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点对点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点对点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7 18:2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点对点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型,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这主要说明当时( )
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工商业资产阶级兴起
2.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可能经历到的是( )
①带上指南针出海捕鱼
②在一次参加对辽作战中使用火箭
③在开封开了个印刷作坊,大量印刷畅销书《窦娥冤》
④看到画家张择端正在展示他的名作《清明上河图》
⑤朱熹开讲坛,阐述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3.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
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4.某思想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该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朱熹
5.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 )
A.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B.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C.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 D.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
6.成书于元朝的《宋史》总结: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下列属于他们所作的努力的是( )
A.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B.“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C.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D.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7.唐庚,字子西,眉州人,在《唐子西文录》中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在后来的《朱子语类》卷九三《孔孟周程》中也引用了这句话。这一时期,人们把孔子塑造为“至圣先师”。这说明当时(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儒学社会基础牢固
C.南方文人地位提高 D.尊孔读经得到提倡
8.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
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北宋时期活版印刷取代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9.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人有本质为善的“天地之性”和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如“气质恶者,学能即移……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据此可知,张载主张
A.善恶的气质可以相互转化 B.恢复等级尊卑有序的状态
C.以礼为标准强调学的作用 D.发展学校教育使人人向善
10.“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但孔子没有对道德人伦的原则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的概括。后世的儒学家对伦理道德进行高度概括并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三纲五常合理性的是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11.《蒙古秘史》是一部记录蒙古族历史的史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存本来源于西夏文出土文献
B.是忽必烈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编写
C.是畏兀体蒙古文史书的汉语译本
D.是金朝女真文对蒙古部落的历史记录
12.两宋之际,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重大转变。前期之词,尽为闺阁之作,典丽故擅一时之胜场。至南渡而后,子然飘零,遂一转而至凄怆,大体多苍凉之感。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受到
A.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 B.重文轻武理念的影响
C.科举取士变化的影响 D.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13.宋代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据此能说明
A.活字印刷术是当时主要印刷技术 B.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领先
C.学术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 D.印刷术发展促进学术传播
14.宋词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喧器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展现了江南经济发达的局面,表现了江南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妇女拾翠的场景均出现在宋词中。这说明,宋词
A.体现世俗乐趣 B.反映秀美景趣 C.刻画文人形象 D.描写都市生活
15.元代许多知识分子把为杂剧演员编撰剧本当作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在编撰剧本时,首先考虑的是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这表明元杂剧
A.完成了诗书的平民化 B.是阶级矛盾激化产物
C.缺少精炼的艺术特色 D.舞台语言通俗易懂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提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材料二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2)请结合宋代的史实,说明经济、政治的变化导致“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17.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体现了各历史时期的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逐步加剧,社会冲突和矛盾愈演愈烈,旧制度分崩离析,士阶层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随着士人队伍的壮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涌现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战国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相互批评,相互吸收,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盛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绚烂的一笔。
——摘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是继先秦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期。文学艺术门类多样,有诗歌、散文、传记等,其它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都得到发展;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外交文化都体现出不一样的胸怀,具有辉煌大气之美。文学艺术高度发达,诗歌类型多样、内容扩大,小说上产生了唐传奇,开拓了后世文学的道路;书法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些榰书大家,他们所创立的书体成为后世汉字的主要形态——正楷。唐代各类文化艺术融江了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化交融的成果,大胆吸收了周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摘编自百度文档
材料三 (宋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家学融汇了之朱子学的新儒学;文化方面,在古文复兴的同时,口语文学也兴盛起来;印刷术得到了空前发展而且发行的书籍不仅仅是儒家经典,还有历史书、请文集等。在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科学书籍的出版发行。从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分”。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从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分””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宋元话本是说话人的底本,并以此为基础被说书艺人阐发,形成小说,体现了文学的世俗化趋势,B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城市娱乐生活丰富对小说形成的影响,排除A项;通俗文化并非主导,排除C项;中国资产阶级兴起是近代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可以带上指南针出海捕鱼,①项正确;唐朝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火箭,可以在参加对辽作战中使用火箭,②项正确;《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著作,不可能出现在北宋,③项错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作品,④项正确;朱熹是南宋人,不可能在北宋看到他,⑤项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D
【详解】《伯俞泣杖》《杀狗劝夫》《管鲍分金》主要涉及人伦关系,由此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元杂剧的伦理教化功能,D项正确;演绎历史故事是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与元杂剧的共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元杂剧的地位,排除B项;《伯俞泣杖》与娱乐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项正确;李贽针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对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排除A项;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的主张,排除B项;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沈括认为发明来源于普通人的劳动实践,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国技术,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家对科技进步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依据材料“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可以看出是宋朝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思想,排除A项;“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反映的是宋朝时期社会阶层观念的淡化,排除B项;“反对重农抑商”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漫漫历史就如同无边的黑夜。这句话是赞美孔子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依据材料“在后来的《朱子语类》卷九三《孔孟周程》中也引用了这句话。这一时期,人们把孔子塑造为‘至圣先师’”可知,社会各阶层都对孔子及儒家学说推崇,儒学社会基础牢固,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学说,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南方文人地位提高,尊孔读经得到提倡,排除C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中“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说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C项正确;题干强调宋代活字印刷术与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对比,活字印刷术的高效性,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BD项。故选C项。
9.C
【详解】从材料“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中礼......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学。”可知张载认为气质恶不能成为贤者是因为没有学,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气质恶不能成为贤者是因为没有学,没有提到相互转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等级尊卑,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学校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它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C项正确,排除B项;《蒙古秘史》与西夏、金朝无关,排除AD项。故选C项。
【点睛】
12.A
【详解】材料表明两宋之际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变化,这与其人生际遇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清照的人生际遇受两宋之际的政治局势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重文轻武观念、科举取士变化及程朱理学的影响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据材料“《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可知,印刷术的普及应用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印刷业普及应用与学术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未涉及到究竟是使用何种技术印刷,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世界其它地区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排除B项;C项因果关系逻辑颠倒,排除。故选D项。
14.A
【详解】材料“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妇女拾翠的场景均出现在宋词中”是对市民生活的描述,体现的是世俗生活的乐趣,A项正确;B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与都市生活描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材料“首先考虑的是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强调的是元杂剧舞台语言通俗易懂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与史书的平民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对元杂剧的影响,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D项。
16.(1)原因: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2)变化:①儒学发展成理学(理学兴起),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②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③书法、山水画的发展,反映了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提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根据材料“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可知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2)变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儒学发展成理学(理学兴起),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②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③书法、山水画的发展,反映了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17.(1)背景:社会变革加剧;社会冲突和矛盾激化;旧制度日益瓦解;士阶层队伍的壮大;较为宽松的学术思想环境。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2)特点:百花齐放,丰富多样;繁荣发达,富于创新;兼收并蓄,开明包容原因: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中外交流频繁;统一多民家族国家的巩固。
(3)理解:理学的兴起,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宋词等的繁荣,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科学书籍的出版发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逐步加剧”可归纳出社会变革加剧;根据材料“社会冲突和矛盾愈演愈烈”可归纳出社会冲突和矛盾激化;根据材料“旧制度分崩离析”可归纳出旧制度日益瓦解;根据材料“士阶层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可归纳出士阶层队伍的壮大;根据材料“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可归纳出较为宽松的学术思想环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2)特点:根据材料“唐是继先秦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期”可归纳出百花齐放,丰富多样;根据材料“诗歌类型多样、内容扩大,小说上产生了唐传奇,开拓了后世文学的道路”可归纳出繁荣发达,富于创新;根据材料“唐代各类文化艺术融江了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化交融的成果,大胆吸收了周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可归纳出兼收并蓄,开明包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中外交流频繁及统一多民家族国家的巩固等角度进行分析。
(3)理解:根据材料“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家学融汇了之朱子学的新儒学”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的兴起,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根据材料“古文复兴的同时,口语文学也兴盛起来”和所学知识可知,宋词等的繁荣,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印刷术得到了空前发展而且发行的书籍不仅仅是儒家经典”和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科学书籍的出版发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