,南宋诗人、词人。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进士,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有旧嫌而取消任命。
1、颈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赏析。(6分)
1.视听结合。“霜”“月”渚”等意象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江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写景,视听结合,诗人身临其境。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霜、月、渚是静景,江声是动景,全联动静结合;使环境显得更加冷瑟凄清。
3.拟人。“倚”运用拟人的手法,霜露满江,月亮斜靠在寒渚之上,形象生动地展现一个广阔凄清的背景,表达了羁旅惆怅之感。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泊歙浦 【南宋】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两首诗都是借江上停泊所见之景抒发情感,但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6分)
答:杜诗的尾联借鲲鹏的典故抒发了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的豪迈之情;(2分)
方诗表达的是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2分)
也寄寓了作者因得罪权贵,仕途不顺的人生慨叹。(2分)
1.“起”句定基调
《登高》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承”句来蓄势
《登高》颔联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转”句掀波澜
《登高》的颈联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4.“合”句显主旨
《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首尾圆合。
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顿挫:艺术形式技巧。
沉郁:1.诗歌的内容:深广、博大精深、丰富:自然、个人、社会、国家等相融合。
2.意境角度:因为他的诗歌的选材的内容比较深广,所以意境自然就会阔远雄浑。
3.感情角度:郁,忧郁。深沉浑厚、悲慨忧愤、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杜甫是一个爱国诗人,再加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唐由盛转衰的这个时间,所以他的情感就比较深沉,比较忧郁。)
顿挫:1.杜诗情感表达不是那么直截了当,是比较迂回的、迭宕的。而是通过间接抒情写景,写景啊,就是一般是写首颔联写景,颈联叙事,尾联抒情。
2.结构:注重起承转合
3.音调:抑扬顿挫,起伏变化。
沉郁:①内容深广 ②情感深沉 ③意境雄浑开阔
顿挫:①内容转换 ②情感迂回 ③声调起伏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2]
诗人把深沉的爱国情感与自己的人生际遇、眼前的自然萧瑟秋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抒发了适逢秋天之悲;久居他乡的羁旅之愁;无亲无友的孤独寂寞之苦;人生迟暮又体弱多病之痛;壮志难酬之悲;国事艰难,忧国忧民,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
章法上开合变化。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音节上的铿锵有力。无论是节奏、声韵,还是对仗,产生的音乐美臻于化境令人叹为观止。
词句上多用炼字。如诗中的“萧萧”“滚滚”前人评点曰:“萧萧”“滚滚”唤起精神(杨万里《诚斋诗话》)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 分)
分析:本小题要考生联系杜甫诗风对这首诗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学生首先要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然后围绕此风格特点联系顾炎武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表达进行分析即可。参考答案:
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者深沉凝重。(2分)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感与自己的人生际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附: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表达沉着蕴藉,感情严肃深挚。请结合诗歌多重主题作简要分析。
答:①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②诗人把多重感情和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爱国情怀表达含蓄而深沉。所以说诗风接近杜甫。
(附: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内容的博大精深(自然、个人、社会、国家等相融合),题材的严肃(家国情怀等),感情的深沉、浑厚、忧愤、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①章法上开合变化。(如先景后情) ③音调的抑扬顿挫
②结构的起承转合 ④ 词句上多用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