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物理(必修1,粤教版)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课时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高中物理(必修1,粤教版)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课时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广东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9-25 21: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第一节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的是(  )
A.下落的树叶
B.运动员投出的篮球
C.从水龙头上滴落的水
D.从水面自由落到水底的石子
2.一个小铁球和一根羽毛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总是铁球先落地,这是因为(  )
A.铁球比羽毛重
B.铁球比羽毛密度大
C.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大,与其重力相比不可忽略
D.铁球的速度比羽毛的大
3.在真空中,将羽毛和苹果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并拍下频闪照片,下列频闪照片符合事实的是(  )
     A     B     C     D
4.甲、乙两个小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3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即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二、双项选择题
5.科学研究发现:在月球表面没有空气,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处重力加速度的.若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在空中同一高度处同时由静止释放羽毛和铅球,忽略地球和其他星球对它们的影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羽毛将加速上升,铅球都将加速下降
B.羽毛和铅球都将下落,且同时落到月球表面
C.羽毛和铅球都将下落,但铅球先落到月球表面
D.羽毛和铅球都将下落,且落到月球表面的速度相同
6.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在只有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仅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D.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由静止的下落运动就可以近似看做是自由落体运动
7.质量不相等的甲、乙两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甲、乙的加速度相同
8.在探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中,由获得的打点纸带可以(  )
A.用刻度尺量出物体的各时刻的速度
B.用刻度尺量出各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C.用刻度尺量出物体的加速度
D.由纸带可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
9.在牛顿管实验中,将一根玻璃管竖直放置,管内下端放一枚小钱币(金属片)和一片羽毛.管内充有空气时倒转玻璃管,让小钱币和羽毛同时下落.当小钱币落到管底时,羽毛还慢悠悠地在中间飘着呢!抽掉管内的空气,再倒转玻璃管,可看到它们同时落到管底,这个实验说明了(  )
A.真空中的羽毛比有空气管中的羽毛的重力大
B.羽毛下落慢的原因是羽毛受到空气阻力,而钱币不受空气阻力
C.羽毛下落慢的原因是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和羽毛的重力相比较大,影响了羽毛的下落
D.所有物体如果不受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在同一地方由静止释放,下落的快慢均一样
三、非选择题
10.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物体的重力越大,物体下落得越快.伽利略的观点是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__________的说法对.事实上,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空气阻力有关,若没有空气阻力,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__________.
11.1591年,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质量的铅球(一个是另一个重量的10倍)登上了高为54.5米的比萨斜塔的顶部,如图K2-1-1所示,自由释放这两个小球,结果两个球在同一瞬间砸向地面,伽利略这个实验意在说明:轻、重物体下落的________(填“速度”或“加速度”)一样.
图K2-1-1
12.有的同学说伽利略当年做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有问题,因为物体在空气中下落时都要受到空气阻力.实际做实验时,也都是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二节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自由落体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物体下落时的加速度都是10 m/s2
B.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
C.不同地区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定相同
D.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2.水滴由屋顶自由下落,经过最后2 m所用的时间是0.15 s,则屋顶高度约为(  )
A.10 m B.12 m C.14 m D.15 m
3.从高处释放一小球甲,经过0.5 s从同一地点再释放小球乙,在两小球落地前,则(  )
A.它们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B.它们间的距离不断减小
C.它们间的速度之差不断增大
D.它们间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4.(2013年池州期末)一块石头从楼房阳台边缘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把它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分为相等的三段,如果它在第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是1.2 m,那么它在第三段时间内的位移是(  )
A.1.2 m B.3.6 m
C.6.0 m  D.10.8 m
二、双项选择题
5.下面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小钢球,因受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小钢球,所受空气阻力对其运动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6.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物体甲从H高处、乙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它们均未着地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下落过程中,物体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B.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大
C.下落1 s后,它们的速度相等
D.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等
7.物体从离地面45 m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取g=10 m/s2),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3 s后落地
B.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30 m/s
C.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为15 m
D.物体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20 m/s
8.一竖直的墙壁上AE被分成四段相等的部分,一物体由A点从静止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如图K2-2-1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图K2-2-1
A.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vB∶vC∶vD∶vE=1∶∶∶2
B.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vB-vA=vC-vB=vD-vC=vE-vD
C.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vB
D.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vC
9.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竖直向下,v0=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4∶9
C.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
D.从开始运动起下落4.9 m、9.8 m、14.7 m,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2∶3
三、非选择题
10.用滴水法可以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值,方法是:在自来水龙头下面固定一块挡板A,使水一滴一滴连续地滴落到挡板上,如图K2-2-2所示,仔细调节水龙头,使得耳朵刚好听到前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挡板的高度h,再用秒表计时,计时方法是:
当听到某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开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时,按下秒表按钮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t.
图K2-2-2
 
图K2-2-3
(1)写出用上述所测量数据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减小误差,改变h的数值,测出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表中t′是水滴从水龙头口到A板所用的时间,即水滴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请在图K2-2-3中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适当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g=__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次数
高度h/cm
空中运动时间t′/s
1
20.10
0.20
2
25.20
0.23
3
32.43
0.26
4
38.45
0.28
5
44.00
0.30
6
50.12
0.32
11.(2013年惠州东江中学期中)一雨滴从距地面高H=45 m的屋檐边由静止落下(忽略空气的阻力,取g=10 m/s2),求:
(1)雨滴下落的时间及落地时的速度大小.
(2)雨滴下落过程最后一秒通过的路程.
12.水龙头开口竖直向下,直径为1 cm,安装在离接水盆75 cm高处,现打开水龙头,水沿竖直方向流下,仔细观察会发现连续的水流柱的直径在流下的过程中是不断减小的,现测得水在水龙头出口处的速度大小为1 m/s,求水流柱落到接水盆中时的直径.(取g=10 m/s2).
第三节 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式为s=4t+2t2,s与t的单位分别是米与秒,则质点的初速度与加速度分别是(  )
A.4 m/s与2 m/s2 B.0与4 m/s2
C.4 m/s与4 m/s2 D.4 m/s与0
2.几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位移一定最大的是(  )
A.加速度最大的物体
B.初速度最大的物体
C.末速度最大的物体
D.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3.图中表示物体不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
 
 
4.(2014年云南师大附中月考)—质点从某时刻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2.5 s速度减小到零,则该质点开始减速后的第1 s内和第2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
A.2∶1 B.7∶5
C.3∶1 D.5∶3
二、双项选择题
5.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  )
A.速度的增量总是与时间成正比
B.位移总是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位移总是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D.加速度、速度、位移方向不一定相同
6.如图K2-3-1所示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v-t图象,则由图象可知(  )
A.它们的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反
B.它们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均相反
C.在t1时刻它们相遇
D.在0~t2时间内它们的位移相同

图K2-3-1   图K2-3-2
7.一台先进的升降机被安装在某建筑工地上,升降机的运动情况由电脑控制,一次竖直向上运送重物时,电脑屏幕上显示出重物运动的v-t图象如图K2-3-2所示,则由图象可知(  )
A.重物一直向上运动
B.重物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重物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重物的位移先增大后减小
8.将一小球以v=10 m/s竖直上抛,设不考虑空气阻力,取g=10 m/s2,则(  )
A.小球到达最高点的时间为0.5 s
B.小球到达的最大高度为H=5 m
C.小球经过2.0 s回到手中
D. 小球在最高点加速度为零
9.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它在中间位置s处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t时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关系为(  )
A.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v2
B.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
C.当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时,v1<v2
D.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
三、非选择题
10.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拍摄此下滑过程得到的同步闪光(即第一次闪光时物块恰好开始下滑)照片如图K2-3-3所示.已知闪光频率为每秒10次,根据照片测得物块相邻两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B=2.40 cm,BC=7.30 cm,CD=12.20 cm,DE=17.10 cm.由此可知,物块经过D点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滑块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图K2-3-3
11.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加速度为2 m/s2.试求该质点:
(1)第5 s末的速度大小.
(2)前5 s内的位移大小.
12.(2014年琼海嘉积中学测试)一名质量为60 kg训练有素的武警战士(视为质点)在楼顶通过一条长绳由静止开始下滑,到地面最短时间t=2.4 s.已知该武警战士落地的速度不能大于v=6 m/s,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可以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大小为a=5 m/s2 ,长绳的下端恰好着地,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1)武警战士下滑时的最大速度.
(2)武警战士下滑时离地面的高度h.
第四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大,位移随时间增加而减小
B.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减小,位移随时间增加而增大
C.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加而减小
D.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加而增大
2.(2012年湛江模拟)如图K2-4-1为两个物体A和B在同一直线上沿一方向同时做匀加速运动的v-t图象.已知在第3 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两个物体出发点的关系是(  )
图K2-4-1
A.从同一地点出发 B.A在B前3 m处
C.B在A前3 m处 D.B在A前5 m处
3.汽车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为5 m/s2,那么开始刹车后 2 s与开始刹车后6 s汽车的位移之比为(  )
A.1∶1 B.3∶1
C.3∶4 D.4∶3
4.火车从甲站出发,沿平直铁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乙站恰好停止,在先后两个运动过程中(  )
A.火车的位移一定相等
B.火车的加速度一定相等
C.火车的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D.所用的时间一定相等
二、双项选择题
5.下列关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虽然加速度很小,物体的速度还是增大的
B.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虽然加速度很大,物体的速度还是减小的
C.因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其加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D.由a=可知:a的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a的大小与Δv成正比
6.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时由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K2-4-2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K2-4-2
A.开始阶段B跑在A的前面,20 s后B落在A后面
B.20 s末B追上A,且A、B速度相等
C.40 s末A追上B
D.在A追B之间的20 s末,两物体相距最远
7.在足够长的平直公路上,一辆汽车以加速度a启动时,有一辆匀速行驶的自行车以速度v0从旁边驶过,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追不上自行车,因为汽车启动时速度小
B.汽车与自行车之间的距离开始是不断增加,后来两者的距离又逐渐减小,直到相遇
C.以汽车为参考系,自行车是静止的
D.汽车追上自行车的时间是
8.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
A.在t s内的位移决定于平均速度
B.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位移的增量是相同的
C.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位移之比等于1∶3∶5
D.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之差是一个常量
9.一辆汽车以12 m/s的速度行驶,遇到情况紧急刹车,司机采取制动措施,使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制动后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6 m/s2,则(  )
A.经3 s,汽车的速度为6 m/s
B.经3 s,汽车的速度为0
C.经3 s,汽车的位移为9 m
D.经3 s,汽车的位移为12 m
三、非选择题
10.以10 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驾驶员发现正前方60 m处有一辆以4 m/s的速度与汽车同方向匀速行驶的自行车,驾驶员以-0.25 m/s2的加速度开始刹车,经40 s停下,停下前是否发生车祸?
11.如图K2-4-3所示,公路上一辆汽车以v1=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行至A点时,一人为搭车,从距公路30 m的C处开始以v2=3 m/s的速度正对公路匀速跑去,司机见状途中刹车,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结果人和车同时停止在B点处,已知AB=80 m,问汽车在距A多远处开始刹车,刹车后汽车的加速度有多大?
图K2-4-3
12.摩托车先由静止开始以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后以最大行驶速度25 m/s匀速运动,追赶前方以15 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的卡车.已知摩托车开始运动时与卡车的距离为1000 m,则:
(1)追上卡车前二者相隔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摩托车经过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卡车?
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第一节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1.C
2.C 解析: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空气阻力有关.如果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远小所受的重力,则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否则不可忽略,所以C正确.
3.C 解析:在真空中,羽毛和苹果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两者做同步的自由落体运动,且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大.
4.C
5.BD 解析:羽毛和铅球在月球表面时都只受到重力作用,故它们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将同时落地,所以选项A、C错误,选项B、D正确.
6.CD
8.BD 解析:用刻度尺可直接从纸带上量出各时间内的位移大小,而速度和加速度只有先测出位移和时间的大小,然后通过公式才能算出,选项A、C错误,B正确;从纸带上相邻间隔时间相同而位移越来越大可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所以选项D正确.
9.CD 解析:羽毛前后受到的重力不变,所以选项A错误;有空气时,小钱币受到的空气阻力远小于钱币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下落快,而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与其阻力相比不可忽略,所以下落慢,故选项B错误,C正确;物体如果不受空气阻力从静止下落时,是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选项D正确.
10.伽利略 一样快 解析:事实上,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空气阻力有关,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11.速度
12.解:物体下落时同时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和空气的阻碍作用,如果没有空气的阻碍作用而只有地球的吸引作用,或者空气的阻碍作用远比地球的吸引作用小时,则无论什么物体,下落快慢都一样.伽利略当年做的实验是两个密度相同的铁球在空气中下落,空气对铁球的阻碍作用相对于地球对它们的吸引作用是很小的,不足以使它们的落地时间有差别,所以人们观察到的是两球同时落地.当我们做实验时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实际是这时空气的阻碍作用不能忽略.在空气的阻碍作用相同的情况下,物体越轻受空气的影响就越大,下落就越慢,物体越重受空气的影响就越小,下落得越快.
第二节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B
2.A 解析:设屋顶高h m,水滴下落时间为t s,则由自由落体规律及已知条件有:
h=gt2,h-2=g(t-0.15)2
解得:h=10 m,t=1.4 s.
3.D 解析:两球下落距离之差为:Δs=gt2-g(t-0.5)2=g,可见两球下落距离之差随时间越来越大,故A、B均错.又因为速度之差为:Δv=gt-g(t-0.5)=0.5g.可见C错,D对.
4.C 解析:据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静止开始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为1∶3∶5得,它在第三段时间内的位移为s3=5×s1=5×1.2 m=6 m.故选C.
5.BD 
6.CD 解析:根据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且自由落体运动的瞬时速度vt=gt可知甲、乙物体的瞬时速度在落地前时刻相等.根据v-v=2as以及初速度为零可知落地前下落距离s相同的瞬时速度相同.
7.AB 解析:由s=gt2可得t==s=3 s,故A对.落地速度vt=gt=30 m/s,B对.前2 s内的位移s1=gt=20 m,故最后1 s内的位移s2=s-s1=25 m,C错.全过程的平均速度==m/s=15 m/s,D错.
8.AC 解析:由t=物体到达B、C、D、E的时间之比为tB∶tC∶tD∶tE=1∶∶∶2,根据v=gt,得vB∶vC∶vD∶vE=1∶∶∶2,这样可看出A正确、B错误;显然vB=,而=,所以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vB,C正确、D错误.
9.AC 解析:由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知A对;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sⅠ∶s Ⅱ∶sⅢ …=1∶3∶5 …,B错;由vt=at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v1∶v2∶v3…=1∶2∶3…,C对; 由s=gt2,从开始运动起下落4.9 m、9.8 m、14.7 m,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
10.(1)g= (2)9.6 m/s2 如图D16所示.
解析:(1)滴水的周期就是水滴下落的时间,所以t′=,由h=gt′2得g=.
(2)描点如图D16所示,求出斜率k=tan α==g可求得g.解得g=9.6 m/s2.
图D16
11.解:(1)雨滴做自由落体运动有h=gt2
得雨滴下落的时间t==3 s
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gt=30 m/s.
(2)雨滴最后一秒运动前的运动时间t1=t-1
雨滴最后一秒运动路程
s=h-gt=45 m-×10×22 m=25 m.
12.解:水流下落达到稳定时,在任一段时间内,流过任一柱截面的水的体积是一定的,即各处流量相等.由于水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不断变大,所以横截面积不断变小.如图D17所示.
图D17
匀加速得v-v=2gh
流量相等π2v0t=π2vtt,可得d=D
代入数值可得d=0.5 cm.
第三节 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
1.C 解析:根据公式s=v0t+at2,可对应得到v0=4 m/s,a=2 m/s2,即a=4 m/s2.
2.D 解析:由公式s=v0t+at2=t=t,可以判断,D正确.
3.A 解析:A图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4.A 解析:把时间分为5段,从最后一段开始,每段位移比为1︰3︰5︰7︰9,则 s1︰s2=(7+9)︰(5+3)=2︰1,故A正确.
5.AD 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由Δv=aΔt和s=v0t+at2可以得到A正确、C错误,加速度、速度、位移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6.AD 解析: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图象都在t轴上方,表明速度方向都是正方向,运动方向相同,甲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乙做匀减速运动.在t1时刻它们速度相等,在0~t2时间内它们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相等,即位移相等.
7.AC 解析:根据图象,t时间内速度的图象均在时间轴上方,表明速度都是正方向的,故重物一直向上运动,位移一直增大,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
8.BC 解析: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公式,有t== s=1 s,故A错误;竖直上抛运动的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有H=t=×1 m=5 m,故B正确;竖直上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上升和下降具有对称性,上升时间为1 s,故下降的时间也是1 s,即球经过2.0 s回到中,故C正确;小球在最高点只受重力,加速度为g,故D错误.
9.AB 解析: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有=,即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即A、B正确.
10.1.47 4.90 m/s2 解析:据题意每秒闪光10次,所以时间间隔T=0.1 s,根据中间时刻的速度公式得vD==×10-2 m/s=1.47 m/s.
根据Δs=aT2得-=a(2T)2,所以
a==4.90 m/s2.
11.解:(1)质点第5 s末的速度大小
v=v0+at=10 m/s+2×5 m/s=20 m/s.
(2)前5 s内的位移大小
s=v0t+at2=10×5 m+×2×52 m=75 m.
12.解:只有当武警战士先加速接着减速下滑时间最短,设武警战士下滑时的最大速度为vm,加速下滑时间为t1,减速下滑的时间为t2,则有
vm=gt1
v=vm-at2
t1+t2=t
解得vm=12 m/s.
(2)设加速下滑的距离为h1,减速下滑的距离为h2则有
h1== m=7.2 m
h2== m=10.8 m
解得h1+h2=18 m.
第四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
1.B 解析:匀减速直线运动既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速度会减小,位移在增加.
2.C 解析:两物体在途中相遇,但v-t图象的面积表示的位移并不相同,说明两物体出发点不同,两物体位移差Δs= m=3 m,即B在A前3 m处,C正确.
3.C 解析: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t=v0-at,汽车4 s后速度为零,所以6 s的位移实际上是4 s的位移.
4.C 解析:因为加速运动与减速运动的时间不知道,故A选项错,B、D也是错的,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既是匀减速的初速度,由=知它们的平均速度相等.
5.AB 解析:匀加速运动中,无论加速度多么小,速度都在增加,故A正确,匀减速运动中,无论加速度多么大,物体的速度都在减小,故B正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是不变的,故C错误;加速度反映的是速度的变化快慢而不是速度变化的大小,故D错误.
6.CD 解析:图线所围的面积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从图中可知40 s时,两物体相遇,之前B一直在A前面,故选项C正确,当A、B速度相同时相距最远,选项D正确.
7.BD 解析:开始自行车的速度大于汽车的速度,后来汽车的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由s自=s汽,即v0t=at2,所以 t=,故选B、D.
8.AD 解析:任何形式的运动,=,故A正确;匀加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为一常量,故B错误,D正确;只有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才满足选项C.
9.BD 解析:汽车经过时间t== s=2 s后停止运动,故经3 s后汽车的速度为0.汽车经3 s的位移等于前2 s的位移大小,所以s==m=12 m,B和D正确.
10.解:在汽车速度减小到4 m/s之前,它们的距离不断减小,汽车速度减小到4 m/s之后,它们的距离不断增加,所以当汽车速度为4 m/s时,两车间的距离最小,此时看两车是否相撞.
汽车速度减小到4 m/s所需的时间t= s=24 s
在这段时间里,汽车、自行车行驶的距离分别为
汽车:x1=v0t+=168 m
自行车:x2=vt=96 m
由此可知:x1-x2=72 m>60 m
所以会发生车祸.
11.解:人跑到B处所用时间为t2== s=10 s
设汽车由A→B的过程中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1,则有v1t1+(t2-t1)=AB
解得t1== s=6 s
故刹车时汽车距A点x1=v1t1=10×6 m=60 m
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
a== m/s2=2.5 m/s2.
12.解:(1)由题意得摩托车匀加速运动最长时间
t1==16 s
位移s1==200 m所以摩托车在达到最大速度之前没有追上卡车.则追上卡车前二者速度相等时间距最大,设从开始经过t2时间速度相等,最大间距为sm ,于是有
at2=v卡,所以t2==9.6 s
最大间距sm=s0+v卡t2-at=1072 m.
(2)设从开始经过t时间摩托车追上卡车,则有
+vm(t-t1)=s0+v卡t
解得t=120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