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4 17:4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6”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
编号: 班级: 姓名: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
主备: 审核: 时间:2014年 9 月 日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习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海 (jié) 石 (sǒngzhì) (cháo) 平
归(yàn) 水何(dàn) (xiāo)(sè)
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 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到“__________”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__________景,后四句写的是 __________景。这首诗借__________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__________融合在一起,诗人以__________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表现。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二)研读课文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四.当堂评价
1、按要求写出《次北固山下》相应的诗句: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2、《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五、拓展提升
龟虽寿①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②时。螣蛇③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④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⑤之期,不但在天;养怡⑥之福,可得永年⑦。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为了安定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结果取得了胜利。这首诗是他凯旋归来的时候写的,当时他53岁。 ②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③螣蛇:传说中的一种龙,能乘云雾升天。 ④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⑤盈缩:原指岁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⑥养怡:指调养身心。 ⑦永年:长寿。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几句,以“神龟”和“螣蛇”为喻,主要想说明什么道理?
2.表现作者对待生命的自然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态度的句子是哪几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风格?
第二课时
一、学习总目标
1、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钱塘湖春和行》和《天净沙·秋思》
2、了解诗人白居易和马致远
白居易(772~846),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 ,晚年自号 。 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 诗。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 、早莺、 、 、浅草、 ,展现了一幅景色 、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 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 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 之情。
(二)研读课文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 _和 _ 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_”,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_”,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 ,从 觉和 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写 ,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 ”和“ ”来表现早春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 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 图,渲染了 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 ”点明主旨。
3、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见解。
四.当堂检测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六.课后检测
(一)、读《观沧海》,完成后面问题: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2、是非分明,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3、《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二)、次北固山下
1、《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______人,______代诗人,题目中“次”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言____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3、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钱塘湖春行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四)、《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