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6 09:1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16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晚清
阶段五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魏 源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明重点 备热词
1.“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纲领、影响; 3.洋务运动的活动及评价; 4.戊成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原因及意义。 5.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口号、意义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自强、金田起义、湘军、天京变乱、《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海国图志》、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维新变法、扶清灭洋
二、高考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2 【甲】28·第二次鸦片战争 【乙】28·维新变法期间,减少变法的阻力 【乙】29·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重庆·7·《马关条约》增开口岸
江苏·6·洋务运动,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北京·7·瓜分中国的狂潮 山东·6·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湖北·6·史学研究方法;史料价值,洋务运动
广东·6·洋务运动 浙江(1)·10·中体西用
浙江(6)·8·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的行动
2021 【甲】28·太平天国的严峻形势 【乙】28·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失败,说明政局变化迅速 江苏·6·洋务运动时期,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福建·6·国家实力影响军工企业发展 湖北·6·中体西用
天津·5·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器物 湖南·7·中国近代海关半殖民地化
福建·7·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2020 【Ⅲ】28.洋务运动民用企业 山东·17·洋务运动(詹天佑)海南·7·洋务运动
浙江(1)·9·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019 【Ⅱ】28·戊戌维新运动 天津·6·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江苏·6·中体西用 海南·7·师夷长技以制夷
2018 【Ⅲ】28·严复进化论 天津·6·国人对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的关注
天津·13·严复的思想
重点关注:抗争的史实;
各阶层的努力措施及其局限;
命题分析:复习要紧抓两条主要线索:
一是晚清政治的演变;
二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西方的工业化及政治民主化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复习时要注意与西方近代化的比较。 
1840年
第一次鸦片
战争爆发
1858年
1842年
签订
《南京条约)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签订
《天津条约》




1860年
签订
《北京条约》
救亡图存
1894年
甲午中日
战争爆发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900年
八国联军
侵华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840年后
林则徐魏源
19世纪
6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
90年代
19世纪末
实业救国
思潮兴起
1895年
公车上书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1年
清末新政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
【时空定位】
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积极抗争并开展政治上的改良运动;传统封建体制逐渐崩溃,政治向近代化转型;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宗藩体制走向近代外交;中央逐渐式微,地方势力逐步崛起;
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资本涌入;
中国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以救亡图存为主题,向西方学习,由器物上升到制度,不断深入;
衣食住行等方面深受西方文化传入影响,传统的社会生活及习俗逐步走向近代化
四、基础知识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9c40s—60s)
1.背景
1)《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阶级高层依然是封闭、愚昧与腐朽;
2)有识之士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人物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畲
著作
内容
2.表现
《四洲志》
《海国图志》
《瀛寰志略》
西洋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
了解外国知识的 “百科全书”,提出“师夷之长技 以制夷”的思想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了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林则徐
徐继畬
魏源
3.特点:从地理、历史开始了解西方
四、基础知识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9c40s—60s)
4.核心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层面)
5.影响
积极:(1)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2)对后来洋务派和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3)开阔国人视野,启迪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道路;
局限:(1)没有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对西方的学习仅局限在器物(技术)层面
(2)根本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3)提出学习西方的思想,没有付诸实践
在国内:
少有人问津;骂声扑面而来;大逆不道的书;主张付之一炬;
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在日本:
如获至宝;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被大量翻印,印刷了15版;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呜呼! 予与魏,……可谓海外同志矣!”
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中国,传统的“华夷观”仍占据主导地位,看世界的新思想被时人和统治者所忽视。
在日本,由于思想开放,国民勇于接纳新知,尊重新事物。
四、基础知识
二、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原因
材料4:
洪秀全1836、1837、1843年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悲愤丧气之下无意受到传教小册子启发,重病垂危时梦见天父令其下凡除魔、建立地上天国。
材料3:1846至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人祸天灾,使人民陷入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输入年年激增。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为严重。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2: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频发
内因:吏治腐败,大肆搜刮人民
个人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人民生活困难
构建美好蓝图
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民族矛盾激化
阶级矛盾激化
四、基础知识
2.经过
二、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四、基础知识
3.重要纲领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2)内容:平均分配土地,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产品平均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评价:
①革命性: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③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天朝田亩制度》
圣库制度:太平天国时期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经济制度,即公库、国库。农民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全部缴纳圣库。定都天京前,保障部队供给,吸引农民参加革命和保障军事纪律等都发挥积极作用;后期成为供太平天国各王、将领等取用的来源。
二、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四、基础知识
3.重要纲领
后期:《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
(1)内容:
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
经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奖励技术 发明,提倡保险事业,与外国通商。
社会: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文化:反对迷信,兴办学馆,提倡新式教育。
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互利。
(2)地位: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以法法之”者……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
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
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兴医院…… ——《资政新篇》
(3)评价:
①反封建的革命性;
发展资本主义的先进性;
②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空想性:两半社会性质,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及力量弱小国情)
二、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经济 主张
群众基础
反映 特点
1853年定都天京后颁布,处于强盛时期。
1859年天京事变后为挽救危局颁布,处于衰落时期。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主张公有。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主张私有。
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标志着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同时缺乏先进阶级的理论指导。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得不到农民支持。
相同点:1.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2.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3.都脱离实际,未能实施;4.目的都是维护农民阶级的政权;
【知识拓展】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异同
四、基础知识
4.失败原因
材料1: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材料2: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不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材料3:(1853年)5月起,更大兴土木……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
——《贼情汇纂》
没有先进的领导阶级
(1)主观原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材料4:“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2)客观原因(直接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材料3:太平天国明确提倡女性放足,脚的解放使女性在军事斗争以及经济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没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但女性放足与男性的蓄发一同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长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录》
材料1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极大地扰动了封建社会的旧秩序,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
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大联合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和由它派生出来的李鸿章的淮军,日益处于显要的地位……
从以联合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来镇压造反的农民大众而开始,“办洋务”的热潮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了。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2.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性质: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积极:(1)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极大地削弱了专制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2)客观上激发了洋务运动兴起。
材料4 他们的组织仍自囿于中国传统民间宗教团体的特性,又因当时社会上层与下层已有相当的隔绝,是以太平天国运动呈现了无法提升其境界的局限性,其精神资源不能与中国文化交融,其人力资源不能超越两广人口,也不能吸纳知识分子参加,反而激发了曾国藩、左宗棠组织以乡绅为核心的湘军,高揭捍卫儒家文化为号召,终于击败了太平天国。——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局限性:造成巨大破坏;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四、基础知识
5.影响
(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列强的侵略。
(4)移动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知识拓展】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哪些新特点
1.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民阶级既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
2.国际背景新——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3.任务新——在承担传统的反封建任务同时,还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成为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4.方案新——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有进步意义;
5.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也是以往的农民运动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造成这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四、基础知识
三、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c60s—90s)
1.背景:内忧外患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外患:列强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尖锐
2.目的
直接目的:解内忧——镇压农民起义;
排外患——抵御外来侵略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代表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中央)
(地方)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1861年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四、基础知识
三、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c60s—90s)
5.主要实践
(1)创办近代企业
项目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军事企业 (官办) 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安庆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李鸿章 上海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福州
天津机器局 崇厚 天津
民用企业 (官督商办) 19世纪70-90年代以“求富”为旗号 上海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上海
上海机器织布局 李鸿章 上海
开平煤矿 李鸿章 河北唐山开平
材料
经费
(2)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军事和翻译人才
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
军事学校:福建船政学堂 派遣留学生;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四、基础知识
三、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c60s—90s)
5.主要实践
(3)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海军
创办三支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北洋水师
“远东第一军舰”——定远舰
(4)推进外交近代化:
设立总理衙门(1861年)
6.评价
材料1: “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2 我(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庚子西狩丛谈》
四、基础知识
三、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c60s—90s)
6.评价
性质: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1)积极: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也是中国 近代化的开端。
①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政治上:促进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③教育上: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⑤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总理衙门)。
⑥思想上:洋务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等思想观念,推动了国人思想的早期近代化。
(2)局限性: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的未能达到;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未能挽救统治危机,甲午战败宣告破产。
四、基础知识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898.6.11——1898.9.21)
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在孔子儒学的旧瓶子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1.背景
1)政治: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3)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四、基础知识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898.6.11——1898.9.21)
2.经过
变法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1)目的:
(2)影响: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变法宣传
①宣传方式:报刊、学会、开办学堂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著作
主张
共识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托古改制的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
《变法通议》
思想核心是
“倡民权”
《天演论》
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仁学》
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原因: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巨大;②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③为减少变法阻力
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四、基础知识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898.6.11——1898.9.21)
2.经过
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②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③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类别 颁布新法(布新) 改革旧制(除旧)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方事,任用维新人士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设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邮局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裁撤驿站,
文教 开办新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报馆等,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派人出国留学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 精炼陆军,改实洋操、实行征兵制等 裁撤绿营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传播西学
有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
四、基础知识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898.6.11——1898.9.21)
3.结果
失败: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
4.失败原因
材料1: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 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材料2: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3: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的心理恐慌。
——戴鞍钢《1901年:慈禧太后》
材料4: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光绪)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与易一书》
主观原因:①缺乏严密的组织和可靠的社会基础
主观原因:②变法措施操之过急且具体策略适当
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强大
主观原因:②寄希望于无权的光绪皇帝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四、基础知识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898.6.11——1898.9.21)
5.影响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
(2)意义:
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②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鼓励发展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898年
1899年
1900年
1900年8月
口号:扶清灭洋
从山东开始兴起,提出扶清灭洋;
地方官员先抚后剿,运动发展到直隶、津京地区;
慈禧太后“招抚”,企图控制利用;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运动失败。
(1)根本: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德国抢占胶州湾)
四、基础知识
五、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9C末——20C初)
1.原因
2.经过
3.结果




【知识拓展】如何理解“扶清灭洋”
义和团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
天爷恼,仙爷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
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四、基础知识
五、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9C末——20C初)
4.评价
材料4: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2: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因为“机器工艺”为洋人“乖戾之天性所好”。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雷颐《走向革命 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3: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材料1: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性质: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进步性:强烈的反帝爱国主义倾向,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局限性:盲目排外,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的深渊。
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四、基础知识
六、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20C初)
1.概念
广义上的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05年间,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绪新政。
预备立宪:指1906-1911年间,清政府在其他改革的同时,主要在政治层面所展开的改革。
2.开始标志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事宜,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帷幕。
四、基础知识
六、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20C初)
3.经过
(1)第一阶段:1901~1905年的清末新政
背景:
①《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②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③中体西用思想发展
内容:
主要是废科举、办学校、派留学、改革官制、倡导创办事业、编练新军等
作用: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未触及根本的政治体制。
(2)第二阶段
:1906~1911年的预备立宪。
背景:
①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1904-1905)②革命运动的高涨③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
过程:
①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②1906年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③1910年,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④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⑤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违背宪政精神,暴露假立宪真集权骗局,大失民心
四、基础知识
六、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20C初)
4.措施
(1)教育: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等
意义: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造就了一个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民主革命 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律法: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增设商部、学部、整顿吏治;预备立宪,设立资政院和咨议局,实行地方自治。
意义:开始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利于中国行政机构的近代化。
(3)经济:颁布《商律》,奖励实业,创办大清银行。
意义: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4)军事:废除武举,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建立军事学堂。
意义:增强了军事力量,推动了中国军队近代化
(5)社会:改革习俗,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意义:促进了中国社会风气的进步。
(1)性质:清末新政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进步性:
①政治:预备立宪虽是骗局,但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经济: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3)局限性:
未从根本上触及专制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没有达到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目的。
四、基础知识
六、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20C初)
5.评价
6.失败原因
(1)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
(2)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
(3)直接原因:革命打断了改革。
废 除
变 革
1.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戊戌变法废八股,
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2.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度。
1.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
2.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
3.1905年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1905年,设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知识拓展】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间 19世纪40年代 1860~1890年 1860~1880年 19世纪90年代
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等 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面临环境 外夷入侵 (鸦片战争) 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展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早期维新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
西学内涵 军事科技为主 (应用科学) 军事技术背后的自然科学为主 教育政治体制(社会科学)为主 涉及以政治变革为核心的社会科学
特点 布新不除旧—只办新事,不除旧事 布新除旧 学习西方彻底变法,
除旧布新
趋势:
1.学习西方的主体由地主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
2.伴随民族危机加深而逐步深入;
3.对西方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4.学习西方的层次由器物上升到制度;
5.对待传统的态度由布新而不除旧转为既布新又除旧。
【知识深化】19C40S~19C90S中国学习西方的趋势
本课小结
国家出路的探索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洋务派: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五、真题演练
1.(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C
2.(2021·江苏高考·7) 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C
五、真题演练
3.(2020·海南选考,7)有一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努力,旨在改造政权到某一程度,使之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最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4.(2020·全国Ⅲ卷,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A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