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散步》(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散步》(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6 08:53:16

文档简介

6.《散步》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继续学习朗读的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来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找出例句,加以品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家是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疲惫时给我们依靠;家是人生的加油站,当我们感到沮丧时,它总是给我们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走进他笔下温暖的家。
1.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作家。代表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代表作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小说《透支时代》《经典关系》等。
2.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85年。莫怀戚的父亲刚过世,照料父亲多年的母亲一下子生活没有了目标,身体也不好。做医生的弟弟私下说母亲处于丧偶综合征中,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的时候发现他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认为是“文化的精髓”,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这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与陪伴相伴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
3.字词学习PPT8-10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悠闲:闲适自得。
分歧:意见不一致。
熬:忍受,艰苦支持。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本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散步的时间:初春
散步的地点:田野
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散步路线的选择
分歧的解决办法:“我”想迁就母亲,母亲迁就了孙子
2.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决“分歧”时,由作者做决定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2)小小的选择,作者大词小用使用了“分歧”有什么作用?
大词小用,饶有趣味,暗示文章大有深意,是借散步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为下文表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起到了推动作用。
(3)解决“分歧”中,四个人物体现了哪几种感情?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互敬互爱、珍爱亲情、尊老爱幼
3.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 的家庭。
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和谐平等、民主友爱
4.思考一下,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感情基调:指一篇文章表达的感彩,一般是作者的感情,比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轻松、思念。
(1)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不仅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具象化的题目,没有点破文章主旨,留给同学们更多的想象、思考的空间。
(2)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了本文的感情基调?请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出来,完成下面的句子填空。
我从 句子感受到 的感情基调,此处应该 地朗读。
我从 第4段中 感受到 轻松、愉悦 的感情基调,此处应该 欢快 地朗读。
我从 第6段中“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重大……”感受到 骄傲、沉重 的感情基调,此处应该 缓慢、语气低沉 地朗读。
三、课堂小结
自主诵读,把握语气、节奏的变化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或者欣赏的段落、语句,自主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朗读时的感情表现,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朗读时的感情表现可以略为强烈、夸张一点,语速要比平常说话慢几个节拍,语气的轻重需要体现出区别,节奏快慢的处理要对比得更鲜明。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抓住本文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初春
地点:田野
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起因:在田野上散步
经过:分歧:因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的问题发生了分歧
结果:解决分歧
二、精读赏析
1.指出第4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思路]
(1)概括描写的内容,明确景物的特点。
(2)结合语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作用包括: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设置背景);
②描绘景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④借景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2.本文采用小说笔法,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说说文中有哪些波折并简要分析
波折一:母亲本不愿出来——在“我”的劝说下同意
波折二: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分歧——“我”选择走大路
波折三:母亲迁就孙子走小路
3.阅读第8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旨);又揭示了文章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即对上赡养,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
4.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神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意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两句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对称句就是把事情的两个方面并列着说,从语意表达上,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从语音美感上,句式整齐,有着对称之美,两句相互映衬,很有情趣。
回环句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
5.如何理解本文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熬”字的含义。
【学法指导】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常见的考查形式
(1)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结合上文,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3)怎样理解“XX”一词?
答题技法
1.结合本义,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的指代义。
2.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3.依托写作手法挖掘词语含义。
[参考答案]
“熬”在这里指“艰难地挨”。“熬”与前文的“太迟”“总算”形成呼应,生动而贴切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担忧和关切,也表现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三、合作探究
1.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因为走的是小路,所以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从深层理解来说,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2.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
3.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秋天的怀念》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
4.这篇散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获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比如,把“母亲要走大路”与“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而且,面对“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富含深意、耐人寻味,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远的内涵,也可以视为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5.对于本文的主旨,你有哪些理解?
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面对分歧,“我”尊重母亲的选择,而母亲又尊重孙子的选择,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气氛和谐。
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我”劝母亲出来散步和顺从母亲走大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孝顺,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责任和担当。中年人对上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肩负着培育子女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使命感。
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体现的是儿子对母亲生命的关爱、关怀。“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体现了生命的坚强。本文写景也是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正好是象征生命的一种延续,一代一代,绵延无尽。这些环环相扣,都与生命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祖孙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内容丰富,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括: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要从物质方面供养,更要有发自内心的爱。
2.奉养。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3.侍疾。老年人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
4.立身。《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有成,父母就会高兴。
5.谏诤。《孝经》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更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六、布置作业
《散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动人的情景,其中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更是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文章的思想。请你试着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来表现一个主题。
写作指导:
所谓“以小见大”,是指通过叙写生活中一件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来阐述一个大的主题。要做到这样,就要善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小事,材料虽“小”但意义却“大”。把特定的事件、人物的动作和行为用特写镜头进行“放大”,给人以真实、鲜明、清晰的印象。抓住人物或事件的特征来写,通过准确、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来增强形象的可感性。
写作示范
“今天是个好日子……放学后一进家门,我就听见了奶奶的歌声。“奶奶,什么事这么高兴啊?”我忍不住问。“下个周末,我要跟王奶奶她们几个老姐妹去海南旅游啦,这次可是坐飞机去哦!”“坐飞机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是不知道啊,奶奶年轻的时候,那可是一年都难得进一趟县城,坐个汽车都难,更别提坐飞机了……”奶奶滔滔不绝地讲起过去那艰苦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52张PPT)


莫怀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核心素养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继续学习朗读的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来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找出例句,加以品味。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01
家是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疲惫时给我们依靠;家是人生的加油站,当我们感到沮丧时,它总是给我们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走进他笔下温暖的家。
新课导入
莫怀戚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作家。
1951一2014
代表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代表作有小说集《诗礼人家》
《大律师现实录》,小说《透支时代》 《经典关系》等。
作者简介
文章写于1985年。莫怀戚的父亲刚过世,照料父亲多年的母亲一下子生活没有了目标,身体也不好。做医生的弟弟私下说母亲处于丧偶综合征中,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的时候发现他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认为是“文化的精髓”,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
这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与陪伴相伴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
写作背景

dūn
áo
nèn
ɡū
shà
lín














认识读音
认识多音字

sàn
散步

sǎn
散漫

pāo
眼泡

pào
泡茶


铺床


当铺
lèi

劳累

léi
累赘

lěi
积累
词语释义

悠 闲
粼 粼
分 歧
委 屈
各得其所
闲适自得
忍受,艰苦支持
意见不一致
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整体感知
02
视频赏析
“我”想迁就母亲,母亲迁就了孙子
分歧:散步路线的选择
1.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本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散步的时间:
分歧的解决办法:
散步的人物:
散步的地点: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
整体感知
初春
田野
“我”、母亲、妻子、儿子
(1)解决“分歧”时,由作者做决定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整体感知
2.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整体感知
(2)小小的选择,作者大词小用使用了“分歧”有什么作用?
大词小用,饶有趣味,暗示文章大有深意,是借散步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为下文表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起到了推动作用。
整体感知
(3)解决“分歧”中,四个人物体现了哪几种感情?
互敬互爱
珍爱亲情
尊老爱幼
“我”和母亲之间
妻子和儿子之间
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
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
祖孙情
整体感知
3.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 的家庭。




















整体感知
4.思考一下,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指一篇文章表达的感彩,一般是作者的感情,比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轻松、思念。
感情基调:
整体感知
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不仅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具象化的题目,没有点破文章主旨,留给同学们更多的想象、思考的空间。
整体感知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从容
亲切
舒缓
清新
明朗
愉悦
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了本文的感情基调?请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出来,完成下面的句子填空。
我从 句子感受到 的感情基调,此处应该 地朗读。
我从 感受到 的感情基调,此处应该 地朗读。
第4段中
轻松、愉悦
欢快
我从 感受到 的感情基调,此处应该 地朗读。
第6段中“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重大……”
骄傲、沉重
缓慢、语气低沉
课堂小结
03
课堂小结
自主诵读,把握语气、节奏的变化
挑选自己喜欢或者欣赏的段落、语句,自主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朗读时的感情表现,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朗读时的感情表现可以略为强烈、夸张一点,语速要比平常说话慢几个节拍,语气的轻重需要体现出区别,节奏快慢的处理要对比得更鲜明。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01
温故知新
抓住本文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时 间
初春
地 点
南方的田野
人 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事情起因
在田野上散步
事情经过
因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的问题发生了分歧
事情结果
解决分歧
精读赏析
02
精读赏析
指出第4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
(1)概括描写的内容,明确景物的特点。
答题思路
(2)结合语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设置背景)
②描绘景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④借景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作用包括
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
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精读赏析
精读赏析
2
本文采用小说笔法,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说说文中有哪些波折并简要分析。
波折一
母亲本不愿出来
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分歧
母亲迁就孙子走小路
在“我”的劝说下同意
波折二
波折三
“我”选择走大路
尊老
母慈子孝
爱幼
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
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旨);
又揭示了文章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即对上赡养,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
精读赏析
阅读第8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3
精读赏析
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
例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对称句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对称句/回环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对称句
精读赏析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对称句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对称句/大词小用
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对称句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对称句
精读赏析
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意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两句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对称句
对称句就是把事情的两个方面并列着说,从语意表达上,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从语音美感上,句式整齐,有着对称之美,两句相互映衬,很有情趣。
回环句
回环句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
精读赏析
如何理解本文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熬”字的含义。
5
结合本义,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的指代义。
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依托写作手法挖掘词语含义。
答题技法
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结合上文,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怎样理解“XX”一词?
考查形式
学法指导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精读赏析
如何理解本文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熬”字的含义。
5
“熬”在这里指“艰难地挨”。
“熬”与前文的“太迟”“总算”形成呼应,生动而贴切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担忧和关切,也表现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合作探究
03
合作探究
1 .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因为走的是小路,所以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
从深层理解来说,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
“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合作探究
2.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
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
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
合作探究
3.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秋天的怀念》
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
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
合作探究
4.这篇散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获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比如,把“母亲要走大路”与“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而且,面对“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结尾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富含深意、耐人寻味,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
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远的内涵,也可以视为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面对分歧,“我”尊重母亲的选择,而母亲又尊重孙子的选择,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气氛和谐。
1
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我”劝母亲出来散步和顺从母亲走大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孝顺,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2
合作探究
5.对于本文的主旨,你有哪些理解?
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责任和担当。中年人对上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肩负着培育子女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使命感。
3
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体现的是儿子对母亲生命的关爱、关怀。“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体现了生命的坚强。本文写景也是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正好是象征生命的一种延续,一代一代,绵延无尽。这些环环相扣,都与生命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4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04
散步
总起
散步经过
尊老爱幼
责任担当
散步原因
田野春色及散步乐趣
产生分歧及解决办法
事件
地点
人物
交代
结构梳理
本文记叙了祖孙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旨归纳
拓展延伸
05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内容丰富,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括:
奉养
侍疾
立身
谏诤
敬亲
善终
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要从物质方面供养,更要有发自内心的爱。
敬亲
老年人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
侍疾
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有成,父母就会高兴。
立身
《孝经》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更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
谏诤
侍疾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善终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布置作业
06
所谓“以小见大”,是指通过叙写生活中一件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来阐述一个大的主题。要做到这样,就要善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小事,材料虽“小”但意义却“大”。把特定的事件、人物的动作和行为用特写镜头进行“放大”,给人以真实、鲜明、清晰的印象。抓住人物或事件的特征来写,通过准确、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来增强形象的可感性。
写作指导
布置作业
《散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动人的情景,其中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更是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文章的思想。请你试着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来表现一个主题。
“今天是个好日子……放学后一进家门,我就听见了奶奶的歌声。“奶奶,什么事这么高兴啊?”我忍不住问。“下个周末,我要跟王奶奶她们几个老姐妹去海南旅游啦,这次可是坐飞机去哦!”“坐飞机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是不知道啊,奶奶年轻的时候,那可是一年都难得进一趟县城,坐个汽车都难,更别提坐飞机了……”奶奶滔滔不绝地讲起过去那艰苦的生活……
写作示范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