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4年秋(人教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 备课集锦(学案+教案+课件,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4年秋(人教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 备课集锦(学案+教案+课件,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25 08:22:59

文档简介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知识梳理】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三教合一
1、_________________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2、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__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为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____________儒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韩愈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程朱理学
(一)含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或“?????”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二)派别(理学的两大流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程朱理学(兴起)————客观唯心主义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_______________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人们把他们的新儒学称为“程朱理学”。
(2)主要思想主张
时代
代表
思想主张


程颢、程頣
(1)____________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把天理和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识论


朱熹
(1)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________,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
(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_______________”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影响:
A、适应统治阶级得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_______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朱熹编著的《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C、朱熹得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以至欧洲。
【重点领悟】理学也是儒学。它是儒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时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三.陆王心学 (发展)————主观唯心主义
(1)陆九渊(南宋):
①世界观:_____________是天地万物渊源,即“心即理也”
②求“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王守仁(明朝)
①背景:明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②主张:
A、宣扬“_______________”心外无理的命题
B、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________________,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_____________、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C、主张知行合一。
【重点突破】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1)相同点:
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③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
②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探究提升】
怎样评价宋明理学?
(1)肯定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巩固训练】
1.右图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其“三教” 是指( )
A.佛教、道教、儒教B.佛教、回教、道教
C.儒教、道教、回教 D.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
2、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3. 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4.南宋时期集理学之大成的思想家是( )
A.朱熹B.程颢C.程颐D.王守仁
5.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
A、禅宗B、理学 C、心学 D、道学
6、对宋明理学地位及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B、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身的庞大的思想体系
C、宋明理学的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
D、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人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
7.确立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的朝代是( )
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
8.下列人物推动了心学的发展的有( )
①陆九渊②朱熹③王守仁④李贽
A.②③ B.①② C.①③D.③④
9.有关宋明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理国家
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
C、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作用可言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
10、不符合陆王心学特点的说法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发明本心”以求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 ——《二程遗书》
材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也。
???????????????????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材料三: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
请回答:
(1)?????? 材料一和材料二最基本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
(2)????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否根本对立?为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A
B
D
D
C
A
D
11.(1)材料一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材料二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
?? (2)否。二者同属理学,都是儒学的范畴,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本质上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4)两则材料反映的唯心主义的理学思想。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宋明理学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也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四、教学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评价
五、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采取“创设问题-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提高史料解读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以引言部分的内容为素材,告诉学生汉代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传入的佛教有了更多的兴趣,儒学思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可以从杜牧的诗入手,介绍梁武帝三次入寺院当和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问:
1.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2.佛教的兴盛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儒学应该怎么办?
以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第一子目:三教合一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 “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二子目:程朱理学
(1)可以利用课本“资料卡片”,对程颐程颢和朱熹思想家介绍。
(2)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3)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在哲学义理的阐发和个人性格方面有所异:大程德性宽宏、谦和,在随处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启发感悟(如沐春风);小程气质刚方、严毅,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程门立雪)
(4)主要思想
①“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同时这种“理”又是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是宋明理学的共同特点,即通过恒古不变的“理”,能够将个人与世界、儒家伦理道德与人性都统一起来。基于理的最高指导性,理学家们强调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所谓对妇女贞节的强调即是由此而发。
②“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程朱”就这样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5)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第三子目: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3)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主要思想:
①“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 “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可巩固封建统治。 ②“致良知”:王阳明认为 “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看经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 ③“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 过渡: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注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课堂练习
如何看待理学的影响?(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展演变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②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③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④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五)课后作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①相同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魏晋受到冲击
隋唐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含义
代表张人物
思想主张
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2)思想主张
八、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是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的,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挑战它远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宋明理学它带有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而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课哲学方面的内容,所以无法提供跨学科知识的资源。在学科能力的培养方面,宋明理学的作品中文言文表述繁多,无法大量引用。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宋明理学可以说是良莠并存,用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他们的知识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的。所以教者如何把复杂的知识理论通俗化、简单化,更贴近学生,避免历史知识理论化、成人化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深思熟虑的问题。要上好这节课课前应与学生有适当的沟通,多收集与学生有关的素材,另外要借助一些影音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才能把这节课上的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