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点对点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金朝,“猛安谋克”一词包括五个内容,据此可知猛安谋克的特点是( )
①职官的代称②军队编制的两级单位③地方行政组织的两级单位④户制⑤世袭爵衔。
A.因俗而治 B.寓兵于农 C.仿宋而制 D.完全汉化
2.《全球通史》指出:“在突厥人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的同时,遥远的蒙古,有位不引人注目的首领正在开始他的征服生涯;这一征服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的形成。”又说“1206年,在蒙古各部落酋长会议上,他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这位“首领”( )
A.灭花刺子模国 B.征服今俄罗斯 C.攻占巴格达 D.建立了元朝
3.面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辽代统治者推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等人制 D.土司制度
4.元朝统治的岁月是短暂的,但是这个王朝的历史是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元朝的历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B.元朝在地方设立行省进行管辖
C.设宣政院管辖台湾地区 D.元灭北宋,统一全国
5.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样做( )
A.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D.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
6.12世纪金世宗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做到了“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史称(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大定之治 D.康乾盛世
7.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在中断了约一千年之后变得安全了,欧洲人于是又能由此进入亚洲和远东了。此时有大批被称为“色目人”的移民自西向东,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这些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
A.拿破仑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蒙古的西征 D.新航路的开辟
8.唐代,一此内迁的党项人被授以“闲田”,他们开始学习农耕。西夏建立前,党项人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等农业区,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据汉文史料记载,宋代党项人已是“耕稼之事,略与汉同”。这可以用来说明
A.西夏全面模仿两宋制度 B.西夏农耕经济取代了游牧经济
C.唐宋经济重心转向西北 D.少数民族对西北边疆的开发
9.由于西藏事务特殊,所以宣政院所管理的西藏事务为“僧俗并用,军民通摄”,这种僧俗并行的官僚制度在此后的明、清二朝也一直沿用。元朝这一民族政策的特征是
A.承上启下 B.相互牵制 C.政教合一 D.因地制宜
10.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
A.猛安谋克制 B.“四等人制” C.因俗而治 D.“改土归流”
11.下图是某朝代的疆域图,该朝代开创的地方制应是
A.内外服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郡国并行
1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地方行政示意图(部分)。该时期
A.地方实行南北面官制 B.山东归中央直接管辖
C.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D.中书省是地方常设机构
13.元朝,急递铺在传送公文时用木匣封锁,标明号码、日期等,各铺传递均要验件签押。这一举措旨在
A.减轻急递铺的负担 B.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C.保证急递公文安全 D.保障政务信息畅通
1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夏朝商朝西周→秦汉→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B.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C.夏朝商朝西周→秦汉→春秋战国→五代十国→隋唐→魏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
D.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五代十国→隋唐→魏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
15.元朝时,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畏兀儿、蒙古、汉等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从而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这个新的民族是( )
A.朝鲜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傣族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地处西北,“戎俗,尚武勇,故其民风大近于质朴无华,不尚文礼之一途”,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后,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选择。
——摘编自黄栋法等《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作出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17.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军队编制的两级单位”“地方行政组织的两级单位”可知,猛安谋克是将军队编制和地方组织合二为一,B项正确;因俗而治是针对统治内不同民族而采取的政策,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猛安谋克是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和宋无关,和汉化也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遥远的蒙古,有位不引人注目的首领正在开始他的征服生涯”、“1206年,在蒙古各部落酋长会议上,他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可知这位首领是在1206年,斡难河大会上被推举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他曾灭花刺子模国,A项正确;拔都征服了今天的俄罗斯,建立金帐汗国,排除B项;旭烈兀攻占了巴格达,排除C项;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也就是南北面官制,A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元朝的制度,排除C项;土司制度是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立行省进行管辖是历史事实,B项正确;成吉思汗是蒙古政权的创立者,元朝的开国皇帝是忽必烈,排除A项;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西藏而非台湾,排除C项;灭掉北宋的是金朝,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山川边界……”可得出元代行省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与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无关,排除A项;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划分遵循了犬牙交错的原则,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融合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12世纪金世宗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并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后期为宋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金国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短暂的稳定繁荣的局面,他采取对内发展经济,对外主动和宋朝议和,宋、金休战,史称“大定之治 ”,C项正确;“文景之治 ”是汉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色目人”是元朝时中国人对自西东迁入中原地区的“各色名目的人”的统称,其大规模迁徙缘于蒙古的西征,C项正确;拿破仑战争时间在19世纪初,与此无关,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早于元朝,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未引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潮,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党项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但是内迁之后开始从事农耕,而且西夏建立之前,党项人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等农业区,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这说明当时的少数民族对西北地区进行了开发,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西夏建立之前的历史,排除A项、B项;唐宋经济重心向南转移,而且材料信息也无法得出经济重心转移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僧俗并用,军民通摄”是根据西藏各地的首领大多为政教兼于一身的实际情况而施行的政策,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征,D项正确;A、B、C三项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知,均排除。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所建立的制度,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等级。其次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并认为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区别,在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B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排除A项;因俗而治是中原王朝管理少数民族常用的方式,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材料中的朝代都城在大都,这是元朝,其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C项正确;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是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元朝行省制度下,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辖,B项正确;南北面官制与辽朝有关,排除A项;材料与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中书省不属于地方常设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C
【详解】材料“传送公文时用木匣封锁,标明号码、日期等,各铺传递均要验件签押”体现的是元朝对公文传递进行严格的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急递公文安全,C项正确;材料与减轻急递铺的负担、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及保障政务信息畅通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朝代歌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畏兀儿、蒙古、汉等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B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错误,排除。故选B项。
【点睛】
16.(1)原因:周朝分封制的教训;秦国受周朝文化影响较小;加强对边远地区控制的需要。
调整:郡国并行制。
(2)特点: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行省的主要使命各有侧重;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
历史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秦朝对周朝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可知,其吸取周朝分封制的教训;依据材料“较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可知,秦国受周朝文化影响较小;依据材料“疆域包括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这些‘化外之地’也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可知,其加强对边远地区控制的需要。
调整:结合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等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
(2)特点:依据材料“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可知,其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依据材料“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可知,元廷设置十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各有侧重,并不完全一致;依据材料“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可知,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
作用: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角度分析,得出提高了行政效率;从多民族国家统一角度分析,得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从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分析,得出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从对边疆地区的发展分析,得出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7.(1)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原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知,利于维护国家稳定;根据材料“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可知,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根据“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知,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原精神: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钱穆分析的“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即中央集权制度的本原精神为,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