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王安石(1021-1086)字 ,号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涌凝笔端,写成了名篇佳作。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同时也寄寓讽喻之意。
介甫
半山
王荆公
解题:
“桂枝香”:词牌名,多用入声韵,故于凝重之中含有激烈、感慨之情。
金陵:今江苏省会南京,此名源于楚威王熊商于此建金陵邑。
建康、应天、冶城、石头城、建业等。
怀古:题材、情感
-----杨湜 《古今词话》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十余家,独介甫最为绝唱。
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杨湜([shí]水清见底的样子。)
《古今词话》
思考:1.古往今来,文人为什么念念不忘金陵?
2.如何理解苏轼的评价?是褒是贬?如果赞美一部作品,可以从哪些角度品评?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十余家,独介甫最为绝唱。
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徐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 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东坡羡服之语,非引用刘玺遇狐故事。”
(《词话丛编》本,末后两句据 沈雄 《古今词话 · 词评》上卷引补)
“野狐精”一语出于禅宗,原指不识正法的旁门歪道,但也可以用来赞叹不拘常规的机灵敏悟。 东坡曾不止一次用此语形容王安石的作品。
王安石之前的很多词作,多以儿女情长为主,能把登临怀古之情用于反思王朝兴亡,集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的王安石,确实值得苏轼的这个“野狐精”的美誉啊!
据传当时用<<桂枝香>>咏叹金陵的有三十多人,大家都认为这一首最好.
古往今来,文人为什么念念不忘金陵?
历史上有金陵王气的说法,认为金陵城虎踞龙蟠,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但是我们纵观历史,却发现,金陵却是个悲伤的地方,简直就是王朝的墓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六朝古都的说法。
金陵城从三国的东吴开始近400年间,连续有六个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在南京建都。但最终,这些朝代都是短命的朝代,而是基本是荒淫无耻的朝代。金陵承载了太多的悲伤的故事,太多的政治悲剧,太多的历史沧桑,所以,诗人们词人们,一旦到了金陵,就会发怀古之幽情。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贾谊墓、李白坟
教学目标:
1.品味本词的写作内容、手法、情感。
2.总结怀古诗常见情感。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思考: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整体感知
思考: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阕: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下阕:由所见引发的感慨。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1.上片从“千里澄江似练”起,一句一景一画,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
2.词人在上阙的最后说“画图难足”,请描绘一下上阙画面。
答:通过对长江、翠峰、西风、酒旗、彩舟、白鹭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壮丽肃爽、高远开阔的金陵晚秋黄昏图景。
品金陵之景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3.请从写景角度赏析上阙
“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5、多感官相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作用:使人身临其境
6、正侧结合
7、点面结合
8、大处着墨,工笔细描
9、注重虚实
三、其他手法
1、叠音词(音韵美)
2、白描
3、列锦(名词并列)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拟物,通感等)
二、多角度
1、时间顺序(古--今,四季,早晚)
2、空间顺序(远近,高低,俯仰)作用:层次分明
3、注重色彩(明丽,绚丽,斑斓,明亮,暗淡,鲜艳)
作用:色彩明丽
4、注重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化动为静)
作用:充满生机
写景常用的手法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答:①比喻: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 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箭头一样突出、峭拔,参差竞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金陵壮美的锦绣江山图。
②色彩互相映衬:洁白的澄江,翠绿的山峰,彩船,白鹭等色彩浓淡搭配,互相映衬,使画面明丽多彩。
③动静结合:长江、翠峰、淡云是静态;征帆、酒旗、彩舟、白鹭是动态。动静结合使画面生动,富有生机。
④远近有致:远-近。诗人登高远望,澄江、翠峰是远景,征帆、酒旗、彩舟、白鹭是近景。
⑤用典:“千里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含蓄典雅。
⑥大处着墨与工笔细描相结合。既有“澄江似练”这样的大笔勾勒,又有“酒旗斜矗”这样的工笔细描。画面恢弘大气,和谐统一,疏密相间。
⑦借代:帆、棹。
金陵美景在作者笔下,疏密相间 浓淡相宜 构图精巧
看到眼前的壮丽美景,诗人的情感是不是热烈的、激越的的吗?
为什么?
提醒前三句有一句奠 定"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深沉的基调。
而是凝重的、深沉的,情绪不是奔放的,而是沉郁的,整个意境、氛围是笼罩在深秋初肃的残照下。
面对如画的江山,理应感到欣喜但王安石却感到苍凉、冷落、沉郁,为什么 ?看赏读阙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典故1:“门外楼头” 化用用杜牧的《台城曲》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析怀古之情
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下阙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
叹
典故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意:①嘲讽陈后主荒淫亡国,挥霍无度,纸醉金迷,沉溺酒色,感叹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六朝天子倒台迅速,朝代变化频繁,都是统治者们“繁华竞逐”造成的。
②体现了词人对国家的担忧。
①“至今”,强调时间之长,从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这种豪华竞逐的生活却依然没有改变。
“时时”,强调频率之高,每时每刻这种生活都进行。
②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作者借古讽今希望统治者居安思危,能励精图治,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患。
典故1:“门外楼头” 化用用杜牧的《台城曲》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析怀古之情
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
叹
典故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门外韩擒虎”,是指敌人兵临城下,“楼头张丽华”,
是指掌权者依然沉溺声色,寻欢作乐,不思进取。
用意:①陈后主奢侈荒淫,导致悲恨相续的亡国惨剧。
②由陈后主想起六国旧事,由陈后主这荒淫误国的典型,得出一个结论:六朝天子倒台迅速,朝代变化频繁,都是统治者们“繁华竞逐”造成的。
意思是:到今天,那些商女们,还在唱着陈后主的亡国之
音《玉树后庭花》。
“至今”,强调时间之长,从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这种豪华竞逐的生活却依然没有改变。“时时”,强调频率之高,寒山常带斜阳色,每时每刻这种生活都进行。
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
演!
“王翁之怒不在女,在乎荒淫之朝廷。”借六朝事,讽当朝人
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
直抒胸臆
批判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却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历史的教训。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借景抒情,对比
以自然难变反衬人事匆促,今昔对比,表现繁华不再,抒发悲叹之情。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
【手法】直接抒情
【译文】自古多少人在此登临高处,枉自感叹兴旺的荣耀和耻辱。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阿房宫赋》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下片赏析】
【情感】通过今昔对比,表现繁华不再。
【手法】手法1:用典 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
手法2:借景抒情
全词总结
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借古讽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一旦登高望远,便引起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月之迁流,世途之坎壈(kǎn lǎn,意为困顿、不顺利),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下,遂而写成了名篇佳作,历久长新。此等例真是举之不尽,而王半山的这一阕《桂枝香》,实为个中翘楚。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
论者一致认为,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立意新颖,高膽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
王安石脱了个人荣辱的小圈子,虽然第二次被罢相,他依然把眼光放在国家前途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出了对国家对民族的无比热爱之情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辨词诉情
思考讨论:有人说王安石的一曲《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价值超过的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从思想主旨上比较两首词的差异。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
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国家的关照。
明镜所以照形 古事所以知今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总结一:咏怀古人
感慨身世,观照自我
(1)仰慕古人
对古人赞美、缅怀,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怀人伤己( 对比失落型 / 同病相怜型 )
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对古人的同情;自我郁郁寡欢乃至生发消极遁世之心。
总结一:咏怀古人。 感慨身世,观照自我: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古人的身世与际遇想和自己有了某种关系,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对古人的仰慕、赞美。
怀人伤己。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オ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京口北固亭怀古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抒发对古头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
总结二:怀古伤今: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分类:①古盛今衰型: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世事沧桑。
举例:
《越中揽古》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②物是人非型:风景依旧,朱颜已改。物是人非,讽今、伤今。
举: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明镜所以照形 古事所以知今
总结二:古迹古事、怀古伤今
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观照现实社会、国家。
①吊古伤今,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物换星移,世事沧桑。
②物是人非,自然永恒,风景依旧,朱颜已改。讽今、伤今。
③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揭露前朝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④借古讽今,劝诫世人,希望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不要重蹈覆辙。
《登金陵凤凰台》《桂枝香金陵怀古》
古迹: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
自然永恒
古事:
总结前朝灭亡的原因
忧国伤时
今人要引以为鉴
总结三:理性反思、客观评价
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
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客观评价)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明镜所以照形 古事所以知今
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总结四:其它情感 结合内容 具体分析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 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明镜所以照形 古事所以知今
抒发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1.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匹白绢,波光闪亮。“翠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绘出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答案:D 非“直抒胸臆”
金陵怀古 刘禹锡潮满冶城 ①渚,日斜征虏亭②。蔡洲新草绿,幕府③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治西北。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③幕府:山名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吊古伤今之情。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
(2)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3)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
金陵怀古 刘禹锡潮满冶城 ①渚,日斜征虏亭②。蔡洲新草绿,幕府③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治西北。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③幕府:山名
1、请鉴赏前两联运用的艺术手法。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借景抒情。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的变化,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② 对比。用吴国的雄图霸业以及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和眼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形成对比。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作品译文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遥想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解析: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浏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泾水”“远村”“牛马”“春草”“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渲染出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参考答案:①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之感。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②对晚唐国运衰微的感伤
⑷幕府:山名。
⑸兴废:指国家兴亡。人事:指人的作为。
⑹山川空地形:徒然具有险要的山川形势。
⑺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2]
白话译文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蔡洲新草茁壮一片嫩绿,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
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 [2] [3]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之感。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②对晚唐国运衰微的感伤
1.初唐阶段(618年-712年),从618年李渊建唐,直到唐玄宗登基。
2.盛唐阶段(712年-762年),公元712年7月,睿宗禅位于太子李隆基,即唐玄宗,唐代进入盛唐阶段。这一时期唐朝的诗歌最为繁荣。
3.中唐阶段(762年-827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晚唐阶段(827年-906年),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北宋(公元960-1127年)、
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8.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9.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
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结合三、四句简要分析一下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台城六代的豪华已成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而台城柳色却年年依旧繁荣茂盛,终古如斯,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感慨,所以诗人说它“无情”。
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有情”,诗人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唐王朝走向没落的伤痛。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3分)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哀景衬悲情
(2)对比手法,①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自然永恒反衬人生短暂,朝代更迭。
(3)用典,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己
借古自况(喻)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_______,_____ 。
2.《桂》中化用谢朓诗句,描写金陵山水静态图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 。
3.《桂》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____,__ 。
4.《桂》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
5.《桂》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
6.《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交待时令地点天气等信息,为全词打下了凄凉感情基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
1.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4.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5.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6.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_______,_____ 。
2.《桂》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 。
3.《桂》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____,__ 。
4.《桂》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
5.《桂》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
6.《桂》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_____,___ 。
1、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4、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5、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6、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 辛弃疾
楚天②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③。落日楼头,断鸿④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⑤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⑦。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⑧。倩何人唤取⑨,红巾翠袖,揾⑩英雄泪?
注释:①辛弃埃(1140-1207),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②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③岑,小而高的山。 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指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④断鸿:失群的孤雁。
⑤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此处指剑。
⑥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季鹰:张翰,字季鹰。《世说新语》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⑦“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⑧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⑨倩:请(别人为自己做事)。读音qìng。⑩揾:wèn。擦拭(眼泪)。
1.作者有哪些“无人会”的“登临意”?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3.从内容和情感上比较《桂枝香金陵怀古》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异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作者有哪些“无人会”的“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答:1.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思念故乡,缺少知音的孤寂。
3.不肯追求享受、归隐的生活,胸怀复国之雄心壮志,为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
4.感慨时光流逝,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1)赏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
答:极目眺望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
1.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2.拟人,赋予山人的情感,借“献愁供恨”的远山抒发作者的忧愁和怨恨。
3.用比喻,将远山比作玉簪和螺髻,写出山的多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上片选取的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江天: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清秀之美。满怀愁恨。
落日:暗示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表达愁苦悲凉心情
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通过浩渺壮阔、气势雄浑、空寂凄清的赏心亭清秋黄昏之景,抒发自己远离故乡的苍茫悲凉和担忧国家却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答: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楚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意象,营造浩渺壮阔、空寂凄清的意境,来烘托自己的“登临意”;
②借“看”“拍”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暗含对统治者的批判不满。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③借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⑦。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⑧。倩何人唤取⑨,红巾翠袖,揾⑩英雄泪?
注释:⑥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季鹰:张翰,字季鹰。《世说新语》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⑥?
词人是反用其意。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耻于归隐。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晋书·阮籍传》中记载:“(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反用典故
阮籍所处之世是乱世,而自己所处是盛世,所以自己应当积极进步,“不坠青云之志”,而不能像他那样学名士风流。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⑦。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⑧。倩何人唤取⑨,红巾翠袖,揾⑩英雄泪?
注释:
⑦“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陈登传》,许汜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在国家危难时只想着自己买房置地好好生活的,并非时代的英杰。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反用许汜的典故,表达现了辛弃疾的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只追求享受的人。
徐孺下陈蕃之塌 礼加徐孺子①,诗接谢宣城②
东汉豫章太守陈蕃,对名士徐孺子非常敬重,推荐他到府衙任功曹。
徐孺子经常造访太守府,陈蕃也出于对徐孺子的敬重,专门为徐孺子做了一个床榻,平时挂在墙上,徐孺子来访的时候,就把床榻放下来,两个人惺惺相惜,秉烛夜谈;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悬于梁上。这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的由来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⑦。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⑧。倩何人唤取⑨,红巾翠袖,揾⑩英雄泪?
注释:⑧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年华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是辛弃疾对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此处借以抒发时光匆匆过,自己壮志未酬、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借典故
张翰 —念鱼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时光流逝
抒己情
—不为贪图享乐而归隐(反)
—为国为民,不谋私利(反)
—追慕英雄,雄心壮志(正)
—哀叹虚掷年华 ,壮志难酬
(正)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答: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楚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意象,营造浩渺壮阔、空寂凄清的意境,来烘托自己的“登临意”;
②借“看”“拍”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暗含对统治者的批判不满。
③借张翰、许汜以及桓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不为贪图享乐而归隐,为国为民,但虚掷年华 ,壮志难酬的悲愤。
④直接抒情。“揾英雄泪”,写词人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悲哀。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答: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楚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意象,营造空寂凄清的意境,来烘托自己的“登临意”;
②借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③借张翰、许汜以及桓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从内容和情感上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答:内容:同:上片写景,下片议论抒情。
异:《水》描绘自己登临的动作行为。
情感:同:对统治者不满。
异:《桂》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希望统治者居安思危,能励精图治,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患。
《水》更多抒发个人不为贪图享乐而归隐,为国为民,不谋私利,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头两句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壮阔,气势雄浑。词人触景生情,这一清秋景象触发了其内心的愁情。
B.“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抒发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三句,是整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了最高湖。
D.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作者通过正用张翰和恒温的典故、反用许汜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
答:D。
正用“张翰的典故”错误,反用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菱和鲈鱼脸的美味,遂弃官回乡的典故,表现自己不学张翰秋风思归,耻于归隐,反衬自己胸怀复国之雄心壮志!所以张翰典故是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