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入文字]
第七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是
A.煤炭和石油 B.石油和电力
C.电力和核能 D.核能和太阳能
2.下列各项在历史上不可能发生的是 ( )
A.1896年,一批商人乘汽船从英国到美国
B.1805年,史蒂芬孙晚上在电灯下进行工程设计
C.1940年,德国的飞机对英国伦敦进行轰炸
D.1925年,英国一位乡村教师向学生说“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率先实现电气化的国家是 ( )
A、英国和美国 B、英国和法国 C、美国和德国 D、美国和法国
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出现的交通工具有①火车②轮船③电车④汽车⑤飞机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5.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1年1月1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l800万辆,不仅蝉联世界第一,且创全球历史新高。世界上第一辆投入实际使用的汽车诞生于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6.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这一革命性的、纯属英国本土的特征,是煤的应用越来越广,烧煤成为英国经济的主要特征。”19世纪中期“烧煤经济”在英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煤的储存丰富 B.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C.采掘技术提高 D.煤的出口量激增
7.读下图,指出导致世界石油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发明
B.发电机的问世
C.有轨电车的创制
D.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8.下列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马车 ②汽车 ③火车 ④飞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④① D、①③②④
9.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面临破产。其实美国曾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其汽车制造业的辉煌历史可追溯到
A.独立战争 B.南北战争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0.某星期天早晨,小丽看到母亲的留言条,上面写着:“丽丽:妈妈已经在前往北京的①飞机上了。你爸爸来电话说,他发了一些照片到你的②电子信箱里,打开看看。③电冰箱里有吃的,记得热一下再吃,④电灯泡坏了,买只新的换上。”从留言条看,这个家庭享受到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包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一战期间,开始时参加三国同盟,而在大战爆发后见风使舵加入到协约国作战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德国
12.有人这样形容一战的导火线:“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这把枪出现的地点是在
A、巴士底狱 B、萨拉热窝 C、来克星顿 D、萨拉托加
13.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的严重后果告诉我们
A.刺杀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手段 B.和平来之不易
C.恐怖活动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战争不可避免
14.在中国历史上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欧洲哪一地区成为近代列强争夺的焦点
A.巴尔干半岛 B.意大利 C.地中海沿岸 D.直布罗陀海峡
15.运用表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从下表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项目 名称 参战国(个) 卷入人口(亿) 参战人员(亿) 伤亡人员(亿) 直接经济损失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30多 15 0.7 0.3 1805
第二次世界大战 60多 20 20 1.7 40000
A.两次世界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B.两次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C.两次战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D.两次战争都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16.1916年第6届奥运会因故取消,你认为取消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南北战争 B.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C.法国大革命 D.印度民族大起义
17.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
B.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C.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
D.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加强
18.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19.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点中,不包括( )
A、德国都是罪魁祸首 B、美国都参加了战争
C、中国都参加了战争 D、日本都是战败国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核心国分别是( )
A.奥匈帝国和英国 B.德国和法国
C.德国和英国 D.意大利和俄国
七、综合题(题型注释)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尽的痛苦。今天也存在一些让国际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特别在亚洲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和动荡不安,西亚地区冲突不断,时有局部战争。东亚国家之间的摩擦不断,有的国家已经剑拔弩张,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根据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根本上来讲,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罪魁祸首是谁?(2分)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最惨烈的战役分别是什么?(2分)
3,“一战”给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刺激广大被压迫、被奴役国家的觉醒,中国在觉醒、变化。请问“一战”给中国的经济和思想带来了什么变化(2分)
4,“二战”的转折点是什么?什么事件把“二战”的规模扩大到最大?什么会议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有深远影响?(3分)
5,中国为“二战”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也有重大的贡献。列举两例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国家而作出的贡献(2分)。
6,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尽的痛苦,当今社会你认为怎样处理国际事务才能最好的避开战争?(1分)
23.【战争与世界格局】(8分)
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请回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是哪一军事集团?(2分)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这说明了什么 ?(1分)
(3)一战后建立的“和平制度”指什么?如何评价它?(3分)
(4)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他的预言准确吗?请用史实加以说明。(2分)
24.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谁能够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的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是哪一动力机广泛应用的结果?(2分)
材料二 在经过西方国家数月的围追堵截后,伊朗原油出口量在2012年的最后一个月“起死回生”。为了遏制所谓的伊朗核计划,2012年7月,欧盟对伊朗全面“禁油”,美国奥巴马政府则逼迫伊朗石油主要买家削减伊朗原油出口,否则一并制裁,“豁免国”则需要减少20%--30%的进口量。
(2)材料二提到的“石油”属于石化燃料,主要被用来加工成柴油和汽油。石油成为重要能源始于哪一次工业革命?(2分)世界石油产量自1870年以来不断增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 下图
(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
)
(3)材料三图片说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突飞猛进。请说出成功地制造出人类历史上首架飞机,将人类飞上天空的梦想变为现实的人是谁?(2分)中华儿女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目睹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划过夜空是在什么时间?(2分)它的成功发射升空是受哪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分)
(4)“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但在当今世界,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八、连线题(题型注释)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的发明使用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是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内燃机发明后被广泛应用到汽车,飞机上为动力,而这些都以石油为主要的燃料,导致石油产量增加。因此石油和电力室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本题选B。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能源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工业革命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两次工业革命都是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打入了电汽时代,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也都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两次工业革命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重大发明,意义和影响,同学们要注意重点识记和理解。
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因此A能够发生,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发明的,史蒂芬孙发明的是蒸汽机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因此B项不可能发生,CD两项和史实相符,能够发生,本题选B。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识记能力,三次科技革命都改变了世界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生态等一系列问题,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同学们要熟记,三次工业革命的发明:第一次:蒸汽机,火车,汽船,第二次:内燃机,汽车,电灯,飞机,第三次: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3.C
【解析】
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走在世界前列,率先实现电气化的国家是美国和德国,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爱迪生的发明成果有:电灯、油印机、蜡纸、留声机等。发明的动力机械是电动机、内燃机。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机械,发明了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通工具发明的认识,根据所学,三次工业革命的发明:第一次:蒸汽机,火车,汽船。第二次:内燃机,汽车,电车,电灯,飞机。第三次: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因此③④⑤正确,本题选D。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工具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工业革命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两次工业革命都是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打入了电汽时代,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也都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两次工业革命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重大发明,意义和影响,同学们要注意重点识记和理解。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885年他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能实际应用的内燃机发动的汽车,于同年1月29日立案获得专利。因此1月29日被认为是世界汽车诞生日,1886年为世界汽车诞生年,题目中A,B,C不符合题意,本题选D。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汽车发明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蒸汽机的应用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瓦特改进蒸汽机后,被广泛应用于工厂以及交通工具上,蒸汽机的燃料是煤,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从而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瓦特和蒸汽机是教材中基础的知识点,同学们只要对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识记的比较清楚就能解答此题,属于送分题。
7.D
【解析】
试题分析:1870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为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它是以消耗煤为燃料带动机器运转,因此这时期需要的石油较少;190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是以内燃机为动力,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革命,因此需要大量的石油作为燃料。D符合题意,故选D项。
考点: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从英国开始,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年—19世纪7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蔓延到欧洲。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最具代表性的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交通工具的发明:富尔顿发明汽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大工厂制度的出现,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认识,题目中①马车是古代最原始的一种交通和运输工具,②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5年发明的 ③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斯蒂芬森在1840年发明的蒸汽机车,④飞机是美国人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的飞机,按时间顺序排列是①③②④,本题选D。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三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学生识记的重点,三次工业革命的发明:第一次:蒸汽机,火车,汽船。第二次:内燃机,汽车,电灯,飞机。第三次: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美国曾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其汽车制造业的辉煌历史可追溯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D正确,故本题选D。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包括飞机、电冰箱和电灯,电子邮箱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故选C。
11.:C
【解析】
试题分析:一战前欧洲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有德国、奥匈和意大利,核心国是德国;协约国
有英法俄。在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己国家利益,见风使舵加入到协约国作战。成为战后的战胜国。说明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考点:考查学生对意大利由同盟国加入协约国的认识。
点评:本题难度极低,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认知能力,属送分题。学生要知道,国与国之间无论是战还是和,国家利益是指挥棒。还要知道在国际关系中“弱国无外交”。
12.B
【解析】
试题分析: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故选B。巴士底狱与法国大革命有关,来克星顿、萨拉托加与美国独立战争有关。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萨拉热窝事件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理解“一把枪”的含义。关于萨拉热窝事件,学生还要掌握:时间:1914年6月28日;经过: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开枪刺杀了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夫妇,普林斯普被捕。
1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其引发的严重后果告诉我们恐怖活动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故选C。
1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巴尔干问题。欧洲巴尔干半岛成为近代列强争夺的焦点,故选A。
1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都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故选A。
16.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1918年,故选B。
1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选B。
1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战的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结论的依据是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故选C。
1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日本是一战的战胜国,二战的战败国,故选D。
20.C
【解析】根据所学的世界史知识,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矛盾国和其矛盾有:
1、法德矛盾(普法战争的后果问题);
2、主要矛盾英德矛盾(世界市场和殖民地问题);
3、俄奥矛盾(巴尔干问题)。
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因此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核心国是德国与英国。
21.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帝国主义战后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1分)
(2)弱国无外交。(1分)
(3)措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1分)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分)
(4)宗教矛盾、民族冲突、领土争端、霸权主义等任意两点即可。(2分)
(5)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反对恐怖主义等。(1分,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世界历史的记忆与理解。20世纪以来,世界风云变幻,促使国际格局不断调整。学习这段历史,不仅要熟记课本知识,还要根据国际事实作为理论依据。材料一二说的一战后对世界的瓜分,材料三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材料四说是现在世界的格局呈多极化。
22.
1,经济 德国
2,萨拉热窝事件 凡尔登战役
3,民族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4,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 雅尔塔会议
5,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6,协商与对话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根据所学知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或经济原因),一战的罪魁祸首是德国。
(2)根据所学知识,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在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遇刺,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就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一战中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凡尔登进行激战,双方都投入了百万兵力厮杀,双方死伤无数,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3)根据所学知识,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从此找到了正确的思想理论。
(4)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根据所学知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大,1945年,英法美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确定了对德国军事占领,彻底打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对战后影响最大。
(5)抗战中中国军队奋勇杀敌,李宗仁率国民党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彭德怀组织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发动了百团大战,在敌后战场向日军发动了进攻,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6)根据理解处理当今国际事物,我们要以协商和对话的形式解决。
考点:两次世界大战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都确立了战后的统治秩序,二战中的法西斯势力是邪恶势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和平和安定,后来二战爆发,世界发法西斯战争也就开始了,为了应对共同的敌人,26国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抗击法西斯,最终打败了德日意法西斯,两次世界大战的事实说明,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倍感珍惜,同时也说明了人类加强团结和合作以共同应对灾难的重要性。
23.(1)帝国主义掠夺战争(1分) 协约国(1分)
(2)战争的残酷性(1分)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或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1分)但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1分)
(4)准确,因为1939年9月,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是协约国集团。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这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
(3)一战后建立的“和平制度”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或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他的预言准确,因为1939年9月,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奔溃。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一战及战后世界格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分析能力。关于一战的史实,学生还要掌握的内容包括: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时间是1914年——1918年;开始的标志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的双方是同盟国阵营和协约国阵营。一战的主要战场是欧洲,主要战线是西线。凡尔登战役的双方是德军和法军,法军获胜,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列强签订《凡尔赛和约》,形成了一战后重建在欧洲、西亚、非洲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上列强签订《九国公约》,协调了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新秩序的“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4.
(1) 蒸汽机(2分)
(2)第二次科技革命;(2分)内燃机的广泛使用(2分)
(3)莱特兄弟;(2分)1970年(2分);第三次科技革命(2分)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合理科学地利用会造福人类,如果利用不合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阅读材料一,根据“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发出的轰鸣声。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石油成为主要的燃料,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内燃机的发明被应用到工厂的机器和交通运输工具上,而内燃机则以石油为主要燃料。
(3)解读材料三的图片,我国航天航空技术飞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实现人类飞上蓝天梦想的是美国的莱特兄弟,他们成功地制造出人类历史上首架飞机,将人类飞上天空的梦想变为现实。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以后中国航天航空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因此,它的成功发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4)解答该题,学生只要能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要慎重,合理用之则给人类带来福音,如果不合理运用则给人类带来灾难(如原子弹的发明和研制成功)
考点:三次科技革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识记能力,科技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也带来了诸如环境和生态等问题,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是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同学们要认真识记,三次工业革命的发明:第一次:蒸汽机,火车,汽船。第二次:内燃机,汽车,电灯,飞机。第三次: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第6页,总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