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共43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共43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6 08:48:35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植树的
牧羊人
让·乔诺
02
精读中间的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01
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0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课堂小结
0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02
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课堂小结
让·乔诺
Jean Giono
(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
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课文原题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这篇短篇小说原是1953年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这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背景链接
新课导入
慷慨( )
缝隙( )
滚烫( )
酬劳( )
干涸( )
废墟( )
流淌( )
沉默寡言( )
坍塌( )
薰衣草( )
白桦( )
刨根问底( )
kānɡ kǎi
fènɡ xì
tànɡ
chóu


tǎnɡ
ɡuǎ
tān
xūn
huà
páo
干涸
干枯,没有水。
坍塌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
散步,闲走。
琢磨
思考;考虑。
微薄
微小单薄;数量少。
沉默寡言
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
刨根问底
比喻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词语理解
03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课堂小结
1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默读要求
不出声
不动唇
不指读
不回顾
一气呵成
默读课文
文章记述了一个名为艾力泽·布菲的牧羊人,从1910年开始,在荒原中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种树,重建美好家园的故事。
按时间的顺序叙述的。
2
再次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时间和相应事件,画出相应段落关键语句,完成下表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
高原情况
牧羊人情况
时间
1913年初遇牧羊人
一战后 ( )牧羊人
( )你开始屡见牧羊人
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总起议论: ( )
( ):伟大
第1段
第21段
第2-( ) 段
第( ) -17段
第18段
第19-20段
整体感知
提示
2
再次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时间和相应事件,画出相应段落关键语句,完成下表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
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总起句、总括局、过渡句、点题句、前后呼应句等。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具体到本文,指的是交代“我”与牧羊人见面时语句以及表现牧羊人和荒原情况变化的语句。
整体感知
初次见面
2
再次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时间和相应事件,画出相应段落关键语句,完成下表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
总起议论句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
整体感知
屡次见面
2
再次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时间和相应事件,画出相应段落关键语句,完成下表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
再次见面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
整体感知
总结议论句
前后呼应句
2
再次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时间和相应事件,画出相应段落关键语句,完成下表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
最后一次见面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整体感知
第2-12段
第13-17段
第18段
第19-20段
第1段
第21段
总起议论:慷慨无私,难得的好人。
总结议论:赞颂伟大
时间
牧羊人情况
高原情况
1913年初遇牧羊人
一战后再见牧羊人
1920年始每年见牧羊人
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一个人住石房子里;牧羊且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身体更矫健;减少了养的数量,开始养蜂;一直在种树
一直种树
他已经87岁了,和一万多人共同生活在家园
毫无生气;村落一片废墟;环境恶劣
树木成片蔚然成林;白桦树富有生机;有溪水
/
微风飘着香气;泉水源源不断;到处洋溢着青春活力,人们幸福地生活着
3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么样的?
议论
叙述
议论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
文章主体为叙述,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整体感知
4
观察上表的结构图,“我”与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只重点讲述着三次见面的情况?
整体感知
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
4
观察上表的结构图,“我”与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只重点讲述着三次见面的情况?
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跨度时间长,充分表现老人的一如既往。
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与二战后,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文章意蕴。
整体感知
5
观察、分析表中内容,我们发现有些东西在慢慢发生变化,有些事情却始终未变,到底什么变了?而什么始终没变?
高原变了,即人们生活的环境由从前的荒凉、破败、废弃、了无生命气息,逐渐变得葱茏富饶,充满生机,人们幸福安宁地生活在这里。
整体感知

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种植树木,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当作他的生命,最终换来高原上的奇迹。
不变
04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课堂小结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冷静而简洁地叙述故事。
先总起议论,总述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难得的好人。
然后叙述“我”三次与牧羊人见面的情形,讲述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原种树、让荒芜的高原变成了人们幸福生活的家园的故事。
最后结尾“我”给予牧羊人以高度的赞美,赞颂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体现了人的力量之伟大。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01
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
精读研析
深入探究
作业布置
一个孤独的农夫,在失去妻子和孩子后选择来到荒野中十年如一日地种树,他却创造一个奇迹。让我们继续学习这位牧羊人。
复习导入
02
精读研析
复习导入
精读研析
深入探究
作业布置
马蜂窝似的废墟
牧羊人和他的羊群
一心一意种橡树
1
快速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给下面的绘本《植树的男人》中的选取的五个画面,各取一个简洁的标题。(作业本导学一)
精读研析
1
快速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给下面的绘本《植树的男人》中的选取的五个画面,各取一个简洁的标题。(作业本导学一)
茂盛的树林
热闹的乡村
精读研析
2
快速浏览课文,以“他是一个__________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用圈点具体描写牧羊人的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并做批注。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精读研析
2
快速浏览课文,以“他是一个__________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用圈点具体描写牧羊人的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并做批注。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他是一个孤独、坚韧执着、默默奉献的人
精读研析
2
快速浏览课文,以“他是一个__________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用圈点具体描写牧羊人的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并做批注。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他是一个默默付出、不计回报、不张扬的人。
精读研析
直接描写
以上几句话,有的是直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这种叫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
精读研析
间接描写
有的是写物品的陈设,以此来体现人物的性格,这种叫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3
文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写牧羊人,说说这两者的不同和好处。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是刻画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描写手法,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等。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精读研析
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一般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03
深入探究
复习导入
精读研析
深入探究
作业布置
1
探究种树的原因:牧羊人为何要选择种树?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老人种树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的呵护,对美好的向往。因为儿子与妻子的相继离世,老人对生命更加珍视;老人内心恬淡,认为没有比种树更重要的事,这与其他人所认为的重要的事是索取、破坏与战争形成对比。
深入探究
2
老人创造奇迹。可当编辑部调查后才得知艾力泽·布菲这个牧羊人是作者虚构的,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篇小说,虚构这样一位人物呢?小组讨论,结合文中交代的时代背景和下面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深入探究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派人去寻找,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那样的老人。可是没有多久,文章就先后被编成绘本,拍成电影,风靡全球。
《植树的牧羊人》虚构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中,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2
老人创造奇迹。可当编辑部调查后才得知艾力泽·布菲这个牧羊人是作者虚构的,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篇小说,虚构这样一位人物呢?小组讨论,结合文中交代的时代背景和下面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1】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人物的精神鼓舞了世人,牧羊人这个平凡的人,心存美好愿望,以一己之力,改造荒原,将其变成绿洲,体现了人类的毅力、创造力、勇气和担当,激励更多的人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深入探究
【2】故事横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毁灭,它不仅摧毁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也摧毁了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变得自私自利、相互折磨;而植树的牧羊人,他不断地植树,创造了优美安宁、充满生机的环境,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善,相互关心爱护。
【3】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牧羊人种植树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也激励世界各国的人们关注森林再生问题,促进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为森林再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深入探究
04
作业布置
复习导入
精读研析
深入探究
作业布置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默默付出的“植树人”。试着给他写一段文字,参考本文的写作思路,以及描写方法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精读中间的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课文原题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这篇短篇小说原是1953年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这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读准字音
慷慨(kānɡ kǎi) 干涸(hé) 坍塌(tān)
缝隙(fènɡ xì) 废墟( xū ) 薰衣草(xūn)
滚烫(tànɡ) 流淌(tǎnɡ) 白桦(huà)
酬劳(chóu) 沉默寡言(ɡuǎ) 刨根问底(páo)
词语理解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沉默寡言: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琢磨:思考;考虑。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明确:文章记述了一个名为艾力泽.布菲的牧羊人,从1910年开始,在荒原中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种树,重建美好家园的故事。按时间的顺序叙述的。
再次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时间和相应事件,画出相应段落关键语句,完成下表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
第1段 总起议论:
时间 牧羊人情况 高原情况
第2—( )段 1913年初见牧羊人
第( )—17段 一次大战后( )牧羊人
第18段 ( )你开始屡见牧羊人
第19—20段 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第21段 ( ):伟大
提示: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总起句、总括局、过渡句、点题句、前后呼应句等。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具体到本文,指的是交代“我”与牧羊人见面时语句以及表现牧羊人和荒原情况变化的语句。
相关语句: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长期观察”呼应后文“我”与老人的多次见面)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总起议论句)
(2)、那是在1913年,......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初次见面)
(3)、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再次见面)
(4)、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屡次见面)
(5)、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最后一次见面).......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前后呼应句)
(6)、......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总结议论句)
明确:
第1段 总起议论:慷慨无私,难得的好人。
时间 牧羊人情况 高原情况
第2—12段 1913年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气;村落一片废墟;环境恶劣
第13—17段 一次大战后再次见牧羊人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养的数量,开始养蜂;一直在种树 树木成片,蔚然成林;鲜嫩挺拔的白桦树富有生机;有了溪水
第18段 1920年开始每年见牧羊人 一直种树
第19—20段 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他已经87岁了,和一万多人共同生活在家园 微风飘着香气;泉水源源不断;到处洋溢着青春活力,人们幸福地生活着。
第21段 总结议论:赞颂伟大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么样的?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叙述—议论”。文章主体为叙述,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观察上表的结构图,“我”与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只重点讲述着三次见面的情况?
明确:
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跨度时间长,充分表现老人的一如既往。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与二战后,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文章意蕴。
观察、分析表中内容,我们发现有些东西在慢慢发生变化,有些事情却始终未变,到底什么变了?而什么始终没变?
明确:
变:高原变了,即人们生活的环境由从前的荒凉、破败、废弃、了无生命气息,逐渐变得葱茏富饶,充满生机,人们幸福安宁地生活在这里。
不变: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种植树木,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当作他的生命,最终换来高原上的奇迹。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冷静而简洁地叙述故事。先总起议论,总述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难得的好人。然后叙述“我”三次与牧羊人见面的情形,讲述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原种树、让荒芜的高原变成了人们幸福生活的家园的故事。最后结尾“我”给予牧羊人以高度的赞美,赞颂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体现了人的力量之伟大。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在失去妻子和孩子后选择来到荒野中十年如一日地种树,他却创造一个奇迹。让我们继续学习这位牧羊人。
精读研析
快速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给下面的绘本《植树的男人》中的选取的五个画面,各取一个简洁的标题。(作业本导学一)
预设:马蜂窝似的废墟 牧羊人和他的羊群 一心一意种橡树 茂盛的树林 热闹的乡村
快速浏览课文,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用圈点具体描写牧羊人的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并做批注。
预设1: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预设2:他是一个孤独、坚韧执着、默默奉献的人。(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预设3:他是一个默默付出、不计回报、不张扬的人。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小结:以上几句话,有的是直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这种叫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有的是写物品的陈设,以此来体现人物的性格,这种叫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3、文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写牧羊人,说说这两者的不同和好处。
明确: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是刻画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描写手法,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等。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一般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深入探究
1、探究种树的原因:牧羊人为何要选择种树?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明确: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老人种树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的呵护,对美好的向往。因为儿子与妻子的相继离世,老人对生命更加珍视;老人内心恬淡,认为没有比种树更重要的事,这与其他人所认为的重要的事是索取、破坏与战争形成对比。
2、老人创造奇迹。可当编辑部调查后才得知艾力泽·布菲这个牧羊人是作者虚构的,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篇小说,虚构这样一位人物呢?小组讨论,结合文中交代的时代背景和下面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资料一: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派人去寻找,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那样的老人。可是没有多久,文章就先后被编成绘本,拍成电影,风靡全球。
资料二:《植树的牧羊人》虚构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中,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资料三: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预设:
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人物的精神鼓舞了世人,牧羊人这个平凡的人,心存美好愿望,以一己之力,改造荒原,将其变成绿洲,体现了人类的毅力、创造力、勇气和担当,激励更多的人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故事横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毁灭,它不仅摧毁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也摧毁了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变得自私自利、相互折磨;而植树的牧羊人,他不断地植树,创造了优美安宁、充满生机的环境,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善,相互关心爱护。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牧羊人种植树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也激励世界各国的人们关注森林再生问题,促进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为森林再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作业布置。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默默付出的“植树人”。试着给他写一段文字,参考本文的写作思路,以及描写方法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