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巩义市市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巩义市市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5 16:5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巩义市市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2023.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自古有君必有臣,犹之有饮食之人必有庖人也。”要吃,就要有制作食物的人,古代将以烹调为职业的人称作庖人,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厨师。庖人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之一,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成就,理应得到公正的评价。
历史上的厨师,有因厨艺高超而得高官厚禄的。据《后汉书 刘圣公传》,更始帝刘玄时所授官爵者,不少是商贾乃至仆竖,也有一些是膳夫庖人出身。由于这做法不合常理,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所以当时长安传出讥讽歌谣,所谓“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历代庖人更多的是服务于达官贵人,做官机会不会太多。庖人立身处世,靠的还是自己的技艺。庄子津津乐道的解牛庖丁,是以纯熟刀法见长。中国烹饪从古至今,以细腻的刀工作为主要传统之一,到现在烹调菜品高下的评定,刀工仍被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古时讲究刀工,可由南宋人曾三异《同话录》记述的一次厨艺表演得到证实,“有一庖人,令一人袒背俯偻于地,以其背为刀几。取肉一斤许,运刀细缕之。撤肉而拭,兵背无丝毫之伤”。这样高超的厨艺,不经长时间的苦练,是不可能掌握的。有了这样的绝活,自然就受人尊重了。
历史上以烹饪为职业者,大体以男性为主。《周礼》所述周王室配备的庖厨人员近两千人,直接从事烹调的女性一个也没有。唐宋时代,出现了较多的女厨,不论在酒肆茶楼,还是在皇宫御厨,都有主掌烹调的职业妇女的身影。有幸为皇上烹调的称为“尚食娘子”,为大小官吏当差的则称为“厨娘”。使用厨娘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浪潮,这浪潮在京都涌起,远及岭南。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四块厨事画像砖,描绘了厨娘从事烹调活动的几个侧面。砖刻所绘厨娘的服饰大体相同,都是危髻高耸,裙衫齐整,焕发出一种精明干练的气质,甚至透出一缕雍容华贵的神态。这些画像砖出自宋代墓葬,宋人在墓中葬入厨娘画像砖,表明他们即便生前不曾雇用厨娘,也希求死后能满足这个愿望;或者生前有厨娘烹调,也希望死后依旧有厨娘侍候。
在画像石上大力描绘厨师的烹饪活动,表明古人对从业人员的看重。不过无论古今,轻视厨师的言论也是有的,有偏见,也有误会。例如古有“君子远庖厨”一语,不少人将其理解为是君子就别进厨房,好像杀牛宰羊就一定是小人似的,这是误解。到了今天,实在不该用一种被误解了的经典,自命为什么君子,天天追求美味,却又看不起创造美味的人们。
(摘自王仁湘《中国古代的庖人与厨娘》,有删改)
材料二:
“齐”在古书里有两个常用的意思,一个是“整”,一个是“平”。所谓“整”,是在综合里看到的,按照应有的结构全盘整合,就是齐整。所谓“平”,是在比较里看到的,得到各种成分内在的均衡,就是平齐。从烹制来说,“齐”就是后来的“剂”,也就是配方,相当于今天的药剂;不过,古代的“齐”,包括的内容更多一些,除了食材及其份量以外,连火候、水分、程序等等,也都在内。甚至肉食的切割,也要讲究部位、形状、纹路、大小。“齐” 保证最后的味感达到“和”的程度。《周礼 天官》在说到饭、羹、酱、饮四样食物的方剂时说: “凡食齐视春时,羮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郑玄注: “饭宜温,羹宜热,酱宜凉,饮宜寒。”意思是,这四样食品一年四季都要制作,但其配方以一个更为适宜季节的配方为标准,其他的季节,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增删加减。《周礼》的记载不但说明了古人制作各种饮食都是有配方的,配方与季节有关,而且说明了配方与食性的温热也有关系。借助大自然的产物与人体互相调济,注重饮食与人的体质和四季气候的关系,这是中华饮食很重要的理念。
齐的标准是“和”,不论是水火的把握、食材的择取、味道的调配、制作的程序还是原料的比例,都经过“齐”来保证效果,那么,齐——配方,又是怎样定出来的呢 烹饪是一种人文现象,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宫廷里有食医掌握,又有礼仪限制,也只得一个大概; 民间则家家有所不同,“齐”的实现要靠“范”。
“范”是古代烹食技艺与方法传承的特殊方式。在经过多次实践之后,获得了品味与养生功效俱佳、堪称为“和”的最佳制作方案,古人便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固定下来,作为范例。这一工作,在宫廷里是由食医来掌管的。在民间,则流传着很多不同的配方,有些在家庭里代代相传,有些被记载在地方志里。这种流传下来供大家仿作的配方,就是“食谱”。
魏晋以前的食谱,记载的大多是一些熟食的必需品。唐宋以后,饮食的范围扩大了许多,菜肴的花样大量翻新。直至今天,食材的发掘更为广泛,调味的原料日益增多,烹饪的器皿不断发明,熟食的手段无比丰富,人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华烹饪的理念里“和”与“调”及“节”与“精”,加之“齐”与“范”的精神仍需发扬,但如何与时俱进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飞跃发展,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摘自王宁《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论》,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庖人做官的机会不多,但古代也有厨师进入仕途的,例如“灶下养,中郎将”,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B.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画像砖上,厨娘从事烹调活动时风度翩翩,这些画像砖入墓,也印证了上文所言的“浪潮”。
C.“君子远庖厨”这句话是对庖人极大的偏见,杀牛宰羊的不一定是小人,追求美味者不该看不起创造美味的人。
D.“整”和“平”的含义应当相对照来理解,“整”是全盘整合,“平”是内在均衡,二者统一于“齐”。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男性庖人还是厨娘,都是饮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之一,都应得到公正的评价。
B.“范”是“齐”的实现方式,是烹饪的成功经验和范例,但也并非是唯一的标准。
C.两则材料都提到《周礼》对庖人或饮食的记载,可见饮食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两则材料都与饮食文化有关,材料一围绕厨师来谈,材料二主要谈饮食中的“齐”与“和”。
3.(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夫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周易》象辞)
B.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先生开药方。(民间谚语)
C.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
D.饮过度者生水,食过度者生贪。(《慎子》)
4.(4分)材料二第一段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阐释“齐”的概念的,请简要分析。
5.(4分)有人认为,饮食文化的失落本质上是“人”的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应当如何发扬中国传统烹饪饮食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创业史(节选)柳青
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们带来的器具里头。头上戴着黑制帽、庄稼人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的冯有万,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里,用一杆钩子秤,确定各人的器具和稻种的分量。这个民兵队长的神气,很明显地给蛤蟆滩的庄稼人这样一种印象:他以本互助组的事情,吸引来这样多庄稼人参观为骄傲。
“哎!生宝,那不算个事呀!”任老四大声嚷着,大舌头嘴里溅着唾沫星子,“你一路的花销不合计在稻价里头,那不算个事呀!你出门好几天,为大伙劳累了就好了,再贴赔上些盘费?那算个啥理儿?……”
“你真烦人!”有万不满意地打断他,“要告诉你几遍呢?咱组长一路没进栈房,吃的是家里带去的馍,算啥盘费?”
“家里带去的馍,是泥捏的吗?”他认定稻种价里头,只算原价、车票和运费,而不计算生宝的盘费,这事不合理。任老四心下直怪有万太心粗,不能细察人情世故。他说:“你光管自家畅快,不顾人家的光景!”
“算哩!算哩!谁和你缠?咱组长不是小气鬼,人家是共产党员……”
“怎?共产党员不吃五谷,不穿布匹活着吗?”
生宝一只手捉着麻袋口,一只手捉着升子,看看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笑劝这个老实头庄稼人说:“你甭挂心我哩!你挂心你自家的光景吧!”
欢喜也不满意他四爹的这份啰唆劲儿。
“你尽废话!你连眼前这稻种钱,也是咱组长给你垫着哩。你这阵就要给钱?还是怎样?”
“我这阵给不起,欠也欠不起吗 ”任老四嘴里溅着唾沫星子。
这工夫,郭世富戴毡帽的脸孔,在更远点的人头中间,呈现出鄙视的笑容。他胡髭剪得很齐的嘴唇扁了扁,鼻孔里头发出轻蔑的冷笑声。那样子等于用嘴巴明言:“你两年欠下我一石‘活跃借贷’粮没还。你还说‘欠’‘欠’,你光知道个‘欠’!”
任老四才看见郭世富戴毡帽的皱纹脸,脸色一下子黄了,很快又红了。任老四躲避着郭世富的目光,不声不响,跷出草棚院的街门,走了。
这时,早年的豆腐客梁大老汉,把一条口袋伸向冯有万,理直气壮地说:
“把这条口袋称一称。”
“这是做啥?”有万不明白老汉的意图。秃顶老汉不和有万说话。他软皮囊似的灰暗脸孔,带着盛气凌人的笑容,用家长兼富裕者的双重权威口气,命令生宝:
“给我弄上五升!”
“你?……”生宝迷惑地眨巴着眼睛,回忆着说,“你家的稻种,俺生禄哥拿回去了!”
“这是章村你大姐要的。尽说这稻种好,她要分些试试。”
全院庄稼人的眼睛,都盯着生宝作难的脸色。
有万气得鼓鼓,手里拿着秤,噘着嘴。
秃顶老汉盯着年轻的互助组长。生宝手里拿着空升子发呆。他想:“这不是倚老卖老吗?这叫人怎办哩?他仗着他家的马在全互助组最强,又只他一家有车,互助组离不得他家。这真是欺人太甚了!我就不给他分这稻种,看他能怎样?”
老头垂着软囊囊的眼皮挺厉害地说:“怎?起身的时光,俺家没给钱吗?这阵有富余的,旁人能分,门中人和亲戚倒不能分 俺拿多少稻种给多少钱,分文不欠人的!”
满院庄稼人群静悄悄的,好像看一出戏看到紧要的场面。
生宝心里又拐了弯:“算了吧,给他算了吧!为了这几升稻种的事,惹恼老汉要退组,太没意思了。容让了他这一回……”
“伯哎!”他开口说,努力做出和好的笑容,“是这样:你老人家既开了口,给章村俺大姐家,多少也分上点。”
“分多少?”
“二升,你老人家看怎样?”
“哼!插不到半亩地!”
“三升!”生宝狠一狠,又添了一升。“四升!”梁大老汉退让了一升。
“你老人家也给我留点情面!”生宝指着满院的人,强硬起来了,“叫大伙能看得下去!……”
秃顶老汉退让了。
“就是哩。三升就三升吧……”
生宝自己捉秤,打发走了这个胡子斑白而不能令人尊敬的老汉。
一群庄稼人严严实实把生宝挤在中间。大伙争着抢着,要分稻种。
一只出过了力的庄稼人手,从后面伸过来,扳生宝的肩膀。生宝扭头看时,是郭世富。
郭世富把胡髭剪得很齐的嘴巴,安置到生宝耳朵上来了。
“你能余多少稻种?”声音很低,很亲切。“二三斗……”生宝大声地回答。“一斗合计多少钱呢?”“两块六角多一点。”
“我给五块钱,你卖给我一斗,行不?”
“我不是稻种贩子嘛!”生宝对郭世富讽刺地笑说。
大伙嚷嚷起来了。
“世富老大!你说啥,大点声嘛!”
“没说啥,没说啥。”郭世富连忙声明着,见风头不顺,低头出了街门,离开这伙贫农。
生宝向大伙提出:蛤蟆滩的互助组长们,每人不超过二升稻种,去做试办。大伙同意了。
于是,生宝就开始给大伙分稻种了。人们拥挤着,喧嚷着,一霎时把生宝弄得头昏脑涨。……
当院里只留下生宝一个人的时候,他把剩下的稻种一称,不住地惋惜地咂嘴。
“把它的!弄下这事!”“怎呢?”妈在屋里问。“弄得咱不够了。”
“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我们的互助组组长乐呵呵地说,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
梁三老汉在磨棚子里磨玉米面,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儿,再也忍耐不住,颠出磨棚,站在院里。罗面把他弄得头发、眉毛、胡子一片粉白。他用非常丧气的目光,指着“梁伟人”说:
“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
给老汉这么一说,生宝反而呵呵地大笑了。他笑继父的做人标准——自私自利是精明,弄虚作假是能人,大公无私却是愚蠢……
(有删改)
文本二: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创作方法,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其最本质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一时一地的社会生活,展示社会生活不加掩饰的本质外貌。二是寻求和塑造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以最典型的人物和环境关系力求作品的深刻度和真实度。三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意味着如新闻和历史一样,是完全客观化的叙述,作者往往在客观真实的描写中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带有极强的个人思想倾向。四是现实主义在写作艺术上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深入真实地讲述故事,关注故事的细节叙述,通过细节的描写来深化作品的现实性。
(摘编自田淑玲《柳青、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论——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生宝考虑到互助组离不开梁大老汉的马和车,不得不多分给他几升稻种,体现了梁生宝处理事情灵活多变。
B.郭世富让梁生宝把稻种以五块的高价卖给他,而梁生宝只是讽刺地笑着说了句“我不是稻种贩子嘛”。
C.最后自家稻种不够了,梁三老汉指着“梁伟人”,说他“太能”“能上天”“精明人”,表现了梁三老汉的不满。
D.“软皮囊似的灰暗脸孔”“软囊囊的眼皮”写出了梁大老汉貌似衰老,实则长于算计、阴险凶残的特点。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使用了一些流行于关中地区的方言,如“怎”“甭”“把它的”,使作品更具有生活真实性,但也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性。
B.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的朴实,这是他由“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到“不声不响”的原因。
C.小说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无论是梁生宝与梁大老汉的对话,还是梁生宝与郭世富的对话,都是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D.小说描写了一群“庄稼人”,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流露出讽刺与批判,发人深省。
8.(6分)文本一善于通过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
9.(6分)文本二阐述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特征,文本一是怎样体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 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答毛宪副①书
王守仁②
昨承遣人喻以祸福利害,且令勉赴大府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感激之至,言无所容!
但差人至龙场凌侮,此自差人挟势擅威,非大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愠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大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大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
跪拜之礼,亦小官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当无故而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取辱一也。废逐小臣,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凡祸福利害之说,某亦尝讲之。君子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
某之居此,盖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大府欲加害,而在我诚有以取之,则不可谓无憾;使吾无有以取之而横罹焉,则亦瘴疠而已尔,蛊毒而已尔,魑魅魍魉而已尔,吾岂以是动吾心哉!
执事之喻,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隳堕,则某也受教多矣,敢不顿首以谢!
材料二:
先生曰:“……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
(摘编自《传习录》)
【注】①毛宪副即毛伯温,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察院在明代以前称为御史台,也称宪台,故称毛伯温为宪副。②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
10.(3分)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而A居之B泰然C未尝以动D其中者E诚知生死之F有命G不以一朝之H患I而忘其终身之忧也。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喻”字在文中的用法与“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的用法不同。
B.“其为取辱一也”与“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两句中,“一”的意思不相同。
C.“虽禄之万钟”与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万钟”意思相同。
D.“爵以侯王之贵”的“爵”指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与巡抚发生矛盾之后,毛伯温来信调和两者的矛盾,作者写了这封信作为回复,表明态度并申说原因。
B.作者在信中强调,是巡抚先派人来凌辱自己,龙场的土著才出手援助,因此,自己并没有对不起巡抚的地方。
C.作者认为,对于一个被贬官的读书人来说,礼义忠信重于官爵利禄,故自己绝不会无缘无故去向巡抚下跪。
D.对可能来临的报复作者已有所预料,但他并不畏缩:若自己犯错被罚那是罪有应得;若巡抚无故陷害,则视之如遭蛊毒瘴疠。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大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大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
(2)执事之喻,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隳堕。
14.(3分)材料二谈到了“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而动为善之心,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柳絮
唐 薛涛①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
临江仙
曹雪芹/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薛涛: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陕西长安人,16岁沦为歌伎,曾与才子元稹私订终身,后两度被弃。
15.(3分)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絮》诗中“春风摇荡惹人衣”的“惹”字,以拟人手法写出杨花满含深情,纷纷扬扬,沾满游人衣裳的情状。
B.《临江仙》中第三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暗示了词人面对“蜂团蝶阵”时内心纷乱的愁绪。
C.《临江仙》上阙状物,着力描写风吹柳絮、柳絮飘然起舞的情景;下阙言志,委婉抒写了词人的情志。
D.这两首诗词虽然皆以柳絮为吟咏对象,却处处有“我”,托物言情,将物性我情水乳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6.(6分)两首诗词同为咏柳絮,却寄寓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雨霖铃》中,描写酒醒后凄凉孤独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苏轼《定风波》上下篇中“______”“______”两句,分别描写了作者面对风雨,坦然自若的心情。
(3)李清照《声声慢》中借梧桐、细雨“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孤独愁苦的样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然而,受自然侵蚀风化、人类生产生活和历史环境变迁等多重因素影响,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多已是①______。长城不断老去,对长城的保护②______。近年来,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提速,一批年轻人在长城的保护和研究中彰显了使命与担当。
长城保护,贵在坚守。长城绵延万里,大多地处偏远,地形陡峭,一些地段无路可走,只能手脚并用艰难攀爬。选择这份工作意味着远离繁华、甘于清贫。20多年间,尚珩徒步考察了多地的长城,行程超过3000公里;鲁婷婷每月对散布在戈壁山林、人迹罕至的荒漠中30个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多达400余次的巡查监管……
长城保护,少不了矢志创新。长城建造年代不同,建造材料和方法各异,保护修缮殊为不易。近些年,各方经过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成果、新方法不断涌现。鲁婷婷借助无人机等诸多先进设备,不仅能更及时便捷地巡护长城,还可以精准地为长城把“脉象”、查病因、治未病。将最新科技用于长城修缮,使长城保护获得更多助力。
未来,期待有更多的创新实践和探索,不断汇聚成文物保护的强大合力,让文化遗产绵延不绝,让中华文明③______。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个数量词,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4分)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我国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 ① ,终于大寒。每个月都有的两次节气,月初的称为“节”,月后的称为“气”。节指的是气的转换,是一个月份的开始,而气则是节的延续。中国古代主要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温差大, ② ,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 ③ ,如芒种,“芒”是指麦稻类有芒植物,“种”指播种,因此“芒种”有提示农人开始收获麦子、播种稻谷的意思。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3分)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写“节气”的一项是( )
A.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22.(6分)在上文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一直很讲究一个“度”,常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所以说万事万物须讲"度",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心慌难择路,欲速则不达。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
然而,生活中,如果我们处处死守着某个“度”,时时依“度”而行,照“度”而为,那又未免僵化、死板。仔细想想,为人也好、处事也罢,为生活、为事业,哪有什么真正的“度”?人们所谓的“度”,不过是一种约束思想和行为的框框,应该予以破除。
针对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度”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君子远庖厨’这句话是对庖人极大的偏见”有误,原文是说现代人对“君子远庖厨”这句话产生了误解,并非说这句话本身是对庖人的偏见。
2.答案:D
解析:材料二主要围绕“齐”来谈,以“齐”为核心谈到了“和”与“范”。
3.答案:B
解析:A项讲的是饮食的重要性;B项讲的是食性与季节、人体的互相调济,与材料二“齐”的观点相合;C项讲得是食物的精细;D项讲的是饮食要有节制。
4.答案:①先解释“齐”在古书中的两个常用含义,②再从烹制的角度,拿今天的药剂作参照,介绍古代的“齐”所包含的内容。③最后引用《周礼》的内容,来分析说明“齐”所蕴含的丰厚理念。
5.答案:①普通大众、饮食者应消除对厨师的轻视、偏见和误会,让厨师更有尊严地创造和传承优秀饮食文化。②厨师应当进一步修炼基本技能,如中国古代所讲究的细腻的刀工,让厨艺成为厨师安身立命的根本。③与时俱进,传承中华烹饪理念,满足人民对饮食越来越高的追求。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实则长于算计、阴险凶残的特点”错,梁大老汉有农民的自私和狭隘,但谈不上阴险凶残。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但也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性”错,方言的使用并不会降低小说的艺术性。B项,“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的朴实,这是他由‘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到‘不声不响’的原因”错,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经济上的困窘;由“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到“不声不响”的原因是两年前欠下郭世富一石“活跃借贷”粮没还。D项,“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流露出讽刺与批判”错,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愚昧麻木,冷漠无情,与本文中的一群“庄稼人”有本质区别。
8.答案:①将梁生宝与冯有万进行对比。梁生宝头上包着头巾,只管安安稳稳地给大家分稻种;而冯有万头戴黑制帽,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雄赳赳气昂昂。刻画了梁生宝沉稳、纯朴的形象特点和冯有万自得、骄做的形象特点。②将任老四与冯有万进行对比。任老四认为梁生宝一路的花销要算到稻价里,冯有万则认为路上吃的是家里带的馍,不算是盘费。刻画了任老四热心细致、体察人情世故的形象特点和冯有万有点自私狭隘的形象特点。③将梁生宝与梁三老汉进行对比。稻种分到最后,梁生宝发现自家的不够了,乐呵呵地,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梁三老汉却忍耐不住了,讽刺梁生宝是“精明人”。刻画了梁生宝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形象特点与继父梁三老汉自私自利的形象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对比手法的能力。要注意题目中的“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和“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两个条件,扣住这两点来答题。
9.答案:①小说客观反映了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冲突、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②小说以蛤蟆滩为典型环境,通过塑造梁生宝、冯有万、任老四、梁大老汉、郭世富、梁三老汉等农民群像,展示了农村先进人物、中间人物、落后人物等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典型性格,真实再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③小说流露出作者对梁生宝这个社会主义“新人”的赞美,以及对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伟大事业的热情颂扬。④小说取材于解放初期农村现实的社会生活,强调细节的真实,语言质朴自然,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色的能力。文本二介绍了现实主义四大特征:展示社会生活的本质面貌;塑造特殊人物;作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关注故事的细节叙述。以此分析文本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体现即可。文本一主要通过分稻种事件展现出广阔而深刻的典型矛盾冲突,展示了农村的冲突与矛盾。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真实再现了中国农村的人物群像。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作者流露出深沉激越的情感,如“我们的互助组组长”,体现出对梁生宝这个社会主义“新人”的赞美之情,对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伟大事业的热情颂扬。此外,文本一中所叙述的事件,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富有地方特色,体现出朴素的写实风格。
10.答案:CEG
解析: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
11.答案:D
解析:“爵”这里是“封爵”,作动词。A.喻:在此文中“喻”的用法是“使人知道”,“不能喻之于怀”中的“喻”是“明白”“知道”。B.文中“一”的用法是“一样”“相同”,“一心为善”中“一”的意思是“全”。C.“虽禄之万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万钟”都是指“厚禄”。
12.答案:B
解析:作者说差人凌辱自己并不是受巡抚的指使,土著殴打差人也不是自己指使的。
13.答案:(1)这样的话,那么巡抚本来并没有凌辱我,我也并没有傲视(或:看不起,不尊重,对……无礼)巡抚,我又在什么地方犯了罪(我又有什么错误)要急切地向他(巡抚)请罪呢?
(2)您的教诲,我虽然没能全部听取,然而我也因此而更加清楚用什么来勉励自己,不能得过且过、懒惰懈怠。
解析:
(1)然则:这样的话,那么。傲:傲视,词性活用。遽:急切地,迅速地。谢:请罪。
(2)执事,您;承,接受,引申为“听取”;所以,用来;苟,苟且,得过且过)
14.答案:王阳明认为生死与穷通都是天命,不能因此而“动心”。他虽被放逐,但仍恪守君子之道,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昨日承蒙您派人对我晓以福祸利害,让我忍一忍就去给大府(在明清特指总督或者巡抚)请个罪,如果不是您对我情深意厚,绝不会为了我这么做的,我实在是感激不尽,无法言表了!
但是这些差人到龙场来欺辱我,肯定是这些差人自己狐假虎威,并不是巡抚所指使的。而龙场的诸位当地人跟差人发生争斗,也是因为他们愤怒不平,并不是我所指使的。这样的话,那么巡抚本来并没有凌辱我,我也并没有傲视巡抚,我又在什么地方犯罪(我又有什么错误)而要急切地向他(巡抚)请罪呢?
跪拜之礼,本来作为我这样的小官来说,是做小官的本分,不算什么侮辱,但是也不能随意就跪拜别人。如果不该跪拜而跪拜,该跪拜而不跪拜,这两种都是自取其辱,没啥区别。我一个被放逐的小官,所坚守以等待死亡的,不过是忠信礼义而已,如果连这个都放弃不去坚守,那才真的是大祸!这些福祸利害的东西,我也曾经讲过。君子应该是以忠信为利,以礼义为福。如果忠信礼义都不存了,即便给我万钟的俸禄和侯王的爵位,君子仍然认为这是祸害;如果忠信礼义还在,即便挖心断头,君子也会认为有利而做这样的事(有利而前往),并把它当成自己的福分,更何况是我这样流转离散的被贬逐的卑微之人呢?
我现在居住在龙场这个地方,每天与瘴气毒虫相处,和魑魅魍魉打交道,我每天都要死好几次。但是我能够处之泰然而没有动心的缘故,是因为我知道生死有命,我绝不会因为一时外在的祸患而忘记我终身应该担忧的东西。(忠信礼义,良知才是我们应该担心失去的。)巡抚如果想要加害于我,如果在我这里真是有罪责招致,那应该说我是有遗憾的(自己不争气,罪有应得);如果不是我的错而非要强行施加在我身上,那不过跟瘴气、毒虫、魑魅魍魉一样(都是我控制不了的外在的东西),我怎么会因此而动心!
您的教诲,我虽然没能全部听取,然而我也因此而更加清楚用什么来勉励自己,不能得过且过、懒惰懈怠,那么我确实受教颇多,怎敢不叩首以谢!
材料二:
王阳明说:“至于说‘夭折或长寿不能使人变心’(或‘夭折或长寿不能使人产生二心’),是教导为学者一心行善,不能因为生活困厄或通达和寿命的长短就动摇行善的心,而只顾着去修身以待天命;至于生活好坏或寿命长短,有天命在,我们也不必为此动摇心志,这就是初学建立本心之时。”
15.答案:B
解析:第三句借蜂蝶纷飞进一步渲染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
16.答案:《柳絮》的情感:①首句以“轻复微”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卑微如柳絮的感伤;②“一任南飞又北飞”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茫然无向的哀愁。
《临江仙》的情感:①“白玉堂前春解舞”两句,借柳絮被春风吹散翩翩起舞来表达了词人对自己满腹才华的自信之情;②“几曾随逝水”两句,表达了词人不愿随波逐流、飘坠尘埃的情感;③“万缕千丝终不改”两句,表达了词人不管境遇如何,始终坚守自我、不改初心的情感;④“好风频借力”两句,表明了词人希望能如柳絮借好风直上青云一般,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
解析:
17.答案: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答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形:岸、晓、残、蓑、晴、梧桐、兼。
18.答案:①残垣断壁;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③历久弥新。
解析:残垣断壁:残缺不全的墙壁。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象。也说颓垣断壁、断壁残垣。迫在眉睫:意思是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刻不容缓: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19.答案:①这些数量词使描述更加精准,更直观的体现了长城保护工作的时间之久、行程之远、文物数量之多、巡查频率之高;②表现了长城保护的艰难性,体现了长城保护工作者身上的坚守精神。
20.答案:近些年,经过各方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
解析: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中途易辙”,将“经过”调整到“各方”前面;第二处“语序不当”,先说“新方法”,再说“新成果”。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寒食节不属于二十四节气。故选B。
22.答案:①始于立春;②气温变化分明;③用以指导农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句式上后文是“终于大寒”,此处应是“始于……”,二十四节气之首为“立春”,故填“始于立春”;②此处与“四季温差大”为并列关系,根据后文“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可填“气温变化分明”。③根据后文的举例“‘芒种’有提示农人开始收获麦子、播种稻谷的意思”可知,此处可填“用以指导农事”。
23.答案:略
解析:最佳立意:无度难成事,过度必自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