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漯河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15 11:0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漯河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某摄影爱好者在成都甲地(30.5°N,104°E)拍摄下图中宾馆及周边外景时,发现只能逆光拍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摄影时间(北京时间)最有可能在( )
A 6:30—7:30 B. 10:30—11:30 C. 13:30—14:30 D. 18:30—19:30
2. 摄影当天成都的昼长可能是( )
A. 16小时30分钟 B. 13小时30分钟 C. 10小时30分钟 D. 7小时30分钟
2021年11月初,湖北黄冈某中学(116°E)高一年级开始了期中考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考试期间,黄冈市昼夜长短情况是( )
A. 昼长夜短 B. 昼短夜长 C. 昼夜相等 D. 无法判断
4. 考试期间,黄冈市日出方向( )
A. 正东 B. 东南 C. 东北 D. 西南
5. 假若该中学当天的日出为北京时间7:00,那么当天该中学的昼长约为( )
A 8.5h B. 10.5h C. 14h D. 11.5h
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完成下列各题。
6. 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 )
A. 风化侵蚀 B. 搬运沉积 C. 构造抬升 D. 断裂下陷
7. 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2016年12月,入冬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来临,全国多个城市达到严重污染。下图是我国南方局部区域该时段某日海平面与相应5000米高空等气压差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此时,下列城市近地面气压最高的是( )
A. 南昌 B. 长沙 C. 武汉 D. 重庆
9 若仅考虑天气因素,此时该地区出现雾霾天气( )
A. 重庆盛行下沉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B. 武汉盛行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C. 重庆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D. 武汉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如图为北半球的环流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若该图表示太平洋,则位于甲处的著名渔场是( )
A. 北海渔场 B. 秘鲁渔场 C. 纽芬兰渔场 D. 北海道渔场
11. 关于图中渔场的成因,正确的是( )
A. 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
B. 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C. 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交汇处流
D. 盛行上升补偿
12. 下列海洋表层等温线示意图中,可以表示Q洋流是( )
A. B.
C. D.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还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
据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13. 上述材料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 生产性 B. 平衡性 C. 差异性 D. 整体性
14. 引起材料中环境变化的首要自然要素是(   )
A. 气候 B. 土壤 C. 水文 D. 生物
15. 关于三峡水库对库区自然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增加 B. 气候更加湿润 C. 土壤肥力增加 D. 地质灾害减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北京市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实践活动。下表为学生观测数据,左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日期 被测物体影长(厘米) 比值(被测物体长度/影长) 正午太阳高度
9月5日 40 1.5 56.3
9月17日 44.5 1.34 53.3
9月23日 50.1 1.19 50.0
9月29日 57.2 1.04 46.2
10月8日 61.4 0.98 44.2
10月18日 71.8 0.83 39.7
10月29日 80.3 0.74 36.6
11月11日 93.5 0.64 32.6
(1)读表归纳该校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简述原因。
(2)说出左图中A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请你用///在答题卡图中画出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
(3)9月23日这天,老师希望正午的时候车不被晒到,请你用///在答题卡图中画出理想车位的范围(不考虑教学楼宽度影响),并说明理由。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距今7亿—8亿年前,南疆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大量白云石大理岩的岩层,这便是和田玉的胚胎。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
材料二: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1)说明和田玉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形成过程。
(2)从外力作用角度简述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原因。
(3)判断乙处最佳拾玉季节,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温带气旋是造成大范围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下图为典型温带气旋的生成、发展、成熟和消亡的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当气旋发展速度达到24小时降低24hpa或12小时降低12hpa,就定义为爆发性气旋,又称为“气象炸弹”。下图为2010-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路径及时间示意图。
(1)描述2010-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
(2)在下图中用所给图例绘出温带气旋降水区域____,并说明温带气旋从d至f的演变过程____。
(3)分析2016年5月初,温带气旋在经过渤海时发展成为“气象炸弹”的原因,并说明对大连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左图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右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表面温度分布示意图。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近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垫状点地梅是分布于高寒区域的一种贴伏于地面生长的喜光类植物。某研究小组对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的垫状点地梅分布区域进行了考察,发现垫状点地梅只分布在海拔4500~5200米的坡面上,并发现在海拔4600~4700米处,高山草甸发育较好,海拔5200米以上是高山流石滩。下图分别是念青唐吉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景观图,气温、降水随海拔变化图,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图。
(1)描述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的分布特点。
(2)从不同海拔的水热组合状况,说明垫状点地梅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海拔4900~5200米范围内分布差异的原因。
(3)分析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海拔4600~4700米垫状点地梅几乎没有分布的原因。
漯河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地理试题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某摄影爱好者在成都甲地(30.5°N,104°E)拍摄下图中宾馆及周边外景时,发现只能逆光拍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摄影时间(北京时间)最有可能在( )
A. 6:30—7:30 B. 10:30—11:30 C. 13:30—14:30 D. 18:30—19:30
2. 摄影当天成都的昼长可能是( )
A. 16小时30分钟 B. 13小时30分钟 C. 10小时30分钟 D. 7小时30分钟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宾馆位于甲的西北方,该摄影爱好者在成都甲地拍摄图中宾馆及周边外景时,发现只能逆光拍摄,说明此时太阳位于西北方位,表示时间为北半球夏半年的日落前后,AB错误;成都的经度约为104°(识记内容),位于东七区,北京时间13∶30-14∶30,成都当地时间约为12∶30-13∶30,此时太阳位于成都当地西南方天空,C错误;当北京时间为18∶30-19∶30时,成都当地时间约为17∶30-18∶30,正值日落前后,且此时太阳位于西北方位,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北半球为夏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CD错误;成都纬度约为30°N,一年中昼长不可能达到16小时30分(可以参考北京夏至日昼长约为15小时),A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太阳视运动总结: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二分日,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2021年11月初,湖北黄冈某中学(116°E)高一年级开始了期中考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考试期间,黄冈市昼夜长短情况是( )
A. 昼长夜短 B. 昼短夜长 C. 昼夜相等 D. 无法判断
4. 考试期间,黄冈市日出方向( )
A. 正东 B. 东南 C. 东北 D. 西南
5. 假若该中学当天的日出为北京时间7:00,那么当天该中学的昼长约为( )
A 8.5h B. 10.5h C. 14h D. 11.5h
【答案】3. B 4. B 5. B
【解析】
【3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考试时间是11月初,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湖北黄冈位于北半球,故其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B正确;AC错误;这个时间是北半球冬半年,可以判断昼夜情况,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考试期间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B正确;二分日日出正东,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北,AC错误;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黄冈某中学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7时,其经度为116°E,与120°E相差4°,即该校所在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6分钟,故该中学日出地方时是6时44分,则昼长时间为(12时—6时44分)×2=10小时32分,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除极昼地区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除极昼地区东南升西南落。
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完成下列各题。
6. 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 )
A. 风化侵蚀 B. 搬运沉积 C. 构造抬升 D. 断裂下陷
7. 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6. D 7. 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意在考查学生等值线图的判断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6题详解】
读图结合图例,该处湖盆周边地区为抬升地区,湖盆地区应为断裂下陷形成,C错、D对。而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均属于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一般使地表趋于平坦,不是湖盆形成的原因,AB错。故选D。
【7题详解】
在外力沉积作用下,一般会使得地势较低地区与较高地区的高差变小,图示甲区域在四地中,等厚度线稀疏,说明湖盆平坦,且厚度值较小,说明深度较小,最容易被泥沙淤积形成陆地,故选A。
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2016年12月,入冬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来临,全国多个城市达到严重污染。下图是我国南方局部区域该时段某日海平面与相应5000米高空等气压差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此时,下列城市近地面气压最高的是( )
A. 南昌 B. 长沙 C. 武汉 D. 重庆
9. 若仅考虑天气因素,此时该地区出现雾霾天气( )
A. 重庆盛行下沉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B. 武汉盛行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C. 重庆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D. 武汉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答案】8. D 9. A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与高空气压性质相反,因此近地面高压处与高空的气压差大于近地面低压处与高空的气压差。由图可知,四个城市所在地海平面与相应5000米高空等气压差从大到小依次为重庆、南昌、长沙、武汉,因此近地面气压最高的是重庆,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由上题可知,重庆位于高压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不利于雾霾扩散,雾霾持续时间较长,A正确,C错误;武汉位于低压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污染物容易扩散,雾霾持续时间较短,BD错误。故选A。
【点睛】高低气压判断:垂直方向上,气压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相反,即近地面为低压(高压)中心,高空为高压(低压)中心;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如图为北半球的环流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若该图表示太平洋,则位于甲处的著名渔场是( )
A. 北海渔场 B. 秘鲁渔场 C. 纽芬兰渔场 D. 北海道渔场
11. 关于图中渔场的成因,正确的是( )
A. 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
B. 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C. 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交汇处流
D. 盛行上升补偿
12. 下列海洋表层等温线示意图中,可以表示Q洋流的是( )
A. B.
C. D.
【答案】10. D 11. A 12. C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图是北半球的太平洋环流模式示意图”,甲处位于寒流和暖流交汇处,所以是北海道渔场,D正确;北海渔场位于大西洋的东岸,A错误;纽芬兰渔场位于大西洋的西岸,C错误;秘鲁渔场,位于南太平洋大洋东岸,B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北海道渔场的形成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不是上升补偿流,A正确,D错误;纽芬兰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B错误;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同位于大洋东岸,无交集,C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Q洋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由北向南流,A、B洋流由南向北流,A、B错误;可判断Q为寒流,寒流比流经地区水温低,C正确,D洋流比流经地区水温高,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渔场的形成原因及寒暖流的判读。题目简单,牢记基础知识即可。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还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
据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13. 上述材料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 生产性 B. 平衡性 C. 差异性 D. 整体性
14. 引起材料中环境变化的首要自然要素是(   )
A. 气候 B. 土壤 C. 水文 D. 生物
15. 关于三峡水库对库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增加 B. 气候更加湿润 C. 土壤肥力增加 D. 地质灾害减少
【答案】13. D 14. C 15. 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度较小。
【13题详解】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水文、生物、土壤、气候等,根据题意可知,水库蓄水影响了河流径流,导致泥沙淤积,水质下降,滑坡频率增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D正确,ABC错误。
【14题详解】
根据题意知,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水流变缓,引起环境变化的首要自然要素是水文,水文要素的改变导致土壤、气候、生物的变化,故C正确,A、B、D错误。
【15题详解】
三峡水库形成人工湖泊,导致库区蒸发增大,气候更加湿润,故B正确。三峡水库建成后影响鱼类的洄游产卵、淹没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等,使得生物样性减少,故A错误。水库蓄水会导致对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故C错误。大型工程可诱发地震,滑坡频率增多,地质灾害增多,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北京市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实践活动。下表为学生观测数据,左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日期 被测物体影长(厘米) 比值(被测物体长度/影长) 正午太阳高度
9月5日 40 1.5 56.3
9月17日 44.5 1.34 53.3
9月23日 50.1 1.19 50.0
9月29日 57.2 1.04 46.2
10月8日 61.4 0.98 44.2
10月18日 71.8 0.83 39.7
10月29日 80.3 0.74 36.6
11月11日 93.5 0.64 32.6
(1)读表归纳该校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简述原因。
(2)说出左图中A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请你用///在答题卡图中画出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
(3)9月23日这天,老师希望正午的时候车不被晒到,请你用///在答题卡图中画出理想车位的范围(不考虑教学楼宽度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2)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下图
(3)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教学楼影子朝北,表中9月23日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为1.19,根据楼高12米可以计算出教学楼影长大致为10米左右,每个停车位宽度2.5米,图中停车位靠近教学楼一侧的四排共12个车位正午不被晒到。如下图: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学生观测数据和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示意图等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表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由56.3到32.6,说明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原因是9月5日到11月11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所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小问2详解】
据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示意图分析可知,A位置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区域,如下图所示:
【小问3详解】
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教学楼影子朝北。表中显示,9月23日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为1.19,根据教学楼高度为12米可以计算出教学楼影长大致为10米左右,又知每个停车位宽度为2.5米,图中停车位靠近教学楼一侧四排共12个车位正午不被晒到,如下图所示: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距今7亿—8亿年前,南疆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大量白云石大理岩的岩层,这便是和田玉的胚胎。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
材料二: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1)说明和田玉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形成过程。
(2)从外力作用角度简述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原因。
(3)判断乙处最佳拾玉季节,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答案】(1)和田玉形成过程:沉积岩层(白云石大理岩层)被岩浆侵入,形成变质岩;地壳隆起抬升,在岩石破碎处出露地表。
(2)乙处玉石富集原因:(含有玉石)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秋季。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新疆和田玉形成的环境、新疆和田区位略图为材料,涉及地质作用和地貌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1)和田玉形成过程需结合岩石的类型及玉的分布地区进行分析:和田玉为变质岩,是白云石大理岩层;这里先是有沉积过程形成了沉积岩层(白云石大理岩层),后被岩浆侵入,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随着地壳隆起抬升,变质岩在破碎处出露地表。
【小问2详解】
乙处玉石矿富集的原因可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方面分析: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破坏变碎变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的乙处,由于河流流速减缓,玉石便在此堆积下来。
【小问3详解】
拾玉时间要考虑河床中玉石多少及河流适宜水位;该地是季节性河流,夏季由于冰川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故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利于拾玉。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温带气旋是造成大范围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下图为典型温带气旋的生成、发展、成熟和消亡的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当气旋发展速度达到24小时降低24hpa或12小时降低12hpa,就定义为爆发性气旋,又称为“气象炸弹”。下图为2010-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路径及时间示意图。
(1)描述2010-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
(2)在下图中用所给图例绘出温带气旋降水区域____,并说明温带气旋从d至f的演变过程____。
(3)分析2016年5月初,温带气旋在经过渤海时发展成为“气象炸弹”的原因,并说明对大连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主要发生于秋季和(冬)春季。从西南延伸到东北。
(2) ①. 绘图如下:
②. 冷锋追上暖锋,暖气团被挤压抬升,气旋中心被冷气团占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3)经过暖湿海面(或温暖海面,或湿润海面),气流上升加剧,海面摩擦力减小,风速增大引发大风(或狂风、强风等)、暴雨(或强降水、大雨等)、风暴潮。摧毁建筑、船只等等。
【解析】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温带气旋的演变过程及其分布特征、锋面气旋、温带气旋对区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观察图中2010年-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路径及时间示意图可知,时间上主要是10月、11月、1月、3月、4月和5月,因此时间上主要是秋季、冬春季节;在空间上由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延伸。
【小问2详解】
观察图中温带气旋,形成锋面为冷锋系统和暖锋系统,冷气流占主动为主的地方形成冷锋系统,则锋后降雨,而暖气流占主动位置的地方为暖锋系统,为锋前降雨,如图:
观察典型温带气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当冷锋系统逐渐追上暖锋系统时,暖气团被迫挤压抬升至上空,导致该气旋中心被冷气团占据,气温逐渐下降,气流下沉,气压上升。
【小问3详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显示“当气旋发展速度达到24小时降低24hpa或12小时降低12hpa,就定义为爆发性气旋,又称为“气象炸弹”。”当温带气旋经过暖湿的海面,水汽增加,气流上升加剧,且海面上的阻力小,摩擦力减小,导致风的速度较快,易形成大风、暴雨、狂风等天气,因此易形成“气象炸弹”。这样的天气易对建筑物产生破坏,对沿海船只造成较大的摧毁程度等。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左图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右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表面温度分布示意图。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近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原因: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形成过程: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近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近洋面形成低压,近洋面的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东岸:洪涝。西岸:干旱。
【解析】
【分析】本题以沃克环流示意图和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等问题,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要求较高。
【小问1详解】
结合题目要求描述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西两侧洋面温度差异并分析原因,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东侧温度低,西侧温度高;结合所学海水专题知识点可知,影响海水的因素包括纬度、洋流等,图示地区太平洋赤道附近洋流主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太平洋东侧为寒流流经地区,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水温低;太平洋西侧为暖流流经地区,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水温高。因而,“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小问2详解】
结合题目要求可知,需要先回答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洋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区流向东侧的低压区;高空由太平洋东侧上空流向西侧上空。结合上述过程,答案可表述为“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沃克环流正常时间,太平洋赤道附近西侧常年降水相对较多,东侧降水相对较少;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降水增多易形成洪灾;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岸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易形成旱灾,因而“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点睛】
20.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垫状点地梅是分布于高寒区域的一种贴伏于地面生长的喜光类植物。某研究小组对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的垫状点地梅分布区域进行了考察,发现垫状点地梅只分布在海拔4500~5200米的坡面上,并发现在海拔4600~4700米处,高山草甸发育较好,海拔5200米以上是高山流石滩。下图分别是念青唐吉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景观图,气温、降水随海拔变化图,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图。
(1)描述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的分布特点。
(2)从不同海拔的水热组合状况,说明垫状点地梅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海拔4900~5200米范围内分布差异的原因。
(3)分析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海拔4600~4700米垫状点地梅几乎没有分布的原因。
【答案】(1)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在海拔4760~5200米处;海拔4900米处分布最广;在海按4500米处零星(少量)分布(海拔4600~4700米几乎没有分布)。
(2)海拔4900米附近,水热条件适宜垫状点地梅生长,分布较多;海拔4900米以上,由于气温的下降,虽然降水仍在增加,但低温限制了垫状点地梅的生长,分布较少。
(3)垫状点地梅植株矮小。在海拔4600~4700米范围内,植株较高的高山草甸发育好,遮光效果明显,不利于垫状点地梅的生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考查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需要同学们从材料中提炼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植被的生长特点,有逻辑的把两者联系到一起。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垫状点地梅在海拔4900米附近植物密度最高。分布最广,集中分布在4760-5200米处。低海拔地区几乎没有,除了4500米处有零星分布。
(2)垫状点地梅是分布于高寒区域的一种贴伏于地面生长的喜光类植物,海拔4900米以上,海拔较高,虽然降水在增加(但垫状点地梅喜光,降水增加,光照减弱),但是热量条件较差,不适宜垫状点地梅的生长。
(3)海拔4600~4700米处,高山草甸发育较好——垫状点地梅是分布于高寒区域的一种贴伏于地面生长的喜光类植物,垫状点地梅贴服于地面生长,高山草甸的分布遮挡了点地梅的光照,阻碍了它的生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