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文言文阅读(共10小题)
1.小古文阅读。
读书三要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盖]句首的发语词。[士人]读书人。[恒]恒心。[足]满足。[断]断然,一定。
(1)给下面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
A.下游
B.指卑微的低位
C.卑鄙龌龊
②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
A.知识
B.记住
C.见识
(2)作者为了说明“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举了两个典故,分别是 、 。
(3)清代曾国藩说读书“志”“识”“恒”三者缺一不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字?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摘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本文作者是宋代的 (人名),他是 派(词派)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好书画:
②今乃掉尾而斗:
③谬矣:
④处士笑而然之:
(3)“有一牧童见之,附掌大笑。”这句对牧童运用了 描写,把牧童 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4)“处士笑而然之”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他的笑中读到了什么?
(5)从作者讲的这个故事中,你读出了什么道理?
3.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望梅止渴
魏武①行役②,失汲道③,三军④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⑤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⑥闻之,口皆出水⑦,乘此得及前源⑧。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行役:带有任务而跋涉路途,这里指代部队行军。③汲道:取水的途径。④三军:全军。⑤饶:多,丰富。⑥士卒:士兵,古代的卒代表现代的兵。⑦出水:流出涎水,流出唾液。⑧乘此得及前源:军队凭借这个机会到达前方找到了水源。
(1)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失汲道 A.耽误,错过 B.消失 C.丢失 D.迷失,找不到
②三军皆渴 A.都 B.一起 C.在一起 D.相同
③乃令曰 A.才 B.于是 C.就是 D.竟然
(2)“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哪个历史时期?
。
(3)你觉得曹操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
(4)与“望梅止渴”意思不相近的成语是 。
A.画饼充饥
B.纸上谈兵
C.杯弓蛇影
D.指雁为羹
4.文言文阅读
人生小幼,精神①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②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③坎壈国,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专利:专一而敏锐。②固:所以。③坎壈(1ǎn):因顿,不得志,不顺利。
(1)联系文本,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1)至于今日:
2)所诵经书:
(2)七岁时所学与二十岁后所学有什么不同?请在文中用“______”画出相应的句子。
(3)下面对“人生小幼,精神专利。”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一出生,就有敏锐的精神专注力。
B.人一出生,专注力就很专一而敏锐。
C.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
D.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是有专利的。
(4)下面诗句与文段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的是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文言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①幼时即嗜②学。家贫,无从致③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④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⑤。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⑥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余:我,指宋濂,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②嗜:喜爱。③致:买。④手自:亲自。⑤怠:怠慢,放松。⑥以是:因此。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计日以还:
走送之:
(2)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求学路上,宋濂遇到的困难是 ,他的解决办法是 。大家愿意把书借给宋濂是因为 。
6.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欲伐①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者,欲谏不敢,则怀操⑤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⑥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⑦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⑧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⑨也!黄雀延颈⑩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 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战!”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 正谏》,有改动)
注释:①伐:攻打,讨伐。当时吴王一心想攻打楚国,却从未想过提防越国。②谏:劝谏,规劝。③舍人:侍从。④少孺子:人名,生平不详。⑤操:拿着。⑥如是:像这样。⑦高居悲鸣:在高高的地方发出悲哀的叫声。⑧委身曲附:弓着身子趴在树枝上。⑨傍:旁边。⑩延颈:伸长脖子。 顾:考虑。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欲谏不敢
②乃罢其兵
(2)下列对加点词“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园中有树,其上有蝉(指园中的树)
B.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指树上的蝉)
C.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指黄雀旁的螳螂)
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指蝉、螳螂、黄雀三者)
(3)请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入木三分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③儿之幼令④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jī)月⑤,书便大进。
卫夫人⑥见,语太常王策⑦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使有老成之智。”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⑧,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选自张怀瓘《书断列传 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的父亲。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蔽:埋没,耽误。④幼令:年幼时的美好才华。⑤不盈期月:不满一个月。⑥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⑦太常王策:担任太常官的王策。⑧祝版:亦作“祝板”,祭祀时粘贴祝文的木板。
(1)用下面括号中的方法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填写序号)
七岁善书——(联系之前所学:“通国之善弈者也”)
恐不能秘之——(联系上下文)
书便大进——(组词法)
A.善:善良。恐:惊恐。进:进展。
B.善:擅长。恐:惊恐。进:进步。
C.善:擅长。恐:担心。进:进步。
D.善:和善。恐:担心。进:前进。
(2)加点字“之”在下面两句话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窃而读之
②工人削之
A.①指枕头。②指祝版。
B.①指《笔说》。②指祝版。
C.①指《笔说》。②指毛笔。
D.①指枕头。②指祝文。
(3)结合短文,说说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条)
8.小文言文阅读。
拔树凿井
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②水于河。一佐领③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④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注释】①伊犁:今新疆境内。②汲:打水。③佐领:清朝官名。④苟:如果。
(1)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皆: 故: 乃: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伊犁城位于戈壁之上,根本没有水。
B.佐领很聪明,带领人们在沙漠中打出了水。
C.伊犁城中由于无水而寸草不生。
D.伊犁城中的人,起初只知道从河里取水。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佐领是怎么考虑的?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9.阅读,完成练习。
精卫填海《山海经 北山经》
炎帝之少 女,名曰 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①给文中加点的汉字标注正确的音节。
②解释下列汉字在文中的意思。
溺: 故: 堙:
③文中的精卫是谁?为什么人们世代敬仰她?
④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
10.
鼠画逼真
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③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④,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⑤举轴,则踉跄⑥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①东安:县名。②邑令:县令。③旦:早晨。④物色:察看;观察。⑤逮:等到。⑥踉跄:跳起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东安一士人善画
②漫悬于壁
③轴必坠地
④则踉跄逐之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②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3)这是一幅“鼠画”,为什么写猫的动作?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10小题)
1.【解答】(1)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故选A。
②句意为: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故选C。
(2)考查了选段的作者和选文运用的典故,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即可概括作答。
(3)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把握“有志”“有识”“有恒”三者之家的关系。文章讲述的是读书的用处,“有识”是读书的目的和益处,“有志”“有恒”是为了“有识”是做到“有识”的条件和基础。所以三者中”有识“最为重要。
故答案为:
(1)①A ②C;
(2)河伯观海 井蛙窥天;
(3)有识“有识”是读书的目的和益处,“有志”“有恒”是为了“有识”,是做到“有识”的条件和基础。
2.【解答】(1)考查作家作品。结合平时的积累即可解答。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爱好书画。好:爱好。
②句意为: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争斗。乃:于是。
③句意为:错了。谬:错误。
④句意为: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然:对。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一牧童见之,附掌大笑。”这句对牧童运用了动作描写,把牧童天真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处士笑而然之”的原因是杜处士认为牧童说得对,从中可以看出杜处士是一个虚怀若谷、实事求是、能听得进别人意见、有艺术修养和品德修养的人。
(5)本题考查文本主旨的理解。根据文章讲述的内容及主旨句的理解,即可概括出答案。选文以牧童指出读书人所珍藏画作中的错误之处,表现了做事情应尊重事实,不可想当然,脱离实际。
故答案为:
(1)苏轼 豪放;
(2)①爱好 ②于是 ③错误 ④对;
(3)动作 天真可爱;
(4)杜处士认为牧童说得对。从中可以看出杜处士是一个虚怀若谷、实事求是、能听得进别人意见、有艺术修养和品德修养的人;
(5)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3.【解答】(1)考查实词的解释。①句意: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失:找不到。故选D。
②句意:士兵们都很口渴。皆:都。故选A。
③句意: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乃:于是。故选B。
(2)考查作家作品。“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围绕着这“曹操很机智,善于抓住士兵的心理”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对成语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指雁为羹”和“画饼充饥”“纸上谈兵”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故选C。
故答案为:
(1)①D ②A ③B。
(2)三国;
(3)好。这个办法可以振奋士兵们精神,加快行军速度;
(4)C。
4.【解答】1.考查实词的理解。
(1)句意:到了现在。至:到。
(2)句意:所诵读的经书。诵:吟诵。
2.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读文段内容可知,①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②二十岁以后: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3.考查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人生小幼,精神专利”的意思是: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故选C。
4.考查了对选文主旨的理解。从“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年少勿失良机,年老不可放弃。由此可知,A、B、D表达的意思和选文所讲的意思相同。C.不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反复地精读、细读,读透后在写作文时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故选B。
故答案为:
1.(1)到 (2)吟诵;
2.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3.C;
4.C。
5.【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字句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完成。
(2)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对翻译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注意词达句顺。重点词有弗:不;怠:懈怠。
(3)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要掌握文章大意,并从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认真阅读语段,结合上下文填空。
故答案为:
(1)计算 跑;
(2)天气非常的寒冷,砚台的墨水都已经结冰了,我的手指不能够弯曲和伸直(手指已经冻僵了),但是我不敢懈怠(放松)。
(3)家里穷,没有钱买书看 借书,并且把书抄下来 宋濂守信。
6.【解答】(1)考查实词的理解。①句意为:想要劝谏吴王却不敢。谏:劝谏。②句意为:于是吴王便停止了出兵。乃:于是。
(2)考查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A、B、D正确;
C.有误,指螳螂旁的黄雀。故选:C。
(3)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点词:此:这。皆:都。欲:想。患:隐患。句意为: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
故答案为:
(1)①劝谏 ②于是;
(2)C;
(3)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
7.【解答】(1)考查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的能力。“七岁善书”意思是七岁就擅长书法。“善”擅长的意思;“恐不能秘之”意思是恐怕不能领悟。“恐”恐怕,担心的意思;“书便大进”意思是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进”进步的意思。故选C。
(2)考查对本文中“之”字用法的掌握情况。①“窃而读之”意思是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笔说》一书阅读。“之”指《笔说》;②“工人削之”意思是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之”指王羲之写字的祝版。故选B。
(3)考查了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读,并且很快就掌握了书法的要领。他的父亲也能根据孩子的喜好和性格特点,及时鼓励和支持孩子,发掘自己的潜能。因此,王羲之的成功原因可以归纳为:他天资聪颖、喜好书法、自己认真努力,同时长辈教导有方。
故答案为:
(1)C;
(2)B;
(3)他天资聪颖、喜好书法、自己认真努力,同时长辈教导有方。
8.【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皆汲水于河:都是从河中汲取水。皆:全,都。故草木不生: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故:因此,所以。乃拔木就根下凿井: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乃:于是。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A.有误。伊犁城不位于戈壁之上,而且有水。B.有误。佐领不是带领人们在沙漠中打出了水,而是在城中。C.有误。不是伊犁城中由于无水而寸草不生,而是戈壁。D.正确。通过文言文第一句可以知道伊犁城中的人,起初只知道从河里取水。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通过“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④其下无水,树安得活?”可知佐领是这样考虑的: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通过“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可知结果是: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
故答案为:
(1)全,都 因此,所以 于是;
(2)D。
(3)佐领是这样考虑的: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结果是: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
9.【解答】(1)本题考查注音。注意平翘舌音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少:[shào]数量小(跟“多”相对)~量。~见多怪。[shào]年纪轻(跟“老”相对)~年。~女。曰:[yuē],说。溺:[nì]淹没,~死。返:[fǎn]回,往~。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溺:溺水,淹没。故:因此。堙:填塞。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根据句子“炎帝之少女”可知文中的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文中的精卫为了不让更多的人,像她一样,在东海失去生命,于是口衔树枝石子等填塞大海,她意志坚定,不屈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伟大精神让人们钦佩。
(4)本题考查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有《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性质,由远古时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
故答案为:
(1)shào yuē nì fǎn;
(2)溺水,淹没 因此 填塞;
(3 )文中的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溺水在东海,变成了一只名叫精卫的神鸟。她不想让更多的人,像她一样,在东海失去生命,于是口衔树枝石子等填塞大海,她远大的志向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坚韧执着的精神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4)《夸父追日》《女娲补天》。
10.【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东安有一个小吏擅长作画。善:擅长,善于。②句意为: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漫:随意。③句意为: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坠:落。④句意为: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之:指代那幅鼠画。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旦:早晨;坠:落;屡:多次。句意为: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于是:到这时候;始:才。句意为: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画得很逼真。
(3)本题考查文本写作手法的理解。从“逮举轴,则踉跄逐之”可知,通过正面描写猫追鼠,写出了画的逼真,从“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可知,从县令的角度,侧面写出了作画的精湛技艺。作者用侧面描写,是为了表现了画作的惟妙惟肖。
故答案为:
(1)①擅长;②随意;③落;④那幅鼠画;
(2)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画得很逼真。
(3)用侧面描写,是为了表现了画作的惟妙惟肖。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