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史料研读与史料实证
1
年份 试卷 考题 考点 主题
2018 1卷 34题 历史研究的全面性 史学研究多元视角
2019 1卷 42题 历史的时代价值 历史学价值
2020 1卷 25题 史料多样性 史料价值认知
3卷 29题 史料多样性 史料价值认知
山东卷 18题 史料多样性 史料价值认知
2021 乙卷 25题 论从史出 史料价值认知
乙卷 41题 史料实证 史学研究
广东卷 3题 史料实证 史料价值认知
广东卷 16题 史学研究 史料价值认知
2022 广东卷 1题 史料实证 考古材料研究
17题 史料实证 史料类型与价值
考情分析
2
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史料
主要概念
史实
史论
史观
历史事实。(人们通过已有史料还原和确认的历史事实)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历史认识,是人们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
史学方法
史法
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论从史出,证据意识)。
史料实证
3
素养 水平 史料实证
水平1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水平3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水平4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
分辨
理解
互证
论述
4
一、史料的分类
(一)根据载体:(分为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现代音像与数字化类)
5
1、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
(1)以纸张为载体: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报刊、杂志、契约、账簿等;
(2)其他载体:如甲骨上的文字,青铜器上的铭文、碑铭等
价值:基本反映历史真实情况,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缺点:有时代烙印和主观性。
【例题1】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
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原因?
近代报刊的时评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而日记也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需结合作者的阶级立场、背景、学识等多种因素。
6
(2017 ·全国Ⅱ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晌
D
7
文献史料
史书
按真实性分
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等
1.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二十四史。
2.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大金国志》以及《通志》等。
3.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它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虽杂荒疏浅,却可弥补官修史书的疏漏与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
4.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8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共计3217卷(《汉书》《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实际为3300卷),约4700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记述的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史书史料价值:官修史书一般比私修史书价值更高,但官修史书修撰带有政治性,不能完全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9
(2020·北京卷·16)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6分)
①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
②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
③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10
(2017·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C
11
2、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的史料
种类:图片、(建筑、碑刻、陵墓等)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例题2】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王国维据《史记》所载“汉武帝时,为防匈奴,始筑令居以西到武威、敦煌等四郡”;再据唐《沙洲图经》所载,得出结论:“本筒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长城也。"这说明
实物史料中的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 ,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价值:可与文献史料相互参证,可以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纠正文献资料记载的错误。
缺点:碎片化、片断化、不系统的历史记忆,难以还原历史的全貌。
12
(2020·全国Ⅱ卷·8) 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五台山佛光寺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C
13
3、口述史料:也叫口碑史料,是指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例题3】学者张鸣说,周商易代,不仅有正史记载,而且还有专门描写这一过程的民间小说,《封神演义》就是一个典型,只不过神话色彩过重,人间的征伐倒变成了天界神仙们的大战。“征伐”变成了“大战”说明什么?
价值: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以与其他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
局限:
①不准确或不全面(受到当事人的记忆能力、情感、价值判断和时间久远等因素的影响)
②有虚构、主观成分: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说明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现象需要详加考辨。
14
4、图像史料:主要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等。
史料价值:图像史料从不同角度记录、见证历史,直观展示历史,能够起到证史、补史作用。
局限:图像史料往往包含着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未必完全符合真实历史。使用时需要对图像史料的创作背景、时间、意图进行考证,需要同其它史料相印证。
(2020.1·浙江高考·25)艺术传神不易,借助艺术手段达到史事传神的目标更不易。对此,北宋王安石说得颇为透彻:“糟柏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这方面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都城东京清明时节从城郊到城内街市繁华热闹的市俗人事,被视为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重要佐证资料。这说明( )
A.艺术作品亦能成为传达真相、保留历史信息的工具
B.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决定了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真实而可信
C.文史哲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因此古画作不仅是艺术更是历史
D.历史真相虽已随岁月飘逝,但古代艺术作品却可穿越时空真实还原
A
15
史料价值:
是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的重要补充,具有鲜活性、直观性、信息丰富性。
5、现代音像与数字化史料:
(1)现代音像史料: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记录历史内容的图片或影像、音频。
(2)数字化史料:主要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网页、多媒体资料等;
16
1、一手(直接、原始)史料:是指亲历者或同时代的人所记录下来的史料。
2、二手(间接、转手)史料:是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史料价值:一手史料一般可信度高于二手史料;但两者价值高低不能绝对化
(二)根据价值:(分为一手(直接)、二手(间接)类)
运用:两者与文献、实物、口述三类
史料的关系:
①实物史料一般是第一手的;
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17
第一手资料的原始性不能等同于真实性
无赖叛逆李承晚命令李伪军侵略了北方,人民军为了自卫将其击退,并开始正当进入南方。李承晚匪帮将被逮捕,被判刑。
——1950年6月25日11时朝鲜平壤广播电台广播
北朝鲜军队,今日拂晓,从三八线全线开始南侵。我军立即与敌交战,正将其击退中。 ——1950年6月25日韩国《京乡新闻》号外
军机电报第一号,这天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满铁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
——9.18晚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
河本亲自把炸药安置在铁轨上,在炸毁铁路的同时,用电话机向大队本部报告,这时,待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的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
——亲历事变的日军军官花谷正的回忆录
装弹入膛,准备还击,此时去旅部请示的军士回报说,总参谋长荣臻指示,对进入营房的日军任何人不准开枪还击,谁惹事谁负责。
——亲历事变的东北军军官姜大明的回忆
18
1、有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的史料(如官修史书或成文历史著述,回忆录或公开的报道、摄像等)
2、无意史料:没有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形成的史料(如官方留下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私人信件、日记等)
史料价值:
有意史料经过作者的加工,带有主观故意的可能;
无意史料的作者没有主观故意,记录时更接近历史事实。
(三)根据目的(是否为历史研究而记录):分为有意和无意类
19
1、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据此推知,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A. 《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
B. 《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
C. 《三国演义》中有关当时饮食记载
D. 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C
20
二、史料实证的原则
1、孤证不立(单个材料不成立)
2.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3.二重证据法
( 多重史料、相互印证史料的真实性)
(一)史料选取原则
(二)史料运用原则
1、重视史料真实性,尽量选取一手史料
2.选取客观、公证、正确的史料(尽量避免主观色彩过于浓烈的)
3.史料来源多样,收集更多史料(不同类型、多渠道搜集)
史料搜集:查找文献、考古、实地调查,网上查阅、访谈等多种方式
21
影响历史研究的因素
①时代环境差异(社会:政经文)
②研究者的局限(立场、角度、观念、知识水平、情感等)
③运用史料不同(史料选取、掌握和运用上的差别)
④研究方法不同(历史观)
22
材料“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3分)
同意第一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的记述,具有直接性,应属于第一手史料;
同意第二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在事后的记述,因此在描述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漏或遗忘,有时还会带有主观色彩,据此很难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因此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3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