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61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61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5 10: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张孝祥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李白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
洞庭湖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人。南宋前期爱国词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廷试状元。张孝祥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乾道二年八月,他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经洞庭湖,见平湖秋月,作《念奴娇·过洞庭》。
作者简介
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公元1154年,张孝祥二十三岁,参加廷试。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居秦桧之上。授承事郎,镇东京节度判官,主战并上书为岳飞鸣冤,为秦桧一党所忌,桧指使党羽诬告其父张祁,张孝祥因此牵连受难,秦桧次年身死,张孝祥授秘书省正字。历任书舍人、直学院士等职。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 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张孝祥几番起落,终究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黯然离开官场。但他为官期间,颇有治才,怀着“恻袒爱民之诚心”,政绩卓著。最终在荆州任上,尽管不过短短数月,由于对朝廷失望他愈发沉郁,但仍尽忠职守,加强武备,整修军塞,筑堤防洪,建仓储粮,置万盈仓以储漕运。在第二故乡芜湖,他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亩田地为湖,疏通水源,为芜湖开通“水泽地脉”。1169年三月,张孝祥返还芜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岁。英年早逝,让人为之叹息。
作者生平
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乾道二年八月,他罢官北归,路过洞庭湖,写下这首著名词篇。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
创作背景
张孝祥的词多慷慨朗逸之风,为后世称道为“豪壮典丽”。张孝祥的词句端正高雅,论者以为“寓诗人句法”,即重视炼字。这首《念奴娇·过洞庭》被誉为“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最为世所称颂”,是张孝祥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古往今来无数洞庭湖旅途寄怀之作中的神品,在炼字上也足见熔琢之功。
文学常识
豪放词风: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
读诗歌 正音断句,理解大意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
1.上片描绘怎样的意境
2.上片运用哪些手法
3.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 ,吞长江,浩浩汤汤,横 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5分)
4.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请简要赏析。(4分)
5. 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 “有英姿奇 ……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 词中词 的形象特点。(6分)
6.请比较本词与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谈谈它们在艺术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读诗歌 正音断句,理解大意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
整体感知:
词的上片侧重描绘景。作者有意突出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澄澈意境,以形象手段传达从中感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体验。
下片侧重表现超拔高洁、处变不惊的心境。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鉴赏上阕
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
景物特点:
悠然
开阔

澄澈
上片意境的主要特点
概括景物特点(意境)的特点 抓住意象及其修饰语
看大小 察物象
看空间 看时令(时间)
辨色彩 找地点
看动静 感冷暖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上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交代了什么?运用什么手法?
答:点出了地点、时间。
“风色”二字运用通感的手法,说的是洞庭湖上秋高气爽、风平浪静、水波不兴,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淡然平和,富有新意,增添了诗意。
1.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观洞庭湖总的印象。“风色”: 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月到中秋分外明”,风色,这里指什么?——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
2.玉鉴:玉镜。琼:美玉。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着:附着。这一句形象地概括出洞庭湖广阔无涯、优美而又平静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泛舟湖上所得的乐趣。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描绘了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的画面
着:即安置,附着的意思。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小舟。这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八百里洞庭的浩森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运用了哪些手法?
答: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点面结合的手法。
湖面广阔而光洁,表达了作者驾扁舟游于其中的惬意与喜爱之情,在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6.张先,因善于捕捉和描写景物的影像,人称“张三影”,试分析本诗中作者是如何写“影”的。(6分)
答:① “浮萍破处见山影”,写出风吹浮萍露出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明写山影。
② “过桥人似鉴中行”,描写过桥人好像在镜子中行走,暗写人影(桥影亦可)
③ “莫放修芦碍月生”想象芦苇长高了会遮蔽月影,虚写月影。(“想象”1分)
(一点2分,如依据“几家门静岸痕平”答出房屋倒映在水中,暗写屋影,可酌情给分。)
虚笔暗写对象 ,“不写之写”的艺术表面上没有描写某事物 ,实则暗中表现了某事物 ,是种“不写之写的虚写”艺术。譬如《红楼梦》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 ,写“群芳喜乐图”:贾母这边说声“请” ,刘姥姥便站起身来 ,高声说道:“老刘 ,老刘 ,食量大似牛 ,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 ,后来一听 ,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 ,一口饭都喷了出来 ,林黛玉笑岔了气 ,伏着桌子嗳哟 ,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 ,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 ,只说不出话来 ,薛姨妈也撑不住 ,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 ,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 ,惜春离了坐位 ,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 ,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 ,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 ,还只管让刘姥姥。“群芳喜乐图”中 ,描绘了众人的不同的笑态 ,唯独没有写熙凤、鸳鸯、宝钗、李纨、迎春五人的笑。这五人都是参与了“两宴大观园”重要角色 ,作者不写这五人的“笑”是忽略了吗?显然不是 ,而是有意为之。熙凤和鸳鸯是喜剧的导演和主谋 ,早知剧情和谜底 ,不笑是自然的。李纨孀居悲苦 ,槁木死灰 ,心如止水 ,而且对剧情事先也了解一二;迎春反应迟钝 ,人称“二木头” ,且生性怯懦;宝钗聪慧晶莹 ,淑女气派 ,含蓄稳重。这三人的性情都不允许开怀大笑 ,如果写她们也前仰后合 ,会与全书中的形象产生矛盾 ,有损整体形象的和谐统一。所以这里的“不写” ,是更高妙的一种“写” ,是“虚写”人物的性格形象。
文章构思有时是“明暗双线结构” ,“明线”正面展示表层或主要方面 ,“暗线”侧面表现深层或次要方面 ,埋伏蓄势 ,最后“暗线”浮现 ,明暗线交织都成为明线。这种“不写之写的虚写”艺术 ,最典型的莫过于《聊斋志异·宦娘》:书生温如春与葛员外的爱女良工相互爱慕 ,欲结良缘 ,但被葛员外因温如春家贫而拒绝。其后发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议怪事 ,终于促成了温如春和良工的美满婚姻。最后才揭示 ,这一切都是善良多情的鬼女宦娘 ,为报答温如春的眷顾 ,暗中策划相助的结果。对宦娘“成人之美”的善行 ,就是采用了虚笔暗写侧面手法 ,是为“不写之写的艺术”。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字面上不直接描写被表现的事物 ,但处处体现被描写事物的特征 ,达到“明隐暗显 ,不写之写”的间接描写的艺术效果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表面上写次要,实际暗中写的才是真正目的
明贬暗褒
明褒暗贬
暗线不是支线,它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贯穿小说始终并且推动整个剧情的重要因素。虽然在小说中并没有完整的表述,但通过不同人物视角的描述,才能慢慢拼凑出暗线的真面目。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庆余年》,主线当然就是主人公穿越到一个虚拟的古代开始的种种故事,而暗线则几乎影响了主人公一生,那就是主人公对于自己在那个世界的已经过世的母亲的追寻,然后慢慢发现母亲其实也是一个穿越者,并且在那个世界中给他预埋了种种伏笔。故事开始的时候“母亲”已经过世了,也就没有再直接去描写“母亲”生前所做的种种,但通过主人公对母亲遗物的发掘和整理,通过主人公长辈对于母亲的回忆,一个理科女学霸、快意恩仇的穿越者的面目开始逐渐清晰,并影响了主人公的生活走向。
①明线:贯穿全文,引导读者层层递进了解故事内容的发展,使得文章条理清晰,便于理解。
②暗线:与明线相呼应,既是作者为凸显故事深度而暗藏的玄机,又是考验读者对全文理解的一大挑战。
③双线并行,贯穿全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叙述小说的情节,新颖有趣、生动形象,深化了文章主旨,点明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主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还让文章的技巧性与可读性提升了一个档次。
小说的明线: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
小说的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
明线和暗线的区别:明线一般就事论事,暗线比喻深层含义。
明线和暗线的作用:小说明暗线交织,使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更深的挖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6.张先,因善于捕捉和描写景物的影像,人称“张三影”,试分析本诗中作者是如何写“影”的。(6分)
译文: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皎洁的明月把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明河是天上星汉的倒影,星月同辉,水天一色,一片明亮澄澈。
“表里俱澄澈”手法?
借景抒情、双关。
“表里俱澄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秋月秋水美在澄澈,里外没有都浑浊与污染;一是说在湖上泛舟的词人也如秋月秋水般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皎洁的明月把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明河是天上星汉的倒影,星月同辉,水天一色,一片明亮澄澈。
运用“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素”,白色。“明河”即银河,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如此美景的喜爱之情。“表里俱澄澈”运用情景交融、双关,表现了词人此刻心境的无邪与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格。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秋月秋水美在澄澈,里外没有都浑浊与污染;一是说在湖上泛舟的我也如秋月秋水般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仅是写景,更是在写人,写自己的品格之美。
整个天水间都那样晶莹澄澈。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是写月华星辉,波光水色的景象,从天空到湖水,表现了上下通明、纯净。 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的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三句“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既是对洞庭湖的夜景加以补充,同时又是作者爱国抗金这一高尚人格的具体写照,暗地里还反映了作者对南宋小朝廷腐朽黑暗政治的憎恶和不满。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我心中悠然感到的那种美妙,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直抒胸臆
“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阕,简要分析。
答:①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映。(2分)
②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的美妙体验。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我心中悠然感到的那种美妙,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融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这里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体验。
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虽然在政治上饱受挫
折,但他仍能泰然自若,物我两忘,融入到广阔浩渺的自然美景中。大自然的宁静、澄澈令词人陶醉,他气宇轩昂,豪爽坦荡,化身为万物之神,威然挺立于天地之间,成为宇宙的主宰,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一切人间烦恼都烟消云散。
风平浪静、秋高气爽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水天辉映,一片晶莹。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通体透明、纯净的。
静谧
开阔
澄澈
明净光洁、一碧万顷
素淡、明亮、空明、纯净、幽寂、深邃、浩渺
上片运用哪些手法
1.通感:更无一点风色运用通感的手法,侧面表现了天空的纤尘不染、月光的清明透亮、湖水的波澜不惊、内心的淡然平和。
2.比喻:“玉鉴琼田”运用比喻,表现了湖面的光洁无暇,侧面表现了月空的光华空灵。
3.夸张:“三万顷”运用夸张,表现了湖面的广袤无垠。
4.对比:“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这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八百里洞庭的浩森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5.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洞庭湖的静谧、浩瀚的夜景,抒发作者泛舟的乐趣,爱国抗金这一高尚人格的具体写照,暗地里还反映了作者对南宋小朝廷腐朽黑暗政治的憎恶和不满。
6.双关:“表里俱澄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秋月秋水美在澄澈,里外没有都浑浊与污染;一是说在湖上泛舟的我也如秋月秋水般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7.直抒胸臆: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8.点面结合:“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9.对偶、照应题目、铺垫等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5分)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答:范文“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2分)
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3分)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鉴赏下阕
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思考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海” 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经年:一年或一年多。
感怀这一年我与这一轮辉映着大地的明月相伴,多少次孤独地徘徊于岭海之间,内心却像冰雪一样洁净。
形象特征?情感?
①“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词人回忆起在岭外一年左右的为官生涯中,孤独、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自己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
②“肝肺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运用比喻,尽管自己被免职,但仍胸襟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表明词人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纯正无私和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③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孤光”用了苏轼《西江月》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一典故。“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澄澈,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词人回忆起在岭外一年左右的为官生涯中,自己的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自己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有所感怀。
“肝肺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词人胸襟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这也是词人高洁人格的象征。尽管自己被免职,但仍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肝胆皆冰雪”,冰和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胸襟的坦荡。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这一句是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的,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此刻的我,须发萧疏稀落,衣袂萧瑟单薄,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沧浪之中。
1.冷?
身体冷、仕途冷、心冷——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
2.形象特征?
1.“短发萧骚”萧骚:萧条冷落,这里指头发稀疏。细节描写表明作者年岁已高,壮志难酬,暗含凄凉惆怅之情。
2.“襟袖冷”,“襟袖”借代手法,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暗写险恶的仕途与坎坷的人生。
3.“稳泛”反衬了作者安然自若的淡定心态、放浪形骸的伟岸风骨与超越现实的自由主义的进取精神。“稳泛沧浪空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心神无一丝动摇,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显得洒脱、豪迈,心胸开阔。
5. 小说多次提到寒冷,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① 是对外部环境的强调: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
② 开头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
③ 结尾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寒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④ 对小说主旨的揭示:寒冷的不只是天气,更是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如今虽年老而深感发短袖寒,但我却能稳稳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像秋天的草木。 “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沧浪:本指清苍色的水,这里指洞庭青草的湖水。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孤光自照”,写出了词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②“肝胆皆冰雪”,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身的清白,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坚守。
③“短发萧疏襟袖冷”,抒发了词人年华逝去的感叹和仕途失意的落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让我捧尽长江水,用北斗星做成的勺子细细斟酒,请宇宙万物统统来做我的宾客。
思考:“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是如何表现豪放词风的?请简要赏析。
答:①从意象意境角度,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②运用奇特的夸张想象比喻等修辞,使诗歌气魄宏大。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③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这是何等气魄。
④从情感角度,这是全词的高潮,也是词人感情的高潮。体现了作者包举万物的阔大胸怀、纵情自然的潇洒精神与“天人合一”的浪漫主义理想。
一个被谗言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开阔,体现出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
语言:意象意境;人物形象;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是豪放);用词特点;抒发情感、手法。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6分)
①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2分)②“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2分)③“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2分)
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
答:①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壮”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
②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
③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作者此时已经完全沉醉在这湖光山色中,忘情地敲击船舷、仰天长啸,达到了超越时空,宠辱皆忘,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下片
总结:下阕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抒发了词人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
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苏轼《赤壁赋》)
【答案】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宵小的不屑;
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用典,最早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 苏轼在《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词人借用此句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1.“扣舷独啸”通过直抒胸臆、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所积郁的狂啸当歌的豪情与乘风破浪的意志。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不知今夕何夕”标志词人的情绪达到高潮,以至于,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化之境。
最后词人为何发出了“不知今夕何夕?”的感慨?
词人在对外物的极度陶醉中,达到了一种审美忘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连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时间,也在刹那间泯灭,所以他感叹“不知今夕何夕”。
所以,其实这首《念奴娇·过洞庭》中所有意象都有着共同的文化指向——天人合一。词人的小生命化为宇宙大生命,词人遂涌起永恒之感、不朽之感,也即我们所谓的“宇宙意识”。词人的澄明冰清之心,得意净化,达到一种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在更高层次上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回归。
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品性放一起,你们在看看,发现了什么?作者“悠然心会”了什么?
心会
诗人品性:


景物特点:

平静
开阔
心胸宽阔
澄澈
肝胆冰雪
(外)
(内)
(天)
(人)
表里俱澄澈
天人合一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说的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①作者心会的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②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品读词章
南宋学者魏辽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结合全词,赏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迟暮悲伤、壮志难酬、孤独寂寞。
“短发萧骚”细节描写表明作者年岁已高,壮志难酬,暗含凄凉惆怅之情。“襟袖冷”,象征险恶的仕途与坎坷的人生。“孤光自照”等句写出孤独寂寞。
②诗人光明磊落、心地纯好的高洁人格。肝胆照人、纯正无私和洁身自好。
如“表里俱澄澈”运用双关,“肝肺皆冰雪”运用比喻,尽管自己被免职,但仍胸襟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品行高洁。
③境界高远,心胸开阔、心境平稳、气魄豪迈。
诗人以天下万物为宾客,运用夸张、比喻、想象,体现其气魄豪迈。诗人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沉醉美景,物我相融,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2分)
找到诗人孤独的证据
孤光自照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酒来销万古愁,无酒、无樽
无客。以自然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友,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
无人理解的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无人理解的孤独。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这种孤独感体现在哪里呢?
1.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此句连用了三个比喻,想象超群,气概豪迈,这是词人对构陷他的小人的有力回击,也是对自己平生孤愤的淋漓倾斜。豪则豪矣,我们却仍能于豪放中见凄婉,内心的郁愤之气和孤独之感也共寓其中。无酒可饮,无樽可举,无客可请。
2.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一个“扣舷”与“独啸”的动作、声音配合,把全词推上了感情的顶峰,传神地勾勒出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这里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有屈原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狼狈;这里有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没有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失意。词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恬淡和安宁。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原先郁闷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与澄澈的景色“合二为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
请比较本词与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谈谈它们在艺术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①两首都用了即景抒怀的手法,以月写人。
②张词以“素月分辉”“孤光自照”,“表里澄澈”,象征诗人的高洁忠贞;
曹诗以月比人,“明明如月”以月的皎洁比喻贤人能士的高尚品德和非凡能力,抒发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态。
(1)妙处难与君说中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阕,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4分)①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2分)②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2分)
【解析】(1)试题分析: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虽然在政治上饱受挫
折,但他仍能泰然自若,物我两忘,融入到广阔浩渺的自然美景中。大自然的宁静、澄澈令词人陶醉,他气宇轩昂,豪爽坦荡,化身为万物之神,威然挺立于天地之间,成为宇宙的主宰,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一切人间烦恼都烟消云散。
1. 下列对张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更无”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
B. “短发”两句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C. 下阙“尽吸”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D. 本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全都和谐相融,给人以光明澄澈之感。
2. 下列与张词相关的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扁舟”多承载着诗人漂泊思乡的意绪,张词中的扁舟却充溢着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
B. 诗词中的“月”意蕴丰富,或幽美、或凄凉。本词中“素月”即皓月,写出月色澄澈之美。
C. “北斗”指的是北斗星,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还常被喻为理想,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
D. “沧浪”常常指青苍色的水,词人借助它写出了洞庭茫茫、烟波浩渺,给人以空旷之感。
【答案】1. B 为实景,非幻想。 2. 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短发’两句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不合文意,根据本诗的写作背景“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可知作者此时乘船途经洞庭湖,“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由上句的虚写转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并非词人“幻想”。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要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考生应结合古诗词中已掌握的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作答,此外还要结合诗歌内容,看在语境中有无有特殊含义。本题C项, “‘北斗’指的是北斗星,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还常被喻为理想,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表述错误,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长把勺,《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而屈原《九歌·东君》则反其意而用之,“援北斗兮酌桂浆”。本诗中“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诗人做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做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一个被谗免官的人自信与宽阔胸襟的体现;本词中“北斗”并无方向指引和理想之意,只是用来表达诗人被贬后的豪放乐观。故选C。
3.下面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D;解析:(1)不是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
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直说地点与时间,“更无一点风色”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B.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阕写景,回顾岭表一年。
C. “肝胆皆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阕“表里俱澄澈”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
D. 诗人最后作主人,请天地万物做客人,想象瑰丽;敲击船沿,仰天长啸,豪情满怀。
【答案】 B
“同时巧妙引出下阕写景”说法错误,应该是同时巧妙引出下阕抒情。故选B。
①意象:洞庭湖、青草湖、扁舟、素月、明河、沧浪、舷
④情感:对洞庭湖景物的喜爱、对自我品格明洁的肯定与自豪、对黑暗政治与小人谗言的暗讽。
②意境:恢弘空阔、澄澈宁静
③手法:情景交融、比喻、夸张、想象等
总结
本词是词人月夜泛舟洞庭时即景抒怀之作。上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湖光水色,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下片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大无畏的豪迈气概,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全词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
主题归纳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拓展阅读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意境,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湖面的明净,并用数字的对比表现泛舟湖上的豪迈。(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了水色天光交相辉映,表里如一,具有光洁透明的美。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实战演练
(3)陶渊明的《饮酒》中,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在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也有类似表达,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念奴娇·过洞庭》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作者虽然在年老被免职,内心依然镇定。(5)《念奴娇·过洞庭》中,诗人想象以江水为酒,以北斗星为杯,慢慢啜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1)“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2)“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3)《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描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更无一点风色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5)“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片抒情,回顾岭海一年。
(6)《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三句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7)“__________”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8)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
尽挹西江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 píng棋盘)棋坏,救时著数宜紧。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人赋月以情,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实是借酒来排遣国土沦落之痛。B.“一枰棋坏”暗喻南宋政权对敌策略的错误,导致了战局的混乱和失败。C.“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借助想象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D.这首词文字朴素,不崇雕琢,简洁明快,笔势大起大落,气韵豪迈飘逸。
答:D.“笔势大起大落,气韵豪迈飘逸”错误。作者不采用大起大落的笔势(大幅度的起与落,形容变化大),而是以回旋往复的曲调来表现抑扬相错的情感,节奏舒缓却意味隽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16.“啸”是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作者在词中“倚风长啸”,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扣舷独啸”,请分析两个“啸”意蕴的异同。(6分)
答:共同点:两者都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之情。一是因国土沦丧,一是因谗言被罢。
不同点:本词的“啸”还蕴含了对金人的憎恨和内心的焦急和无奈;
《过洞庭》的“啸”还蕴含了词人对洞庭美景的陶醉之情以及词人开阔的胸襟和潇洒的气度。
⑶举杯呼月:呼,问。⑷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
隐隐:朦胧凄迷的样子。⑹抚剑:按剑。⑺孤忠:忠心耿耿却得不到支持。挺挺:正直的样子。
⑻宫阙腥膻(shān):指汴京陷落敌手,一片污秽。宫阙,古时帝王所居宫门有双阙,故称宫殿为宫阙,此指汴京皇宫。腥膻,秽恶的气味,亦特指羊身上的恶味。金人为游牧民族,食羊,故云。
⑼衣冠沦没:指故国衣冠文物荡然无存。衣冠,古代士以上的人戴冠,衣冠连称,谓士以上的服装。后引申指世族、士绅,也用来象征文明传统。 ⑽天地:代表国家。凭:依靠。
⑾一枰(píng)棋坏:喻指战争失利,中原沦陷。枰,原指棋盘,此以棋局喻时局。
⑿著(zhāo)数:一作“着数”,下棋落子的路数。宜紧:慎重考虑。
⒀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出的公文。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
⒁玉关烽火:代指前线的战报。
⒂戢(jí):收藏,引申为止息。这句是说战争还没结束。 ⒃毕竟:到底。
⒄“拂拭”句:借到月中拂拭山河影指整顿中原山河。山河影,月中阴影。
⒅“夜深”句:明指深夜气温下降,暗喻时代氛围凄凉。 [2] [3-5]
白话译文
举起酒杯,呼问明月,故都汴京究在何处?可月色朦胧,唯见淮山影影幢幢。我抚拭利剑,频频相看,胸中激荡着建立功勋的豪情,然而空怀一腔抱负,徒有忠心耿耿。皇室宫殿充斥着腥膻之气,京城的衣冠文物也已荡然无存。中原失地,谁去收复,谁去重整?国家大事犹如弈棋,棋成劣势,应付的策略招数更要小心谨慎。
虽然前方传来通报战事的文书,玉关的烽火不息,暂时总是说时局平静。满地战火烟尘尚未平息,沦陷的中原谁能平定?一想到此,我真想立刻驾雾腾云,上天驱除笼罩山河的阴影。我心中不平高呼长啸,夜色沉沉,寒风阵阵,霜重露冷。
《酹江月》即《念奴娇》,音节高亢激切,适宜抒写豪壮和惆怅的感情。围绕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开篇三个问句,起语不凡。
“举杯呼月”,仿效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的浪漫奇情,。作者举杯高声问明月:“神京何在?”问月的举动本身已充分表现了满腔受压抑之情无人倾诉。
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自徽、钦俘死异域,多年来和战纷纭,至今仍是故土久违。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在高问“神京何在”这种高昂激越的句子之后接上“淮山隐隐”,凄迷之情寓于凄迷之景。
“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用“频看”与“惟有”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及作者的急迫心情。“频”字是描述爱国志士为恢复中原这个“勋业”,与在朝的昏君佞臣苟安偷生,悉成对比;“惟有”二字是点睛之笔,志士仁人为恢复中原,频频“看剑”,而报国无门。
词的第一小段就表现出了语气和词意的跌宕起伏。“宫阙腥膻,衣冠沦没”,作者直用事实来设问,自汴京失守后中原故土衣冠文物荡然无存,面对占领者肆意横行,作者悲愤填膺,发出正气凛然的一声高问:“天地凭谁整?”此句一出,词的意境升高,作者的这个“谁”,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千万万爱国志士。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时局已坏,危机四伏,行将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他大声疾呼:“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棋局不好,必须出“手筋”,出“胜负手”,丝毫不容缓懈。这一比喻鲜明生动,正是对当时苟且偷安的执政者的当头棒喝。
词的上片用“问神京何在?”“天地凭谁整?”将政治形势与任务摆出,并以救棋局为例生动地说明应采取紧急措施。下片则针对存在的问题,发出第三问:“毕竟中原谁定?”这是作者“感兴”的顶点,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苦闷。“虽”“暂”,都是点睛之笔,揭露南宋朝廷醉生梦死,不图匡复。“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出的公文;“玉关烽火”,代指前线军中的讯息。现在虽都“暂送平安信”,前方暂告平静无事,但干戈未止,战事未休,蒙古人正在窥伺江南,这种安宁只是一种假象,是火山爆发前的安宁。
然而,当朝权贵不理睬收复失地的主张,不启用抗战人才,反而压制民气,因此,作者在“满地干戈犹未戢”之后发出“毕竟中原谁定”之问,其声颇带悲悒气氛,流露出一个爱国者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忧愁,同时也暗含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表面上,“毕竟中原谁定”一句与上片的“天地凭谁整”文义略同,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天地凭谁整”基础上的词意递进,加深思想感情。“定”字是重笔,给朝廷指出严峻的现实:如果南宋不恢复失去神京和中原,就会让蒙古人占领。“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山河影,传说月中阴影原是地上山河之影。这里作者借拂拭月亮表现澄清中原和重整河山的强烈愿望。最后两句则另换意境,亦照应首句。尽管作者幻想“飘然直上”,去扫除阴霾,但无法摆脱污浊可憎的现实的羁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不禁使人郁悒侘傺,迸发的感情受到压抑,于是“倚风长啸”,倾吐悲愤怨气。“夜深霜露凄紧”则透露出严酷的时代氛围,结尾仍是扣人心弦的。
从艺术特点上来看,这首词像是一篇用词的形式来写的政治论文。语言方面,以设问句提出问题,以生动的比喻阐明问题,不施脂粉,但言简意赅,如壮士弹剑,散逸豪迈倜傥之气。前人写词大多先求有精彩的开头,承接比较和缓,换片时再求突起,通常这样能使词显得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这首词作者却另辟蹊径,不是采用大起大伏的笔势,而是将悬河泻水般的感情用一扬一抑、小起小伏,回旋往复的曲调表达出来。以词调本身中因轻重、长短、高低相间而产生的节奏,配以词意上的扬抑交替,加强了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