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大气热力环流 课件(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3 大气热力环流 课件(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15 18:4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1.3.3 大气热力环流
在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能够辨识与热力环流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简单分析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根据提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域中的大气热力环流特征(区域认知)
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地理工具,设计简单的模拟热力环流的实验(地理实践力)
Atmosphere
核心素养目标
Core literacy objectives
思考: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
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多云雨,云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空气对流旺盛
01-大气运动的类型
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
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B
C

























气压: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压力。


气压升高
气压降低
气压升高
气压降低
气压递减
特点: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 )。
等压面:在一定时间内气压相等的地点连接起来的平面
【温故知新】
【观察思考】
越小
02-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等压面)
等高面
(等温面)
近地面
高空
03-大气运动的原因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地表受热不均,
地表受热不均致地面辐射不均,对流层大气受热不均,产生气温差异,
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受冷收缩下沉,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
产生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
引起大气水平运动
【总结提升】
1.试着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
2.试着画出等压面的分布,并总结规律。
低气压
地面

高气压
高气压


B
A
C
高气压
(高空)
低气压
(高空)
低气压
(高空)
E
F
气压降低
G
思考:气温、气压、气流运动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水平方向:高高低低
高压处等压线向高处凸出
低压处等压线向低处凹陷
垂直方向: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1030hPa
1010hPa
520hPa
540hPa
近地面
高空
1030hPa
520hPa
高温低压,低温高压
气温差——大气垂直运动
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等温面)
等高面
0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000米
等压面
3
1
2
4
地面
A
B
1、把1至5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   。
2、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3、A、B哪受热,哪冷却?
1>3=5>4>2 
受热
冷却
●5
C
E
W
【实战演练】
04-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A-热源
B-冷源
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地上空扩散
当B地接受热量少时, B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当A地接受热量多,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近地面
高空
A-热源
B-冷源
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B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04-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近地面
高空
A-热源
B-冷源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思考: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1030hPa
1050hPa
520hPa
540hPa
05-大气热力环流的气压分布
近地面
高空
A-热源
B-冷源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等压面上弯说明该处是高压,下弯则是低压,地面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相反
1030hPa
1050hPa
520hPa
540hPa
530hPa
1040hPa
05-大气热力环流的气压分布
近地面
高空
05-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高低低
高压处等压线向高处凸出
低压处等压线向低处凹陷
04-大气热力环流的天气特征
气流垂直运动与天气状况
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下沉气流往往天气晴朗
05-大气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
例如,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山坡与山谷之间都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阅读-山谷风
山谷风是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
阅读-山谷风
白天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谷风
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快,空气密度变小,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慢,密度仍较大
因而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图示-山顶积云
谷风沿山坡上行时,常可形成山顶积云,有时甚至出现阵雨
阅读-山谷风
夜间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
山风
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要快
因而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均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快,使冷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
阅读-山谷风
由于白天山坡受热所造成的温差,比夜间辐射冷却所造成的温差要大
因此谷风的风速大于山风
图示-云瀑一般发生在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
云瀑亦名瀑布云。当流云顺着风向在飘移的过程中遇到山口、悬崖或翻越山岭时,像水一样倾泻而下,形成云瀑。
山区与平原之间,有时也出现山谷风特征
如北京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常有“白天风向北转南,夜间风向南转北”的语句,这种风向昼夜相反的变化
就是北京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地区之间的山谷风效应所造成的
阅读-山谷风及其案例
# 活动1-海陆风及其原理探究
在图3-19中,分别画出白天、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并说明理由。
海陆风是近海地区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读图3-19,完成相关任务。
海  洋
白天或夏季,陆地升温快,大气膨胀上升,海洋升温慢,大气冷却下沉,导致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
请画出白天和夜晚气流运动方向,
以及等压线分布情况。
海  洋
夜晚或冬季,陆地降温快,大气冷却下沉,海洋降温慢,大气膨胀上升,导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反映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的日变化
我国海南岛白天多雨,夜间多晴朗
运用海陆风形成的原理,分析这一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大湖泊周围、大江大河沿岸也会出现与海陆风相似的风的周期变化,分别称为“湖陆风”或“江(河)陆风”;赴上述地区进行考察,观察白天和夜间风向是怎么变化的,验证所学过的知识。
# 活动2-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人口集中,产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等每天要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
“城市热岛”
# 活动2-城市热岛环流
简述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应怎样布局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
城市规划时
一般把污染风险较大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范围之外,避免这些工业企业排出的大气污染物,随城市热岛环流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区
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在城市风范围以外
# 活动2-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在微风状态下最强
以北京市为例,如果冬春季风速达5-6米/秒,夏季风速达2-3米/秒以上,则城市热岛环流被淹没而不明显
假如你是城市规划人员,又该怎么解决(2)小题的问题呢
【总结回顾】
一、热力环流过程
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海拔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
—空气水平运动(风)—热力环流。
二、热力环流原因
冷热不均
三、应用
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考点1:
等压面分布规律:高高低低
考点2:
气压比较:近地面>高空
等高线山体示意图
-02
等高线的绘制: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甲地易形成什么天气?
乙地易形成什么天气?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叫等压线
中心气压高,说明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
中心气压低,说明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
1008
1010
1006
(百帕)
高压
低压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叫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1006
1008
1010
1006
1008
1010
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方向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有了水平气压梯度就形成了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若下列两图比例尺不同,则风力较大的是( )
1006
1002
1006
1002
1:100
1:1000
甲 乙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差
距离
=
△P
S
若两条等压线之间的气压差相等,
两条等压线之间距离越大,风力越小;
距离越小,风力越大
一般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两条线之间的差值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发现,一幅图中,如果等压线密集,那么该处的风力就比较大
1006
1002
1010
998
994
A
B
下图中,风力强弱顺序为:
练一练
A>B>C>D
1008
1010
1006
1004
1002
1000
(百帕)
高空风的形成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运动方向,北右南左,大小与风速成正比
1008
1010
1006
1004
1002
1000
(百帕)
风向
水平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近地面风的形成
北半球
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风向
B
A
在下面等压线图中,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是:_____
表示高空风向是:______
1010
1005百帕
A
B
C
D
课堂小结
作用力 对风速风向的影响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高空中,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平行于等压线;
近地面,风向受三个力共同影响,与等压线斜交。
影响风的三种力比较
既影响风向
又影响风速
只改变风向
不影响风速
既影响风速
又影响风向
在北半球近地面,你背风而立,高压低压分别在你的什么方向?
思考
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
左前低压、右后高压
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读
998
1000
1002
1004
1002
1000
A
B
C
以北半球为例
【实战演练】
(2019·浙江4月选考真题·T13、14)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13、14题。
13.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A.动力 辐合上升 B.热力 辐合上升
C.动力 下沉辐散 D.热力 下沉辐散
B
知识链接:
等压线分布规律:高高低低
课时作业
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环流,根据下表提供的四点气压数值,完成1~2题。
1.若a、b、c、d四点间形成热力环流,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c处气压高于a处,所以c处气流流向a处
B.a处气压低于b处,所以b处气流流向a处
C.b处气压低于d处,所以b处气温高于d处
D.c处气压高于d处,所以c处气温高于d处
课时作业
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环流,根据下表提供的四点气压数值,完成1~2题。
1.若a、b、c、d四点间形成热力环流,
2.关于a、b、c、d四点间存在的环流,
判断正确的有(  )
A.若该环流发生在夜晚沿海地区,则c为海洋
B.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则d为郊区
C.若该环流发生在白天沿海地区,则c为海洋
D.若该环流发生在夜晚山谷地区,则d为山坡
课时作业
在水库及其周围,由于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局部小气候的产生。读图,回答3~4题。3.若该水库旁建有一度假村,上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该水库与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关于水库对库区周边地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
A.风力减弱
B.雷电、阵雨等天气现象增加
C.气温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
D.增加周边地区空气湿度
课时作业
(易错题)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回答5~6题。
5.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大气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M→N→O→P→M B.P→O→M→N→P
C.M→N→P→O→M D.N→M→O→P→N
6.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A    B     C     D
课时作业
右图示意甲、乙两地上空对流层内等压面分布状况。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M、N、P、Q四处气压的大小关系是(  )
A.M>Q>P>N B.M>N>P>Q C.Q>P>N>M D.P>Q>M>N
8.若上述等压面的弯曲是由甲、乙两地热力作用引起的,并且形成了热力环流,则有关甲、乙两地地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是绿洲,乙地是沙漠
B.甲地是山谷,乙地是山坡
C.甲地是海洋,乙地是陆地
D.甲地是城市,乙地是郊区
课时作业
12月热岛效应强度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9~10题。
9.公园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0.由于热岛效应导致的
城郊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是(  )
课时作业
11.影视剧中常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结合某海滨地区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甲)和海陆之间环流图(乙),为了完成拍摄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在(  )
甲     乙
A.6时至18时 B.8时至15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15时至次日8时
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①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④纬度位置:
低纬大于高纬
1、高处不胜寒: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烟雾防冻
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强;
3、果园铺砂石:
昼夜温差增大
①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1分),防止土壤水分蒸发(1分)];
②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③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