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15 18:2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期中)
地理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的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3年3月5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挺进。读图,完成1~2题。
1.图文材料中显示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 )
A.黑子和耀斑 B.黑子和太阳风 C.耀斑和太阳风 D.耀斑和日珥
2.下列关于在太阳剧烈活动时期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是( )
①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  ②尽量减少室外活动
③关闭所有通信设施  ④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原始人类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第四纪 C.中生代 D.新生代第三纪
4.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
A.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B.总体表现为温暖湿润 C.一直较为寒冷干燥 D.总体表现为温暖干燥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5-6题。
5.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6.莫霍界面大约位于该地地下( )
A、5Km处 B、17Km处 C、33Km处 D、2900Km处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平流层
C.大气中的臭氧可以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D.大气组成成分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影响而改变
8.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 (  )
A.气温降低 B.气压升高 C.密度减小 D.湿度增大
9.北京飞往美国华盛顿的飞机,升空20分钟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  )
A.迅速进行迫降 B.不断降低飞行高度 C.保持原有高度 D.升至万米以上高空
10.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
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
1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观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12.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     
A 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B 冰川水、大气水、河流水
C 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 D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13.下列关于长江水与水循环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只参与海陆间循环 B 只参与陆地水循环
C 只参与海洋水循环 D 既参与海洋水循环,又参陆地水循坏
1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15.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
此次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航程是(  )
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 B.非洲以南→南海 C.南海→台湾海峡 D.台湾海峡→青岛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1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答16-17题。
16. 画中描绘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 B.② C. ③ D.④
17. 该类地貌类型形成主要原因是( )
A. 冰川作用 B. 风力作用 C. 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
读某岛屿简图,回答18-19题。
18.该岛地势(  )
A.中部低,四周高  B.中部高,四周低 C.西北高,东南低 D.西南高,东北低
19.该岛的城市和公路分布具有(  )
A.沿河谷分布的特点 B.网格状分布的特点 C.环岛屿分布的特点 D.与纬线平行的特点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20—22题。
20.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土壤湿度反映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下图示意1981-2010年我国某地区表层土壤湿度年内变化(封冻期间土壤湿度不记录)。据此完成23-24题。
23. 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
A. 江淮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南地区 D. 华北地区
24. 与11月份相比,该地区12月份土壤湿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量增加较明显 ②气温降低,蒸发减少 ③农作物需水量减少 ④风力增大,蒸发增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樟树为高大乔木,树高10—55米,胸径30—80厘米。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红壤分布区,以江西、浙江、台湾、广东、湖南、福建等省区最多,海拔500—600m以下的向阳山坡、丘陵、谷地常见。据此完成下面25-26题。
25.樟树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针叶林
26.关于樟树的推测,说法正确的是( )
A.耐干旱环境 B.树叶呈针状 C.树根浅而细 D.喜酸性土壤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该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8.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① B.④③②①④ C.④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①
太阳能屋顶就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下图为家庭屋顶太阳能发电站示意图。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
A. 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 B. 扰动电离层,影响有线电短波通信
C. 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 D. 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30. 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自然原因是( )
A. 太阳能可再生,无污染 B. 上海经济发达,能源不足
C. 上海技术先进,土地充足 D. 太阳能稳定,不受天气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共40 分)
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风力、流水等外力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地貌景观。
写出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推测图示景观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6分)
(3)说出该景观的地貌类型名称并简述其形成过程。(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拉萨气温日较差大,气候独特,既有“日光城”的美誉,又有著名的“拉萨夜雨”。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
描述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纬度分布规律,并说出主要影响因素。(8分)
(2)与纬度较低的海南省相比,说明西藏自治区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的原因。(12分)
高一下期中考试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
C 2. A 3.B 4. A 5.B 6. A 7.A 8.A 9.D 10.B 11.D 12.D 13.D
B 15.A 16.B 17.C 18.B 19.C 20.D 21.A 22.B 23.D 24.C 25.B
26.C 27.D 28.B 29. D 30. A
综合题
31.
(1)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2)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3)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干旱地区,在风力携带大量沙粒运行的过程中,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时,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沉积形成沙丘。
32.
(1)全球年太阳总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海拔(地势)、天气状况 。
(2)①与海南省相比,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青藏高原天气晴朗,阴天少,污染轻,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②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较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