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课件(共23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诗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课件(共23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6 08:52:10

文档简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品读、赏析、感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熟读诗文,深切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诗。今天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通过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走进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2.创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初读感知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一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这首诗押“i”韵。
2.如果将题目改为《遥寄王昌龄》,对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何差别?
闻,听说。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3.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精读品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点时令,显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同情,知迁谪之意。
“尽”既点明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 “啼”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这两个字从视觉和听觉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
“过五溪”写出迁谪之地的荒远,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诗人选取这两个意象,一是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借子规来关怀友人。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由前两句的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紧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是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3.品读诗歌,说说本诗是如何体现“愁心”二字的。
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体现“愁心”,因为杨花是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寓意“漂泊无定”;“子规”叫声凄厉,似有“不如归去”之声,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
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体现“愁心”,因为“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显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4.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忧愁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四、合作探究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2. 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将“愁心与明月”?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带去诗人的关心和牵挂。
古诗词中经常借月表达情感,这样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月光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关,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五、课堂小结
1.结构梳理
2.主题归纳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23张PPT)
李白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知识与能力
品读、赏析、感悟、自主、合作、探究。
过程与方法
熟读诗文,深切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诗。今天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通过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走进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创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七言绝句,一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这首诗押“i”韵。
初读感知
2.如果将题目改为《遥寄王昌龄》,对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何差别?
闻,听说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贬谪。
遥,遥远。
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此寄,这首诗篇。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这个诗歌标题体现了人物、事件、距离、情感。
初读感知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柳絮。
即布谷鸟,又“杜鹃”。
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3.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译文
初读感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3.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译文
精读品析

精读品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次句叙事,表同情,知迁谪之意。
首句写景,点时令,显飘零之感。
“尽”既点明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
“啼”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
这两个字从视觉和听觉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
“过五溪”写出迁谪之地的荒远,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精读品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两句抒情,表牵挂,感情深意长。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由前两句的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紧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
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是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精读品析
品读诗歌,说说本诗是如何体现“愁心”二字的。
因为杨花是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寓意“漂泊无定”;
“子规”叫声凄厉,似有“不如归去”之声,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
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体现“愁心”
因为“闻道”,表示惊悉。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显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体现“愁心”
精读品析
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
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忧愁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
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
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合作探究
2. 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将“愁心与明月”?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带去诗人的关心和牵挂。
合作探究
2. 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将“愁心与明月”?有什么好处?
古诗词中经常借月表达情感,这样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月光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关,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课堂小结

结构梳理
写景
杨花(漂泊不定)
杨花(漂泊不定)
子规(暗含悲痛)
叙事
左迁(贬谪之远)
抒情
愁心托明月(牵挂思念)
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
主旨归纳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