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流程
四、说板书
五、说学习评价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2.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在数学教学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对接下来学习千米,线段长短、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及公式的推导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能正确认识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能正确认识毫米、厘米和分米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习惯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测量生活中的一些物品。
难点: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并能正确深刻地理解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把米尺 ,每位学生准备 一把直尺和一枚一分或一角的硬币等。
返回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生情况、教学及选择依据
教法:直观教学法和练习法。
运用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物体长度帮助记忆。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得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并准确测量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2.说学法指导
⑴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⑵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
3.说教学特色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
返回
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告 示
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小朋友方可入内。
提问: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再让学生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
第一课时:认识毫米
2.实践探索,获取新知
⑴学生估测并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测量得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⑵出示直尺,让学生观察特点,从而进入“毫米”的学习。
⑶建立1毫米的表象
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教师再带领同学们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1分硬币的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后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⑹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的结论。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3.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让同学们再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厚度,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来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厚度到底是多少?
让同学们像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量一量。
第二课时:认识分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复习:上一堂课学习了比“厘米”小的测量单位是什么
引发思考:比“厘米”小的测量单位是“毫米”,那么我们生活中要测量比数学课本大一些的物品,比如咱们课桌的宽度,又可以用什么测量单位?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测量课桌的宽度比较合适?
2.实践探索,获取新知
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宽度时,用米、厘米、毫米作单位都不合适,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⑴引导学生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将分米卡上的1分米与10厘米作比较。
⑵让学生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
学生作出回答:1分米有10个1厘米。
教师给出结论:1分米=10厘米
⑶应用分米估测
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⑷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让同学们把毫米、分米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3.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错误的请说明理由并改正。
①蜡笔长6 毫米。(×)
②课桌高7 米。(×)
③粉笔长75 分米。(×)
4.课堂总结
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A类、基础练习
三类练习题,A类为必选题,B类和C类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一类完成。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长约2( ),还可以说成是20( )。
(2)跳绳长约2( )。
(3)黑板长约40( ),也就是4( )。
(4)水杯高约15( )。
(5)一枚1角的硬币厚约1( )。
(6)遂宁市今年八月的降雨量是133( )。
2、填上合适的数字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毫米
1米=( )毫米 1分米=( )毫米
B类、解决问题
1、一根绳子剪成相等的5段后,每段长3米,这根绳子原来有多长?
2、一根木头,截去一部分后,现在长2分米,这根木头截去了多少?
各搜集五个生活中不超过1厘米的物品和不超过1米的物品,并量一量具体的值,将所量物体的名称及数值写在作业本上。
C类、实践练习
返回
四、说板书
科学的板书设计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节课我的板书力求体现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又同时做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起到帮助作用。为此我做了如下的板书设计:
返回
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 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五、说学习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堂课,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使自己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