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诗词曲鉴赏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古诗词赏析(共9小题)
1.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 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
(2)诗中写出织女因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 。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 和 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4)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去”在这里的意思是“距离”,它形象地写出了两位主人公隔河相望的情景。
B.“清且浅”说明“河汉”并不深广,体现了诗人对两位主人公不能相遇充满了疑问。
C.“复”在这里的意思是“又”,它写出了诗人对两位主人公不得相见的慨叹。
(5)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加点的叠词运用的妙处。
2.古诗阅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
(1)请把这首词补充完整。
(2)这首诗描写的是 (时间或者季节)的幽美景色,从诗中的 可以看出来。
(3)西江月是这首词的 ,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 。
(4)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描绘了一幅乡村仲秋月夜图,充满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乡村月夜的温馨。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乡村。
3.诗歌赏析,并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
,只缘身在此山中。
(1)把这首诗补写完整。
(2)解释词语。
题: 缘: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 不同的角度,处在 、 、 、
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4)从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正确的一项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4.课内阅读。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 ,在原文横线上填出所缺的诗句。
(2)解释下列词语。
恃: 喑: 生气:
(3)下列对前两句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句写得大气磅礴、慷慨激昂。
B.企盼中透露着悲哀和无奈
C.为后两句提出建议奠定基础
D.语言精练,“万马齐喑”成了成语
(4)全诗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
5.品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 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6.课内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此诗的作者是 ,这是一首 (A.送别诗 B.田园诗 C.咏物诗)。
(2)此诗使用 的写法,借石灰自喻,“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作者具有 的高尚情操。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所体现的石灰形象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 、 ,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文天祥的诗句“ ? ”。
7.古诗文阅读。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①岁晚②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③。
【注释】①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②岁晚:写这首诗时的立春是在年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岁晚。③参差:不齐的样子。
(1)这首诗写的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 时的情景。
(2)诗中写实的诗句是
A.律回岁晚冰霜少
B.春到人间草木知
C.便觉眼前生意满
D.东风吹水绿参差
(3)下面对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紧紧把握住立春这一节气,真实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
B.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在作品中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的这一变化过程。
C.“便觉”写出了诗人因春回大地而无比喜悦的心情。
D.此诗流露出了感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愁。
8.阅读诗词,完成后面各小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爱国诗人 。
(2)把诗的后两句补充完整。
(3)我们以前也学过他的另一首爱国诗,是他写给儿子的遗嘱《示儿》。诗中他告诉儿子,将来他死后,儿子来为他祭祀扫墓时,一定要把祖国统一的好消息告诉他,这两句诗是 , 。
9.默写古诗,并填空。
马诗
【唐】李贺
这首诗体现出来的季节是 。“月似钩”中“钩”指诗人从弯月想到 ,你能体会到诗人 。
小升初诗词曲鉴赏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词赏析(共9小题)
1.【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课外知识的积累。结合诗歌内容及对神话故事的积累可知,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夫妻分离。
(2)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写了织女因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3)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与辨析。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4)考查了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结合诗歌内容可知,A、C正确。B.有误,“清且浅”说明“河汉”并不深广,体现了诗人对两位主人公不能相遇充满了同情。
(5)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故答案为:
(1)牛郎织女 夫妻分离;
(2)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3)动作 神态;
(4)B;
(5)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2.【解答】(1)考查了诗词默写及划分朗读节奏。诗词默写结合对诗词的诵读完成。
(2)考查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结合诗词内容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天的幽美景色,从诗中的“鸣蝉”可以看出来。
(3)考查了文学常识。结合课内学习可知,“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4)考查了学生的赏析能力。结合诗词内容可知,B、C、D正确。A.有误,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故答案为:
(1)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2)夏天 鸣蝉;
(3)词牌名 词题;
(4)A。
3.【解答】(1)考查了诗歌默写。结合对诗歌的诵读完成即可。
(2)考查了诗歌翻译。“题西林壁”指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题”的意思是题写。“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缘”的意思是因为。
(3)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前两句写了诗人从横、侧不同的角度,处在远、近、高、低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4)考查了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人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位置还是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因此总结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也蕴含着哲理,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给我们的启发是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分析。故选C。
故答案为:
(1)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2)题写。因为。
(3)横 侧 远 近 高 低;
(4)C。
4.【解答】考查了诗歌的默写。结合课内的学习完成。
(1)考查了文学常识。结合课内的学习完成。
(2)考查了诗歌中字词意思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答案。
(3)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B、C、D正确。A选项有误,诗歌透露着悲哀和无奈。
(4)考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希望统治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1)清 龚自珍;
(2)依靠。 沉默。 活力,生命力。
(3)A;
(4)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希望统治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5.【解答】(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描写的画面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2)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竹石》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作者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故答案为:
(1)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2)《竹石》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作者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6.【解答】(1)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此诗的作者是于谦,这是一首咏物诗。
(2)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考查学生的课外古诗积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所体现的石灰形象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故答案为:
(1)于谦 C;
(2)托物言志 不怕牺牲、为国尽忠;
(3)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7.【解答】(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由题目可知,这首诗写的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时的情景。
(2)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阅读诗句“律回岁晚冰霜少”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年终时候春回大地,冰霜渐渐减少。故这句诗是诗中写实的诗句。
(3)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这是一首节令诗。此诗形象地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作者对欣欣向荣之景的渴望。对D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1)立春;
(2)A;
(3)D。
8.【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
(2)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学生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填空即可。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考查学生的课外古诗积累。我们以前也学过他的另一首爱国诗,是他写给儿子的遗嘱《示儿》。诗中他告诉儿子,将来他死后,儿子来为他祭祀扫墓时,一定要把祖国统一的好消息告诉他,这两句诗是:王师北定中原日,不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故答案为:
(1)宋 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3)王师北定中原日 不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9.【解答】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结合对诗歌内容的掌握默写即可。即: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从“大漠沙如雪”这句诗可以看出这首诗体现出来的季节是冬季。“月似钩”中“钩”指诗人从弯月想到弯刀,从中体会到诗人渴望得到重用、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故答案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冬季 弯刀 渴望得到重用、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