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说课稿
武威五中 苏典文
一:教材分析
文章内容: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选择了七年级(2)班上课。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重难点: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这次是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二):学习新课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板块,听出美来、读出美来、品出味来、仿出美来、悟出味来。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第一板块:听课文朗读,听出美来
1:展示课件2,给学生们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读出美来。
播放课件,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时间读文章。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品出味来
全班交流,品句,品段。找出歌颂安塞腰鼓较好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它好在哪里,表现了什么?品味中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第四板块:整体深化,仿出美来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仿写句子,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最后一个板块,悟出味来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文章的结构美,主题美,由于课前电脑故障,这个环节没有深入,给人的感觉很突兀,和前面联系不上。
(三):作业设计
配套练习和读课文,有点过于规矩。
反思:通过上课,我发现内容设计的过多,容量大了,学生思考、练习、合作的时间少了,把悟出没来,悟出结构和主题放在下节课,就可能比较合适。这也要求我们在以后的上课中,不能考虑太多,顾虑太多,希望面面俱到,但是适得其反。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上课时,能让学生搜集一些腰鼓或者鼓方面的知识、名句,谚语,下课时,如果再配点磅礴雄浑的朗读,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可能效果会更好。希望同事们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提高.谢谢!
武威第五中学课堂教学设计首页
编写时间: 2014 年 5月 13日 第 2 学期 总第 课时 编写人:苏典文
课题
安塞腰鼓
授课班级
七(2)
授课时间
2014.5.15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学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
感受安塞腰鼓表现出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情绪,能认识到高原
人民豪迈奔放的生命激情里蕴含着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型
新授
主要教学方法
诵读?????想象????????研讨?
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与教具
多媒体
板书设计
表演前
场面美
好一个安塞腰鼓 表演中 鼓声美、
后生美、
舞姿美
表演后
作业设计
①、继续完成《配套练习》有关练习
②、继续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反思
通过上课,我发现内容设计的过多,容量大了,学生思考、练习、合作的时间少了,把悟出没来,悟出结构和主题放在下节课,就可能比较合适。这也要求我们在以后的上课中,不能考虑太多,顾虑太多,希望面面俱到,但是适得其反。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上课时,能让学生搜集一些腰鼓或者鼓方面的知识、名句,谚语,下课时,如果再配点磅礴雄浑的朗读,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可能效果会更好。
注:教学过程在续页上完成。
武威第五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续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第一课时
一、营造氛围,导入文本
1、导语(欣赏《安塞腰鼓》演出片断,说观后感。)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旋风( xuàn )瞳仁(tóng)恬静( tián )
亢奋(kàng fèn)晦暗(huì’àn)羁绊(jī bàn)
烧灼(zhuó)冗杂( rǒng zá )蓦然(mò rán)
戛然而止(jiá rán′ér zhǐ)磅礴(páng bó )
分组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达到音、形、义的贯通。
三、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1、听出美来: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边思考,你认为朗读者的朗读节奏和情感怎么样?
2、读出美来:a学生齐读课文。
b自由读,教师指导。?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C,小组表演朗读。
个人或小组,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3、品出味来
a全班交流,品句,品段。找出歌颂安塞腰鼓较好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它好在哪里,表现了什么?
例: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它
好在__________________,(排比、反复、比喻、拟人)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特点、生命、力量,感情、气势……)
b,品味中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愈捶愈烈,……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4、仿出美来
请仿照给出的例句格式,完成句子。
例句: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仿句:这(鼓声、笛声、琴声、钢琴曲等),
使———,使———,使————————。
5、悟出味来。
a结构。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
①、表演前(1-4):(安静)的腰鼓。
②、表演中(5——27):隆隆(激昂)的腰鼓。5-13:宏伟的场面 场面美
14-17:雄壮的(响声) 鼓声美
18-22:击鼓的(后生) 后生美
23-27:奇丽的(舞姿) 舞姿美
③、表演后(28——30)(寂静)的腰鼓。
b、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13、17、22、24自然段反复出现,怎么读?
C、划出文中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四、作业:①、继续完成《配套练习》有关练习②、继续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五、小结:本文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表现安塞人被贫困压抑,而想冲破一切束缚、羁绊的渴望。更表现出安塞人不甘贫困,奋发向上,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学生检测自己对字词掌握。
自由读,大声读
学生自我评议:刚才
齐读课文时所存在
的问题。
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的优点
学生会很快找出:试着分析段落和句子
读时感情要炽热、饱满、声调要高亢激越,充分表达本文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之情。)
学生根据例句仿写
通过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把握课文的内涵。
通过停朗读,掌握句子的停顿,节奏,重音
品味句子,可以让学生学会赏析文章的句子,体会语言的节奏梅诗意美
联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仿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