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六课时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六课时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04 10:5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微小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2017) 单元(或主题)名称 微小世界
单元主题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如此,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约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它们能告诉我们哪些自然界的奥秘?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
课标要求 1.核心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技术、工程与社会 2.学习内容: (1)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举例说出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5.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3)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知道发明会用到一定的科学原理,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3.学业要求: (1)初步认识微生物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初步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2)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形态; (3)能说出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微小世界”。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将在这个世界中看到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教材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线索编写,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并能使用放大镜、显微镜不断扩展视野,从微小的物体到生物的细胞,再到水中微小的生物,去发现微小世界的奇妙。 本单元共设置7课时,有《放大镜》《怎样放得更大》《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微生物与健康》。教材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是了解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然后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最后了解微生物与人们健康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知道放大镜有放大功能,大多数学生也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但对放大镜镜片结构特点知之甚少。至于显微镜及其功能,有的学生听说过,但又仅仅停在表象,还不了解其结构和使用方法。从放大镜到光学显微镜再到电子显微镜,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学生观察视野不断扩大,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能看到物体更多细节。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3)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生物细胞是多种多样的。 (4)微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科学思维: (1)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放大镜镜片、光学显微镜中目镜和物镜的构造与功能,认识生物细胞基本特点和多样性。 (2)能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来分析水中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 (3)运用列举、查阅等方法,了解微生物与人们健康关系。 3.探究实践: (1)在了解放大镜特点的基础上,使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个放大镜。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能制作出一个能清晰呈现物体放大图像的简易显微镜。 (2)在老师指导下,制作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以及各种生物细胞和水中微生物,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和描述观察结果。 4.态度责任: 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体验到工具的发明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和深入,发现了更多的自然奥秘,对微小世界的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1.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观察工具的使用、微小世界探究的测试性评价 2.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鼓励学生利用观察工具拓展更多方面,有条件的制作观察小报。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 (一般1-2个)达成评价1观察课放大镜知道凸透镜镜片特点和凸透镜放大倍数与凸度关系①观察比较不同镜片,了解放大镜的特点②使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放大镜 ①凸透镜镜片中央厚四周薄。 ②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1观察课怎样放得更大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上下移动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调节两个凸透镜,制作出一个能清晰呈现物体放大图像的简易显微镜①观察显微镜是由目镜、调节旋钮、载物台、物镜和反光镜组成。 ②知道组合凸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1观察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能正确使用放大镜,知道图像越大,视野越小。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身边微小物体,能用图文结合方式将自己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①知道显微镜使用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②知道图像越大,视野越小。1观察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特点①在教师指导下,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②在显微镜下,使用图画和文字方式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①掌握玻片标本制作步骤:取片-滴水-展平-盖片-染色-吸水 ②知道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1观察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细胞,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生物细胞,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知道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多种多样。1观察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知道微生物也具有生物特征①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制作水中微小生物的玻片标本;②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①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②知道微生物是生物,具有有运动、排泄、需要食物甚至会繁殖等特征。1讨论课微生物与健康知道微生物与健康息息相关查阅、整理、归类资料,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总广泛存在,它与我们健康密切相关 知道微生物对人们的健康有利也有害。
第六课时《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了解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
(2)通过阅读资料,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2.科学思维
能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来分析水中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
3.探究实践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制作水中微小生物的玻片标本.
(2)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4.态度责任
愿意分享观察发现,倾听同伴的意见,发展观察研究微小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的生物。
难点:知道水中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
三、评价任务
1. 培养水中微小的生物评价方法(共5星)
(1)能说出培养方法的得1星
(2)能说出培养步骤的,得1星
(3)能利用材料正确培养的,得2星
(4)能坚持观察做好记录,得1星
2. 制作微小的生物的装片评价方法(共5星)
(1)能正确选择工具材料,得1星
(2)能设计交流制作思路,得2星
(3)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制作装片,得2星。
3. 观察水中微生物评价方法(共5星)
(1)正确熟练使用显微镜,得 1星
(2)能画出微小生物的形态,得1星
(3)能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微生物名称,得 1星
(4)参与研讨活动,表现积极,回答问题正确,得 2星。
四、教学过程能采用不同方法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细胞,还发现了很多微小的生物。池塘里除了我们看得见的水、淤泥、石头等,你还见过微小的生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设置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与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一: 培养水中微小的生物 1.学生说出自己培养水中微小生物的方法。 预设: ①直接到池塘、溪沟、鱼缸采集 ②利用干草培养 教师提示学生:自己到附近自然水域采集时,须有大人陪伴,注意安全。 2.学生班级交流利用干草培养微生物的基本步骤。 预设: ①取一些池塘或鱼缸中的水,倒入装有干草的烧杯中。 ②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结集而成的) ③用滴管从靠近水面处取水(因为微生物比较密集) 3.小组成员利用干草、烧杯、池塘水共同培养微生物,贴上标签,放到教室一角,坚持观察一周,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
评价活动二:制作微小的生物的装片 1.选择制作装片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预设: 池塘水、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吸水纸、光学显微镜等。 2.组内讨论交流制作水中微小生物装片思路,然后班级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预设: ①用滴管取少量水,滴在载玻片的中央。 ②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从水滴一侧轻轻盖到水滴上。 ③用吸水纸从盖玻片边缘吸去多余水分。 3.学生先观察教师演示操作,然后自己动手制作。制作后请教师检验是否合格。 (1)演示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水的来源(采集,培养)。 (2)演示中,讲解放置脱脂棉纤维或吸水纸的原因(控制生物运动速度)。 评价活动三: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两人一组,轮流调节显微镜观察,互相观看同伴的水中微小生物的玻片标本,把看到的细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如, 2.对照教科书第16页中的微生物图片进行辨认,确定相应的名称。如果不能确定,那就再查查其他资料。 3.学生交流与讨论: (1)我们观察了几种微小生物?它们是什么样的? 预设: (2)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生物都是微生物吗? 预设: 显微镜下看到的不都是微生物,因为水中有杂质、灰尘微粒等。 (3)我们根据什么辨认出它们是生物的? 教师提示学生,生物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 ②需要进食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③需要呼吸 ④排泄废物 ⑤对外界刺激有应激表现 ⑥有生殖现象 …… 预设: ①我看到草履虫、线形虫在运动; ②我看到衣藻的鞭毛在摆动; …… 教师小结: 微小的生物也具有运动、排泄、需要食物甚至会繁殖等特征,这些都是有生命的表现,所以它们也是生物。 这些生物与我们能直接看到的鱼虫鸟兽相比,体型实在是太小了,但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微小个体,所以称为“微生物”。 活动一:旨在指导学生正确采集微生物或科学培养微生物,为下一步制作玻片标本,显微镜观察做准备。 活动二:利用已有的知识能正确制作水中微小生物装片,为观察做铺垫。 活动三:旨在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确认微小生物的种类或者名称。在不断积累的信息中,逐渐完善对水中微小生物的界定和认识。 活动一:考查学生是否知道培养水中微小生物的方法,是否会利用干草培养微生物的,是否能坚持观察记录,完成活动评价。 活动二:考察学生能够正确选择实验器材,能否设计实验思路,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制作装片。完成活动评价。 活动三:考察学生能否熟练使用显微镜,能否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画出形态,说出名称;考察学生能否通过观察说出微生物的生命特征。同时完成评价活动。
(三)拓展:资料阅读 阅读回答: (1)首次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谁? (2)所有的微生物,肉眼都看不到吗? 预设: ①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②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从亲眼观察到资料阅读,寓意科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对筛选既快又准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四)知识总结 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知识点。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察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四、成果集成
学生观察得知放大镜放大功能与镜片结构特点有关。不同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1.填空题
(1)我们可以利用______培养微生物。
(2)_____和_____是肉眼直接能看到的微生物。
2.判断题
(1)观察草履虫时,我们放脱脂棉纤维是为了缩小它的运动范围以便观察。( )
(2)微生物都是非常小的,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 )
3.选择题
(1)张慧跟小组同学利用郊游的机会带回一瓶池塘水,他们反复调试显微镜,终于观察到如下图( )的草履虫。
A. B. C.
(2)我们在观察草履虫时获取了以下信息,能支持草履虫会繁殖的证据是( )。
A.在草履虫培养液中滴入少量肉汁,发现草履虫立即集中在该液体中
B.用手电筒照射草履虫培养液一侧,一段时间后发现草履虫集中在有光的地方
C.在草履虫培养液中滴入少量酸奶,几天后发现草履虫数量增加
参考答案:
1. (1)干草 (2)蘑菇 木耳
2.(1)√ (2)
3.(1)C (2)C
【综合实践类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在显微镜下继续观察水中微生物的生命特征。
板书设计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微生物草履虫:像鞋子 会运动 能繁殖 线虫:细长 会运动 水蚤:小虾米 身体内部在不停流动 ……
七、教学反思
虽然本课涉及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在前几课中都反复练习过,但是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还是难以合理地控制时间,因此可以设置倒计时秒表,不断提醒学生加强合作,提高效率。在画图方面,要求神似而不要求完全一致,否则会浪费时间。其次,在讨论的时候,要求学生提前组织好语言,在发言时表述清晰、准确,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交流环节更加顺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