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张家口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5 10:2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张家口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许多奇事,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我想这些情形,很多地方都有。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地主权力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一切事情,农会的人不到场,便不能解决。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则完全被剥夺了发言权,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在农会威力之下,土豪劣绅们头等的跑到上海,二等的跑到汉口,三等的跑到长沙,四等的跑到县城,五等以下土豪劣绅崽子则在乡里向农会投降。
“我出十块钱,请你们准我进农民协会。”小劣绅说。
“嘻!谁要你的臭钱!”农民这样回答。
好些中小地主、富农乃至中农,从前反对农会的,此刻求入农会不可得。我到各处,常常遇到这种人,这样向我求情:“请省里来的委员作保!”
前清地方造丁口册,有正册、另册二种,好人入正册,匪盗等坏人入另册。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民便拿了这事吓那些从前反对农会的人:“把他们入另册!”
那些人怕入另册,便多方设法求入农会,一心要想把他们的名字写上那农会的册子才放心。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四个月前被一般人看不起的所谓“农民会”,现在却变成顶荣耀的东西。从前拜倒在绅士权力下面的人,现在却拜倒在农民权力之下。无论什么人,都承认去年十月以前和十月以后是两个世界。
(摘编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社会实践中来的正确思想,如果反过来再去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就可以产生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重要作用。
B.客观现象通过人的官能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形成的认识,依然是感性的,通常也是不正确的,尚不能称之为思想。
C.农民起来把帝国主义等葬人坟墓,是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后所作的预言,它的实现还赖于正确理论对农民的指导。
D.“其势如暴风骤雨”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农民运动的浩大声势,后文的相关描述是对这一点的绝佳印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一般都会由弱小逐渐变得强大,最终将落后势力赶下历史舞台。
B.人的正确思想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地反复,才能真正形成。
C.小劣绅与农民的对话表明农民决不会被敌对势力收买,反映了农民革命态度的坚决性。
D.“体面威风,扫地以尽”“悬心吊胆地过日子”写的是地主们遭到农运打击之后的状态。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3分)( )
A.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最终灭掉了明王朝,但不久就彻底失败,主要原因是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B.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寻找合适的灯丝材料,失败了几千次,他不断总结教训,最终获得了成功。
C.八路军进入平原地区之初无所适从,在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发明了多种有效的战法。
D.李冰泉对乱针绣技艺潜心研究,几经修改,最终使之更趋成熟,他也成了刺绣行业的著名大师。
4.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能印证材料一的什么观点?试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刀削面
闫耀明
刘连武的刀削面做得好,堪称一绝,可他并不是山西人。
刘连武小时候离开高桥镇,随父亲去山西做生意。回来时,他已经由一个青涩少年变成了壮实的汉子。他比较内向,话语不多,干活儿爱琢磨,手也巧。回来的当年秋天,刘连武的面馆就开张了。这时,高桥镇人才知道,刘连武在山西这些年没白待,学到了做刀削面的手艺。
南方米北方面,高桥镇人喜面食,但花样不多,大都是蒸花卷、馒头或擀面条。用刀子将面团削成面片煮了吃,高桥镇人没见过,觉得新鲜,便都来尝。
面馆开张的第一碗面,是镇长肖大喇叭吃的。肖大喇叭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吃过南甜北咸各大菜系,却偏偏没有吃过这山西特色传统面食刀削面。坐在桌前等着刀削面出锅时,肖大喇叭破例没有大声大气地嚷嚷,只是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眼睛盯着厨房里忙碌的刘连武。
只见刘连武将和好的面团托在左手上,表情凝重。他右手捏着一把白白亮亮的削面刀,弧形,手掌心里是削刀的手柄。他用大拇指和食指固定住削面刀,在面团上削。刘连武的动作并不快,每一下都削得沉稳而有韧劲,手腕灵活,蝶翅翻飞一般。面片从刀下飞出,飞入面前的铁锅里。锅里是开水,散着热气,很快将飞落的面片吞噬。
刘连武削面削得很安静,似带有表演的性质。肖大喇叭敲打桌面的手指停下来,他看直了眼。那面团上飞出来的面片,第一片已落入沸水中,第二片飞在空中,第三片刚飞离面团。均匀的节奏,飞舞的面片,让刘连武那张憨厚的脸变得光彩照人。
肖大喇叭真的看直了眼。
接下来是吃面。刘连武用勺子舀出已经调好的调料,放入碗中。鸡蛋卤,配着木耳香菜,撒一层辣椒面,淋两羹匙老陈醋,还没吃,肖大喇叭就闻到了一股香气。他抄起筷子,并不夹面吃,而是慢慢地搅。只见刘连武削出的面片个个中间厚,连缘薄,苗条匀称,形状似柳叶。更绝的是,每一片面片都是一样大小,绝无变形。他小心地夹起一片,放在嘴里,嚼。面片外滑内筋道,软,却一点儿不黏,越嚼越香。香味儿冲进鼻子里,顿时让肖大喇叭感到鼻腔通透,食欲如那酸香味道一般,止不住地往上蹿。他不再细品,而是痛痛快快地吃掉了一碗面,连汤汁也喝了个精光。放下碗筷,肖大喇叭只喊出一个字:“爽!
第二天,肖镇长又来了,还带来一个穿长袍戴眼镜的人。此人清瘦,说话的声音有点扭,似站不稳。俩人坐下来吃面,小声说话。肖大喇叭小声说话,不常见。
每隔两三天,清瘦的戴眼镜男人都要来一次面馆,吃一碗面。刘连武仔细观察,发觉他吃面很慢,分明是在品,在享受。
刚连武的媳妇说:“这个戴眼镜的家伙叫依田。”她是去买菜时听说的。
“日本人?”刘连武一惊。
日本人占领了高桥镇,将高桥女子中学的校园作为兵营,戒备森严,没人敢靠近。前些天的后半夜,兵营附近有枪声响起,响了一袋烟的工夫才静下来,听说是八路军来偷袭日本兵营。
刘连武沉静的脸上多了一丝隐忧。
媳妇说:“依田再来,不给他削面。”
刘连武沉默良久,说:“来的都是客呢。”
这是刘连武做生意的一条规矩,不管是谁,踏进面馆吃面,就是他的客人。即使这个人是他的仇家,也不能伤害,要以礼相待。这是对客人起码的尊重。
媳妇说:“依田是日本人,也尊重?俺弟就是死在日本人手里的。
刘连武没有回应,媳妇骂他迂腐。
刘连武收拾厨房,说:“规矩,是不能破的。”
第二天傍晚,依田又来了。这次,他没有穿长袍,而是穿着日本军服。刘连武看出,依田是个军官。也许是执行任务刚回来。饿了,依田吃面没有品,吃得很快,有点狼吞虎咽的意思。
厨房里,媳妇拿着菜刀,欲趁着依田吃面砍了他,被刘连武拦住。“来的都是客呢。”
刚连武说。
媳妇说:“这会儿砍了他,神不知鬼不觉。”
刘连武说:“来的都是客呢。”
依田吃完面,走出面馆,步履匆匆地走进黑暗中。
刘连武手里拿着削刀便追了出来,拦住依田:“先生,还没给面钱呢。”
依田一愣,手往衣兜里掏,摸出钱,交给刘连武。
依田吃了面,刘连武收了钱,面馆与食客之间的关系结束了。刘连武的脸上便现出异样的表情,他从削刀的手柄里拔出一把匕首。一道寒光闪过,刘连武无声地将匕首刺进了依田的肚皮里。揉面削面的手,劲儿很大。刘连武还将匕首拧了拧。
依田一声没吭,表情痛苦,手上的枪却响了,砰的一声,似在高桥镇的街面上跳了一下。
刘连武死在了媳妇的怀里。闭眼前,他告诉媳妇:“赶紧趁黑逃走,日本人会报复的。”
刘连武的削面刀手柄里藏着一把匕首,这是他的一个秘密。兵荒马乱的年月,刘连武想此妙招,防身用的。
死的时候,刘连武沉静的脸舒展开了,笑得很灿烂,两眼眯成了柳叶状,如两片苗条匀称的刀削面。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的“可他并不是山西人”,暗示刀削面是山西传统名吃,又能引起读者对他是何处人的猜测,有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
B.“蝶翅翻飞一般”的比喻,把刘连武用刀削面时的手的动作比作蝴蝶翻飞时翅膀的扇动,生动形象,如在目前,给人强烈的美感。
C.依田平时吃面都是“品”,是享受,最后一次却“吃得很快”,暗示他担心自己危险,急欲离开,但最终他还是被刘连武杀死了。
D.小说最后一句的描写,暗含刘连武做刀削面的厨师身份,同时照应了前文“苗条匀称,形状似柳叶”之语,有勾连前后文的功能。
7.关于描述肖大喇叭吃面情形的一段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肖大喇叭“慢慢地搅”的动作,说明他此时仍沉浸在刘连武削面的动作之美里。
B.把“放在嘴里”和“嚼”用逗号隔开,意在以肖镇长动作慢凸显其做事从容不迫。
C.“越嚼越香。香味儿冲进鼻子里”用的是顶真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香味之浓郁。
D.虽然肖大喇叭只用了一个“爽”字,但其吃面时的痛快感觉,已表达得淋漓尽致。
8.肖镇长虽是次要人物,但在小说中作用比较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9.请分析小说在刻画刘连武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个性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于之地方六百里。”群臣闻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敌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仅。
(节选自《战国策·秦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B.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C.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D.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臣约车并币”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字的意思相同。
B.不谷,有“不长五谷、不得养、不善”等义项,在文中是古代王侯自称不善的谦词。
C.“先绝齐后责地”与“令以责之里正”(《促织》)两句中的“责”的意思不同。
D.韩氏,姓韩的人,文中指韩国,战国七雄之一,另六国是秦、楚、齐、赵、魏、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惠王在战争中丢掉了曲沃后,想要分化齐楚联盟,求教于张仪,张仪没有说什么计策,就请惠王给他准备车马和礼物,以便顺利出使于他国。
B.张仪奉承楚王,并诚挚地从楚国利益出发为其出谋划策,指出楚国若和齐国绝交,就必定会得到三样好处:受秦感激,得商于之地,掌控齐国。
C.陈轸认为楚王一旦听从张仪之言,必定会受到欺骗,不仅不会得到土地,还会丧失强大的外援,受到他国攻击。但楚王糊涂,听不进他的谏言。
D.楚王向秦国索要土地未成,便知道受了骗,勃然大怒,发兵攻秦,结果在杜陵受到联军进攻,惨遭失败。这种结果与陈轸做出的预言十分接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则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
(2)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14.材料表达了怎样的为政之理?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献独孤尚书
许棠
虚抛南楚滞西秦,白首依前衣白身。
退鹢①已经三十载,登龙②曾见一千人。
魂离为役诗篇苦,泪竭缘嗟骨相贫。
今日鞠躬高旆③下,欲倾肝胆杳无因。
【注】①退鹢:鹢,水鸟,高飞时遇风而退。可喻人遇艰难之境。②登龙:同“登龙门”。指科举时代会试得中。③高旆:高高的旌旗。在诗中是对独孤尚书的敬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南楚”“西秦”指作者客游之处,“虚”字写作者浪迹天涯,虚度了时光。
B.反复出现的“白”字颇耐咂味;前一个强调年岁已老,后一个是在感慨未能做官。
C.先言自己处于窘境中已久,后说自己见过许多官员,字里行间尽显作者落寞之意。
D.作者因为算命先生说其骨相不好,此生必定命运坎坷、穷困潦倒,所以泪洒衣襟。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恕者,如心也,即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它强调的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孔子对“恕”字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自我夸耀的不良后果,是对那些自以为了不起而骄傲于人者的谆谆告诫。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栏杆之多,突出阿房宫的高大雄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狂飙》播出后,受到观众普遍好评。该剧真切而生动地表现了近些年来我国政法系统教育整顿执法队伍、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收到的显著成效。该剧矛盾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性格立体、形象丰满,主题正大鲜明、发人深省。该剧展示了一场正义与邪恶之间__________的生死较量。基层刑警安欣因卖鱼小贩高启强打架斗殴案件而与高相识,他同情高启强的穷苦出身和不幸遭遇,给予其温暖的关怀和热心的帮助,两人由此结下__________。孰料后来高启强由一个受人欺辱的鱼贩子摇身一变成了京海市最大企业强盛集团的老板,实则为地方黑恶组织的头目。为了铲除这一黑恶组织,以安欣为代表的政法干警付出了21年的心血,终于将犯罪团伙及其“保护伞”__________,保一方百姓平安,还一片清风正气。全剧将21年间纷繁复杂的社会百态、恩怨情仇和正邪之争,集中紧凑而富有层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种电视剧结构方式,既避免防止了剧情平淡和冗长拖沓,又极富包容性和表现力,是一次对电视剧结构艺术的有益探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简要分析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4分)
20.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A普通人该如何自测记忆力情况和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① ;自己跟自己比,即感知自身记忆力是否发生显著性变化;自己跟别人比,即和同龄人比较,是否他人能容易记住的事情, ② ;参考亲人的反馈,他们是否提醒出现记忆力下降现象;关注自己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情况。
医生提醒,良性健忘可以通过学习来纠正,不影响独立生活。B像突然忘记带钥匙,一时想不起某人名字但脑子里还有形象,并不算病理性健忘。C阿尔茨海默病的“忘”则是恶性的, ③ 。
医生建议人们要有意识地训练记忆力,“动脑”做一些复杂、有挑战性的工作,主动思考问题,与人多交流,D“很多人担心过度用脑会用坏脑子,不用担心。大脑有自己的安全阀门,到一定程度它就困了,休息就行了。”一般而言,保持良好记忆力要重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焦虑或抑郁情绪、失眠都会对记忆力产生巨大影响,要重视心理健康,并且加强体育锻炼、均衡膳食,使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21.对选文中ABCD四处句子的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A处句子后面的问号使用正确,这是在进行设问,能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
B.B处句子中的第一个逗号用得不正确,应改为顿号,因为它前后是并列短语。
C.C处句子中的“忘”加引号,有强调作用,可引起读者对这种“忘”的注意。
D.D处句子引号内第二个句号用得不正确,应移到引号外,因为并非独立引用。
22.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面的图画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张家口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错在“通常也是不正确的”。于文无据。
2.C【解析】错在“表明农民决不会被敌对势力收买”,小劣绅交十块钱,只是想要进农会,并非收买农民。
3.A【解析】A项中没有关于正确认识的内容。B项属于从科学实验中获得正确认识,C项属于人们得到正确的理论的指导,D项属于在劳动中得到正确认识。
4.①材料一论述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用的是纯粹的议论形式。②材料二则既有议论,又有记叙,两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每点2分)
5.①调查过程合乎的观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分析:毛泽东是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等五县的情况后得出的结论。②结论合乎的观点,认识是否正确,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分析:毛泽东认为,革命当局以前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所以必须迅速变更。(每点2分)
6.C【解析】错在“暗示他此次担心危险,急欲离开”。于文无据。
7.B【解析】不是表现肖镇长做事从容不迫,而是写他对这饭食十分喜爱,不舍得急吃,要先欣赏一番。
8.①作为高桥镇人的代表,与刘连武交往,构成了文中大物活动的环境。②以其观感和吃面的表现,突出刘连武做刀削面技艺之高,使主人公形象变得丰满。③引出另一人物依田,推动情节发展。(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9.①内向,喜欢思考。他不爱说话,能够把刀削面技艺琢磨透,在战乱时期巧备匕首防身。②坚持原则。妻子要杀依田,他以违背“对客人要以礼相待”的原则而不予同意。③有强烈的爱国心。他知道八路军来偷袭日本兵营的事后,非常关心八路军的安危。后来亲自杀死日本人依田。④做刀削面技艺高超。他做刀削面动作美,有艺术性,面好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C【解析】“是以”意为因此,是一个固定短语,中间不宜断开。让秦王献地的不是齐臣,所以第四处不能断于“齐”后,“齐”要做“绝”的宾语。“商于之地”是“献"的宾语,它们之间不宜断开。
11.A【解析】A项“为臣约车并币”的“约”意为配备、置办,“约为婚姻”的“约”意为约定。C项“先绝齐后责地”中的“责”意为求取,“令以责之里正”的“责”意为责令、督促。
12.B【解析】错在“诚挚地从楚国利益出发”,张仪是在欺骗楚王,并不诚挚。
13.(1)那么,在北面削弱了齐国,在西面受到秦的感激,而且占有了商于之地作为自己的利益。[重要词语“弱”(削弱)、“德”(受到感激)、“私”(占有)各1分,句意1分]
(2)楚怀王说:“张仪认为我没有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派了勇士前去辱骂齐王。[重要词语“绝”(断交)、"乃”(于是,就)、“詈”(辱骂)各1分,句意1分]
4.①道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处理大事时要多加思考、慎重处理。②分析:楚国遭到惨败,主要原因就在于楚王过于相信外臣张仪的谎言,而对自己的谋臣陈轸的话却置若罔闻,不加思考。(3分,道理1分,分析2分)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夺取了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齐、楚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感到忧虑,对张仪说:“我想攻打齐国,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你为我考虑一下这件事,怎么办?”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礼品,臣请求去试试看。”
张仪去南方拜见楚王说:“敝国国君最喜欢的君主莫过于大王,敝国国君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王。如今齐王的罪恶,对秦王来说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发兵征讨齐国,但贵国跟齐国交好,因此敝国国君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大王如果能关起国门跟齐国断绝邦交,臣请求让秦王贡献商于之地,方圆六百里。如此一来,齐国一定衰弱,齐国衰弱,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那么,在北面削弱了齐国,在西面受到秦的感激,而且占有了商于之地作为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一计而同时获得了三个好处啊。”楚王非常高兴,在朝廷上宣称:“我得到了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惟独不肯道贺。楚王问:“朝中文武百官都道贺,偏只有你不道贺,为什么?”陈轸回答说:“臣看到的是商于之地不能得到,可是祸患一定会到来,所以不敢随便道贺。”怀王问:“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秦王重视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这样一个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先跟齐国断绝邦交,这是使楚国陷于孤立啊,秦国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况且让秦国先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索取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张仪的欺骗,大王必然懊悔万分;这样,在西面就产生了源于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来自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楚王不听,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绝交使者回来,楚王意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齐国绝交。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齐国秦国的盟约暗暗缔结成功。楚国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装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仪认为我没有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派了勇士前去辱骂齐王。张仪知道楚断绝了与齐的交往,才出来接见楚国的使者,说:“从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六里。”使者说:“臣听说是六百里,没有听说是六里。”张仪说:“我本来是仆隶一般的小官,怎么会说有六百里呢?”使者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大怒,就发兵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韩国也加入了他们的军事同盟,楚军在杜陵被打得大败。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而人民也并非比其他诸侯软弱,却弄到几乎要亡国的惨境,就是没有采纳陈轸的良言,而错误地听信张仪啊。
15.D【解析】“算命先生说其骨相不好,此生必定命运坎坷、穷困潦倒”于诗无据。诗人说自己骨相贫,只是在自嘲罢了。
16.①尾联表面意思是说,今天恭敬地献诗给独孤尚书,但想要对其诉说内心愿望却没有机会。②实际意思是希望独孤尚书能够给作者机会,对其予以照顾。③尾联表达的是作者从政理想不能实现的伤感,以及希望得到提携的心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每句1分,有错字则该句不得分)
18.旷日持久 不解之缘 一网打尽(每个成语1分,如答其他成语,与语境相合,亦可给分)
19.①修辞手法;排比。“矛盾”“剧情”“人物”“主题”这四个主语引领的句子句式相同,形成了排比。②这样写使分类明确,内容集中,读起来音韵铿锵有力,显得很有气势,突出了剧作水平之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①“避免”与“防止”重复,删掉一个。②“一次”语序不当,应移到“有益”前。(改对一处2分)
21.D【解析】分析错误,这是独立引用,第二个句号就应该在引号内。
22.①方法有四条 ②自己无法做到 ③会影响独立生活(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23.写作指导
《内功与外力》是试题提供的漫画。画面分为两部分:左面部分画的是个已经毁掉了的蛋壳,蛋清和蛋黄乱糟糟地流了出来,蛋壳旁边的小木棒,暗示该蛋壳是依靠外力打破的。右面部分是个破裂的蛋壳,蛋壳只破了小一半,里面露出的是小鸡的头和一部分身子,这暗示小鸡是靠自己的力量使蛋壳破裂的。左右两部分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告诉读者:依靠内功,小鸡才能很好地孵出来,而依靠外力,只能失败。虽然该漫画画的是孵鸡,但给人深刻的启示。
参考立意:①成功靠自己,全靠外力就会失败。②做事情,干大业,切勿急功近利。③粗暴的做法往往失败。④练好内功,成功自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