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问题一:儒学自诞生到西汉期间发展演变轨迹:
春秋时期——→
战国后期——→
秦朝时候——→
西汉初年——→
问题二: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
问题三:儒学在西汉的复苏的社会原因?董仲舒的学说哪些可体现相应的解决之道?
问题
原因
学说思想
王国
土地
限田、薄敛、省役
边境
阶级矛盾
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问题四:汉武帝“独尊儒术”采取了哪些措施?或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思想:
政治:
教育:①规定教科书和教官(内容和名称):
②兴办太学:
③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问题五: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积极可取得的意义,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消极影响?
积极:①
②
③
消极:①
②
③
参考答案:
问题一:应运而生;蔚然大宗;遭到打击;逐渐复苏
问题二: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问题三:
问题
原因
学说思想
王国
诸侯国实力日益膨胀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土地
土地兼并剧烈
限田、薄敛、省役
边境
匈奴为患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统一
阶级矛盾
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问题四:
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①规定教科书和教官(内容和名称):《诗》《书》《礼》《易》《春秋》博士
②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问题五:
积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极: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教材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教材安排了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学成为正统三个子目的内容。重点讲述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和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西汉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儒学正是在此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本课在第一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儒家思想的形成,下启宋明理学及明清儒学思想对其的发展与传承。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作了如下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采取“创设问题-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提高史料解读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画像,学生回忆儒学思想的形成及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教师简述儒学在秦朝的发展状况,设问:经历了“焚书坑儒”的劫难后,西汉儒学又有怎样的命运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第一子目:教师简要解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含义,设问:是什么样的时代需要,促成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提出?展示《汉书·食货志》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材料,带领学生分析材料,了解从“无为”到“有为”的社会背景。
(2)第二子目:教师简要解释汉武帝为选拔人才而“举贤良对策”,以此过渡,引出董仲舒并介绍个人生平,设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新”在哪里?展示《史记·董仲舒传》、《春秋繁露》的相关史料,解读其思想主张,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思想对比,总结出“新”的内容或特征。
(3)第三子目:设问: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那么,他又是从哪些方面着手推崇儒学,并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以此过渡,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汉武帝推崇新儒学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其对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三、结语:
设问:儒学思想成为正统,对西汉及其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面分析)?西汉后的儒学又有怎样的发展呢?将问题留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为下节课做铺垫。
课件19张PPT。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根据以下材料指出汉初社会背景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仓豊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粹 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 食货志》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累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汉武帝时经济已经相当富裕,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如何看待汉初的“无为而治”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
汉初的“无为而治”不适应统治的需要,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边境不宁(匈奴)、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等问题如果你是汉武帝,你该怎么办?董仲舒选用人才,加强统治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新闻报道 各流派就“加强统治”茶话会法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儒家学派:汉武帝会采纳谁的意见,为什么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2、董仲舒的生平及贡献: ⑵著作:⑶贡献: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春秋繁露》⑴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别针对什么问题?——加强中央集权需要——针对加强君权需要——针对土地兼并现实——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思考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思考: 汉武帝如何让儒学成为正统?a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c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1、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巩固练习2、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5.儒学经典的第一个标准读本是:
A.《四书章句集注》B.《五经正义》
C.《春秋繁露》 D.《春秋》6.为秦朝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