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答案
1.【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汉高祖推行了‘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赋税政策;汉文帝……减轻刑罚,化行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与秦朝暴政相比有所变化,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汉初主要改变的是施政策略,而非制度创新,汉初基本沿袭了秦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未体现“追求盛世的恢宏与壮美”,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政府出资在江南地区购买当地出产的粮食、手工业产品等,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物产丰盈,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镇经济,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看不出经济差距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丁男、中男以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乐迁就宽乡者,供听卖口分”可知,唐初推行均田制,允许还往人口稀少地区时卖口分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唐朝初建,人口减少,土地荒芜,推行均田制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B项正确;王朝初期没有严重的土地兼并,排除A项;完善土地制度,非最终目的,排除C项;减轻民众税收负担不是唐初推行均田制的目的,而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ABCD四个选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题干“游历考察……了解……工艺流程”“进行农业试验……总结……经验”可知,明清学者和科学家注重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来获得知识,受到了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理念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宋应星、徐光启研究推广高产作物,排除A项;宋应星、徐光启的做法仍然属于中国传统的治学和研究方法,与近代西方的实验科学不同,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宋应星、徐光启研究西方科技,看不出“西学东渐”,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详解】“名不著于农工商之版”的意思是名字不会出现在农、工、商人出现的版籍,意味着已经成为统治阶级。材料说明唐代的科举进士享受着政治和经济特权,A项正确;科举进士应该包括不同的经济待遇外,还有政治待遇,排除B项;C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D项同样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在连续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做出任何不符合传统观念的改革。他们认为,中国的声明文物、典章制度都是古圣先王定下的垂之万世而不可更改的东西,谁若对此稍有怀疑,就是大逆不道。”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体”强调对传统政治制度与伦理纲常的维护,这从材料体现的时代氛围而言,有利于减小洋务运动的阻力,A项正确;“中体”是传统政治制度和伦理的保留,传统政治制度与伦理具有明显的缺陷,强调“中学为体”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排除B项;早在洋务派之前的开明地主就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排除C项;部分早期维新派确实是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但这种分化是基于对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的反思,材料的逻辑关系恰与之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详解】根据“20世纪上半期荣氏兄弟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占比示意图”可知,荣氏兄弟工业区位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市场因素,而市场的大小直接和企业效益有关,A项正确;荣氏兄弟工业区位选择主要是基于本企业的效益,并非是发展社会经济,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荣氏兄弟工业区位选择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大小,改善工业布局、推动实业救国均不是该企业区位选择的出发点,排除CD项。故选A项。
8.【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述的这场运动是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阻断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反帝但不反封建,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旨在抵御外辱,而不是维护中国传统文明,排除C项;“灭亡中国”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详解】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A项;C项错在“引领”,排除;材料也没有“退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组织工人罢工,开办女校,组建青年团,成立农会等方式,发动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等广大群众开展革命运动,D项正确;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活动集中在1922年,与扶助农工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1924年以后才开始,排除B项;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涉及多个方面,不仅限于发动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30年2月……强调平分土地是当务之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进行平分土地是为了贯彻党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进而巩固革命根据地,A项正确;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并非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1930年尚未建立政权,排除C项;分田地并非是为了发展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任意修改教科书......篡改地理教材里的国界线”可知,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任意篡改教科书,篡改地理教材中的国界线,说明日本侵略者实行愚民政策,以培养服从其殖民统治的顺民,进而巩固其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达到对沦陷区长期占领的目的,C项正确;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消除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控制沦陷区的文化教育活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广州华侨运动讲习所中既有中共党员也有国民党员进行演讲,演讲的内容里既有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也有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道路,C项正确;共产党员的演讲中也涉及到孙中山的思想,所以并不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在华侨运动讲习所演讲不能得出为民主革命提供大量海外人才,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演讲不能赢得各阶层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漫画《一个参加救亡运动的父亲》创作于1936年,当时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图中亲历过八国联军侵华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番话意在告诉儿子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由此可知,该漫画的主旨是呼吁民众积极投入抗日阵营,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详解】由题干中的“调查结果显示,信仰社会主义(包括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及马克思国际共产主义)者人数最多,信仰三民主义者次之”,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促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得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话语权,A项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在当时的情况,并未说明社会改造的相关问题,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后期,对欧美社会制度有了新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体育效用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看到了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人思想落后,身体素质较差,民族危机深重,他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C项正确;此时是1917年,中国共产党尚未诞生,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此时是191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特点:流传下的遗迹较少;用环境来烘托气氛表达主观感受;汲取西洋手法;受到“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影响。
(2)变化:从极其有限到自画像成为了当时女性表达自我、书写个人精神的一种图式。
原因:西方思想的冲击;新式教育的兴起;民族危机的影响。
18.【答案】(1)特点:强调人身的整体性;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天人和谐;强调摄养生活化;强调大道自然;深受儒道等思想影响。
(2)因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意识的觉醒;“强种救国”思想的兴起;军国民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的自然体育观教育思想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19.【答案】(1)贡献:推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和约;使中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收回了山东权益;借助美国抵制英日侵害;为中国抗战争取了外援。
(2)原则:国家利益至上;以夷制夷;和合外交(或和平外交)。
20.【答案】示例
浮雕:选择金田起义和五四运动。
论题:人民群众是时代的英雄。
论述:近代中国历史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交织在一起,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双重任务。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爆发,逐渐发展成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晚清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在国内掀起了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群众性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结论:金田起义和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缩影,极大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英雄。
补充答案
示例:宏观概括,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英雄近代中国历史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事迹
人民英雄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动体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近代民族英雄推动民族独立进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示例:微观概括
虎门销烟和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南昌起义和渡江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英雄壮举
五四运动和抗日游击战的英雄事迹维护了国家主权……试卷第1页,共3页学校
6.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在连续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做出任何
2022一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6月)月考
班级
不符合传统观念的改革。他们认为,中国的声明文物、典章制度都是古圣先王定下的
历史检测试卷
垂之万世而不可更改的东西,谁若对此稍有怀疑,就是大逆不道。由此可以推知,洋
务派鼓吹“中体西用”(
考场
A.减小了洋务运动的阻力
B.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道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C.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
D.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1.汉高祖推行了“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赋税政策;汉文帝即位之
姓名
7.下图为20世纪上半期荣氏兄弟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占比示意图。据图可知,荣氏
后,“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减轻刑罚,化行天下。可见,与秦朝相比,汉初
兄弟工业区位选择主要是基于(
统治集团()
政治国索
考号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注重政治经济制度创新
C.追求盛世的恢宏与壮美
D.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战争因
技术.设备因煮
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政府曾出钱亿万,面向市场筹措物资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称
为和市。和市规定,采购的必须是“土俗所产者”,如在扬州和南徐州“市籴”,建业和
江州等先“市米”,再买“丝绵纹绢布”、“胡麻”和“布腊”等。从颁布诏书到执行完成
社会文化
仅一年。这反映了()
A.专业市镇蓬勃兴起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民族交融局面深化
D.区域经济差距增大
3.唐高祖武德七年,朝廷颁布均田令,“丁男、中男以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
交通运称
枭聚因素的彬响与支配
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人官,更以给人”,“乐迁就
原材料
A.追求企业效益
B.发展社会经济
宽乡者,供听卖口分”。唐初推行均田制旨在()
C.改善工业布局
D.推动实业救国
A.限制土地兼并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8.一些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某场运动定义为“宗教战争”或“文明冲突”,他们消解这场
C.完善土地制度
D.减轻民众税收负担
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明显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维护西方的“历史形
4.明清时期,宋应星走出书斋,游历考察,了解基层群众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徐光启在
象”、“文明形象”或某种当下的意图。这场运动(
家乡开辟农庄,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许多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农学著作。这些人的活动()
C.旨在维护中国传统文明
D.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
A.推动了高产作物的传播
B.进行了实验科学的尝试
9.1903年,《湖北学生界》杂志刊登《痛黑暗世界》,指出“十九世纪之腥风血雨”,已“自
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
D.顺应了西学东渐的潮流
大西洋移至太平洋,而演地球上空前绝后之悲惨剧”,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
5.根据唐朝法令,凡进士及第者,本人及全家即可免除徭役科,“名不著于农工商之版”。
材料说明唐代的科举进士()
之新舞台,掷头颅,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
A.享受着政治和经济特权
A.反对君主专制成为时代呼声
B.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B.与百姓不同的经济待遇
C.湖北学生引领救亡图存浪潮
D.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退却
C.帝王和地方官礼遇有加
D.不得与五姓等大姓婚配
高二(6月)历史第1页(共6页)
高二(6月)历史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