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19 剃头大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同学们,你们喜欢剪头发吗?每次剪头发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作家名片:秦文君,女,1954年生,上海人,儿童文学作家。
主要作品:著有《秦文君文集》(10卷),长篇小说《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小鬼鲁智胜》《小丫林晓梅》等。
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è)梦,还怕剃头。
小沙是个怎样的人?
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yā)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dū),否则,小沙准会夺(duó)门而逃。
小沙理发的困难,从哪个词体现出来?
店里的剃头师傅(fù)都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mà)谁“害人精”,还用看仇(chóu)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最痛苦的是,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推剪的不利索,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意趣。
把小沙理发比作受刑,更加突出了小沙去理发店理发的痛苦,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这次,小沙的头发很长了。他知道姑父绝不肯让他这样过年,可他又怕再去理发店受折磨,就央求我替(tì)他剪头发,并答应剪完后付给我五块钱。
“央求”是什么意思?表达出了什么?
“央求”是恳求的意思,表达了小沙想摆脱老剃头师傅折磨的强烈愿望,儿童的天真跃然纸上。
“我”是怎样给小沙剪头发的呢?
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chā)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动作描写
结果如何?
生动地展现了“我”的天真和大胆。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闯了祸(huò)。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qiào)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lí)米。
“哎呀!”我叫起来,“坏了!”
说明“我”明白了当理发师并不容易,理发并非随意乱剪,脱口而出“坏了”表明“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闯了祸
哎呀
坏了
此时小沙有怎样的反应?
天真可爱。
小沙连忙摸(mō)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wèi)了。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想尽力修补。
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我”知道了自己理的头发太难看,说明了理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说一说:
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我想稳住小沙,告诉他这是最时髦(máo)的发式,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夸张
说明“我”剪的头发很难看,连无所谓的小沙都觉得难以接受。
当然,我没得到那五块钱。这还不算倒霉(méi),最倒霉的是小沙父子:小沙被迫(pò)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zǎo)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结局颇有喜剧性,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
一边默读一边想,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
么这样称呼他们?
2.“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
优秀的顾客了”?
我的表弟小沙的性格是___________。他怕___、怕______、怕______、还怕_____。
“害人精”指_____________,剃头师傅为什么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
天生胆小
鬼
喝中药
做恶梦
剃头
剃头师傅
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
因为课文讲述的是童年的趣事,主要内容是写表弟小沙不想上理发店理发,而央求“我”给他理发,还答应给“我”五块钱。“我”自认为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所以课文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旨在表现儿童的天真和幼稚,凸显童年的快乐。
文中的“我”为小沙剪头发的趣事打开了我们童年的记忆,它引导着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趣事。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让我们过好童年的每一天!
《我的童年》
我的生活兴趣很广泛,也很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然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过来了。他背着一个匣子,里面是新新旧旧的电灯泡。拿家里断了丝的旧灯泡,贴几个钱,跟他换新的。我一直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
拓展阅读
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他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叫电唱机了),提着大喇叭。我看见了,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母亲搅不过我,总会依了我。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邻居小朋友,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就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叫做“听蹭儿”,就是不花钱听戏的意思。“唱话匣子的”,把那大喇叭装在话匣子上,然后摆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摇紧,唱片转动了,先是那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金刚钻的针头在该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刺刺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
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因为是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还没开转呢,大家就笑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笑得更凶了,乱哄哄的,唱片里,唱片外,笑成一片了。 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在不同,妈妈那时候交给张妈一块钱,叫她带我们小孩儿到“城南游艺园”去,游艺园里面什么娱乐都有,你可以听文明戏,你可以听京戏,也可以去看穿着燕尾服的魔术师“变戏法儿”,看扎着长辫子的大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 大戏场里是男女分座的,有时观众忽然叫“好”,原来“扔手巾把儿的”,正把一束热腾腾的湿毛巾扔到楼上去,扔得美,接得准,难怪要叫“好”了。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才雇洋车回家。 我所记忆的童年生活,都是热闹而幸福的,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快乐。
1、“我”的童年最喜欢做什么?
2、什么是“唱话匣子”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说说在你的童年里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