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松动,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转身的可能与空间,得以在真正意义上从集体叙事走向个人叙事,从现实真实走向虚构叙事。由此,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开始了双重回归。“一是回归长篇小说的叙事性文体本源,开始注重形式创新和语言探索,文体自觉性显著提升;二是回归文学对象的生命伦理和生活本体,开始关照复杂人性和个人命运,重视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前者呼应了建构叙事虚构的本体性以获得文学合法性要求,注重个人化写作、自由地虚构、强调叙事及叙事主体自身的意义等等,标示着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叙事观念的觉醒和文体观念的自觉;后者则反拨了长久以来“政治话语”对军旅文学的规训和异化,开始关注军人的个人命运和个体经验,在历史、战争和现实层面探寻更为广阔的人性空间和精神存在。原本被抽离了的“政治性结构”空洞,得到了叙事性伦理话语的填充。
讲故事是小说家的本分,亦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千百年来,讲故事的手艺代代相传,叙事方法亦随之花样翻新,于是乎故事绵延不衰,常讲常新。正像时下文学界正在持续热议的一个话题:“讲好中国故事”,其在意识形态和文学层面的丰富内涵依然需要“故事”来承载。作为“中国故事”重要组成部分的“军旅故事”,从题材上看,聚焦的是“中国梦,强军梦”的进程,直面的是新军事变革实践,讲述的是军旅人生的喜怒哀乐,塑造的是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关注的是战争进程或备战状态下军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运;而从思想主题、价值判断、审美品格、精神向度、写作伦理等层面视之,则是与“中国故事”高度统一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构成了对“中国故事”的重要支撑,也是不为过的。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立足“中国语境”,直面“中国经验”,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是一种外在的途径和载体,最终需要被内化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所超越。固于自身相对陈旧的文学观念和封闭单一的生活经验,当下的部分军旅作家缺乏宏阔的视野和整体性的文学思维,缺乏聚焦当下军队新变化、观察军营新情况的自觉意识,缺乏穿透事相直达心灵的锐利目光:部分军旅长篇小说对“战争历史”和“军旅经验”的叙述与表达还停留在事情的表层和故事层面的起承转合,没能向着更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潜,向着更富于生命痛感和思辨高度的写作伦理挺进。
(摘编自朱向前、傅逸尘《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回望与省察》)
材料二:
若论及今年军旅文学界的大事件,当属军队作家马晓丽的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徐怀中的报告文学《底色》等5部作品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二来,今年《人民文学》8月号刊出了军旅文学特辑,拿出一本刊物的容量供军旅文学作家集中展示,这在《人民文学》创刊以来也属罕见,对于军队作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露脸”契机。
细品这几部鲁奖获奖作品,会发现它们共同的特性正与军旅文学的核心品性两相契合,且具有饱满的内在张力。好的作品需要具备语言魅力和精彩叙事等文学元素,文学修养和文学技能是前提和关键,也是作品能否“立住”的首要指标,而经典之作更是需要作家自身的情怀作为底蕴。尤其是军旅文学,它诞生于硝烟炮火之中,其内核深深根植于民族血脉,与军人的骨血融为一体,彰显着军人刚硬坚韧的精神品格。
然而,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这些被精心挑选和组构的小说,大部分存在人物形象不够丰盈、内涵不够深入等问题,流于苍白的模式化写作。有的小说其实并不缺乏上文提到的“情怀”,但显然这种情怀或者说情结还远未内化为作品的精髓,塑造的人物有趋同化、脸谱化,人和人之间没有明显的性格区分,说话风格高度一致;或是过于理想化,仿佛给一个小故事强行扣上了大帽子,显然也不能达到作家提升作品内涵的期许。
那么问题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性”的缺失。当作家失去精心营构故事、塑造人物的耐心,指望小说纯粹以主题优势胜出,显然是徒劳的。文学的叙述是要超越日常经验,翻越生活藩篱,落脚在另一种思维的开阔之处。当素材仅仅围绕作家的浅层研究,反而困囿于经验之内,或是建立起简单的对垒模式识真辨伪,不但支撑不起作品应有的格局,只能逼迫读者放弃阅读,失去阐释的兴趣。这两件军旅文学大事件表达出来的信息是,当下的军旅文学似乎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光荣与梦想并没走远,而新的曙光也远未普照文坛,传承并未接续,断裂已然出现。文学不是单纯的表态工具,主题牵引显然也覆盖不了文学的丰富性,没有多样的尝试和表达,没有向文学领域不断发起进攻的豪情与野心,文学魅力又从何体现呢?
(摘编自徐艺嘉《军旅文学呼唤“文学性”的回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世纪的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有所变化,从而获得创作的转身与发展空间。
B.注重形式创新、语言探索以及关照复杂人性、个人命运是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的具体表现。
C.《俄罗斯陆军腰带》《底色》等军旅作品内在张力饱满,是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重要原因。
D.《人民文学》开设特辑展示军旅作家作品,表明军旅作品受到重视,但未来发展之路并不会十分平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军旅文学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学作品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
B.借鉴中国小说创作传统、直面当下中国经验和语境,军旅文学可提升作品内涵。
C.“政治话语”会规训甚至异化军旅文学,因此应该消除“政治话语”对创作的影响。
D.部分军旅小说人物形象脸谱化、作品的内涵过于理想化,会逼迫读者放弃阅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军旅文学要有文学性”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从《解密》到《暗算》再到《风声》,军旅作家麦家的创作能沉入生命而又超越肉身。
B.都梁的长篇军旅小说《亮剑》追求顺畅无障碍的浅显阅读快感,具有心灵鸡汤的功用。
C.朱向前教授分析刘静的长篇小说《戎装女人》:领导岗位人物的领导角色失真却浪漫。
D.张慧敏的《回家》依照人物的原型创作,依据采访素材,完全忠实于生活的既有真实。
4.有人说“讲好军旅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说法加以分析。(4分)
5.人们呼唤军旅文学“文学性”的回归,请结合材料谈谈实现回归的途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 发
李利君
“你呀!染一下嘛,花不了几个钱!”曹凤同啜饮了一口茶,说,“看着那么凄凉。”
张严立笑了笑:“总是觉得没有时间。”说完了,张严立马上觉得这理由很站不住脚,又补充道:“不想遮遮掩掩了。年轻时很喜欢美化自己。再有五年就退休了,就这样吧。”
曹凤同:“没追求,放弃自我管理,就是放弃人生。”
张严立说:“没有吧,我每天要看的材料还是堆成山。毕竟年纪大了,速度比过去慢了不少。不过,还好吧,一样也没漏。我的人生还‘在线’啊!”
曹凤同:“你这个样子,要是退了休,估计很快就会进大妈大爷的队伍里去。——你的人生太干瘪了,没有一点儿亮色。”
“到那个年纪,就去吧。”
“我才不会呢!我退休以后至少保证三年内继续染头发。喝茶、谈事、应酬……还是挺精彩的。”
“喝茶容易。”
“你理解的喝茶,是‘干喝’。”
“那还有什么喝法 ”
“得有内容。”曹风同笑了,然后,起身下楼,出门。
一辆宝马轻快地停在曹风同身边,他拉开门上去。曾凤同降下车窗玻璃,向张严立挥了挥手:“去染吧,大德路那家。你要是去,给我个电话,染发的钱我出啊!”
看着那辆车绝尘而去,张严立若有所失,叫了辆的士,回家了。
张严立和曹凤同是老同事。准确地说,曹凤同是张严立的老上级。张严立进机关时,他当科长。张严立当科长时,他当处长。张严立当处长时,他是厅长。后来他退休了,张严立还是处长,估计以后也就这样了。与他在一起,张严立的人生总是处在一个追赶的状态。他开始喝茶、谈事、应酬时,张严立还只能改材料,满头的白发也顾不得理会。其实,也没人太在意。如张严立这般,老处长了,生活也不能说不公平。人在机关,出来总还是有人觉得你不错。张严立就甘于这样了。老婆倒是满足得很:“这样挺好的。”张严立看着她每日忙着买菜做饭、上班下班完全是一个普通的妇人。也许她也曾梦想过荣华富贵,可是,张严立没有带给她,她也认了。
回到家,她知道张严立和曹凤同刚才在一起,略有一点儿不悦:“你少和人家掺和。老是跟在厅长屁股后面,你不觉得别扭吗 ”
“那么多年的老同事了,别扭啥 ”张严立打开电脑,登上微信,调出明天开会要用的材料,开始了大修。
“啥同事啊!人家是厅长,你是处长,知道不 ”她打开吸尘器,推着在房间里转,“咱们呀,不贪图那个,也不用去凑他的热闹。你自己觉得是同事,人家可不一定那么想。更何况,别的人看了,还以为你拍马屁呢!”她的声音被吸尘器的嗡嗡声盖住了。
张严立并没有听清她唠叨啥。他想起了自己的头发,自问:“要不要染呢 ”古人云:“白头搔更短。”张严立的头发倒是没短,还是那么密密实实的,只是——白。“白了少年头”不免“空悲切”,如今,张严立白的是“中年头”,也就没有什么悲伤的了。
张严立没有去染头发。后来曹凤同几次给他打电话约着吃饭,张严立担心他再提染头发的事,就借故推辞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某一天,张严立突然在“清风网”上看到一则短讯:《曹凤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组织审查调查》。
张严立一下子就蒙了:“怎么会这样 ”
这个时候也不宜给任何人打电话。晚上,张严立没有改材料,只是一个人坐在阳台上,看着马路上的车流——真像一条河啊,哗哗啦啦地流向夜色深处。张严立想起了很多往事,一幕一幕,生动却又模糊。张严立从小就是一个木讷的人,工作以后也如此。曹凤同就笑过张严立“笨”,不会利用资源。张严立确实不知道如何利用资源,或者用资源来干什么。曹凤同说过:“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你没有朋友。”的确,除了有数的几个人,张严立真的没有热热闹闹、前呼后拥的朋友。对这座城市,除了上班的机关大楼和家附近的几个公园、菜市场以及医院,他就不怎么熟悉别的地方,不像曹凤同,熟知咖啡厅、茶楼、大酒楼和小资的一些“吧”。作为师弟,张严立的确和他相去甚远。张严立的同学来了,也都是找曹凤同,由他来约张严立,原因当然是张严立“不咋的”的实际情况。
晚风吹过来,张严立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风吹过张严立的头发耷拉下来几根。快三个星期没理发了,有点儿长,他用手往上梳了一下。这时,张严立突然想到,曹风同今后应该也会回归本色生活了,头发也不会染了。张严立不知道一头白发的曹凤同会是什么样子,他会剪短发吗
至于自己的白发,张严立想,就这么个样子吧。那是岁月的馈赠,不强求,也不可强求。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曹风同吸饮了一口茶,说“看着那么凄凉”,这说明他似乎预感到了步入白发之年的凄凉结局。
B每当有同学来访,曹风同总是找张严立作陪,是因为张严立是他的下属,用张严立来陪衬自己的权势风光。
C.张严立老婆这个普通妇女形象,着墨不多,却具有鲜明的特征,她知足、朴实、勤劳,能够洞察世事人情。
D.小说取材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在描写正面人物弘扬正气的同时,也涉及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7.小说多处采用对比,下列对小说对比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凤同与张严立的生活日常构成对比,曹凤同“喝茶、谈事、应酬”,张严立“改材料”,表现了二人不同的处世态度。
B.曹凤同与张严立的交通工具构成对比,曹凤同乘坐“宝马”绝尘而去,张严立“叫了辆的士”回家,表现了二人不同的爱好。
C.曹凤同与张严立“资源”(朋友)多少、采取的态度构成对比,曹风同“资源”多,会利用,张严立则相反,表现了二人不同的人格。
D.曹凤同前后两种生活状态构成对比先前生活的排场、热闹与接受审查、调查的结局形成对比,具有警示教育意义。
8.这篇小说在叙述故事方面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9.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请结合小说中对张严立(或曹凤同)的描写谈谈“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或“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具体体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乙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愿陛下矜愍愚诚 诚知其如此
B.谨拜表以闻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C.臣以供养无主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D.而刘夙婴疾病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12.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就是“奏章”,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一种公文,常用来陈述衷情。
B.“秀才”指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C.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分“伯父”“仲父”“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
D.“万乘”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车一马为一乘。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在字词的表达上自然真切,句式上多是短小精悍的四字句,形象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传达情感,语势连贯,行云流水。
B.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乙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文风,而是采用散文形式,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
C.甲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如以“伏惟”“蒙”“谨”等词语运用恭敬而得体。“愚诚”“微志”等词语谦逊、虔诚中进一步表明自己对祖母定会知恩图报,奉养尽孝的诚心。
D.乙文中韩愈呜咽追叙自己和侄子幼年的孤苦伶仃,成年后的东奔西走聚日无多;同时流露出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做法的悔恨和自责。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句4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①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满芳洲。
【注】①沅湘:爱国诗人屈原曾被流放湘江,在江边对渔父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中。”②沉累:指沉江的屈原。③虞舜:即舜帝。此句出自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徒倚”二句,从傍晚到月夜,长时间倚栏,思绪万千,为下文抒情蓄势。
B.“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抒发了游兴已尽渴望回归故里的思乡之情。
C.下片连用“雄”“吞”“隘”三个词,描绘岳阳楼的雄伟气势,跌宕飞动。
D.“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运用了反问,反问中不掩悲喜感叹之情。
16.简析“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结句的妙处。(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过秦论》中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2)陆游《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绘行人登攀蜀道时步履艰难、神情惶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我在“世说新语”微信群发了一条微信,问询大家:林黛玉在当今社会里,适合什么岗位?
① 。众人反馈踊跃,建议也 ② ,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说,黛玉什么工作也干不了,原因在于黛玉不善于团结别人,谁愿意和一个“事儿精”共事?一位浸淫红学圈的朋友说:让黛玉还是去前台吧,别的啥也干不了。一位教授则说,让黛玉去养花吧,她可是爱怜花朵的美女啊……希望黛玉做企业策划的,也不在少数。黛玉是才女,精通诗词歌赋,又擅各种才艺,不去做策划,岂不是耽误了才情?
现实生活中的林黛玉到底还有没有?众多微友说, ③ 。对林黛玉这样的现实中人,如何培养、使用?是多看缺点导致其一无所用,还是锻炼其内在潜力,成为特色鲜明的职场精英?
在读者头脑中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在信息时代的 ④ 里,也需要被动接受更多的现代信息。走出大观园面向世界的林黛玉,会用微信和抖音的林黛玉,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的林黛玉,懂得运用元宇宙平台的林黛玉,当然不会甘心再成为封建时代的殉葬品。当今世界,等待林黛玉的岗位其实无比丰富,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女性拥有更多选择和更多体验的美好情景,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和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五花八门 不乏其人 裹挟
B.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五花八门 不一而足 裹挟
C. 于无声处听惊雷 七嘴八舌 不一而足 挟制
D.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七嘴八舌 不乏其人 挟制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合并起来形成一个偏正短语或句子,“林黛玉”一词只出现一次就可以了,文中却出现四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棉质拭子是拭子家族中使用时长最久、用途最广的一类,但为什么核酸检测不采用棉质拭子呢?每一种不同材料的拭子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新冠病毒检测而言,拥有最佳“吸附”性的拭子是首选。 ① ,尼龙材质制成的拭子的优势更明显。有研究表明尼龙拭子的“吸附”效率比其他拭子高20%—60%。( )
此外, ② ,仅需3—11秒即可吸收采集样品。棉质拭子就是拖后腿的“差生”了,一次取样时间长达15—120秒。在大规模核酸检测中,使用棉质拭子的缺陷很明显,即效率低,采样时间长。
采集功能强大的尼龙植绒拭子之所以能在众多拭子中脱颖而出, ③ 。采样后要最终实现新冠病毒的检测,对病原体“释放”方面的能力还是有要求的。尼龙植绒拭子给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首先使用它,采样区域内无吸收孔,采样样本不会分散滞留在纤维之中,有利于更快更高效地洗脱释放,而且在释放过程中不受试剂稀释浓度的影响,释放结果稳定。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背后的奥妙在于棉签由尼龙纤维制成,而且采用了植绒技术,所以纤维更加整齐,吸附性也更强。
B.背后的奥妙在于尼龙纤维制成的棉签,不但采用了植绒技术,而且纤维更加整齐,所以吸附性就更强。
C.背后的奥妙在于尼龙纤维制成的棉签采用了植绒技术,这使得纤维更加整齐,吸附性也更强。
D.背后的奥妙在于尼龙纤维制成的棉签所采用的植绒技术,使得纤维更加整齐,吸附性也更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坚冰”,拒绝融化,坚持自己的形态与坚硬,坚持自己不变的寒冷和清醒。“坚冰”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动善时。”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随着外界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化为云雨,融入江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1.A(“获得了创作的转身”错,材料是“获得了转身的可能”,其他正确。)
2.C(“应该消除”于文无据。)
3.A(B说的是浅阅读及《亮剑》的作用,C说的是《戎装女人》人物的失真,D说的是素材问题。)
4.①从故事的内容上看,军旅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②从主题和价值追求上看,两者高度一致;③从讲故事的手艺传统上看,两者都一直在继承和发展;④从所讲故事发生的背景上看,两者都要立足中国语境、中国经验。(每点1分)
5.①作品内容丰富且彰显正确主题,②表达尝试多样化且超越日常,③生命体验充满豪情且富于痛感,④思辨富有高度且向写作挺进。(每点1分)
6.A【解析】“看着那么凄凉”是曹凤同对张严立白发的感受,也体现出他十分注重外表的生活观念。从原文“我退休以后至少保证三年内继续染头发。喝茶、谈事、应酬……还是挺精彩的”可以看出曹凤同并没有预感到自己步入白发之年的凄凉结局。
7.B【解析】“表现了二人不同的爱好”理解错误,交通工具的对比意在表明二人生活态度的不同,曹凤同乘坐“宝马”追求享乐,张严立“叫了辆的士”回家,较为简朴。
8.①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为叙事写人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得以在叙述过程中引入丰富的生活场景。
②小说以“白发”为切入点叙述故事,将曹凤同、张严立的故事组合在一篇之中,叙述呈现自然、紧凑的特点。
③小说借助人物独白、对话等语言描写,不断拓展小说内容,深刻展示人物心理。
④小说采用陡转之法,“清风网”上的短讯,表明曹凤同的人生急转直下,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9.答案一:作者告诉读者,张严立是个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人物,具体表现在①生活朴实,认为长白发是自然现象,坚持不染发,日常生活也非常简单。②恪尽职守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修改材料。③清正廉洁,身为干部,家庭日常生活非常普通,自己也不去茶楼、酒楼④作风正派,不利用职位、朋友谋取私利。(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答案二:作者告诉读者,曹凤同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人物,具体表现在①生活浮华,注重外表,自己染发,还催促张严立染发,出行乘坐豪车。②玩忽职守,忙于喝茶、谈事、应酬,熟知咖啡厅、茶楼、大酒楼和小资的“吧”。③目无法纪,身为干部,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最终难逃组织的审查调查。④作风不正,损公肥私,利用职位、朋友谋取私利。(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0.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愿陛下矜愍愚诚”中的“诚”,诚心;“诚知其如此”中的“诚”是“果真,如果”
B.“谨拜表以闻”的“闻”是“使……知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闻”是“知道,得知”。
C.两个“以”都是“因为”。
D.“而刘夙婴疾病”是说“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而”:连词,表并列。“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是说“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而”:连词,表修饰。
11.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译: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旅食京师”,是“旅食于京师”的省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D;“少年”,这里指“年轻”,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故选B。
1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兵车一车一马为一乘”错误,应该是“一车四马为一乘”。故选D。
13.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进一步表明自己定会知恩图报,为祖母尽孝的诚心”错误,应该是表明自己效忠于晋朝的诚心。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在外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可以照应守候和迎接叩门的童仆,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1)重点词:“外”,名词作状语,在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在内;“期功强近之亲”,勉强称得上的近亲;“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吊”,安慰。
(2)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兄嫂。
(2)重点词:“孤”,丧父;“及”,等到;“省”,知道;“所怙”,所字结构,父亲(的模样);“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惟依兄嫂”。
15.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B.“抒发了游兴已尽渴望回归故里的思乡之情”错,“倦游”是指仕途不得意而思归隐,“湖海”二句抒发词人湖海漂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故选 B。
16.①(用典)化用诗句,“回首叫虞舜”引用了杜甫《诸公登慈思寺塔》“回首叫虞舜” 句,借渴望清明政治,表达渴求被遇而不得的忧愤。②“杜若满芳洲”以景作结,洁白的杜若花,暗指了高尚的节操,余韵无穷。③以乐景衬哀情,用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词人心境的悲凉。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用典)化用诗句:“回首叫虞舜”意思是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虞舜,是上古的一位帝王,相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宁远县)。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杜甫的叫虞舜,想苍梧,是指想念唐太宗,望唐太宗的昭陵,即怀念唐代的兴盛时代。作者在这里借用杜甫的话,同样表达他怀念北宋的兴盛时代,感叹南宋小朝廷在走下坡路。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借渴望清明政治,表达渴求被遇而不得的忧愤。以景作结,以乐景衬哀情:“杜若满芳洲”只见杜若花开满了水中沙洲。除了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外,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唤。其中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杜若花色洁白,也暗指作者高尚的节操。最后这一笔的妙处在于又从感慨回到了写景,用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词人心境的悲凉,抒发满腹的牢愁忧愤和凄凉之怨。
17.(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8. 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俗语)的能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俗语,比喻某一言行引起强烈反响;“于无声处听惊雷”是鲁迅《无题》中的诗句,意思是在没有声音的地方仿佛听到了炸雷的巨响,比喻在表面平静的局势中却酝酿着一场即将爆发的巨大事变。语境是我提出的问题让众人反馈踊跃,引起反响强烈,应选“一石激起千层浪”。“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七嘴八舌”形容人多语杂,也形容饶舌、多嘴。语境是说众人的建议多种多样,应选“五花八门”。
“不乏其人”意思是那样人为数不少;“不一而足”的意思是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语境是说众多微友认为林黛玉这样的人在现实中还不少,应选“不乏其人”。“裹挟”的意思是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挟制”指倚仗势力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服从。语境是说林黛玉在信息时代潮流影响下也需要接受更多现代信息,应选“裹挟”。故选A。
19是多看缺点导致其一无所用,还是挖掘其内在潜力,让其成为特色鲜明的职场精英?(各1分)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锻炼……潜力”应改为“挖掘……潜力”;成分残缺,应在“成为特色鲜明的职场精英”前加上“让其”“使其”“使之”等成分。
20. “林黛玉”一词四次出现,形成反复,使“林黛玉”成为语意表达的焦点,突出强调信息时代的“林黛玉”与封建时代完全不同;用不同的现代生活情景作“林黛玉”的定语,结构整齐,节奏感强,读之朗朗上口。
“林黛玉”出现四次,修辞手法上形成“反复”,“反复”手法的作用是突出、强调。这样就使“林黛玉”成为语意表达的焦点;另外每个“林黛玉”前面的定语都不同,分别是“走出大观园面向世界的”“会用微信和抖音的”“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的”“懂得运用元宇宙平台的”,富有现代气息和时代特色,突出强调信息时代的“林黛玉”与封建时代完全不同;用不同的现代生活情景作“林黛玉”的定语,构成四个“……的林黛玉”的偏正短语,结构整齐,节奏感强,读之朗朗上口。
C 22.①相较于棉质拭子 ②尼龙植绒拭子的“采集”时间短 ③还有一大 原因就是——释放力强
23.材料由两段构成:第一段用“坚冰”来比喻拥有理想人格的人内心坚定。第二段是老子的名言,意为拥有理想人格的人能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自己,与时俱进,以适应环境,从而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实现最初的目标。题目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使话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即围绕“坚守自我”“改变自我”两个基本概念的关系进行思考。
参考立意:(一)单独谈“坚冰”型人格(兼论另一种):坚守自我,拒绝融化,抵抗诱惑,绝不妥协。
单独谈若“水”型人格(兼论另一种):善于改变,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成就自我。
(三)最佳立意(找到二者关系):既要像水,适应时代的变化,又要像坚冰,坚守内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