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北京市师范大学2014-2015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6课 琵琶行 并序》教学设计(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北京市师范大学2014-2015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6课 琵琶行 并序》教学设计(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4 13:57:51

文档简介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北京师范大学 张艳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问题合作探究
一、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参考答案:找出这两句诗的所在段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段落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来思考;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为感遇 ( http: / / www.21cnjy.com )抒怀之作,并让学生找出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点,从而理解这首诗的主脑诗句和中心思想;解题思路,从两个人物形象入手,找出二者的共同点。此题是课后习题,侧重文本思想。
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是答题要点:
(1)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2)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3)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4)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一时俱出。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设计思路】需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通过小组交流,提供多元思考方向。
三、音乐描写是全诗最具特色之处(小组合作讨论)
1.《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
参考答案:
第一,是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 ( http: / / www.21cnjy.com )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做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模拟琵琶这种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真是再恰切不过了。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和谐。
小拓展: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找出这八个比喻句。它们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参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二,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显然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 ( http: / / www.21cnjy.com )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运用,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还可以从正面烘托、侧面烘托、拟声词、叠词和联绵词等方面解析。
【第二课时设计思路】主要采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鉴赏和研讨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不必面面俱到,拓展思路,抓住要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此部分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问题,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两个大的方向,第一题是文本的思想情感,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文本的主要艺术特色。问题设计倾向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的承接,知识点的整合。通过两个课时内容的合理安排,让学生在宏观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层次,把握知识要点。
在两个课时的讲解中,老师可以适时把自己的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设计思路或者教学思路,展示给学生,提供思路参考,也能让高中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进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根据你对此段音乐特征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画出音乐旋律的变化,首先小组内部展示,然后选出小组代表,班级展示。
【设计思路】此题是一个开放的题目,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引导学生从声和情两角度来体会音乐的变化,并基于自己的理解,画出感受到的音乐特点,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情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文本音乐特色的理解。
四、小结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这首诗的叙事特色、音乐描写等艺术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下是两首描写音乐的唐诗,请任选一首进行赏析。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 ( http: / / www.21cnjy.com )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 ( http: / / www.21cnjy.com )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六、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有必要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和课上实践,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基础。《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师范大学 张艳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整体感知
一、课文导入
以后人所做关于“高山流水”诗歌“摔碎瑶琴凤 ( http: / / www.21cnjy.com )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引出知音话题,进而进入本篇课文。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同时,文本思想内涵的一面“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学生课前的预习小成就暗合。
二、文体基础知识──“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居易还有作品《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关于“歌行”,明代徐师曾《诗体明辨》曰:“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明朝胡震亨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设计思路】该部分,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对文体有所了解。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来补充。
三、创作背景
1.诗序及其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设计思路】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诗序的作用,其中也有些知识点需掌握。此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教师点播补充。
2.作者生平,尤重作者被贬的原因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九江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忽然,从水面漂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诗歌是心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化,而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礼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读古代诗歌,要有“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所以有必要,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此题从两个角度把握,一是诗序,作为该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二者互为补充,利于学生充分把握文本。
【设计思路】学生课前预习后,对作者的生平会有大体了解,所以此部分可以让学生简答,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四、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字义,读对语气。
2.段落划分,分条理析
①从音乐的角度,划分为三部分。从音乐的角度,则要分析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乐曲,据此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送客闻琴。
第二部分:第二段到第四段,应邀弹琴。
第三部分:第五段,感言弹琴。
②按诗的内容,划分为六个段落。可按故事的“发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考虑。
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
问题设计:
A.“浔阳江头夜送客”,这七个字好在哪里?
参考:“浔阳江头夜送客”,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
B.作者选取了秋天哪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作用是什么?
参考:红的枫叶,白的荻花,来点染环境,描绘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如同小说的环境描写一样,把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人以真切感,可谓“境界全出”。
C.中间四句的作用。
参考:叙写离情别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
D.赏析“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
参考:“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相同,一句之中兼写主客,前后映衬。
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
问题设计:分别找出描写诗人心情急切、琵琶女羞怯情态以及琵琶女精彩演奏的相关语句。
参考:从“寻声暗问”,到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船相见,到“千呼万唤”,寥寥数语,写出诗人急切的心情;从“欲语迟”,到“始出来”,到“半遮面”,轻轻几笔,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既然是知音,就无须更多的话语。琵琶女调弦校音,信手弹来,在诗人看来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待正式演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时而高亢,时而幽咽,时而舒缓,时而激烈,时而间歇,或如铁骑驰骋,风雨骤至,或如珠玉落盘,莺语花间。此情此景,令诗人叹为观止。
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
问题设计:
A.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B.复述情节,提示关键词“先追忆”“继言”“复言”。
参考:以“沉吟放拨”两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肖像描写作为过渡,然后转入琵琶女“自言”的情境中。先追忆往昔繁华岁月,青春年少,貌美艺佳,倾国倾城,风光无限;继言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少年不再,容颜衰老,以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复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只好在这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而每当“夜深忽梦少年事”,总是不知不觉地泪水纵横,梦断妆残。
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第五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
【第四部分设计思路】通过朗读,巩固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整体感知课文;段落划分,提供两个划分角度,结合文本的段落编排、段落划分难度、学情,在此采用第二种划分方法。该部分的设计意图是理清课文整体架构和段落内部逻辑。段落内部的问题设计,都有针对性的小点,问题形式设计多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划分段落和概括段意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形式讨论完成。具体授课时,讲到每段时,可以把设计的该段的几个小问题展示在课件上,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老师做适当的引导。
五、作业
1.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熟读课文。
2.思考文本第二段音乐描写特色及文本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