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6 11:55:35

文档简介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堂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以及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一生的写照,提起他,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走进他的童年,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默读课文
1.限时5分钟默读全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求: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热风》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3.背景资料
(1)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会开,又“朝花”比喻美好的童年生活,“拾”是对往事的回忆。
(2)三味书屋:清末绍兴城里的著名私塾,它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
(3)私塾: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4.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 luò)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敛(liǎn)
脑髓(suǐ)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书塾(shú) 渊博(yuān) 蟋蟀(shuài)
宿儒(r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
窦(dòu) 厥土(jué) 拗(ǎo)
倜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
锡箔(xī bó)
(2)词语理解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高枕而卧:安然而卧,形容不加警惕。高枕,枕着高枕头。
倜傥:洒脱;不拘束。
三、整体感知
1.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从……到……”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按照空间顺序进行描写。
(1-8)写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9-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再次默读课文,圈画文中关键语句,谈谈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抱有怎样的态度。(提示:关键语句,如题目、开头、结尾、段落等)
明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第1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第9段(过渡段)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结尾
第2课时
一、精读研析
(一)研读第1自然段
“连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似乎”与“确凿”连用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呢?
明确:不矛盾。“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印象较淡薄,用不肯定的语气“似乎”;而追忆儿童时代生活,又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表示肯定语气。
(二)浏览2—8段,探讨作者写了那些乐事?
明确:百草园声、色、味俱全
四季景色各异
“美女蛇”传说
雪地捕鸟乐趣多
(三)快速默读第2段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型结构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泥墙根一带”百草园的无穷乐趣,表现出儿童特有的一种情趣。
2.第2段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明确: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被摸过,说明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本文采取了从百草园整体到其中某一个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写景时有序的时空安排,使百草园中纷繁、杂乱的景物得到清晰而有条理的组织,使文章结构层次更加分明。
(5)多用修辞写出事物特征: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3.交流归纳写景的方法
明确:
(1)抓住景物的特征
(2)注意写景的层次
(3)妙用修辞、增加生动、形象性
(4)调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
(5)情景交融(写景中表达自己快乐喜悦之情)
(四)速读3--6段
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五)聚焦第7段
1.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2.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复述捕鸟经过,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表达了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突出百草园是儿童乐园。
你如何理解第9段中“我”称呼百草园里的景物为“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里面的景物是“我”的玩伴,与“我”有着亲密无间的感情。这样的称呼立足于“小”鲁迅视角,以儿童的口吻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与眷恋
(七)速读10---24段,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明确: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 ( 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我”而言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2.找出对寿先生的描写语句,并说说文章对这位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鲁迅对他进行了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3.你认为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开明的思想。
4.作者对先生的态度如何?
明确:鲁迅对先生的态度是: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反映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而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6.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 有哪些趣事呢
明确:
(1)询问“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2)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3)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4)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绣像上画画等。
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7.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8.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归纳写法
1.用词准确,生动传神。
本文语言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形容词运用得贴切,动词运用得精妙,句式运用得精当。如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了形容词运用得准确贴切。用“扫、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也显示了动词运用得精妙准确。
用“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现了句式运用得精当准确。
2.写景有序,特征突出
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 ( https: / / baike. / doc / 768256-812889.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的冬季 ( https: / / baike. / doc / 1497797-1583785.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
3.多用对比,突出主题。
文中采用的对比手法比比皆是:百草园中春夏秋季与冬季的对比,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对比;“长的草里是不去的”跟上文“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形成对比,引出关于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有雪与无雪的对比,引出雪中捕鸟的情节;捕鸟时“我”的性急与闰土父亲的沉着对比;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读书时学生与老师的对比;还有三味书屋的先生与长妈妈的对比等等。通过以上一些细节的对比描写,不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征,而且还充分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
本堂课我们鉴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想情感叙述视角,请运用所学知识,继续学习本单元“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体会《朝花夕拾》的情感魅力。(共46张PPT)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
鲁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九二六年
学习目标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堂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堂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堂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以及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堂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情感。

第一课时
DI YI KE SHI
QING JING DAO RU

情景导入
新课导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一生的写照,提起他,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走进他的童年,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
获得些许温馨,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MO DU KE WEN

默读课文
限时5分钟默读全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
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要求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热风》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作者简介
(1)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会开,又“朝花”比喻美好的童年生活,“拾”是对往事的回忆。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2)三味书屋:清末绍兴城里的著名私塾,它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
(3)私塾: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认识读音


























宿




























záo
qí
shèn
líng
máo
luò
shānhú
suǐ
shāi


shú
yuān
shuài
tuì
jué
tì tǎng
kuī
xī bó
cuán
liǎn
mì
hǎn
dǐng

dòu
ǎo
jì
理解词语
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形容人声喧闹。
人声鼎沸
安然而卧,形容不加警惕。高枕,枕着高枕头。
高枕而卧
洒脱;不拘束。
倜傥
ZHENG TI GAN ZHI

整体感知
1.划分文章层次
“从……到……”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按照空间顺序进行描写
(第1-8段)
写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第9-24段)
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
表现了儿童
热爱大自然
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3.再次默读课文
(提示:关键语句,如题目、开头、结尾、段落等)
圈画文中关键语句,谈谈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抱有怎样的态度。
3.再次默读课文
题目
圈画文中关键语句,谈谈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抱有怎样的态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1段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第9段(过渡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结尾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第二课时
DI ER KE SHI
JING DU YAN XI

精读研析
(一)研读第1段
“连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似乎”与“确凿”连用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呢?
不矛盾。
“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印象较淡薄,用不肯定的语气“似乎”;而追忆儿童时代生活,又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表示肯定语气。
(二)浏览2—8段
探讨作者写了那些乐事?
百草园声、色、味俱全
四季景色各异
“美女蛇”传说
雪地捕鸟乐趣多
(三)快速默读第2段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
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三)快速默读第2段
2.第2段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被摸过,说明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三)快速默读第2段
2.第2段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三)快速默读第2段
2.第2段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本文采取了从百草园整体到其中某一个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写景时有序的时空安排,使百草园中纷繁、杂乱的景物得到清晰而有条理的组织,使文章结构层次更加分明。
(三)快速默读第2段
2.第2段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5)多用修辞写出事物特征: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三)快速默读第2段
3.请大家交流归纳写景的方法。
(1)抓住景物的特征
(2)注意写景的层次
(3)妙用修辞、增加生动、形象性
(4)调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
(5)情景交融(写景中表达自己快乐喜悦之情)
(四)速读3——6段
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五)聚焦读第7段
1.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接着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五)聚焦读第7段
2.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复述捕鸟经过,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表达了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突出百草园是儿童乐园。
填写动词演绎捕鸟经过
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






(六)理解第9段
你如何理解第9段中“我”称呼百草园里的景物为“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里面的景物是“我”的玩伴,与“我”有着亲密无间的感情。
这样的称呼立足于“小”鲁迅视角,以儿童的口吻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与眷恋。
(七)速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 ( 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我”而言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七)速读10---24段
2.找出对寿先生的描写语句,并说说文章对这位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鲁迅对他进行了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七)速读10---24段
3.你认为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
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开明的思想。
4.作者对先生的态度如何?
鲁迅对先生的态度是: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七)速读10---24段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反映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而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七)速读10---24段
6.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 有哪些趣事呢
(1)询问“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2)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3)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4)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绣像上画画等。
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七)速读10---24段
7.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
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七)速读10---24段
8.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GUI NA XIE FA

归纳写法
归纳写法
1.用词准确,生动传神。
本文语言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形容词运用得贴切
动词运用得精妙
句式运用得精当
归纳写法
2.写景有序,特征突出
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
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归纳写法
3.多用对比,突出主题。
文中采用的对比手法比比皆是:
百草园中春夏秋季与冬季的对比,
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对比;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跟上文“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形成对比,引出关于美女蛇的传说;
冬天的百草园有雪与无雪的对比,引出雪中捕鸟的情节;
归纳写法
3.多用对比,突出主题。
文中采用的对比手法比比皆是:
捕鸟时“我”的性急与闰土父亲的沉着对比;
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
读书时学生与老师的对比;
还有三味书屋的先生与长妈妈的对比
通过以上一些细节的对比描写,不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征,而且还充分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感情。
TUO ZHAN YAN SHEN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堂课我们鉴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想情感叙述视角,请运用所学知识,继续学习本单元“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体会《朝花夕拾》的情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