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四首之《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曲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品味本曲遣词造句的妙处,品味本曲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经典咏流传 第2季童声合唱《天净沙·秋思》。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1.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现知有15种,流传至今的有《青衫泪》《汉宫秋》等7种,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之一。
2.关于元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就是戏剧。一部杂剧,一般由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角色有旦、末、丑、净等。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科”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或说白。先白后唱,是元杂剧的定格。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课文中所选的元曲,就属于这种形式。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3.写作背景
这是马致远“二十年漂泊生涯”中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被誉为“秋思之祖”。
初读感知
1.朗读诗歌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理解词意
3.读懂诗意
(1)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意思是“思绪”。“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
(2)枯藤老树昏鸦——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乌鸦:凄凉、哀怨、不祥之象征,往往与生离死别结下不解之缘。
小桥流水人家——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精读赏析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
“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动静结合,以乐景写哀情,更增其哀。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揭示主题。“断肠人”是点睛之笔,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又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四、合作探究
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瘦马”是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衬托游子在外漂泊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显现出马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
2.诗人为什么要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
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和思乡。
3.《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之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4.这首小令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①意象并列。用九种景物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没有动词、关联词,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自由。
②寓情于景。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中,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五、课堂小结
1.结构梳理
2.主旨归纳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文字。
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独自缓缓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在漂泊异乡的旅途上,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28张PPT)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了解元曲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品味本曲遣词造句的妙处,品味本曲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目标
壹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新课导入
号东篱
马致远
作者简介
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现知有15种,流传至今的有《青衫泪》《汉宫秋》等7种,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之一。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就是戏剧。一部杂剧,一般由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角色有旦、末、丑、净等。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科”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或说白。先白后唱,是元杂剧的定格。
关于元曲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赋
知识链接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曲”分类
剧曲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
资料链接
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课文中所选的元曲,就属于这种形式。
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写作背景
这是马致远“二十年漂泊生涯”中的作品之一。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联结在一起。
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被誉为“秋思之祖”。
贰
初读感知
散曲,每句末字押“ɑ”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朗读诗歌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寒冷、萧瑟的秋风
天边,极远的地方,相对于故乡较远的地方
住户、农家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枯藤]
[昏鸦]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天涯]
词意理解
干枯的枝蔓
瘦骨如柴的马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读懂诗意
天净沙·秋思
曲牌名
题目
【秋】:特定季节
【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
【思】:是题眼,意思是“思绪”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读懂诗意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乌鸦:凄凉、哀怨、不祥之象征,往往与生离死别结下不解之缘。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读懂诗意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
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叁
精读赏析
精读赏析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枯 老 昏
动静结合,以乐景写哀情,更增其哀。
精读赏析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揭示主题。“断肠人”是点睛之笔,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又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默写常考
卒章显志、直接抒情。
肆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一
不好。
因为“瘦马”是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衬托游子在外漂泊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显现出马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
合作探究
诗人为什么要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
二
以乐景写哀情,
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和思乡。
合作探究
3.《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三
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
这些意象的共同之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合作探究
这首小令在写法上还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四
用九种景物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没有动词、关联词,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自由。
①意象并列
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中,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②寓情于景
伍
课堂小结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天净沙·秋思
写景
抒情
羁旅之思
思乡之愁
夕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
结构梳理
凄凉冷清
游子之悲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主旨归纳
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文字。
一个秋日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独自缓缓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在漂泊异乡的旅途上,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