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科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庚辰本在“海棠预老”旁有脂批二字:“恰极。”此处脂批“恰极”二字,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词精细。查各版本,庚辰、王府、列藏、戚序诸本均作“海棠预老”,甲辰本及程本则作“海棠预萎”。从版本时序看,后者是后人改的。一般确实用“枯萎”写花残将落之景。但贾宝玉说的是“死了半边”,并非花瓣枯萎,这意味着此花的生命力正走向衰竭。海棠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花瓣枯萎并不意味花树生命终结,因为明年可能再开花,“老”才是对“死了半边”的准确概括。比较“落、残、枯、萎”写花之具体生存状态,“老”字更有一种直指生命本体状态趋向衰亡的苍凉和沉重。这正符合贾宝玉追忆晴雯“艳质将亡”,对槛外海棠“死了半边”的特别关注和敏感。脂批在“预老”处特批“恰极”,应是独得曹公之用心。二是肯定诔文字句贴合77回小说叙事。按《芙蓉诔》在回忆往事时,多用虚笔,极少实写,甚至如撕扇补裘等关目都未提及,唯独“海棠预老”与本事相应。这并非因为事件何等重要,而是其中渗透的生命意识切合悼念主题,“恰极”地表达了对晴雯悲剧命运的浓厚伤感。
就“海棠预老”意象而言,人们就可以看到它与全书“悼红”情结整体构思的深层联结,这一联接是通过前八十回的海棠意象链实现的。
“海棠预老”是贾宝玉发现和强烈感受的生命异象:“这檐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相信人花感应,关注女儿命运的“绛洞花主一怡红公子”当时就惊恐担忧:“我就知有异事”,只是他未必想到有魔爪会伸向他挚爱的晴雯,因为贾宝玉对女儿的爱并非偏私的。
在古代中国文化传统里,“海棠花”与女性美的联系源远流长。曹雪芹也接受了这个隐喻传统。但在《红楼梦》中,它又有自己的特色。海棠花并不是晴雯的独有符号,而是他所钟爱的“清净女儿”的普泛性符号。在宝玉心中,晴雯是女性美的最高代表,这从《芙蓉诔》的赞颂无以复加可以看到。只有黛玉可以并列,但黛玉又是爱情美的最高代表。所以黛玉与晴雯在芙蓉花意象上有所重叠,并隐含着作者“诔睛雯即以诔黛玉”的用意。而海棠花意象与晴雯的连接,则隐含着作者对清净女儿群体和女儿世界大观园理想的情感。由此,我们看到“海棠预老”与“艳质将亡”不仅是属于晴雯个人的,也是属于整个女儿世界的。它向前延伸,与作者的“悼红”情结、与女儿悲剧的整体构思相关联,成为前八十回海棠意象链的终端。
《红楼梦》中海棠花出现的频率很高。“海棠预老”之前,前八十回的关节点有三个:
一是“海棠花”作为怡红院代表景物的意象。17至18回贾宝玉对“西府海棠”人称“女儿棠”解释说:“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怡红院遂成为女性美崇拜者怡红公子的居处。这是强调海棠之“色”。
二是“海棠花”作为女儿诗社的名称。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第一次写诗便是以白海棠花为题:“玉是精神难比洁”(湘云),“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这是“水做的骨肉”清净女儿们为海棠赋“魂”。
三是以赏海棠作为女儿欢乐的高潮。63回宝玉生日抽花签游戏,史湘云抽到“海棠花”,”香梦沉酣”,诗是苏轼的《海棠》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怡红夜宴”是大观园欢乐的高潮。“香梦沉酣”就是这一高潮的顶点,海棠花签虽然是史湘云一人抽的,却反映了女儿们在这难得的有限的自由时空中沉醉解脱的心理状态。酣梦终将醒来。紧接着麝月抽的茶蘼花,花签诗句“开到茶蘼花事了”暗示欢乐的结束,所以宝玉当即“愁眉,把花签藏了”。后续情节随即转入宁府贾敬之丧及二尤之死。
随后,就是导致大观园女儿世界毁灭的抄检、搜阅、逐司棋、入画、晴雯、四儿、芳官等一系列事件,至“俏丫鬟含屈夭风流”达到顶点。而《芙蓉诔》则成为系列悲剧的最强音。
这样,“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就从哀悼晴雯个人悲剧,纳入全书海棠意象-女儿世界的整体构思之中,成为大观园女儿群体悲剧命运的预示。
(节选自刘上生《曹雪芹取法<枯树赋>》,有删改)
材料二:
花在古今文章中从来都是美好事物的代表,青春与生命的象征。《红楼梦》以花喻人,花可以体现红楼女儿不同的性格气质甚至命运结局,又可以对故事情节起到推动作用,而正是这些涵义特殊,作用非凡的花,形成了一种文学意象,即“悲”的意象。
(选自张佳《<红楼梦>花语浅析》)
材料三:
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决定于作家对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整体认识。曹雪芹是一位注意完整地把握和表现生活的作家,他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一件事,而总是着眼于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和表现生活。映射就是指作家透过生活的表层,从内在关联中揭示出引人深思的底蕴。他写一个人、一件事,其意义并不只是孤立地表现这个人、这件事本身,而是映射到其他人、其他事上面,在互相关联中从整体上显现出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选自周先慎《琐碎中有无限烟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棠预老”中的“老”与鲁迅《祝福》中说祥林嫂“老了”含义相同,都用了讳饰的手法。
B.“脂批”指的是脂砚斋的批语,又称“脂评”。脂砚斋,是《红楼梦》主要评点者,真实身份不详。脂评本是最贴合曹雪芹思想的版本。
C.“悼红”就是悼念女性美的毁灭、悼念青春易逝的意思,所以“悼红”二字就是《红楼梦》的总主题。
D.诔,古时指叙述死者生平,哀悼死者的文章。“诔晴雯即以诔黛玉”,是说《芙蓉诔》不是诔晴雯,而是祭黛玉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版本来看,“海棠预萎”是最初的版本,后人改为“海棠预老”,文本作者欣赏后者。
B.“海棠预老”打破《芙蓉诔》回忆往事的惯例,与本来事件相应,不仅因为该事重要,而且因为其中渗透的生命意识切合悼念主题。
C.因为贾宝玉对女儿的爱是广泛的,并相信人花感应,所以他发现并强烈感受到“海棠预老”的生命异象时就惊恐担忧有异事发生。
D.“海棠花”在《红楼梦》中,与女性美的联系属于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之“流”,作者将之创造性地发展为对清净女儿群体和女儿世界大观园理想的情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真正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林黛玉抽到的是芙蓉签,用芙蓉之高洁凸显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B.薛宝钗抽到的是牡丹签,用浓艳华丽的富贵花来凸显其品格端方,容貌秀丽的特点。
C.香菱抽到的是并蒂花签,并蒂花开一般比喻夫妻恩爱,所以在续文中高鹗将她“扶正”成为薛蟠的正室,让她有了一个较好的结局。
D.麝月抽到的是茶蘼签,花签诗句“开到荼蘼花事了”暗示欢乐的结束,代表茶蘼的麝月在《红楼梦》中起到的是转折的作用。
4.请简要概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材料一中曹雪芹的“映射”艺术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背后的子弹
包利民
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
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
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只是本分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
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象。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
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
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
两人对视了一下。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战场上,两个身影正所向披靡。
6.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长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是因为他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
B.钱万里带着寒意的目光,赵锐“已看过多次”,这从侧面表现了钱万里对赵锐的恨意。
C.小说几次写到钱万里枪口的“晃动”“抖动”“对准”等细节,表现了他心理的微妙变化。
D.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人性复苏、互相救助结尾,匪夷所思,给读者留下诸多悬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他不禁颤了一下”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他的所见所感,又开启下文对多次战争中钱万里表现的回想。
B.小说描写钱万里回忆打翻自己的饭遭到班长严厉惩罚的情节是诱发钱万里报复的直接原因,加深了钱万里“不再相信任何人”的心理。
C.小说语言质朴无华但却生动形象,真实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把人物刻画得鲜明生动,栩栩如生。
D.小说最后一段采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二人情感心理上的变化,耐人寻味。
8.小说中划横线部分两次写到了“风”,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9.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有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閤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深与韩绛、绛弟维交。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知江宁府。
(节选自《宋史 王安石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閤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B.閤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C.閤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D.閤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见恕”的“见”表示被动,与“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的“见”意义用法一样。
C.擢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与拜、除、黜一样都表示官职提升。
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章。如《谏太宗十思疏》。
12.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安石聪颖过人,文章倍受称赞。他从小喜欢读书且能过目不忘,文章也写得精妙,读过的人都佩服,
欧阳修也大为赞赏。
B.王安石颇受重视,屡次被授官职。他很受朝廷的重视,朝廷多次想提拔他,但他多次推辞,表明他并不在意功名利禄。
C.王安石见解独到,深受皇帝信赖。入朝后,他提出应效法尧、舜的治国之道的主张得到皇帝的赞同,被
任命为参知政事。
D.王安石治旱乏术,遭到大臣攻击。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他拿不出有效的应对办法,大臣借机攻击,
最终被贬出朝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4分)
(2)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4分)
14. 王安石在朝中不知名却能引起宋神宗注意,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垂虹亭 张孝祥
舣棹①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飚②千里,鸥鹭亦翩翩。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
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欲酹鸱夷西子③,未办当年功业,空击五湖船。不用知余事,莼鲈正芳鲜。
【注】①舣(yǐ)棹:停船靠岸。②商飙(biāo):秋风。③鸱(chī)夷西子:相传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携西施隐居于五湖(太湖),自号“鸱夷子皮”。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与《念奴娇·过洞庭》泛览湖景相似,体现了作者“多在三湖七泽间”的生活经历。
B.“三斗”“千里”用夸张手法表现了词人停船靠岸,五年后风尘仆仆来到垂虹亭的景象。
C.下阙末句使用张翰“莼鲈之思”典故,想象着家乡美味,远徙他方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D.词人以清旷之笔吟咏情怀,给人冷然洒然之感,情、景有机交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登临垂虹亭时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 ,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晚秋时节江流及峰峦的壮美。
(2)《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是盘庚不在意天下人反对进行迁都的原因,是王安石坚持变法决不动摇的决心和信念, 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3)《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曾经,在城市街道拐角,一部补鞋机,一个工具箱,外加剪刀粘胶纤维线和几只大小不一的棉拖鞋,修鞋匠与修鞋人聊着家长里短,开胶、断线、破掌的鞋子也就修补好了;曾经,丢了钥匙的孩子急得团团转,爸妈没有过多责备,走出小区,请配钥匙师傅重新再配一把;曾经,骑自行车上班一族,车胎扎了、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曾经,留守家中的老人总能听见“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曾经,换纱窗、洗油烟机、空调加氟,各类服务 ① ……一双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物品 ② ,修补物品的同时修复了心情。这,何尝不是温暖的一幕
可是,近年来,曾经和人间烟火气紧密联系的“小修小补”摊点,感觉是越来越少啦!一些专修老物件的摊点,跑遍通城也难寻踪影;那些手工业艺人,走遍街角也难觅足迹。曾经,那些“小修小补”的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从不“躺平”, ③ ,靠手艺吃饭,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这些“小而精”“小而专”的工作,努力奋斗,不断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随着天气渐热,日头越来越猛,① 。走在夏日街头,堪称一场“防晒装备大赏”:防晒伞、遮阳帽、墨镜、冰袖、防晒衫、长度到脚踝的防晒外套……不同部位严防死守,出门后不给紫外线一丝可乘之机。防晒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需求。不仅人们发现过度日晒容易导致变黑,皮肤还会加速光老化,还可能铸就光敏性皮炎等与日晒相关的疾病。加之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防晒科普”“防晒对比”,不断强化着人们的防晒意识。如今,防晒在实用价值之外,② ,已然和美白、抗衰老等画上了等号,特别在年轻女性中拥趸无数。相比防晒霜要补涂和卸妆的麻烦,穿戴型的物理防晒在今年更为流行。所谓的物理防晒,是指区别于通过化学成分来实现防晒效果的防晒霜,③ 。一件防晒衫,从基础的防晒功能,到追求面料清凉透气、款式时尚,再到主打冰感降温,甚至号称添加玻尿酸,可以给皮肤补水保湿等。实际上,这些防晒衣所用材质,依然是寻常的涤纶、氨纶、锦纶等,不过是不同的面料配比产生不同的效果而已。
2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受社会发展、风俗习惯和交际环境的影响,语言中常有新词语产生。“晒成绩”是新词语产生的一个例子,请说明“晒成绩”的含义并谈谈你对这一行为的认识。(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中说:“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朱光潜先生并举其《无言之美》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道理:“我们所居的这个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罗定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科(参考答案)
1 2 3 6 7 10 11 12 15
B D C D B B D D C
1.B(A.祥林嫂“老了”是“死亡”的意思。C.“悼红”二字就是《红楼梦》的总主题之一。D.不仅是诔晴雯,而且是祭黛玉的。)
2.D(A.曲解原意,“海棠预老”才是最初的版本;B.不是因为该事重要,而是因为其中渗透的生命意识切合悼念主题;C.强加因果)
3.C(C.高鹗的安排曲解了花签上“连理枝头花正开”的真正含义,从朱淑真《落花》全诗看,此句只是引子,诗的关键在“妒花风雨便相催”一句上,以此便可以推测香菱的命运应是遭人嫉妒乃至摧残,以至于最后凋谢零落。)
4.①首先引用开篇,提出庚辰本对“海棠预老”脂批“恰极”二字的两重含义。
②接着论述海棠意象链与全书“悼红”情结整体构思的深层联结。
③其次论述《红楼梦》中海棠花在前八十回的三个关节点。
④最后总结海棠意象不仅代表个人悲剧,而且成为大观园女儿群体悲剧命运的预示。
(每点1分,共4分)
5. ①用“海棠预老”中“老”字有一种直指生命本体状态趋向衰亡的苍凉和沉重,映射晴雯“艳质将亡”的情节。②黛玉与晴雯在芙蓉花意象上有所重叠,隐含着作者为晴雯写诔文即映射为黛玉诔文的用意。③海棠花意象与晴雯的连接,则映射着作者对清净女儿群体和女儿世界大观园理想的情感。④“海棠预老”与“艳质将亡”向前延伸,与作者的“悼红”情结、与女儿悲剧的整体构思相关联。⑤“海棠预老”与“艳质将亡”,是前八十回海棠意象链的终端,映射着怡红院贾宝玉、女儿诗社的名称、“怡红夜宴”赏海棠情节。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情节匪夷所思,给读者留下很多悬念”错误。小说中先写了钱万里的枪口瞄准赵锐,那是因为赵锐之前故意为难钱万里,所以钱万里对他心生恨意;接着又写到钱万里回忆起往事,想起班长曾经对他的好,让他的内心开始矛盾犹豫;最后写大敌当前,他们放下各自的小恩怨,射杀了对方身后的敌人,救了对方,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小说的情节环环相扣,设置巧妙,并非匪夷所思。而且小说的结局明确说明他们彼此开枪消灭了对方身后的敌人,并没有留下悬念。故选D。
7.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小说描写钱万里回忆打翻自己的饭遭到班长严厉惩罚的情节是诱发钱万里报复的直接原因”错误。文章分别从赵锐和钱万里两人的角度交代了诱发钱万里报复的多重原因,如赵锐不喜欢钱万里的冷漠,钱万里痛恨班长对自己的刁难,等等。而钱万里打翻自己的饭遭到班长严厉惩罚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件,并不是诱发他报复的直接原因。故选B。
8.第一次写“风”的作用:①渲染了战场上的残酷气氛,表现了战士赵锐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第二次写“风”的作用:②“风更猛”的描写,以环境的冷衬托钱万里内心的冷,表现出钱万里报复赵锐之前内心剧烈的心理活动;③猛烈的“风”带来的寒冷使钱万里陷入有关寒冷的回忆,记起了班长对自己的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结局的合理性做了铺垫。(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环境本身、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旨表达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本题问的是两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因此要分别结合每处环境描写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小说中第一次写到“风”是在文章开头。“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子弹的呼啸”交代了战场的环境,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狂风”也渲染了战场紧张的氛围,“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烘托了人物紧张兴奋的心情,表现了战士赵锐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小说第二处写“风”是在文章第五段,此时的“风更猛”了。猛烈的风表现了环境的冷,“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全身也出了汗”,以环境的冷衬托钱万里内心的冷,表现出钱万里报复赵锐之前内心的犹豫和矛盾。
联系下文,正是这股寒冷的“风”将钱万里的记忆拉到了以前,让钱万里想起了班长曾在寒冷中给予自己的温暖,记起了班长对自己的好,为后文写钱万里移开枪口这一情节的合理性作铺垫。
9. ①限制视角。小说分别从赵锐、钱万里两个人的视角进行讲述,由于视角受限,从而形成一种张力,令读者全程神经紧绷,“他会开枪吗”这个疑问一直保持到最后;②设置悬念。小说一开始就提到班长莫名的凉意和不安,后来又反复提到钱万里的枪口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准自己,从而令读者揪心。③插叙。文中插叙了钱万里痛恨班长赵锐以及赵锐为他盖草垫子的回忆,为结尾的突转做了铺垫,使小说的情节更为波折丰富,又合乎情理。④相互照应(呼应)。小说多次提到赵锐的预感、不安及揣测,与之相呼应的是钱万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使两个叙述视角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
⑤双线交织。小说分别以赵锐和钱万里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进行交织讲述,在清晰地揭示两人内心的矛盾及变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构思特点的能力。
限制视角。本篇小说在叙述事情时,分别从两个人的视角出发,采用了限制视角讲述,比如“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这是从赵锐的角度叙述;“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这是从钱万里的角度叙述。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叙述,更便于展现双方各自的心理,更全面的交代两人矛盾产生的原因,使得小说内容联系紧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情节设置上,小说设置了悬念。小说一开始就提到班长莫名的凉意和不安,后来又反复提到钱万里的枪口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准自己,如“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这种场景描写令读者揪心,从而使得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又合情合理。
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文中插叙了钱万里痛恨班长赵锐以及赵锐为他盖草垫子的回忆,为结尾的突转做了铺垫,使小说的情节更为波折丰富,又合情合理。
小说前后相互照应。小说多次提到赵锐的预感、不安及揣测,如“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与之相呼应的是钱万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使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更为自然、充分,也使两个叙述视角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
双线交织。小说分别以赵锐和钱万里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进行交织讲述,赵锐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他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同时,小说还描写了钱万里回忆打翻自己的饭遭到班长严厉惩罚,以及用枪对准班长后背等情节。小说在清晰地揭示两人内心的矛盾及变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叙述显得合情合理。
10.B “吏”作“随而拜之”的主语,閤门吏跟着他向他行拜礼,排除A、D;“吏置敕于案而去”閤门吏就将敕令放到书案上离去,“而去”不能断开,排除C。
11.D
A.“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为“……的原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是“用来……的”
B.“见恕”的“见”不表示被动,与“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的“见”意义用法一样,都表示“对我怎样”,
分别译为“宽恕我”、“指教我”。
C.“擢”表示官职升迁,而“拜、除”表示授予官职,“黜”表示罢官。
12.D “治旱乏术”“他拿不出有效的应对办法”理解错误,文中是说王安石认为水灾和旱灾经常会遇到的,即使是尧帝和商汤也在所难免,这些不值得引起皇上的忧虑,只是应当整治人事来应对它。
13.(1)即使想要勉强解释,最终也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辩解。
(“强聒”,勉强解释;“见察”,被理解;“上报”,回复、回信。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1分)
(2)只不过后世学习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尧、舜的治国之道,认为那太高深不能达到罢了。
(“末世学者”后世学习的人;“通知”,透彻地了解;“以为”,认为。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1分。)
14. 韩维的称赞和举荐。韩维担任记室,每当讲述主张被称赞时,总说是王安石的主张。担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他写文章动笔如飞,初看好像没不经心,写成以后,看到的人都佩服他写得精妙。友人曾巩,拿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播扬声誉。王安石考中进士,排名第一,签任淮南判官。不久在集贤院当值。在此之前,掌管图书、编修国史的官署多次下达任命,王安石屡次推辞;士大夫认为他对世间的一切不再留恋了,对自己没能见他一面而感到遗憾,朝廷每当想要把好的官职委任给他时,都担心他不就职。第二年,担任同修起居注,连续几天推辞。閤门吏拿着朝廷的敕令前去交给他,他拒绝接受;閤门史跟着他,向他行拜礼,他却到厕所躲避;閤门吏就将敕令放到书案上离去,他又追上閤门史,将敕令送还给他;他上奏章推辞了八九次,最后才接受。于是管理制诏事务,检察在京的各种刑事案件,从此之后,不再辞官。王安石本是楚人,在朝中并不知名,他与韩绛、韩绛的弟弟韩维深交。宋神宗在颍邸的时候,韩维担任记室,每当讲述主张被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等到担任太子庶子,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宋神宗因此想见见这个人,宋神宗刚一登基,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征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才来到朝廷。入朝回答皇帝的提问。宋神宗问,治理国家首先要干什么?王安石回答说:“应首先选择治国的方法。”宋神宗问:“唐太宗怎么样呢?”王安石回答说:“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为什么要效法唐太宗的所作所为呢?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易而不繁杂,非常简要而不变动,非常容易操作而不烦难。只不过后世学习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尧、舜的治国之道,认为那太高深不能达到罢了。”宋神宗说:“爱卿可算是责难国君了,我知道自己才能低下,恐怕没有办法符合这个愿望。你要全心全意地辅佐我,希望你我二人能共同完成治国大业。”熙宁二年二月,授予他参知政事的官职。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久旱不雨,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宋神宗满脸忧虑,对着朝臣们叹息不已,想要废除那些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说:“水灾和旱灾经常会遇到的,即使是尧帝和商汤也在所难免,这些不值得引起皇上的忧虑,只是应当整治人事来应对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将他所见到的流浪百姓扶老携幼的困苦状况绘制成了图画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所导致的,赶走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宋神宗也开始怀疑他,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贬为江宁知府。
15. C 【解析】“想象着家乡美味,远徙他方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错。词人此时已结束宦游生活到达家乡。
16.①飘逸洒脱之情。太湖美景令词人在想象中仿佛置身水晶宫阙,成了驾驭长风的仙人。
②豪放之情。词人凭栏长啸,以至于惊醒了沉睡的壑龙。
③渴望建功立业。“欲酹鸱夷西子”表现了词人对范蠡功成身退的仰慕。
④壮志未酬的无奈。“未办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只好退隐江湖的悲凉心境。
17.(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8. ①一应俱全 ②焕然一新 ③自食其力
19. ①形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符合人们日常交流习惯;使用“打个”“就好”“瓢了”等口语化的词,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②内容上,选取修车日常之事,勾勒市井生活图景,烟火气息浓郁。
20. ①防晒也渐渐成了人们出门前的必备功课;
②被注入了更多审美的追求;
③而是借助物理材质来遮挡紫外线的用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后文“走在夏日街头,堪称一场‘防晒装备大赏’”可知,这里面是说夏季人们对防晒的重视,可填“防晒也渐渐成了人们出门前的必备功课”。本处是说防晒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有别的价值,而后文说到和美白、抗衰老等画上了等号,也就是说防晒还有审美价值,可填“被注入了更多审美的追求”。本处是说相对于通过化学成分来实现防晒的物理防晒,通过后文所举的防晒衫这一事例,我们知道所谓的物理防晒就是借助像防晒衫这样的物理材质来遮挡紫外线以实现防晒效果的用品,可填“而是借助物理材质来遮挡紫外线的用品”。
21.“晒成绩”是指将自己的成绩分享出来给网友看。成绩优秀的人通过“晒”肯定了自己,得到了满足;成绩差的人则通过“晒”看到了差距,奋起直追者有之,自怨自艾者也不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以及进行评价的能力。“晒”的本义是物品暴露在太阳光下,使得太阳照射到物品上。而“晒成绩”就是指让成绩暴露出来,让大家看到。而现在“晒成绩”是一个网络用词,所以“晒成绩”就是指将自己的成绩分享出来给各位网友看。“晒成绩”者有不同的心态,成绩好的拿出来“晒”,是一种成就分享,目的是肯定自己、满足自己;而成绩差的拿出来“晒”,从而看到自己的差距,奋起直追,也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成绩差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从而自怨自艾。
22.人们发现过度防晒不仅容易导致变黑,还会加速皮肤光老化、色斑等,还可能造成光敏性皮炎等与日晒相关的疾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整句话有三处语病:一,整句话的主语为“人们”,“不仅”“还”后面带的内容都是过度防晒的结果,所以应将“不仅”放在“过度防晒”之后;二,“加速”的主语为“过度防晒”,而不是“皮肤”,“皮肤”应做“光老化”的定语,所以应将“皮肤”放在“光老化”前面;三,“铸就”和“过度防晒”“疾病”搭配不当,可将“铸就”改为“造成”。
23.
【材料简析】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较为简短,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说明,具体阐释了“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的观点。这里的“悲剧”,比喻人生、世界中的“缺陷”与“不完美”。朱光潜先生的用意,是帮助青年正确认识人生与世界,正确对待“缺陷”与“不完美”;更为重要的是,以“缺陷”与“不完美”来引发“希望”与“想象”,来提供多种“可能性”,从而激励青年为创造更好的人生和世界而奋斗。换言之,虽有“缺陷”但不止步“缺陷”,虽不“完美”仍应追求“完美”。这也是材料带给考生的主要“启示意义”。
【立意参考】
结合材料,可以有如下立意:①笑看“悲剧”,直面“人生”;②感恩“缺陷”,放飞“希望”;③“完美”“缺陷”,对立统一;等等。考生应结合材料,立足现实,围绕“缺陷”“完美”“希望”等关键词,谈对人生、社会、国家、世界、历史、文化等的看法。不能只抓住材料中的一个词(如“可能性”),脱离材料,大做文章。
(另附评分细则及学生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