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进一步熟悉文言文,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
理解孔子的生平的介绍和思想,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结合自己的理解,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成语导入: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这些成语都是《论语》中的语句演化并固定为成语,今天我就一起了解孔子和《论语》。
了解孔子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胃可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郁辛升仕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昔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宜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2)关于《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西汉时有今文本的《鲁论》和《齐论》及古文本的《古论》三种,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据《鲁论》 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张侯论》,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张侯论》和《古论》而成。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3)孔子思想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比较集中地见之于《论语》。《论语》辑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有孔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便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学习《论语》,就是触摸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脉搏,这是一种文化继承,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基础。
初读感知
通读全文。遇到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圈出不理解的句子。
预习检查。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三省吾身(xǐnɡ) 一箪食(dān) 四十而不惑(huò) 不逾矩(yú jǔ ) 曲肱而枕之(ɡōnɡ) 博学而笃志(dǔ) 逝者如斯夫(fú )
3、录音范读,学生仔细听,并画出朗读的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全班齐读。指名读。
三、研析文本
(一)教师解读
教师解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言文的方法,为后几章放手让学生学习活动的做好示范。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关键词:在论语中“子”指的是孔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说”通假字,通“悦”表示“愉快”。“愠”,“恼怒”。“君子”在古代指有身份,有修养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孔子所说的“君子”指的是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学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而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主要观点:第一章节主要讲学习的方法和个人修养。“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学生自由学习
学生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进行讲解相应的章节。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关键词:
预设1:在第二章中,我找到的关键词是“省”,“省”就是自我检查、反省的意思。曾子是孔子的高徒,他强调的是要加强自我反省,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预设2:我找到的关键词“忠”字。指尽心尽意,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译文:曾子说:“每天我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教师传授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主要观点:这章连续用三个疑问句就强调额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说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主要观点: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追问:在这一章的学习,对你在你今后的学习中有什么启发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就可以老师。”
主要观点: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强调的是学习方法。
讨论:你认为“温故”重要还是“知新”重要?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主要观点:孔子所提倡的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法。
思考:孔子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明。(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主要观点: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态度。
思考: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为什么孔子最赞赏颜回?
孔子将普通人认为的艰苦的生活,与颜回的乐在其中的生活态度做了对比,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颜回的“乐”是从学习中来,是个人的修养中来的。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主要观点:这章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知之”、“好之”、“乐之”这样的三个层次?
“知之”是指一般的了解;“好之”是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主要观点:这章是孔子的自我表白。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主要观点:强调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应抱有谦虚的态度,更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
阐述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来阐述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时光就行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主要观点: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万物变迁,这些都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然而对待变迁,不同的人却又不同的态度。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主要观点:孔子强调的是坚守自己的志向。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人的志向是否被改变,完全取决于他自己。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主要观点:本章讲的是求仁的途径,强调的是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四、小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主要采用的是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文中的意思,以及表达的主要观点。这对以后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明确: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文言知识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通“悦”, 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
古今异义:
①学而时习之(古义:按时;今义:时间)(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②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次,虚数;今义:数词,三)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古义:诚信;今义:相信)
④温故而知新(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⑥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文言句式:
(1)判断句:是知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①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②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应为“人不知之而不愠”)
问题讨论
1、讨论:《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我们还在学习它,有怎么样的意义呢?
明确:首先,《论语》中句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教学中,不仅应当引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吸取其中的文化营养,而且应该鼓励他们对经典产生兴趣,自主阅读。当然也要注意,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将《论语》当作圣人之言、绝对真理来信奉要独立思考,用现代人的眼光来选择去取。
2、如果从《论语》十二章中选一句作为你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四、拓展延伸
《论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哪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除了孔子的《论语》,你还了解过哪位名人或是哪部经典巨作。结合你的理解,和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论语》十二章,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录,
2、收集《论语》中其他,你感兴趣的语录。(共53张PPT)
十二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核心素养
进一步熟悉文言文,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
壹
理解孔子的生平的介绍和思想,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贰
结合自己的理解,在生活中的运用。
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论语》十二章
第一章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温故知新
壹
新课导入
不耻下问
贰
诲人不倦
叁
后生可畏
肆
当仁不让
伍
这些成语都是《论语》中的语句
关于孔子
了解孔子
孔子(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胃可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了解孔子
关于孔子
年五十,由鲁国中郁辛升仕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昔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宜所记《春秋》
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关于
《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西汉时有今文本的《鲁论》和《齐论》及古文本的《古论》三种,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据《鲁论》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张侯论》,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张侯论》和《古论》而成。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
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列为七经之一。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思想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比较集中地见之于《论语》。
《论语》辑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有孔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便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学习《论语》,就是触摸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脉搏,这是一种文化继承,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基础。
《论语》十二章
第二章
初读感知
遇到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圈出不理解的句子
初读感知
1、通读全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初读感知
2、预习检查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学而不思则罔
(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不亦说乎
(yuè)
传不习乎
(chuán)
三省吾身
(xǐn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初读感知
2、预习检查
一箪食
(dān)
四十而不惑
(huò)
不逾矩
(yú jǔ)
曲肱而枕之
(ɡōnɡ)
博学而笃志
(dǔ)
逝者如斯夫
(f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初读感知
3、录音范读,学生仔细听,并画出朗读的节奏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初读感知
3、录音范读,学生仔细听,并画出朗读的节奏
初读感知
4、全班齐读
指名读
《论语》十二章
第二章
研析文本
1、自由读第一章节,圈出章节中关键的字句或不理解的语句,借助注解或工具书理解。
2、思考:第一章节讲述了什么内容。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
活动一
教师解读
教师解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指的是孔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通假字,通“悦”表示“愉快”
“愠”,“恼怒”
在古代指有身份,有修养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
孔子所说的“君子”指的是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学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而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主要观点:第一章节主要讲学习的方法和个人修养。“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自由学习
1、根据第一章的学习方法,从第二章至第五章节自由选择你喜欢的章节进行学习。(可抓住关键词、语句或是句式进行理解。)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说明。
活动二
研析文本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省”就是自我检查、反省的意思
我
自己
谋划,商量办法
尽心
真诚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复习
译文:曾子说:“每天我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教师传授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主要观点:这章连续用三个疑问句就强调额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说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
研析文本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独立做事情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迷惑、疑惑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越过、超过
规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研析文本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主要观点:本章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追问:在这一章的学习,对你在你今后的学习中有什么启发吗?
研析文本
主要观点: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强调的是学习方法。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 为师矣。”
温习
旧的知识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可以
凭借
做,成为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就可以做老师。”
讨论:你认为“温故”重要还是“知新”重要?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
研析文本
表转折,却
迷惑而无所得
表转折,却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主要观点:孔子所提倡的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思考:孔子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明。(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
研析文本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品质高尚
乐趣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相当于现在的碗
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研析文本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主要观点: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态度。
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为什么孔子最赞赏颜回?
孔子将普通人认为的艰苦的生活,与颜回的乐在其中的生活态度做了对比,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颜回的“乐”是从学习中来,是个人的修养中来的。
研析文本
代词,学问
……的人
喜欢、爱好
以……为乐趣名词意动
7、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主要观点:章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乐趣的人”
研析文本
7、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学问
……的人
喜欢、爱好
以……为乐趣名词意动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知之”、“好之”、“乐之”这样的三个层次?
“知之”是指一般的了解;
“好之”是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
“乐之”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研析文本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饭。名词作动词
对于
冷水
弯着胳膊
乐趣
正当手段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研析文本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饭。名词作动词
对于
冷水
弯着胳膊
乐趣
正当手段
主要观点:这章是孔子的自我表白。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研析文本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走路
跟从、学习
一定
选择
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研析文本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走路
跟从、学习
一定
选择
好的方面,优点
主要观点:强调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应抱有谦虚的态度,更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
阐述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来阐述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
研析文本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河流
流逝
这
舍弃
主要观点: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万物变迁,这些都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然而对待变迁,不同的人却又不同的态度。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时光就行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研析文本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
普通人
主要观点:孔子强调的是坚守自己的志向。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人的志向是否被改变,完全取决于他自己。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研析文本
广泛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恳切
主要观点:本章讲的是求仁的途径,强调的是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坚守
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主要采用的是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文中的意思,以及表达的主要观点。这对以后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论语》十二章
第一章
复习导入
活动三
复习导入
快速朗读课文
思考:对十二章内容进行主题整理归类,你会怎样分?
提示: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进行分类。
学习方法
复习导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个人修养
复习导入
《论语》十二章
第二章
文言知识
文言知识
通假字
文言知识
①不亦说乎
(“说”通“悦”, 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①学而时习之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④温故而知新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
⑥可以为师矣
(古义:按时;今义:时间)
(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古义:诚信;今义:相信)
(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古义:泛指多次,虚数;今义:数词,三)
(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②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应为“人不知之而不愠”)
《论语》十二章
第三章
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
1、讨论:《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我们还在学习它,有怎么样的意义呢?
首先,《论语》中句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
教学中,不仅应当引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吸取其中的文化营养,而且应该鼓励他们对经典产生兴趣,自主阅读。
当然也要注意,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将《论语》当作圣人之言、绝对真理来信奉要独立思考,用现代人的眼光来选择去取。
问题讨论
2、如果从《论语》十二章中选一句作为你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论语》十二章
第四章
拓展延申
拓展延伸
《论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哪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除了孔子的《论语》,你还了解过哪位名人或是哪部经典巨作。结合你的理解,和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拓展延伸
《论语》十二章
第五章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背诵《论语》十二章,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录;
壹
收集《论语》中其他,你感兴趣的语录。
贰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