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二课时 怎样放得更大 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二课时 怎样放得更大 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8-14 10:5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微小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2017) 单元(或主题)名称 微小世界
单元主题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如此,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约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它们能告诉我们哪些自然界的奥秘?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
课标要求 1.核心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技术、工程与社会 2.学习内容: (1)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举例说出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5.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3)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知道发明会用到一定的科学原理,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3.学业要求: (1)初步认识微生物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初步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2)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形态; (3)能说出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微小世界”。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将在这个世界中看到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教材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线索编写,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并能使用放大镜、显微镜不断扩展视野,从微小的物体到生物的细胞,再到水中微小的生物,去发现微小世界的奇妙。 本单元共设置7课时,有《放大镜》《怎样放得更大》《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微生物与健康》。教材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是了解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然后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最后了解微生物与人们健康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知道放大镜有放大功能,大多数学生也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但对放大镜镜片结构特点知之甚少。至于显微镜及其功能,有的学生听说过,但又仅仅停在表象,还不了解其结构和使用方法。从放大镜到光学显微镜再到电子显微镜,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学生观察视野不断扩大,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能看到物体更多细节。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3)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生物细胞是多种多样的。 (4)微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科学思维: (1)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放大镜镜片、光学显微镜中目镜和物镜的构造与功能,认识生物细胞基本特点和多样性。 (2)能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来分析水中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 (3)运用列举、查阅等方法,了解微生物与人们健康关系。 3.探究实践: (1)在了解放大镜特点的基础上,使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个放大镜。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能制作出一个能清晰呈现物体放大图像的简易显微镜。 (2)在老师指导下,制作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细胞、以及各种生物细胞和水中微生物,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和描述观察结果。 4.态度责任: 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体验到工具的发明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和深入,发现了更多的自然奥秘,对微小世界的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
单元结构化活动
达成评价 1.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 (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 (3)对观察工具的使用、微小世界探究的测试性评价 2.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 (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 (2)鼓励学生利用观察工具拓展更多方面,有条件的制作观察小报。
单元课时课型规划 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 (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 (一般1-2个)达成评价1观察课放大镜知道凸透镜镜片特点和凸透镜放大倍数与凸度关系①观察比较不同镜片,了解放大镜的特点②使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放大镜 ①凸透镜镜片中央厚四周薄。 ②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1观察课怎样放得更大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上下移动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调节两个凸透镜,制作出一个能清晰呈现物体放大图像的简易显微镜①观察显微镜是由目镜、调节旋钮、载物台、物镜和反光镜组成。 ②知道组合凸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1观察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能正确使用放大镜,知道图像越大,视野越小。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身边微小物体,能用图文结合方式将自己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①知道显微镜使用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②知道图像越大,视野越小。1观察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特点①在教师指导下,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②在显微镜下,使用图画和文字方式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①掌握玻片标本制作步骤:取片-滴水-展平-盖片-染色-吸水 ②知道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1观察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细胞,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生物细胞,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知道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多种多样。1观察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知道微生物也具有生物特征①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制作水中微小生物的玻片标本;②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①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②知道微生物是生物,具有有运动、排泄、需要食物甚至会繁殖等特征。1讨论课微生物与健康知道微生物与健康息息相关查阅、整理、归类资料,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总广泛存在,它与我们健康密切相关 知道微生物对人们的健康有利也有害。
第二课时《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两个凸透镜上下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且两个放大镜的距离不同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2.科学思维:
通过类比分析,理解光学显微镜中目镜和物镜的构造及其作用。
3.探究实践:
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制作出一个能清晰呈现物体放大图像的简易显微镜。
4.态度责任:在自制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对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两个凸透镜上下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且两个放大镜的距离不同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难点: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制作出一个能清晰呈现物体放大图像的简易显微镜。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
1. 组合凸透镜,制作简易显微镜,评价规则。
(1)小组成员都动手观察、测量、制作、验证得五星。成员有一项未参与的不得星。
(2)小组积极交流观察结果得五星,不交流的不得星。
2.研讨活动抢答,每抢答对一道题得五星,抢答错不得星。积极分析问题,及时给予鼓励。
四、教学过程能采用不同方法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一)情境导入 1.用放大镜观察皮肤,我们看了什么? 学生观察,组内交流,班级汇报。 预测学生观察结果: 表面是由许许多多隆起的皮丘和凹陷的皮沟组织成的。还有许多凹下去的小孔,及长毛的开口即毛囊口,毛囊口内长有毫毛。 2.其实,人体皮肤是这样的: 看来,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 预测学生回答: 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 通过观察皮肤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的方法或仪器。 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及回答,给与学生及时的鼓励。
(二)探究活动 评价活动:组合凸透镜,制作简易显微镜 我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看看能否把物体放得更大。 1.学生个人观察,组内交流,班级汇报。 (1)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在图像清晰的前提下,看看能放多大。 (2)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看看能不能使课本上文字的图像放得更大。 教师提示学生:把两次观察的图像用圆圈表示,比较两次观察结果,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预测学生观察结果: 两个凸透镜组合能把物体图像放得更大。 2.学生两人一组活动,班级交流。 (1)轮流操作:凸透镜间距离保持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凸透镜,比较所看到的图像。 (2)合作完成: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教师提示学生:由于镜框有厚度,可以测量镜框上边缘和上边缘的距离或者下边缘和下边缘的距离。 搜集各组观察测量数据。 组别123……测得两凸透镜间距离
3.教师:为了观察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两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1)请从实验器材料中选择制作材料和工具。 预测学生选择结果: 剪刀、双面胶、纸筒、直尺等。 (2)学生活动:交流设计思路,然后两人一组,参照自己测得的数据,固定组合放大镜。 预测学生设计思路: ①先将测量好的距离在卡纸上裁剪好; ②然后将裁剪好的卡纸固定在两个放大镜的外围,用双面胶进行固定,留一个缝,让放大镜的手柄露出来。 4.教师:用这样的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看看是否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1)学生选择观察标本: 头发、花蕊、纸纤维、棉线、昆虫标本。 (2)小组内观察,用画图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教师提示学生: ①观察餐巾纸并非要观察整张餐巾纸,而是从餐巾纸上撕下的一个小角;观察头发、花蕊、棉线、昆虫,要观察它们局部等一些肉眼观察不清楚的微小物体。 ②先用肉眼进行观察、记录,再用组合凸透镜观察、记录,以便对比两者的观察结果。 搜集各组观察数据: 肉眼看到的现象组合透镜观 察到的现象餐巾纸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组合凸透镜观察的图像更大更清楚,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通过两个凸透镜的组合观察,认识到道两个凸透镜上下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且两个放大镜的距离不同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教师通观察、测量、制作、验证等环节,考查学生能否完成组合凸透镜放大物体任务。同时完成活动评价。
(三)研讨活动 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学生抢答,比一比谁又快又准。 预测: 两个放大镜上下平行,且以一定距离进行组合。 2.教师出示学校实验室用的光学显微镜,引导学生观察,试图回答: (1)显微镜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2)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预测: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组成。 目镜和物镜——放大图像 反光镜——增强光线 载物台——放置被观察的物体 调节旋钮——调节物镜和物体之间的距离。 3.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学生对比分析,交流。 预测: 组合凸透镜主要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其中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则相当于光学显微镜中的物镜。 通过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比较,感受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有助于 对光学显微镜结构的认识和功能的理解。 考查学生能否感受显微镜发展历程,能否分析出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
(四)知识总结 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知识点。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察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五) 拓展 学生阅读教材拓展资料,梳理显微镜发展历程。 预测: 早期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通过资料阅读,了解显微镜发展历程,体会技术进步给科学发展带 来促进作用 通过阅读考查学生能否梳理显微镜发展历程。
四、成果集成
学生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能把物体放得更大,会制作简易显微镜,能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感受显微镜发展历程。
五、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1.填空题
(1)用放大镜观察叶片的图像越______,视野越_______。
(2)用两个______镜的组合方法,可以制成简易的显微镜。
2.判断题
(1)改变组合凸透镜中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放大的倍数和清晰度不会发生改变。( )
(2)下列工具放大倍数从小到大排序: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
3.选择题
(1)科学小组在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时,为了方便观察,他们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固定时需要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下列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2)新型冠状病毒很小,需要放大5万-10万倍才能有效观察到单个病毒。病毒的繁殖、变异能力比较强,但它没有细胞结构,自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无法独内,需要特定的生活环境。要看清楚单个病毒的形态,以下工具最合适的是( )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参考答案:
1.(1)大 小 (2)凸透镜
2.(1) (2)√
3.(1)B (2)C
【综合实践类作业】
用组合的凸透镜观察身边更多微小物体。
板书设计
怎样放的更大 放大倍数 两个放大镜之间距离 清晰度(优先考虑) 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得更大→显微镜
七、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知识点比较少,显微镜的制作虽然比较简单,但用纸筒固定和测量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难度,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通过PPT展示给学生,然后通过实物指认结构,描述功能,能帮助学生强化、识记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作用。运用比较找出组合的凸透镜和光学显微镜异同,再配合拓展资料阅读,更好感受显微镜发展历程,体会技术的进步给科学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