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诊断化学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诊断化学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15 15: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化学期末复习诊断试卷(四川省达州市)
一、单选题
1.“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古代就经“一带一路”将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这些发明和技术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谷物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青铜
2.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已公布。下列获奖科技成果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
B.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
C.高性能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与应用
D.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
3.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8.5g食盐(1g以下使用游码),称量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被称量物质放颠倒了,此时该物质(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
A.9.5g B.9g C.8g D.7.5g
4.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分子(  )
A.体积增大 B.间隔增大 C.质量增大 D.个数增多
5.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D.将空气液化,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6.如图为加热固体样品的相关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取样 B.装药品
C.加热 D.熄灭
7.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检验纯度,有爆鸣声,接下去的操作是(  )
A.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可以做有关氢气性质的实验
C.用拇指堵住管口一会儿,再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D.立即用原试管再收集,再检验纯度
8.下列仪器中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A.烧杯 B.蒸发皿 C.试管 D.烧瓶
9.下列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氧气验满
B. 检查气密性
C. 给液体加热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握住试管,然后将导气管伸入水中
B.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先加质量小的砝码后加质量大的砝码
C.连接玻璃管和橡胶管时,现将玻璃管口的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加力转动插入
D.用量筒量一定量液体药品时,先用胶头滴管滴加,然后倾倒液体
11.对探究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反思,是提高我们的探究能力和促进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下列有关实验后反思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有结论就不需要思考猜想与结论是否一致
B.需反思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C.不需要反思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环保
D.不需要反思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
12.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用化学知识分析、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属生锈是世界面临的难题,铁生锈是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B.综合运用沉淀、过滤、蒸馏几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
C.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原理
D.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会得病,因此应尽可能多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
1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其中错误的是(  )
A.过氧化氢制氧气——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B.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海绵能吸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14.下列归纳和推理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
A.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C.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D.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15.分类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单质:金刚石、水、液氧 B.碱:烧碱、纯碱、氨水
C.混合物:煤、石油、空气 D.有机物:乙酸、乙醇、碳酸钙
16.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离子带电荷,因此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单质中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就是单质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可用做粮食瓜果的保护气
D.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所有物质都由分子、原子构成
17.根据如图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7 g
B.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
C.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18.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A.物质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而人们对物质的利用却存在合理与不合理之分
B.人们根据不同的需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的发生
C.科学家创建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是为了增加化学科学的神秘色彩
D.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砖石”,分子是一定种类、一定数目的“原子集合”,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9.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D.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20.推理是化学学习方法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但是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
B.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甲烷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C.因为石墨和金刚石的组成元素都是碳,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D.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所以铜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二、填空题
2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1)2个硫酸根离子   ;
(2)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3)构成氯化钠的阳离子   ;
(4)标出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
22.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所示是以干燥空气为主要原料合成碳酸氢铵(NH4HCO3)的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得到的“其它气体”中主要成分是   ;
(2)现代工业常利用氮气分子(N2)大于氧气分子(O2)的特性,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此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化学”")变化;
(3)如图可以表示步骤②的反应过程:
①从反应开始到完成的排列顺序为   (填字母);
②根据上图信息判断,氨气的微粒符号可能为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
(4)写出③所表示的文字表达式   。
23.如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D中的X为   ;写出①和②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2)①和②属于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A,B,C,D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下同);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
24.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仪器名称①   ,②   .
(2)简述如何检验装置①的气密性:   .
25.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回答问题:
(1)科学戴口罩,对于新冠肺炎具有预防作用。口罩一般采用多层结构,里外两侧为单层纺粘层(S);中间为熔喷层(M)。中间的熔喷层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熔喷无纺布,可以捕捉粉尘等,如含有新冠肺炎病毒的飞沫靠近熔喷无纺布后,会被静电吸附在无纺布表面,无法透过。这在原理上与化学中的   (填一操作名称)相似。
(2)含氯消毒剂是可以有效灭杀新冠肺炎病毒的, 如 84 消毒液。需要注意的是,含氯消毒剂不要和酸性的物质一同使用,比如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84 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钠和盐酸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化学方程式为: 2HCl+NaClO=X+H2O+Cl2↑.则物质 X 的溶液的 pH   7(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3)2020 年 2 月 13 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彭志勇团队发布:维 C(C6H8O6)或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则维 C 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最简质量比是   。
(4)75%乙醇溶液能有效灭活新冠肺炎病毒。乙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26.如图是电解水制氢的简易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管生成的气体为   ,b 端接电源   极;
(2)理论上甲、乙两试管中气体的体积比为   ;
(3)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4)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水是由   组成的;
(5)该实验过程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
三、综合题
27.请你根据教材中学过的知识完成下表: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得到结论
比较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①    ②    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
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 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投入水中,一段时间,无明显变化 蜡烛浮在水面上,一段时间无明显变化 蜡烛的硬度较低, ③   
探究火焰各部分温度的高低 将一根细木条放入火焰中,约2秒后立即取出 木条两侧被烧痕迹最重 ④   
探究蜡烛燃烧后的产物 (资料) 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 ⑤   
四、计算题
28.已知一个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则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解题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谷物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 不符合题意
B、纺纱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符合题意
C、烧制瓷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冶炼青铜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
2.【答案】B
【解析】【解答】A、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是研究纳米材料,属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A不符合题意;
B、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属于信息研究的内容,与化学无关,B 符合题意;
C、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属于金属材料,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C 不符合题意;
D、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属于物质冶炼,是研究物质的制取,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分析
3.【答案】D
【解析】【解答】用托盘天平称量8.5g食盐(1g以下使用游码),则游码的质量为0.5g,称量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被称量物质放颠倒了,则 ,物体的质量为7.5g,
故答案为:D。
【分析】天平读数是左盘质量等于右盘砝码加游码的质量。
4.【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气体分子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C、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气体分子质量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气体分子个数增多,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5.【答案】D
【解析】【解答】A、酒精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故远处就可以闻到酒香味,不符合题意;
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不符合题意;
C、醋酸和蔗糖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故性质不同,故不符合题意;
D、将空气液化,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6.【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实验室取用药品时,取下的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污染药品,故A错误;
B、固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将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故B正确;
C、给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故C错误;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实验室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
B、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
C、根据给固体药品加热的方法分析;
D、根据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分析.
7.【答案】C
【解析】【解答】解: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要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等试管中的氢气的火焰熄灭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点燃气体发生装置中的氢气而发生爆炸.
故选C.
【分析】此题涉及物质氢气检验纯度的正确的检验方法的选取,要学会规范的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防止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8.【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烧杯需要垫石棉网加热,不能直接加热,故错误;
B、蒸发皿可直接加热,但不是玻璃仪器,故错误;
C、试管可直接加热,是玻璃仪器,故正确;
D、烧瓶需要垫石棉网加热,不能直接加热,故错误;
故选:C.
【分析】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和坩埚等;需要垫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漏斗、量筒、集气瓶等.
9.【答案】B
【解析】【解答】A、氧气验满,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A不符合题意;
B、检查装置气密性,该操作完全正确,B符合题意;
C、给液体加热,应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C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应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气体验满要在瓶口检验进行分析;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分析即可,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根据铁丝燃烧为防止集气瓶炸裂要在瓶底加水或细沙进行分析。
10.【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操作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故操作错误;
C、连接玻璃管和橡胶管时,现将玻璃管口的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加力转动插入,故操作正确;
D、用量筒量一定量液体药品时,先倾倒液体,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加,故操作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连接玻璃管和橡胶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量筒量一定量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11.【答案】B
【解析】【解答】A.实验后反思,需要思考猜想与结论是否一致,说法不符合题意。
B.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说法符合题意。
C.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过程是否安全环保,说法不符合题意。
D.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探究实验各环节的具体做法分析。
12.【答案】D
【解析】【解答】解:A.铁在空气中锈蚀,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正确;
B.综合运用沉淀、过滤、蒸馏几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故正确;
C.洗涤剂能洗掉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是洗涤剂可以使油污以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作用,故正确;
D.微量元素缺乏会发生一定的病变,但如果强调尽可能多吃,又会导致发生中毒等,所以要合理摄入,而不要过量过多.另外就是尽可能食补,不要依赖营养补剂或药物补充,故错误.
故选D.
【分析】A.根据金属锈蚀的条件来分析;
B.根据净水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C.根据乳化作用的定义考虑本题;
D.根据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求量来分析.
13.【答案】C
【解析】【解答】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制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发生改变,破裂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不符合题意;
B、花香四溢,说明花中含有的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并向四周扩散,最后进入人的鼻腔,使人闻到香味,不符合题意;
C、海绵吸水是因为海绵是多孔性物质,水储存在孔洞中,并不是吸收到分子与分子之间去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符合题意;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由于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还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分子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间隔大小。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4.【答案】B
【解析】【解答】A. 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但是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有机物,如二氧化碳属于无机物,不符合题意;
B.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只由氧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C. 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但是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电子、质子都带电,不符合题意;
D.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具有均一、稳定性,不是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B、根据单质的概念,进行分析。
C、带电荷的粒子有离子,电子,质子。
D、溶液是混合物,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15.【答案】C
【解析】【解答】解:A、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液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该选项分类不正确;
B、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氨水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该选项分类不正确;
C、煤、石油和空气等物质中,都是含有多种物质的物质,都属于混合物,该选项分类正确;
D、乙酸和乙醇都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物;碳酸钙虽然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但是性质和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
故选:C.
【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的组成可以判断物质的所属类别.
16.【答案】C
【解析】【解答】A、带电荷的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电子也带电荷,不符合题意;
B、单质是指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单质中含有一种元素,但是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就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且不供给呼吸,故可用做粮食瓜果的保护气,符合题意;
D、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但不是所有物质都由分子、原子构成,有的物质还由离子构成,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质子和电子都带电进行分析
B、根据同种元祖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进行分析
C、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进行分析
D、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
17.【答案】A
【解析】【解答】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7,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于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所以,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元素的名称中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得到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分析】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8.【答案】C
【解析】【解答】A、物质没有好坏之分,主要在于人类使用的合理选择和使用上,说法合理,故A不符合题意;
B、有的反应发生快,有的慢,为适应需要可进行人为的控制,说法合理,故B不符合题意;
C、化学用语是学科语言,使用方便,并不是为了增加神秘色彩,说法不合理,故C符合题意;
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分子,因原子可变为分子,原子可通过得失电子变为离子,说法合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的学科知识和人们的生活或生产中的习惯或规律来分析解答。
19.【答案】A
【解析】【解答】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符合题意;
B、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性质,单个SO2分子没有刺激性气味,不符合题意;
C、离子是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不符合题意;
D、原子不是实心球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根据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性质并注意微粒不能单独存在来分析解答。
20.【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但是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例如中子不带电,故A正确;
B.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甲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B错;
C.石墨和金刚石的组成元素都是碳,但碳原子的排雷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相同,故C错误;
D.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铜位于氢后面,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微粒的电性考虑;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考虑;
C.根据石墨和金刚石的结构分析;
D.根据金属的活动性考虑.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化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化学思维方法,难度不大.
21.【答案】(1)2
(2)H2
(3)Na+
(4)
【解析】【解答】(1)2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SO42-。
(2)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气分子,可表示为:H2。
(3)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所以构成氯化钠的阳离子是钠离子,可表示为:Na+。
(4)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表示为: 。
【分析】认清化学用语表示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元素还是化合价,在正确的化学前或者其他位置添加适当的数字表示正确的含义,据此分析
22.【答案】(1)稀有气体
(2)物理
(3)acb;NH3;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氨气+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铵
【解析】【解答】(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则步骤①中得到的“其它气体”中主要成分是稀有气体;
(2)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①步骤②的反应为氢气和氮气反应生成氨气,反应过程为:氢气分子和氮气分子解离成氢原子和氮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再结合成氨气分子,即从反应开始到完成的排列顺序为acb;
②氨气分子的微粒符号为NH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反应③为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文字表达式为氨气+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铵。
【分析】(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
(2)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①氢气和氮气反应生成氨气;
②氨气的化学式为NH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反应③为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
23.【答案】(1)19.00;20;8;CaF2
(2)A
(3)BC
(4)B
【解析】【解答】解:(1)依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分析可以知道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
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以知道钙原子的原子序数为20;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可以判断:18=x+8+2,所以x=8;①是氟原子,②是钙原子,①和②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CaF2;(2)根据元素的定义可以知道元素是指含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元素的总称,①和②属于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3)根据元素的定义可以知道元素是指含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元素的总称,所以可以判断B和C为同种元素.(4)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故答案为:(1)9;40.08;8;CaF2;(2)A;(3)BC;(4)B.
【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依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分析获得的信息来完成解答;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判断x的值,根据元素的定义来完成元素种类的解答.
24.【答案】(1)试管;酒精灯
(2)将导管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若出现气泡,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解析】【解答】解:(1)标号仪器分别是:作为反应容器的试管,用来加热的酒精灯;(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首先将导管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若出现气泡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1)试管;酒精灯;(2)将导管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若出现气泡,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分析】(1)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2)根据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解答.
25.【答案】(1)过滤
(2)等于
(3)9:1
(4)2:6:1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知,口罩的作用是将病毒隔离在口罩外,相当于化学中的过滤操作,故填:过滤。
(2)根据质量守恒得:反应前后:氢原子均为2个,氧原子均为1个,氯原子反应前3个,反应后2个,钠原子反应前1个,反应后0个。故得X为氯化钠(NaCl),氯化钠溶液呈中性,pH等于7。故填:等于。
(3)维生素C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最简质量比为(12 6):(1 8)=9:1。故填:9:1。
(4)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6:1。故填:2:6:1。
【分析】(1)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方法。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3)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4)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比等于元素角码之比。
26.【答案】(1)氢气;正
(2)2:1
(3)增强水的导电性
(4)氢元素和氧元素
(5)
【解析】【解答】(1)水电解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2。由电解水制氢的简易装置图可知,甲管生成的气体较多是氢气,乙试管收集的气体较少是氧气,b端接电源正极;(2)理论上甲、乙两试管中气体的体积比为2:1;(3)由于氢氧化钠在水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4)通过以上电解水实验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5)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27.【答案】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伸入盛有空气集气瓶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伸入盛有呼出气体集气瓶的木条熄灭;蜡烛密度小于水,蜡烛不溶于水;外焰温度比内焰和焰心温度高;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一定含二氧化碳,可能含有水
【解析】【解答】比较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氧气含量。①的实验操作可以是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②若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则实验现象为伸入盛有空气集气瓶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伸入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
③根据实验现象蜡烛浮在水面上,一段时间无明显变化可知,蜡烛密度小于水,蜡烛不溶于水;
④根据木条两侧被烧痕迹最重可知,外焰温度比内焰和焰心温度高;
⑤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空气中存在水蒸气。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可知,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一定含二氧化碳,可能含有水。
【分析】 ① 用燃着的木条比较通过木条燃烧的情况 比较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 ② 木条在空气中能够正常燃烧,在呼出气体中会熄灭; ③ 根据蜡烛浮于水面,可以判断蜡烛的密度比水小,在水中无变化,说明蜡烛难溶于水; ④ 根据木条两侧被烧痕迹最重 ,水面蜡烛外焰温度最高; ⑤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 ,蜡烛燃烧一定生成二氧化碳,由于澄清石灰水中的水分可能蒸发,则说明蜡烛燃烧可能有水生成;
28.【答案】1.993×10-26 kg
【解析】【解答】设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x,则
x≈1.993×10-26 kg
答: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