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扫描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同步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扫描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5 11:4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
经过几代人的血汗浇灌,终于培育出了“中国学派”这个“新种”;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量考
古实践,是这个“新种”生长的土壤:从实际出发的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则是“中国学派”出现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的“催化剂”。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摘编自杨逸淇《考古,比我们想象的要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考古学在诞生后的约200年中已经改变了公众对世界的看法,田野考古发掘获得的各类
材料一:
遗物充实了博物馆,成为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公共文化和教育资源。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20年的“五一”小长假,许多网友与考古人一起在“云端”见证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以及受利益驱使的盗掘,令越来越多的考古遗产遭
古新发现”产生的全过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主动创
到人为破坏。严峻的形势使很多学者意识到仅仅依靠考古学界的力量难以全面保护分布广
新形式,利用“五一”小长假在网络会议平台全程直播了20个入围项目的汇报展示、专家提问
泛、数量巨大的考古遗产,考古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的介入和社会、公众的支持。这就要求考
点评以及最后的荣誉揭晓。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直播的观看总量达2278万人次,与“十大考
古学界必须向社会阐明考古学的意义和考古遗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考古遗产保护中
古”相关的网络互动话题总阅读量达1.66亿人次。
来。出于以上多种原因,国际上开展了许多面向社会和公众的考古活动探讨和实践,欧美学术
通过“云端”文博,公众可以“云端”漫步、手指触行,轻松进入国家级的考古评审现场,走
界逐渐形成了公共考古学这个研究领域。
进考古人的世界。在直播中,评审专家提出的近乎习钻的专业问题、考古领队的学术解答让人
在与欧美国家愈来愈频繁和深入的学术交流中,一些中国的考古学者看到国际上已经有
深思,他们讲述的考古历程同样极为吸引人。“茫茫沙漠中如何找到玉矿遗址?”面对这一问
相对成熟的面向公众的考古活动,开始思考我国应该如何更好地让社会和公众了解考古学,提
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陈国科在“答辩”中回顾了自己寻找玉矿遗址的种种艰辛和孜孜
出中国亟须构建公共考古学,并逐渐开展了相关的理论探讨和社会实践工作。经过近10年的
怀
探求未知历史的心路历程,感动了不少网友。许多人这才知道,有些考古领队和自己负责的项
摸索和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转变了理念,认同并草重公众拥有了解、接触和利用考
目已经一起走过了几十年。
古遗产的权利,认同考古研究的成果应该尽快转化为社会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专业的学术研
(摘编自闻白《“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
究才真正具有社会价值。审视我国公共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目前这一领域的发展主
材料二:
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从偶发性向常态化发展,二是从不固定状态逐渐向制度化发展,
考古,一个“冷门”领域,在2020年被频频关注。
三是公共考古活动越来越多样化,四是关注考古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教育文化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公共考古学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考古学的科学普及,而考古学的科学普
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十位发言的专家中就有一位考古学家;科学家座谈会上,七
及所体现的考古学与公众的关系主要是单向度的,公众是受众而不是参与者。事实上,考古学
位发言的科学家中有一位用古DNA研究探源中华文明的“80后”研究员。
的科学普及只是公共考古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不是全部内容。如果我们把公共考古学仅仅
考古为什么被如此关注?
理解为考古学的科学普及或者大众化,实际上就忽视了公共考古学的公共性、政治性和伦理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学既是观察历史的“望远镜”,又是观察历史的“显微镜”,
性。但目前我国考古学界在这些方面的理论探讨和研究还比较少,今后应该在这些领域进行
线
在帮助国家和民族恢复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来,考
更深入的思考。公共考古学的发展会促进考古学者转换思维,批判性地反思学科伦理,扩展研
古学人在中国版图上追寻中国走过的路,寻找中华民族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探寻华夏
究视角,关注考古学所处世界的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考古学是推动考古学不断发
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内在机制,为中华振兴寻找历史依据,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
展完善的重要机制,也是提高全民智识和审美水平的重要方式
脚找东西”。犹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摘编自杭侃《公共考古学推动考古学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9月26日)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从一个更为纵深的视角来看,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
A.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利用“五一”小长假在网络
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因此,要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会议平台上进行了直播,观看人数高达2278万。

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
B材料一概述陈国科在“答辩”中回顾自己寻找玉矿遗址的事实,体现了考古工作者工作的
老一辈中国考古学家便提出要建立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前辈学者曾充满信心地比喻:
艰辛和他们不断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