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7 18:2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2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1、(3分)农业产生以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A. 小农经济的产生 B. 贫富分化现象的加剧
C.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D.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3分)人类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域产生。由此判断,下列属于大河流域文明的组合是 (  )
A. 古埃及文明 古希腊文明
B. 古希腊文明 古罗马文明
C. 古中国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D. 古希腊文明 古印度文明
3、(3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距今约8000年上下)裴李岗文化中,种植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其种植的主要作物最可能是 (  )
A. 水稻 B. 玉米 C. 石榴 D. 粟
4、(3分)距今8000年前,河南舞阳贾湖文化遗址发现大量工具,如骨锥、角锥、骨匕等。它们是挖掘野生植物块根的适手工具。这表明该文化时期 (  )
A. 采用采集生产方式 B. 农业生产发达
C. 处于旧石器时代 D. 已出现私有制
5、(3分)美国学者查尔斯·曼恩说:“蚯蚓、蚊子……非洲野草,各种老鼠——这些生物从哥伦布的船舱里倾巢而出,它们就像观光客,急切地进入这片过去未见的土地。”这一文字叙述的是 (  )
A. 美国自然环境的恶化 B. 新航路开辟造成恶果
C. 美洲农业的落后状况 D. 欧洲动植物传入美洲
6、(3分)西方史学家艾芙瑞·克罗斯比在其代表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提道:“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和西半球之间的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克罗斯比意在强调“哥伦布大交换”
A. 是一次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
B. 推动了东西方的思想交流
C. 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D. 导致了东方殖民地的落后
7、(3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作物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中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 小麦、水稻、牛、马
B. 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
C. 玉米、水稻、牛、马
D. 马铃薯、番茄
8、(3分)据统计,2019年我国各地调整和减少了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受市场价格和大豆补贴政策影响,东北地区扩大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豆类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平方千米。这些政策 (  )
A. 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
B. 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不利于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D. 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
9、(3分)根据下列人口数量增长示意图分析,在农业革命时期,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情况是(  )。
A. 增多;加快 B. 趋缓;加快
C. 增多;下降 D. 趋缓;下降
10、(3分)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出(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 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 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11、(3分)埃及人这样唱道:“尼罗河,向你致敬!你在大地上现身,把生命给了埃及。你浇灌拉神创造的果园,牲畜因你而活。”古代埃及人对尼罗河很是崇拜,主要是因为(  )。
A. 崇拜尼罗河是古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B.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C.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D. 尼罗河的灌溉农业比较发达
12、(3分)1815年英国颁布的《谷物法》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夸脱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该法案的颁布(  )。
A. 目的是打击荷兰的优势
B. 体现的是贸易保护主义
C. 保证了殖民争霸战争的胜利
D. 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13、(3分)
下表为某学者对中国1952~198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百万吨)的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
粮食 163.42 195.05 194.53 304.77 320.56 407.31 420.41
棉花 1.30 1.64 2.09 2.16 2.07 3.25 4.19
油料作物 4.19 4.19 3.62 5.21 7.69 11.91 15.25
甘蔗 7.11 10.39 13.39 21.11 22.80 39.50 46.85
A. “一五”计划以发展农业为核心
B. 20世纪5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逐步提高
C. “文化大革命”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D. 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
14、(3分)20世纪50年代,党确定了在实现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路径。1977年,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中要求“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达到70%”。这一“目标” (  )
A. 符合现阶段中国农业实际
B. 体现了对包产到户的肯定
C. 明显是计划经济政策的产物
D. 表现了经济稳步发展的愿望
15、(3分)《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说,直到19世纪以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这一看法(  )。
A. 否定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
B. 肯定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地位
C. 否认白银在中国的普遍流通
D. 肯定了纳贡贸易体系的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55分)
16、(2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约169公斤;1978年,人均粮食产量317公斤;2011年,全国粮食产量预计为5.5亿公斤,连续八年增产。2011年9月18日,由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亩产达到926.6公斤。从泛滥的减肥食品到满街的小胖墩儿,似乎14亿人口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尽管粮食进口数量年年递增,但从总体上看,粮食安全暂时无忧。然而,眼下令国人更揪心的是如何吃得安全。
——摘编自《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安全》
材料二
1991~2018年以“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为主题的CSSI年度发文量
——摘编自岑丹、李太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及食物安全的内涵辨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概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以“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为主题的CSSI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问题。
17、(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中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的说法,是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唐朝法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治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宋朝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在食品安全领域,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而实践中食品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摘编自董妍《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然而,美国政府却依然以“守夜人”自居,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脱节。这一时期,美国大部分州都已制定有关规制食品掺假的法律。但由于各州食品法皆从各自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且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而同期的大多数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
伴随铁路的延伸和统一大市场联系的日渐紧密,州际贸易日渐频繁,食品商业秩序越来越难以维持,这严重威胁到许多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们纷纷要求国家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制定一部全国性的食品法。在美国社会的转型期间,洛厄尔的《论政府》、威尔逊的《国家论》等著作相继问世,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开始践行国家干预思想。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美国食品法律规制研究——以1906年<联邦食品与药品法>的颁布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家层面食品立法呼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
试卷答案
1.【答案】C
【解析】
2.【答案】C
【解析】古埃及文明、古中国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均出现于大河流域,为大河文明的代表,而古希腊文明为海洋文明代表,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等信息可知,当时黄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是粟,故D项正确;水稻最早在我国河姆渡文化遗址出现,排除A项;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的,排除B项;石榴并非由中原驯化,而是汉代时由西域传入的,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挖掘野生植物块根”说明此时人们并未驯化农作物,仍是采集野生植物果实,故A项正确,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石器等工具的制作方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品如何分配,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由“从哥伦布的船舱里倾巢而出”“过去未见的土地”可知,材料叙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将动植物带到美洲,但并未明确其影响,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国自然环境变化和美洲农业水平,排除A、C两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克罗斯认为“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了东西半球之间的经济、文化、思想、生态等诸多领城的交流,引发了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即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故答案为C项;“哥伦布大交换”是必然中的偶然事件,排除A项;“哥伦布大交换”不仅仅局限于思想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哥伦布大交换”导致东方的落后,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麦、水稻、牛、马都是由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故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的原产地都是美洲,故B、C、D三项均错误。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优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这是建立在我国粮食生产逐年增收、粮食供应相对充足的基础上的;故选A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9.【答案】A
【解析】从农业革命开始,农业生产的效率有较大的提高,生产力水平也有大幅度的上升,养活的人口也有所增加,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加快,人口的数量在增多,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1675年”“英国” “菠萝原产于南美洲” 的时间、空间信息可以判断,此油画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南美洲的菠萝传入欧洲的英国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11.【答案】B
【解析】尼罗河纵贯古埃及全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所以对尼罗河的崇拜成为古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故B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无法直接推测该法案与打击荷兰优势的关系,故A项错误;英国《谷物法》的规定旨在保护本国市场,限制他国商品进入,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故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直接推测该法案与英国殖民争霸战争胜利的关系,故C项错误;该法案体现的贸易保护主义,与工业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贸易政策不符,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1957年和1965年的粮食产量可知这一时期粮食产量下降,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由材料可知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各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升,故D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中1977年,中共中央要求到1980年要实现“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达到70%”可知,这一“目标”明显是计划经济政策下的产物,严重脱离了国情,故C项正确,排除A项。B项所述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背景下,提出要求在短短三年内就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是不现实的,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在19世纪以前的国际地位,没有涉及否定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可知当时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白银就成为中国主要的流通货币,故C项错误;从“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可知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东亚纳贡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也涉及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16.【答案】(1)总体概况:吃饭问题基本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关注。
原因: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步,粮种改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对外贸易的发展。
(2)变化趋势:相关主题的CSSI年度发文量都呈迅速增长趋势;自2001年开始,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CSSI年度发文量基本超过以“粮食安全”为主题的发文量。
(3)评析:“粮食安全”问题主要针对食物匮乏,“食品安全”问题则主要针对食物中有害物质的存在,它们是人类社会演进的不同阶段面临的两个历史性难题。当今的市场经济体系、农业技术、产业政策大大缓解了饥饿问题,即“粮食安全”问题;但生产者对高产量和低成本的追求,有可能对“食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即“食品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全球人民的切身利益,各国政府及相关组织、个人,均无法置身事外。(观点明确,逻辑合理即可)
【解析】
17.【答案】(1)特征:体现了顺天应时、敬天法地的法制观念;在监管规范中体现了“礼”的思想;成文法与民间法相结合,且民间法起重要作用;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影响: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丰富和完善了古代法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历史背景:受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食品立法调节方面处于滞后状态;以州食品法为核心的法律规制存在巨大差异;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生产分工日益全国化;其他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的示范;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兴起。
(3)认识:要加强并完善立法规范;应强化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能;必须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