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新民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新民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5 17:44:45

文档简介

6月月考参考答案
1.A(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促成唐代文人从初唐时期就怀抱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的原因是唐代“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延揽人才”。)
2.D(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题壁诗都会留名”于文无据。)
3.D(A项说明题壁在唐代社会流行很广,是现象;B、C项借题壁诗表达羁旅之愁,是题壁诗的主题。A、B、C三项都与题壁诗发达原因无关。D项代任蕃改诗的,就是随任蕃之后而至的文士。这说明,唐代出行人多,行人前后相续,符合材料二中唐代题壁诗发达的原因之一是“文人雅士出行的机会颇多”的观点。)
4.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并鉴赏文本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我’对黄先生职业选择的不认同”表述有误,反问主要是表达“我”对黄先生之死的悲痛和惋惜之情。
5.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思路点拨 “校长、教务长等人的临阵脱逃衬托出黄先生的勇敢无畏”,文中对于校长、教务长的缺席并未交代原因。
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答案 ①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叙述,自然真实,便于直接抒发自己对黄先生遭遇的情感态度。②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回忆的方式讲述黄先生的故事,并在开篇交代黄先生因“学监”职务而死的结局,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的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故事更为集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首尾呼应”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7.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答案 ①为黄先生之死而悲。黄先生仁义、善良,富有责任心,面对别人对他的伤害依旧选择原谅和宽恕,但最终却在这场人为的灾难中死去。②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而悲。黄先生的真心付出并未换来学生的理解,无端的猜忌、隔阂甚至冷漠最终把他推向了死亡,人性的复杂与冷漠令人悲叹。③为自己的苦痛已无法与黄先生探讨而疏解,无法聆听黄先生的教诲而悲。文末最后说“想起自己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苦痛”“深愿黄先生……来与我谈一谈”,表达出“我”经历的苦痛,及对黄先生离世而产生的苦痛无法消解的悲伤。(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8.D(通过)
9.C(被动句,ABD均为宾语前置句)
10.D(A诡辩:古:骗人的假话.今:无理狡辩。B流亡:古:随流水消逝。今: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C来信:古:来送信的使者,指媒人。今:寄来的书信。D无)
11.A(A无,B“辟”同“僻”;C“质”同“贽”;D“离”同“罹”)
12.C(A语助词,无义/“说话”的意思,“言笑”即说说笑笑;B违反/“返”返回;C想、思量、考虑;D登上/利用(机会等)。口语里多用“趁”)
13.A(A使动;B死:为动/蝉:名作状;C厚:形作动/大:形作名;同、轻:意动/手:名作状)
14.A (①a命相、相貌;b与d单指一方;c互相。②a见面;b与d我;c被。③a谢
绝;b告诉;c与d辞别。)
15.D (①③⑥⑧为偏义复词,②④⑤⑦⑨⑩不是。)
16.C (A.连接/撰写。B.成功/全、整个。C.皆是“吝啬、舍不得”的意思。D.凭吊/慰问。)
17.B (第一个“顾”是“只是”,第二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三个“顾”是“只是”,第四个“顾”是“理会、顾虑”的意思。)
18、D
【解析】句意: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
“委群材”“会众工”为并列结构,应在“会”之前断开,排除AB
“左持引”“右执杖”为并列结构,应在“右”之前断开,排除C
19、D “犹蒙矜育” 怜悯;同情
20.C
【解析】 C.“叙事是主,议论是宾”错误,两文叙事是宾,议论是主,前宾后主
21.(1)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关键词:“小人”,小民,百姓;“飧饔”,吃饭;“劳”,慰劳;“蕃”,使……增多)
(一个关键词1分,每句4分)
(2)我听说做脑力劳动的人役使别人,做体力劳动的人被人驱使,他大概就是做脑力劳动的人吧?
(关键词:“役”,役使,驱使;“役于人”,被动句,被人驱使;“彼”,他;“其”,表揣测,大概)
(古文翻译每句4个关键词,一个关键词1分,每句4分)
22、①目光长远,知人善任;②纲纪严明,赏罚清楚;
③运用智慧,掌握全局;④不自尊自大,不虚图功名;
⑤信任下属,各司其职。
(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①依据“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可概括出:目光长远,知人善任;
②依据“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 可概括出:纲纪严明,赏罚清楚;
③依据“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可概括出:运用智慧,掌握全局;
④依据“不衒能,不矜名” 可概括出:不自尊自大,不虚图功名;
⑤依据“不亲小劳,不侵众官” 可概括出:信任下属,各司其职
23.C(C.“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错误。“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闲登"表达词人对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
24.
①“清角吹寒”的背景是黄昏和空城,与军中号角声融合在一起(1分), 营造出一种清冷空虚的意境(1分),表达词人面对残破衰败的扬州城时,心中的悲伤和感慨(1分)。
②“吹笛”的背景是“杏花疏影”,将花、树和月色融合,“天明”既点明时间的持续,也落笔曙光已现(1分),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柔美的意境(1分),表达词人年青时与友人聚会时欢乐而恬淡的心情(1分)。
(如果分三点,每点分别从融合、意境、情感三个方面答题亦可)
25题(1)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2)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3)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5)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26.①排山倒海(雷霆万钧)②如泣如诉(缠绵悱恻)③石破天惊(惊天动地)
27.示例:交响乐《江姐》呈现出更加立体的听感(或交响乐《江姐》在听感上表现得更加立体),铜管组气势超群,长笛声音透亮,特色打击乐和琵琶乐贯穿其间。(每处错误修改正确得1分,三处修改都正确得4分)
28.C(C项表示特定称谓,其他三项都表示引用)
(二)答案
29.①故宫为帝王执政和生活的场所②这些建筑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③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水平(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30.C(C项中“磐石”“蒲苇”与文中“双手”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中“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中“管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D项中“后庭花”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
(三)【参考答案】
31、洪泽湖 干旱 水位下降 损失巨大
(四)32题【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之下定义的能力。首先要把握下定义的模式,即“×××(种概念)是×××(本质特征)的×××(属概念)”。然后分析本题的种概念、种概念的本质特征以及属概念。本题的种概念是“信息茧房”;由“每个人……这本是正常现象;但如今盛行……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可知,“信息茧房”其实是一种现象,所以属概念是“现象”;“用户也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原本喜欢和感兴趣的领域,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强化固有喜好和偏见”是形成信息茧房的原因,“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内部交流显著增多……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是形成信息茧房的结果,这些都是种概念的本质特征。A.“信息茧房是……的现象,因为……”不符合下定义的格式。B.“信息茧房是……心理”属概念错误,本质特征错误。C.“信息茧房是……效应”属概念错误,“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是比喻的说法,不符合下定义“简洁平实”的特点。故选D。
(五)33题【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分析正误。本题中,B项,“惠赐”,为人所赠的敬词,或指对方给予了好处。使用正确。A项,“昆仲”是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昆”,古义为哥哥,胞兄。“仲”,则是弟弟的意思。句中说“咱们昆仲”,用于自己,谦敬不当。C项,“忝列门墙”, 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句中用于对方,错误。D项,“家姊”,是称自己的姐姐,不能用于别人;舍妹是称自己的妹妹,这里重复。故选B项。
四、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构成。第一则提出“牛油果”人格,它的特点是内核坚硬,“坚守自我”,拥有“坚定的内心”,三个同一范畴的近义词:坚硬、坚守、坚定。在反复强调中突出了主旨,考生不难把握。
第二则开头一个“却”字暗示深远,意味着第二则主旨与第一则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的,形成对比。“上善若水。事善能”取自《道德经》的第八章,考生需要一定的道家文化涵养和文言积累才能理解这句话,但是读不懂也没有妨碍,出题者下文用“随物赋形,溶江入海”为考生作出了解释,这种理想人格的特点是能够跟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随遇而安,灵活应变,与时迁移,与外界交融,“能方能圆,曲直随形”,所以,第二则突出“改变”。
题目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使话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即围绕“坚守自我”“改变自我”两个基本概念的关系进行思考。此题可以有三个基本的写作方向。
一是围绕“坚守自我”兼谈“改变自我”。可侧重思考:在这喧嚣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呵护心中的净土,找到心灵的归宿,不要让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心静知足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能生活得开心又心满意足。而在坚守这些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改变自我”。
二是围绕“改变自我”兼谈“坚守自我”。侧重于写“改变自我”: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为了求得自我的发展,我们无法让社会适应自己,有时必须改变自己,以求与社会和谐同步。一意孤行,最终只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但在改变的基础上也要在某些方面“坚守自我”。
三是围绕“改变自我与坚守自我的融合”,重点阐释两者构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自我,又要守住自我。既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又要坚守住内心的操守,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使自己的志向在坚毅中走向升华,走向崇高;还要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与外界的联系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坚守与改变。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人生路上,我们应以坚守为本,把改变作为辅助;其次列举陶渊明、鲁迅、司马迁等例子论证敢于坚守,我们的生命才能展示出属于自己的绚丽风采;然后列举钱学森、邓小平等例子论证正是因为改变,我们的生命才能奏出属于自己的美丽音符,找准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把坚守作为追求的根本,把改变作为前进的动力,才能实现人生追求!
立意:
1.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2.行若水,心益坚。
3.行若蒲苇,心若磐石。
4.坚定内心,审时度势。
5.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事。新民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作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次考试,非选择题涉及分点作答的题,却未分点作答的,该题零分处理。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每题2分)
材料一:
①羁旅行役是唐代驿站题壁诗的核心主题。在社会政治方面,唐太宗鉴于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为了平抑门第,他一方面命高士廉选《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延揽人才,促成唐代文人从初唐时期就怀抱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唐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吸引他们不但孜孜于游宦,也汲汲于从军。从唐初的“四杰”到五代的罗隐、徐铉,三百多年间成千上万的文人学子始终以入世的态度在漫漫古道上风尘劳顿,跋涉不已。即便是失意而出世,也都以名山大川为精神寄托而继续遨游四海。驿站就是古道上温暖的栖息之地,因此,驿站题壁诗多以羁旅行役为抒情主旨。
②感物即兴是唐代驿站题壁诗的最富于审美情趣的主题,蕴涵着创作主体体物入微的诗人意趣。驿站是漫漫征途的落脚点,随着旅途的深远,山水佳境,人事百端,风物民情,土俗乡音,一一展现眼前,唤起了诗人超出日常熟悉情境的新鲜特异的审美意趣。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写道:“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岑参四十岁赴北庭,抵金城(今兰州),宿临河驿,近处有金城关,为历史上著名雄关。虽然黄河与雄关表征着边地险峻,驿楼内的树木、鹦鹉、香花却如同江浦风物,唤起诗人隐逸的向往。白居易《桐树馆重题》“阶前下马时,梁上题诗处。惨澹病使君,萧条老松树。自嗟还自哂,又向杭州去。”白居易从中书舍人任上改为出守杭州任刺史,由于满意这个地方的这个职位,路经故地,重又题诗,愉快上任的心情溢于言表。
③怀古伤逝是唐代题壁诗最富于历史意识和生命意识的主题。驿站环境或驿站建筑往往因其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亲人朋辈甚至心爱动物相联系而引发诗人思古幽情、伤逝悲情。唐代长安、关中通往汉中、四川的蜀道是几条富于历史蕴藉和现实价值的古道。历史蕴藉主要是三国文化,现实价值主要是天府之国从来就是关中京畿的直接后方,秦蜀一体,唇齿相依,玄宗奔蜀即一例。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创作了大量蜀道诗。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驿站题壁诗,有的偏于纪行,有的偏于咏史。蜀道上朝天峡附近的筹笔驿、汉中城外的“天下第一驿”褒城驿是题诗最频的驿站。
(摘选自瞿明刚《满壁存亡俱是梦——唐代驿站题壁诗的审美观照》)
材料二:
①题壁诗,即题写在墙壁厅柱之上的诗。这种方式曾风行于唐朝。有唐三百年,以这种方式发表的作品数量巨大,其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可以说是一笔值得关注的重要文学遗产。
②唐人题壁诗发达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文人雅士出行的机会颇多。《玉泉子》载,郑絪为御史,于商山道上歇马亭见一胜景,欲题诗于亭,“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顾左右,但向来刘景在后二里。”原来刘景先行至此,即兴题诗,郑絪后至,欲即兴题诗,却被同行的刘景抢了先。由此可知行人前后相续是题壁增多的原因之一。
③然而话说回来,出行机会多并不足以构成题壁繁荣的唯一关键原因。一个明显的对比是,除唐代外,宋元明清也具备这样的条件,可这些朝代的题壁,却反而不及唐代之多,这说明另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唐人题壁之所以发达,重要客观因素之一是唐代纸张价格高,不易得,无法满足文士高涨的文学创作需求。既喜爱作诗又无处得纸,抑制不住创作冲动,就采取变通的办法题壁。如诗僧寒山与其友拾得过从甚密,每当灵感爆发即欲题诗,苦于无纸,只好将所得诗句题于树间石上。爱题诗的文人中,寒士尤多,他们生活窘迫,不可能备有大量纸张,于是树叶、树干、竹子、石壁、布帛、衣带、门窗……都被他们当作题写的材料。官衙寺院的墙壁多经粉刷,楹梁门柱光滑,最便题写,故题诗尤多。
④从主观原因上说,题壁繁荣与文士表现自我露才扬名的心理动机有关。不难看出,题壁多集中在馆驿、宫观、寺庙、岩洞等处。这些地方交通便利,游客众多,借助题壁这一方式来显示自己的文采风流,能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恐怕是带有普遍性的创作心理。爱在风景秀丽之地题诗,事实上也确是唐代士子间很流行的一种风尚。《太平广记》卷三三《马自然》:“又南游霍桐山……有游行处,或宫观岩洞,多题诗句。”这样形成的题壁景观,在唐代不知凡几,从塞北的荒原废馆到江南的寺观楼阁,从邮堠、乡校、逆旅行舟之上,到巴山蜀路上的栈道之间,乃至瘴乡蛮境的石洞石林深处,都有唐人题刻。
(摘选自李德辉《唐人题壁诗诸问题探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唐代重新评估士族,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延揽人才,这些举措促成唐代文人从初唐时期就怀抱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B.驿站是漫漫征途的落脚点,旅途中的山水佳境、人事百端、风物民情、土俗乡音等能唤起诗人新鲜特异的审美意趣。
C.唐代文士在漫漫古道上风尘劳顿,跋涉不已,或入世,或出世,他们出行机会多,这是唐人题壁诗繁荣的原因之一。
D.宋元明清文士和唐代一样出行机会多,但题壁诗数量却不及唐代,可能是因为这些朝代纸张易得,不一定需要题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唐代题壁诗为话题,但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唐代驿站题壁诗赋有强烈的创作动因、复杂的情感蕴藉和丰富的审美价值。
C.唐人题壁诗很发达,既有时代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诗人个体的主观原因。
D.题壁诗多在受众较多之处,能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题壁诗都会留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是( )(2分)
A.项斯《赠金州姚合使君》:“官壁题诗尽,衙庭看鹤多。”
B.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C.张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D.《唐才子传·任蕃传》载,任蕃游山题诗壁间,“既去百余里,欲回改作‘半江水’,行到题处,他人已改矣”。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大悲寺外
老 舍
黄先生已死去二十多年了。这些年中,只要我在北平,我总忘不了去祭他的墓。自然我不能永远在北平,可是,我年年愿看看他的矮墓,在一株红叶的枫树下,离大悲寺不远。
他为什么作学监呢?胖胖的,老穿着灰布大衫!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可是,他竟自作了我们的学监;似乎是天命,不作学监他怎能在四十多岁便死了呢!
他初来到学校,差不多没有一个人不喜爱他,因为他与别位先生是那样的不同。别位先生们至多不过是比书本多着张嘴的,我们佩服他们和佩服书籍差不多。即使他们是活泼有趣的,在我们眼中也是另一种世界的活泼有趣,与我们并没有多么大的关系。黄先生是个“人”,他与别位先生几乎完全不相同。他与我们在一处吃,一处睡,一处读书。
半年之后,有些同学对他不满意了,其中有的,受了他的规诫,有的是出于立异——人家说好,自己就偏说坏,表示自己有头脑,别人是顺竿儿爬的笨货。暑假后,废除月考的运动一天扩大一天。在重阳前,炸弹爆发了。英文教员要考,学生们不考,及至事情闹到校长那里去,问题便由罢考改为撤换英文教员。
有人传出来,在职教员会议时,黄先生主张严办学生,黄先生劝告教员合作以便抵抗学生,黄学监……
风潮转了方向,黄学监,已经不是英文教员,是炮火的目标。
黄先生还终日与学生们来往,劝告,解说,笑与泪交替地揭露着天真与诚意。有什么用呢?
我在街上遇见了他。
“黄先生,请你小心点。”我说。
“当然的。”他那么一笑。
“你知道风潮已转了方向?”
他点了点头,又那么一笑,“我是学监!”
“今天晚上大概又开全体大会,先生最好不用去。”“可是,我是学监!”
“他们也许动武呢!”
“打‘我’?”他的颜色变了。
“为什么呢?”他好似是诘问着他自己的良心呢,“假如我去劝告他们,也打我?”
我的泪几乎落下来。他问得那么天真,几乎是儿气的;始终以为善意待人是不会错的。“顶好是不到会场去,无论怎样!”
“可是,我是学监!我去劝告他们就是了;劝告是惹不出事来的。谢谢你!”果然晚间开了大会。
开会五分钟后,黄先生推门进来了。屋中连个大气也听不见了。
黄先生的眼好似被灯光照得一时不能睁开了,他低着头,像盲人似的轻轻关好了门。他的眼睁开了,用那对慈善与宽厚作成的黑眼珠看着大众。他的面色是,也许因为灯光太强,有些灰白。他向讲台那边挪了两步,一脚登着台沿,微笑了一下。
“诸位同学,我是以一个朋友,不是学监的地位,来和大家说几句话!”
“假冒为善!”
“汉奸!”
后边有人喊。
黄先生的头低下去,他万也想不到被人这样骂他。他绝不是恨这样骂他的人,而是怀疑了自己,自己到底是不真诚,不然……
忽然由窗外飞进一块砖,带着碎玻璃碴儿,像颗横飞的彗星,打在他的太阳穴上,登时见了血,他一手扶住了讲桌,后面的人全往外跑,我们几个搀住了他。
“不要紧,不要紧。”他还勉强地笑着,血已几乎盖满他的脸。
找校长,不在;找校医,不在;找教务长,不在;我们决定送他到医院去。
“到我屋里去!”他的嘴已经似乎不得力了。
老校役张福进来看了一眼,跟我们说,“扶起先生来,我接校医去。”
校医来了,给他洗干净,绑好了布,叫他上医院。他笑了,低声地说:“死,死在这里;我是学监!我怎能走呢——校长们都没在这里!”
老张福自荐伴着“先生”过夜。
第二天早晨,老张福告诉我们,“先生”已经说胡话了。校长来了,不管黄先生依不依,决定把他送到医院去。
可是这时候,他清醒过来。我们都在门外听着呢,我们听见了黄先生说:
“好吧,上医院;可是,容我见学生一面。”
“在哪儿?”校长问。
“礼堂,只说两句话。不然,我不走!”
钟响了,几乎全体学生都到了。
老张福与校长搀着黄先生,血已透过绷布,像一条毒花蛇在头上盘着。他的脸完全不像他的了。刚一进礼堂门,他便不走了,从绷布下设法睁开他的眼,好像是寻找自己的儿女,把我们全看到了。他低下头去,似乎已支持不住,就是那么低着头,他低声——可是很清楚地——说:“无论是谁打我来着,我决不,决不计较!”
他出去了,学生没有一个动弹的。大概有两分钟吧。忽然大家全往外跑,追上他,看他上了车。
过了三天,他死在医院。
看见了黄先生的坟,也想起自己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苦痛。坟头更矮了些,那么些土上还长着点野花,“美”使悲酸的味儿更强烈了些。太阳已斜挂在大悲寺的竹林上,我只想不起动身。深愿黄先生,胖胖的,穿着灰布大衫,来与我谈一谈。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以大悲寺外黄先生的矮墓开篇,又以其结尾,前后照应,使文章笼罩在一片哀思之中。
B.“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我”对黄先生职业选择的不认同和惋惜之情。
C.“别位先生们至多不过是比书本多着张嘴的”,语言诙谐又略带讽刺,从中可看出教员与学生之间的隔膜。
D.结尾处“大家全往外跑……”,显然黄先生的宽恕与仁爱感化了学生,让他们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
5.下列对文中黄先生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假如我去劝告他们,也打我?”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善意可能招致的危险,写出了黄先生的天真与善良。
B.“我是学监”这句话多次出现,通过反复的方式刻画出黄先生忠于职守、死于职守的形象。
C.当学生风潮集会时,只有黄先生到场,校长、教务长等人的临阵脱逃衬托出黄先生的勇敢无畏。
D.黄先生最后坚持到礼堂来,他想用“决不计较”帮助打人者卸下思想包袱,表现了他的仁爱精神。
6.本文在叙述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7.“悲”是本文的中心情感,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而悲。(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课内基础知识(共10小题,10分)
8.下面“因”字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今无会因 (因:机会 ) B.因遗策 (因:沿袭 )
C.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依据 ) D.君因我降 (因:因为 )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汝为见 B.恐年岁之不吾与
C.謇朝谇而夕替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宁溘死以流亡兮
C.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D.恐美人之迟暮
1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与府吏要 B.扈江离与辟芷兮
C.厚币委质事楚 D.进不入以离尤兮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
A.言既遂矣 言笑晏晏
B.反是不思 延伫乎吾将反
C.念与世间辞 念桥边红药
D.乘彼垝垣 乘醉听箫鼓
13.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
A.屈心而抑志兮 非有能硕茂之也
B.伏清白以死直兮 蝉蜕于浊秽
C.固前圣之所厚 死生亦大矣
D.同死生,轻去就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4.下列各组多义词中,对意义相同的两项判断正确的是(  )
①a.儿已薄禄相 b.嬉戏莫相忘 c.黄泉下相见 d.会不相从许
②a.相见常日稀 b.君既若见录 c.渐见愁煎迫 d.府吏见丁宁
③a.阿母谢媒人 b.多谢后世人 c.谢家来贵门 d.谢家事夫婿
A.①bd ②bd ③cd B.①ad ②cd ③ac
C.①bc ②ad ③cd D.①bc ②ac ③bc
15.下列加点词从词义上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便可白公姥 ②贵贱情何薄 ③昼夜勤作息 ④蹑履相逢迎
⑤仍更被驱遣 ⑥我有亲父兄 ⑦何不作衣裳 ⑧逼迫兼弟兄
⑨勿复怨鬼神 ⑩否泰如天地
A.①⑥⑧⑨/②③④⑤⑦⑩ B.①②④⑥⑧⑨/③⑤⑦⑩
C.①⑥⑧/②③④⑤⑦⑨⑩ D.①③⑥⑧/②④⑤⑦⑨⑩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B.莫令事不举    举天下之豪杰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及见贾生吊之    形影相吊
1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顾”的解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③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 ④大行不顾细谨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
(二)文言文课外阅读(本题共5个小题,17分)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①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其安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节选自柳宗元《梓人传》)
【注】①梓人:木匠。②寻引:此指量尺。寻:八尺。引:十丈。③砻:磨刀石。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B.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C.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D.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移之官理”的“理”和乙文“万国既理”的“理”,都是治、治理的意思。唐人避唐高宗李治讳改“治”为“理”。
B.乙文中的“绳墨”指用绳染墨在木上弹印直线,是木工用来取直的工具。在《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绳墨”喻指准绳、准则。
C.乙文“画宫于堵”的“堵”是墙、墙垣的意思,与《促织》中“于败堵丛草处”的“堵”意思相同。
D.乙文中的“不矜名”中的“矜”与《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矜”均是夸耀的意思。
2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文题目虽称为“传”,却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都兼有寓言性质,它从形式上看是一篇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寓言。两文都是以奇人奇事来讽喻时政的传。
B.《种树郭橐驼传》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的对比,种植的当与不当、管理的善与不善的对比。对比有叙事性也有论述性的。
C.两文的行文格局相似,前幅叙事,后幅议论,前幅叙郭橐驼、梓人,后幅议吏治、相道,前后两者是类比、对应的关系。叙事是主,议论是宾。
D.《种树郭橐驼传》最后点明中心“养人术”,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梓人传》特别点出的“体要”二字,是全篇之纲绳,“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
21.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2)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
22.根据乙文,请分条概括“相道”的具体做法。(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②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午桥:在洛阳南面。②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23.下列各项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开篇用“忆昔”一词引出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与诸位友人饮酒的美好回忆。
B.“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C.“闲登”句叙述雨后初晴,词人登上阁楼,眺望远方美景,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D.渔唱,此意象自《楚辞·渔父》始,多用以表现隐逸之志,或抒发兴衰存亡之慨。
24.《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与此词“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都将声音与背景融合,而意境有别,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0分)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拟行路难》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客至》中,杜甫盛情招待崔明府,频频劝饮,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3)《登快阁》中巧用典故,其中“________________,”化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化用阮籍青白眼事,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中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5)《蜀道难》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共8分)
交响乐《江姐》以 ① 之势拉开了大幕。主旋律恢宏大气,而小提琴的独奏 ② ,仿佛把观众带回了多年前的重庆朝天门码头。伊泓远饰演的江姐穿着白风衣干练登场,对着长江豪迈开嗓,唱出了“巴山蜀水要解放”的革命理想。
交响乐《江姐》呈现出在听感上更加立体,铜管组气势超群,声音透亮的长笛,特色打击乐包括琵琶乐贯穿其间。乐队与伊泓远的人声互相配合,强弱得当。唱到《哭老彭》的经典唱段,打击乐 ③ ,伊泓远的演唱感情充沛,听得身上的汗毛也跟着竖了起来;到了《春蚕到死丝不断》的唱段,乐队托着伊泓远的音色,充分表现了江姐“只愿香甜满人间”的追求。
伊泓远作为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当年在空政文工团演出排练歌剧《江姐》时,歌剧的创作者阎肃、羊鸣、姜春阳等词曲作家曾给她一字一句地辅导,这次登台,她保留了部分歌剧中的表演,手上动作虽不大,却能把观众代入《绣红旗》等经典场景中。当“红岩上红梅开”的歌声响起,台下观众都受到感染,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还沉浸在情境中,还有白发苍苍的老年观众眼中闪着泪光。
2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8.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唱出了“巴山蜀水要解放”的革命理想。
B.充分表现了江姐“只愿香甜满人间”的追求。
C.伊泓远作为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
D.当“红岩上红梅开”的歌声响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0题。(共8分)
从建筑功能角度而言,北京中轴线的南北两侧建筑,按照重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向核心汇聚,而故宫就是中轴线的核心,南起端门,北至神武门,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明清时期, ① ,故其重要性极其突出。故宫以南,主要建筑有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由近及远,在功能上, ② 。其中,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正阳门为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永定门则为北京外城正南门;前门大街及天桥南大街则作为纽带,将正阳门与永定门连接起来。故宫以北,主要建筑有景山建筑群、鼓楼、钟楼。其中,景山为明清时期的皇家御苑;钟楼和鼓楼曾经为古都的报时中心,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地安门内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是展开的双手,分别牵着景山和鼓楼。
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布局还 ③ 。比如,位于中轴线核心位置的太和殿,采用了“千层饼”地基、浮放柱底、榫卯连接、分层斗拱、抬梁式大木构架、厚重瓦顶、磨砖对缝墙体等建筑技术,其庑殿式屋顶、九踩鎏金斗拱、三交六椀菱花纹门窗装饰、数百年光亮如新的金砖地面、奢华的宝座和蟠龙藻井、辉煌的金龙和玺彩画等,都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2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3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与文中“双手”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31、阅读下面的语段,提取信息的主要内容,在横线上写出4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能超过4个字)。(4分)
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因持续干旱,水位直线下降,目前水位只有11米,达到194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据介绍,洪泽湖水位在日前降到11.3米的死水位后,由于上游没有来水,加之长时间的干旱蒸发导致洪泽湖水位持续降低,虽然5月25日到30日有两次降水过程,但是这对洪泽湖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严重的旱情,给沿湖地区水产养殖、工农业生产、渔业和湖区水运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该湖区的三条航线中,已无一条能够维持正常通航。除航运受影响外,水位很低使过去“日出斗金”的洪泽湖水产渔业遭受严重损失。登上高高的洪泽湖大堤,只见无数只渔船静卧湖滩,往日2000多平方公里的洪泽湖水面,如今只剩下100多平方公里。走进湖滩,曾蔚为壮观的万亩临湖围网蟹鱼塘口已完全干涸龟裂。洪泽湖区围网养殖及内塘养殖旱情严重,仅洪泽县养殖塘口就干涸1000亩,露滩5000亩,缺水受旱6万亩,造成经济损失6500万元人民币。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对信息各有其偏好,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如今盛行的“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却将这种正常偏好分化放大,大量的资讯平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持续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精准化服务,最大限度迎合用户需求,用户也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原本喜欢和感兴趣的领域,在不断重复和自我认证中强化固有喜好和偏见,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就形成了“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效应不仅会局限个人视野,还会加速群体极化。“茧房”中成员内部交流显著增多,而外部信息获取大幅减少,甚至完全排斥外部信息,形成一种正反馈式的“自激”,表面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实际上却很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
32、整合材料内容给“信息茧房”下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受困于同类信息而不再接受其他信息的现象,因为他们只关注自己喜欢和感兴趣领域的信息。
B.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由“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将正常偏好分化放大而导致的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的心理。
C.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只关注自己喜欢和感兴趣领域,陷入相似信息“回音室”,如同蚕一般作茧自缚的效应。
D.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因为只关注自己喜欢和感兴趣领域的信息,从而受困于同类信息,不再接受其他信息的现象。
(五)3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1分)
A. 如果生活和工作上遇到了什么难处, 你只管开口, 千万别见外, 咱们昆仲之间何必客气。
B. 为了迎接新的一年, 本报社又开辟了几个新的栏目, 祈求广大读者惠赐尊作,增光版面。
C.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大弟子,却做出这样羞耻之事, 真是忝列门墙, 做师弟的也为之汗颜。
D. 不聊不知道啊,真没想到你的家姊和我的舍妹竟然是同学, 她们都是保定女中的毕业生。
四、写作(60分)
3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
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