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精选题(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
1. ①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农学院毕业,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开始了他热爱的农业教学和研究。1959年至1961年,是三年国难时期,这时全国闹饥荒。袁隆平也挨了不少饿,靠吃野菜、树皮活命。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他下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通过查找资料,搞试验,向农民请教,袁隆平发现农民最需要高产的水稻种子。可是,到哪里去寻找那样的种子呢?只能向大自然这个神奇宝库求助了。袁隆平不顾风吹日晒,常常只带点儿馒头和水,蹲在稻田里寻找长势特别好的水稻。
②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了一株有230粒稻谷的稻子!他高兴极了,给它取名“鹤立鸡群”。但是“鹅立鸡群”的种子长出的稻株表现并不好,高高矮矮,参差不齐,这是为什么呢?袁隆平反目琢磨,查找各种资料。有一天,他灵感突现,意识到那株“鹅立鸡群”是天然杂交水稻。“天然
杂交水稻属于偶然现象,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想到这里,袁隆平充满了干劲。
③既然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那就一定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只要找到它,就能解决水稻杂交的难题。可是,天然雄性不育株长什么样?当时全世界都没有相关记载,只能靠专业判断和想象。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袁隆平没有退缩。
④1964年6月下旬,袁隆平和妻子在湖南安江农校周边的稻田里开始了寻找之旅。因为在强光下观察效果很好,所以袁隆平总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走进蒸笼一样的稻田,一朵一朵地观察稻花。串串汗珠不断从他的脸上滚落下来,身上的白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变得有些发黄。只见他不时用衣袖胡乱擦一把脸,接着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
⑤一天,两天,三天……十三天过去了,袁隆平毫无进展。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好不容易走到田头的树下,靠在树干上就昏睡过去,醒来之后,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
⑥十六天后,袁隆平在勘察第6400株稻株时,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为了拥有更多的样本,他继续寻找……
⑦1965年夏天,袁隆平在对14000多株水稻进行认真观察后,又找到了5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他把这些稻株视如珍宝。春天来了,他在试验田里亲自耕耘,亲自播种,陪伴苗壮成长的秧苗。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⑧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袁隆平解决了许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今天,杂交水稻的产量仍在不断提高。人们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提取信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故事情节发展的思维导图。
袁隆平 → →
(2)解读信息。阅读第④、⑤段的画线句,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从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可以读出他 ;从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可以读出他 。
(3)创意表达。阅读下面的颁奖辞,结合短文,给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写一则颁奖辞。
【钟南山】50年来投身医疗事业,是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非典型肺炎等传染病防控中作出巨大贡献。
【袁隆平】
2.
①鲜血染红了白色的衣衫,嘴巴被石头堵住,已伤痕累累的向警予步履蹒跚地走向刑场。年仅33岁的她面对死亡毫不惧怕,始终高昂着头望向远方,眼神中没有悲伤只有希望,只因那是红目的方向……1928年3月,一个覆黑的夜晚,国民党反动派把魔掌伸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向警予。向警予被速捕后,国民党反动派如获珍宝。为了从这位中央委员会成员的身上获取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信息,反动派们把向警予关入密室,严刑逼供。无论如何逼问,丝毫不能动摇这位钢铁娘子对共产党的忠贞,这位党的女儿,始终咬紧牙关,一个字都不肯吐露,施暴的恶魔没有获得重要机密,他们仍然不甘心,又拿起长鞭抽向躺在血泊里奄奄一息的向警予。
向警予终于开口了,但由于受到重伤,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施暴的恶魔欣喜若狂,以为向警予在给他们透露重要机密,赶快把耳朵伸近,想听清楚她在说什么。可是令他们无比绝望的是,他们竟然听到这几个字:“中——国——共——产——党——万——岁!”反动派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癫坐在旁边的凳子上,无奈地看着这位钢铁女战士!
第二天,第三天……那些恶魔对向警予进行了一次次更严酷的折磨,遍体鳞伤的向警予,始终对党的机密一字不漏,毫不屈服。向警予下定了氮然赴死的决心,她曾对狱友说:“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到了不能珍惜的时候,只有勇敢地牺牲自己。”
没有从向警予口中获取到任何信息的国民党反动派,决定枪毙这位无比重要的共产党员。同年5月1日,走向刑场的向警予抬头挺胸,威风漂凛,没有丝毫的畏惧,她不停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沿途群众无不为之动容。惊慌的国民党反动军警,用石头堵住她的嘴巴,用皮带绑住她的双颊。
到了刑场后,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女儿,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举起的长枪,没有一丝的怯场和惧怕。她眼睛盯着要喷发子弹的长枪,神情从容、平静。枪声响了,向警予壮烈牺牲,年仅33岁!
资料一:向警予,原名向俊贷,1895年出生于湖南寂浦县。她从小就以花木兰式的人物为榜样,当时年仅八岁的她面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女七岁不同席”的封建观念,不愿低头顺从,敢于违抗,成为寂浦当地第一个女学生。后来她为了表示对封建势力的高度警惕和反抗,改名为向警予。
资料二:在与敌人斗争的同时,向警予也常常想起自己的孩子,总把两个孩子的照片拿出来,或贴在脸上,或放在唇边亲吻,她对着照片哺哺自语:“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听见了吗?”
向警予曾给女儿留下诗句:
希望你像小鸟一样,
在自由的天空飞翔,
……
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
(1)请你仔细阅读短文,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开头的横线上。
(2)短文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例如画横线句①,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出向警予 。我能在文中再找出一处运用描写方法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我所画的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表现出 。
(3)短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认为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好处?
(4)读了向警予的故事,我想用“ ”来赞美她的品格与志向。(填诗句或名言)
(5)借助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革命英雄,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请你阅读资料一、资料二,然后任选其一,说说通过这则资料你对向警予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6)千千万万个像向警予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他们的英雄气节和高尚情操,绘就了中国百余年风云画卷。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段历史,某小组在制作“奋斗的历程”红色诗集时,通过查找资料搜集到了如下诗歌(内容为节选):
《囚歌》 叶挺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狱中诗》 恽代英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就义诗》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这些诗歌都可以归类为“ ”的主题作品。
A.歌颂新中国
B.讴歌改革开放新时代
C.赞扬革命英雄
3.阅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复”的音序为 ,部首为 。“复”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重复;②恢复;③再,又;④答复。“复”在“一去不复返”中应选第 种解释。
(2)用“ ”画出片段中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这句话把 比作 。
(3)对“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A.向聪明的人询问我们的时间去哪儿了。
B.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过去日子的留恋。
(4)“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是因为 。
(5)请写出一句劝人珍惜时间的诗句或名言: 。
4.阅读理解。
谢谢你,老师
①人生有许多事要学:人生有许多事要做,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
②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做的事是做人,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
③人生有许多东西今人步重,而当你双鬓堆雪,归于宁静,你才会知道,这步重之中的珍重,乃是真诚,在这世上,唯有老师,教你真诚。
④老师的职业,容不得虚假;老师的职业,排斥奸佞,诲人之心常在,哗众之意皆无。一切伪善、丑恶、买空卖空、损人肥己的言行,与老师的道德相悖,为老师的称号所不容。
⑤也许,你的一生,跨越过许多坎坷,踏上过无数道台阶,终于步入辉煌,攀上了顶峰,请你面对清风明月,初心自省,你可记得,每一道沟坎,每一步阶梯,有几位老师搀扶你前行,用肩膀托你到高处去领略人生的风景。
⑥在每一个成功者的道路上,谁也数不清有多少老师的身躯,微了锁路的石子,让你踏着他们去开辟前程,小心地抬起你的脚吧,不要碾碎了他们的心灵。
⑦或许,你感喟一生的平庸,叹息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荣耀的光环总套在别人的头上,只将寂寞、清冷、悲苦甚至不幸赏给自己,也请你静夜长思吧,有多少老师为你付出了同样的辛劳,甚至给你远超过给别人的呵护,为你很小的成功而高兴得热泪涔涔,就算你失败、跌倒,周围都是嘲讽的目光,也总有一双眼睛,充满怜爱地凝望2着你,那就是老师的眼睛。不管你灿烂还是黯淡,你都是老师心中的星辰。请你振作吧,别伤了老师的心。
⑧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人梯,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努力吐出最后一口丝线的春蚕,都不过分,这世上倘没了老师,人类将永远陷入混沌。老师是擎天的柱,润泽大地的春雨,人类绵延不绝的火种,假如人世上有一种专门吃苦而造福别人的职业,那便是老师,没有任何人比老师更神圣。
⑨不管是华发满头,还是者春年少,让我们手牵起手,躬下身,向所有老师虔诚地祝福,含泪说一声:“谢谢啦,谢谢你们,老师!”
(1)第⑦段的画线句是什么意思?请简要回答。
(2)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写出两种。
(3)第⑧段中,作者把老师比作“母亲”“人梯”“红烛”“春蚕”,想一想,还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比?请简要回答。
(4)从全文来看,哪些理由表明“没有任何人比老师更神圣”?试简要回答。(至少说二条理由)
(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
凡卡(节选)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 着我的头发,把我 到院子里,拿皮带 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 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 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
(2)为下列词语中的“打”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A.殴打
B.举、提
C.购买
D.派、安排
打发
打酒
挨打
(3)这一段话中凡卡向爷爷诉说了自己当学徒的遭遇,概括起来是 、 、 这几个方面。
(4)这段话中的两处省略号分别起什么作用?
(5)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一段话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凡卡当上了鞋店的学徒,他每天 要干很多种活, 动不动就挨打挨骂。 他十分想念爷爷,给爷爷写信, 他把信的地址写错了,爷爷又怎能收到? 他爷爷接到了信,在那黑暗的社会, 不能把他带回乡下去。
6.阅读理解。
在儿童福利院里,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在带十几个孩子做游戏,突然,他们停下来了,只见孩子们在向女孩报告些什么。一个脸上还沾着泥巴的小男孩说,昨天阿姨亲我了。一个还奶声奶气的小姑娘说,叔叔给我糖吃了。
我疑惑,走过去问她:“你们在做什么游戏?”她嘴角上扬,温柔地笑笑:“我在教小朋友们积攒温暖。”我很奇怪,不停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女孩答:“这些孩子们要么是年幼时被父母抛弃,要么是早早成了孤儿,他们的世界很黑暗,很严寒,然而,好心人陆陆续续给他们带来帮助,像一缕缕阳光射进他们的心,他们变得阳光灿烂起来,如果将平时人们给予的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积攒多了,心里就会有一轮太阳,然后就不会觉得冷了。”
女孩的话让我感动,渐渐地,我在和她的交谈间知道了她的故事。
她从小在养父养母家长大,她是私生女,她不知道爸爸在哪里,她的妈妈在一次意外中丧失了生命。
则开始,养父养母对地很好,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逐渐对她冷淡起来,每天一早,她洗衣做饭打扫,件件不落,做得不好就不能吃饭,不仅如此,她得每天背小弟弟上学,走过很远的山路,无论风雨,而她,很自卑,她在“野种”“私生女”这样冰冷的词语中长大,别人对她的部视,丝毫没有让她沉沦堕落。
但是,女孩说得更多的,却是那些曾经温暖了她的人和事。
她的养父,早早过世,临终前嘱咐养母的却是,一定要把她供上大学,她的养母,在她生病时为她熬药,梦里说梦话时不停抚摸她的手说:“妈妈在这里。”她的邻居大妈,给她做裙子穿,有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几个调皮男生追着她喊“野种”,她无助地哭着,然后一个陌生的中年女子厉声呵斥走了那几个男孩,那位中年女子非常温柔,和她想象中的妈妈的目光一模一样,那个老是掀她辫子的男孩,有一次竟然在她衣兜里放了两颗大白兔奶糖,那是她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糖……
说到动情处,她哽咽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她自己都积攒着,她忘不了别人对她的好,她始终感激着生命中一个个邂逅的好心人,让她感到生活的美好。
我沉默了,她确实让我重新认识了付出与回报,从小到大,她懂得过滤伤害,积攒温暖,她积攒了人生路上细小的温暖,而这些细细琐琐的温暖,在她的心中已经成为一轮太阳,不仅温暖了她自己,还温暖了别人。
看到她教孩子们积攒温暖,我的眼睛湿润了,积攒温暖,我想,这应该是我至今听到的最感人的一句话了。
(1)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2)“女孩的话让我感动。渐渐地,我在和她的交谈间知道了她的故事”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3)哪些人和事给了女孩以温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我”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原文词语回答。
听说孩子们在积攒温暖,“我”感到 ,女孩的回答让“我”颇为感动。当听完女孩的经历后,“我” ,看到她教孩子们积攒温暖,“我”的眼睛湿润了。
(5)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
7.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自2017年起,某市在城区小学分步推进“课后三点半”服务公益性试点。截至2020年底,全市338所中小学已开展课后服务,39.3万名中小学生享受服务成果。试点工作坚持公益性,提供机器人、围棋、书画、篮球、跆拳道、国学等多种课程。“课后三点半”服务解决了部分家长的接送难题,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
材料二 为保障全体学生和家长的基本利益,某市中小学实行“普惠托管”与“个性化课程”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模式,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性需求。课后托管服务一般从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开始,结束时间在教师下班之前,原则上不晚于18:00,具体时间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规定。
“普惠托管”班,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作业辅导、课外阅读、手工操作、体育艺术活动、团队活动等,严禁学校或第三方机构借机开展学科集中教学或集体补课,严禁乱收费、挪用专项经费、利益输送等行为。所产生的成本在学校无偿提供场地、水电费等基础上,由自愿参加的家长按照不超过每生600元/学期(不含耗材费)缴纳。
(1)认真阅读材料一,回答问题。
“课后三点半”服务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了哪些好处?
(2)阅读材料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课后托管服务从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开始,结束时间不限制。
②“普惠托管”与“个性化课程”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模式,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性需求。
③学校或第三方机构可以根据情况开展作业辅导课外阅读、手工操作等集中教学或集体补课活动。
④报名“普惠托管”班所产生的费用由自愿参加的家长按照不超过每生600元/学期(不含耗材费)缴纳。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学校的课后服务活动为你提供了哪些帮助,给你带来了哪些变化。
8.阅读。
学语文要下苦功夫
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学习语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鲁迅在学生时代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千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请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海涅、歌德的许多诗,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要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带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至今“推敲”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于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即使因此口舌生疮、手肘生茧也不以为憾。二要苦于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三要苦于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需要苦思熟虑。基础不好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当然,“苦学”绝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学习的规律才行。
谁不想在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呢!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就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1)画直线句子的意思是: 。
(2)本文作者要向我们说明语文学习 (填文中原句)。文中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① ;② ;③ 。
(3)摘录文中的四个成语, ,选择其中一个说说它的意思, 。
(4)“推敲”这个词的主人公是 。
A.贾岛
B.杜牧
C.王安石
D.李清照
(5)把你平时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马上要步入初中了,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打算?请写出两点来: 。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精选题(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
1.【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首先应该看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再看写每个内容的篇幅,通过比较找到主要内容。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袁隆平发现和研究“鹤立鸡群”。由“既然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那就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指雄蕊不能发育的植株)。只要找到它,就能解决水稻杂交的难题。”“正是早稻吐穗扬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妻子在湖南安江农校周边的稻田里开始了寻找之旅。”“十六天后,袁隆平在勘察第6400株稻穗时,终于发现了第一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袁隆平感到欣喜,他相信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进行人工杂交制种,可以获得很高的产量和效益。”可知,文章第三到七自然段详细的写了袁隆平发现和研究天然雄性败育株的过程。由“在海南的一处荒野里,袁隆平的助手找到了1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正在北京查资料的袁隆平立即赶到海南,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来,这株在杂交育种方面价值更高的野生水稻被命名为‘野败’它成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口。”可知,文章第八自然段主要写了袁隆平发现和研究“野败”。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用衣袖胡乱擦一把脸”“接着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说的是袁隆平在炎热的环境下,依旧进行稻株的研究,可以读出袁隆平不顾天气炎热、满身汗水,投入、专注、忘我的研究状态。“拖着疲惫的身子”“昏了过去”“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说的是袁隆平不顾身体的疲劳,依旧守在稻田里,可以读出袁隆平克服身体极度不适,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发现稻株,分秒必争,坚持不懈的守在稻田里的科学精神。
(3)考查了写颁奖词。结合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进行描写即可。
故答案为:
(1)发现和研究“鹤立鸡群”;发现和研究天然雄性败育株;发现和研究“野败”;
(2)不顾天气炎热、满身汗水,投入、专注、忘我的研究状态;克服身体极度不适,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发现稻株,分秒必争,坚持不懈的守在稻田里的科学精神。
(3)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解答】(1)考查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通过阅读短文可知,短文主要写向警予被捕后,面对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宁死不屈,始终严守党的机密,直到英勇牺牲。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按照这个意思,短文题目就拟定为“宁死不屈的向警予”。
(2)考查描写方法。通读短文可知,短文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例如画横线句①“鲜血染红了白色的衣衫,嘴巴被石头堵住,已伤痕累累的向警予步履蹒跚地走向刑场”,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出向警予 受尽敌人的折磨和她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英雄品质。还有文中的“他们竟然听到这几个字:‘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出向警予忠于党、忠于革命的英雄气概。
(3)考查写作方法。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开头这句话“鲜血染红了白色的衣衫,嘴巴被石头堵住,已伤痕累累的向警予步履蹒跚地走向刑场”与结尾这句话“枪声响了,向警予壮烈牺牲,年仅33岁!”前后照应,我认为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的好处是: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可以使文章更具突出;使可以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4)考查诗句默写。通读短文,了解了向警予的故事,向警予她那为党、为革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我想用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名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来赞美她的品格与志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5)考查对向警予的进一步了解。通读文中的两则材料可知,从材料二中的“向警予也常常想起自己的孩子,总把两个孩子的照片拿出来,或贴在脸上,或放在唇边亲吻”“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可看出向警予不仅是一位把革命放在心上共产党人,还是一位对孩子充满母爱的伟大母亲。
(6)考查概括短文的主旨。通读短文内容,结合题目中给出的诗歌内容和选项可知,千千万万个像向警予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他们的英雄气节和高尚情操,绘就了中国百余年风云画卷。题目中的这些诗歌可以归类为“赞扬革命英雄”的主题作品。故选C。
故答案为:
(1)宁死不屈的向警予;
(2)受尽敌人的折磨和她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英雄品质 语言描写 她忠于党、忠于革命的英雄气概;
(3)前后照应。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可以使文章更具突出;使可以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通读文中的两则材料可知,从材料二中向警予在与敌人斗争的同时,也常常想起自己的孩子,总把两个孩子的照片拿出来,或贴在脸上,或放在唇边亲吻以及写给女儿的诗句“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可看出向警予不仅是一位把革命放在心上共产党人,还是一位对孩子充满母爱的伟大母亲。
(6)C。
3.【解答】(1)考查查字典。用音序查字法先查该字的大写字母,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查该字的部首,再查除去部首剩几画。选择字义,要根据语境来选择。“复”字音序为“F”;部首为“夂”;“一去不复返”是一去不再回来的意思。故选③。
(2)考查修辞手法。结合“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可知,把“时间”比作“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考查了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已逝日子的怀念及对无法挽回流逝时光的无奈。故选B。
(4)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我不仅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知,“我不仅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是因为作者深感自己虚度了光阴,浪费了时光,所以不禁感到悲伤和自责,同时也表现出对于时间流逝得无奈、焦急和惋惜。
(5)考查了对劝人珍惜时光的诗句或名言的积累。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意思是一天的打算要在早晨就做好,一年的打算要在春天就做好,劝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故答案为:
(1)F 夂 ③;
(2)时间 水;
(3)B;
(4)作者深感自己虚度了光阴,浪费了时光,所以不禁感到悲伤和自责,同时也表现出对于时间流逝得无奈、焦急和惋惜;
(5)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4.【解答】(1)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⑦段加点句的意思是:无论你是好还是坏,你在老师的眼睛里都是最棒的。
(2)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结合“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人梯,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作努力吐出最后一口丝线的春蚕”可知,本句中把老师比作“母亲”“人梯”“红烛”“春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人生有许多事要学:人生有许多事要做,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做的事是做人,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人生有许多东西今人步重,而当你双鬓堆雪,归于宁静,你才会知道,这步重之中的珍重,乃是真诚,在这世上,唯有老师,教你真诚”中,三个“人生有许多……”的句子出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3)考查运用恰当的比喻,第⑦段中,作者把老师比作“母亲”“人梯”“红烛”“春蚕”,还可以把老师比作粉笔,因为老师牺牲了自己,默默奉献直至化为乌有。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在这世上,惟有老师,惟有老师呵,教你真诚”可知,表明“没有任何人比老师更神圣”的理由有:①在世上教你做人的是老师; ②教你做事的是老师; ③教你真诚的是老师。
(5)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这篇散文用优美的语言叙述了老师这份职业的特点、老师在每一个成功者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抒发作者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
故答案为:
(1)无论你是好还是坏,你在老师的眼睛里都是最棒的;
(2)比喻 排比;
(3)老师是粉笔,牺牲了自己,默默奉献直至化为乌有;
(4)①在世上教你做人的是老师; ②教你做事的是老师;
(5)抒发作者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
5.【解答】(1)考查学生填上合适的动词。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填上合适的动词即可。即:揪、拖、揍、捞、戳。
(2)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打发:使离去。故“打”的意思是派、安排。打酒:买酒。故“打”的意思是购买。挨打:遭打,被打。故“打”的意思是殴打。
(3)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抓住关键词句“我挨了一顿打,揪着我的头发,戳我的脸,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可知,这一段话中凡卡向爷爷诉说了自己当学徒的遭遇,概括起来是挨打、挨饿、整天干活睡不好觉这几个方面。
(4)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的理解。阅读句子“我再也受不住了……”可知,这句话中省略号是省略了凡卡忍受不住了的内容,因此作用是:表示内容的省略。阅读句子“要不,我就要死了……”可知,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表示后面还有话没有说完。
(5)考查学生对关联词的理解。“要干很多重活”与“动不动就挨打挨骂”是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仅……还……”相连。“他十分想念爷爷,给爷爷写了信”与“他把信的地址写错了,爷爷又怎能收得到呢”是转折关系,可以用“虽然……但是……”相连。“爷爷收到了信”与“不能把他带回乡下去”是转折关系,可以用“即使……也……”相连。
故答案为:
(1)揪 拖 揍 捞 戳;
(2)D C A;
(3)挨打 挨饿 整天干活睡不好觉;
(4)这段话中的第一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第二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5)不仅 还 虽然 但是 即使 也。
6.【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的拟写。结合“其实,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懂得过滤伤害,积攒温暖。从幼年时同桌的大白兔奶糖,到最近房东大姐的关照,她积攒了一路上所有细小的温暖。而这些细小的温暖,在她的心里攒成了一轮太阳,不仅温暖了她自己,还温暖了别人”可知“积攒温暖”这句话能表现女孩美好的心灵,体现其“在困境中,过滤伤害,温暖自己”的积极态度,更能传递给处于困境时的人们美好和希望。所以可拟题为:《积攒温暖》。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第四段从内容上总结了女孩的话让我感动和她的故事。在结构上,前半句紧承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对她的故事的记叙,所以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结合“同桌那个老是揪她辫子的男孩,有一次竟然在她衣兜里放了两颗大白兔奶糖,那是她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糖”可以概括出②:老是揪她辫子的同桌(男孩)悄悄地送糖给她吃。(悄悄地在她的衣兜里放了两颗奶糖);结合“总是拿她当出气筒的舅舅去上海出差,带回来两条一模一样的漂亮裙子,一条是给表姐的,而另一条,竟然是给她的”可以概括出:③拿他当出气筒的舅舅,出差回来带给了她一条漂亮的裙子;结合“她的外公,那个爱面子的老人,一看到她就会黑下脸来,临终的时候殷殷嘱托家人的却是,一定要供她念大学”可以概括出④:爱面子(一看到女孩就黑下脸)的外公,临终时嘱托家人一定要供她读大学。
(4)考查思想情感的把握。结合“我很奇怪,不停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我”感到“奇怪”。结合“说到动情处,她哽咽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她自己都积攒着,她忘不了别人对她的好,她始终感激着生命中一个个邂逅的好心人,让她感到生活的美好。我沉默了,她确实让我重新认识了付出与回报,从小到大,她懂得过滤伤害,积攒温暖,她积攒了人生路上细小的温暖,而这些细细琐琐的温暖,在她的心中已经成为一轮太阳,不仅温暖了她自己,还温暖了别人”可知,当听完女孩的经历后,“我”沉默了,看到她教孩子们积攒温暖,“我”的眼睛湿润了。
(5)考查重要语句的理解。结合“如果将平时人们给予的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积攒多了,心里就会有一轮太阳,然后就不会觉得冷了”可知,将温暖比作太阳,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善于感受到别人对自己一点一滴的帮助,懂得感身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要尽自己努力关爱别人,传递美好的感恩情怀。
故答案为:
(1)《积攒温暖》;
(2)从内容上总结了女孩的话让我感动和她的故事。在结构上,前半句紧承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她的故事的记叙,所以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①老是揪她辫子的同桌(男孩)悄悄地送糖给她吃。(悄悄地在她的衣兜里放了两颗奶糖);②拿他当出气筒的舅舅,出差回来带给了她一条漂亮的裙子;③爱面子(一看到女孩就黑下脸)的外公,临终时嘱托家人一定要供她读大学。
(4)奇怪 沉默;
(5)一个人要善于感受到别人对自己一点一滴的帮助,懂得感身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要尽自己努力关爱别人,传递美好的感恩情怀。
7.【解答】(1)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中的最后一句话“‘课后三点半’服务解决了部分家长接送难题,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我们可以提取其中的关键词,就能回答本题。
(2)本题考查理解能力。①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课后托管服务一般从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开始,结束时间在教师下班之前,原则上不晚于18:00,具体时间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规定“结束时间有一定的限制的。②正确。结合材料二中的“我市中小学实行‘普惠托管’与‘个性化课程’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模式,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性需求”可知题干说法正确。③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严禁学校或第三方机构借机开展学科集中教学或集体补课,严禁乱收费、挪用专项经费、利益输送等行为“明确本题的“集体补课等活动”是不能开展的。④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所产生的成本在学校无偿提供场地,水电费等基础上,由自愿参加的家长按照不超过每生600元/学期(不含耗材费)缴纳”注意是学校无偿提供场地,水电费等基础上。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课后三点半”中获得的帮助,得到的成长,带来的变化作出具体的表达即可。
故答案为:
(1)解决了部分家长接送难题,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①×;②√;③×;④×;
(3)“课后三点半”服务解决了以前放学后父母不能接我的困难,同时根据我爱打篮球的爱好,我报名了篮球特长课程,既培养了我的爱好,又让我放下手机强身健体。“课后三点半”服务丰富了我的课后生活,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
8.【解答】(1)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结合“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可知,“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意思是所有学问都是辛勤耕耘的结果,都是努力钻研的回报。
(2)考查了获取关键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由“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可知第一空答案。根据第三自然段内容可知,写了鲁迅坚持练笔;根据第四自然段内容可知,写了马克思博览群书,勤于诵读;根据第五自然段内容可知,写了毛主席读书勤思考。
(3)考查了对成语的积累和理解。一边认真阅读短文内容,一边找出成语进行摘抄,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再结合日常积累的成语知识或联系上下文来解释成语意思。文中的成语有:得心应手、真知灼见、不胜枚举、博览群书、自暴自弃、精益求精等。“得心应手”意思是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4)考查了课外知识积累。“推敲”这一个词来自于贾岛的一个典故。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作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又想把“敲”字改为“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动作,不觉冲撞了韩愈。他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想说,用“敲”字好。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故选A。
(5)考查了开放探究能力。联系自身实际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1)所有学问都是辛勤耕耘的结果,都是努力钻研的回报。
(2)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鲁迅坚持练笔 马克思博览群书,勤于诵读 毛主席读书勤思考;
(3)得心应手、真知灼见、不胜枚举、博览群书 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4)A;
(5)勤于动笔,坚持写日记 珍惜时间,多读课外书,不仅要多读,还要精读文学名著;勤于思考,辨别真伪优劣,消化语文知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