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一中2023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六月月考
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
填涂准考证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
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
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
和后天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
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已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
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已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
“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
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
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咯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
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
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
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
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做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
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
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
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断材料在我们生
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
第1页共8页红河州一中 2023 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六月月考语文答案
1.D(原文“中国的建筑从古以来,都是许多劳动者,为解决生活中一项主要的需要,在不自
觉中的集体创作。”,强调的是不自觉集体创作了中国建筑,不是建筑艺术。曲解文意,故错。
其次,“不慕名利”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许多不知名的匠师们,累积世世代代的传统经……形
成了中国的建筑艺术”。)
2.A(B 项,“是因为之前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以偏概全,原文表述是“"19 世纪末叶及 20
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
戏……”;C 项,“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鄙视中国式建筑”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是“但是这几位
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D 项,“皇室的建筑师是世袭职位"曲解文意.原文
表述是“在清朝二百六十余年间,北京皇室的建筑师成了世袭的职位”,)
3. B(其他三项都只是画作中涉及到建筑,不属于“著名画家而兼能设计并营造建筑”的范時。)
4.①首先提出中国的建筑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但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始终一贯的观点;②然
后阐述社会上崇洋媚外的风气及一些建筑师对待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③接着分析“国际式'新
建筑”的内涵及其特点,其构架法与中国建筑的构架法方面的异同;④最后指出中国建筑富有希望。
(每点 1 分,意对即可)
5.①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②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③一部分建筑师虽对
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每点1分,答满三点即可满分,意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
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认
真组织答案。
6.D.【解析】“能看出我懂得享受生活”分析错误,应该是我“对各种生活状态懂得理解
和包容”。
7.D.【解析】“对四户人家的气味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说法错误,文章并没有对后两
家的气味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
8.①实在。这家人的餐饭浓油赤酱,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没有半点
子虚头。②认真。一餐一饭地烧着,生病也没有打断,定时炖药炖鸡。病愈后,一日三餐火爆爆
照常进行。③乐观。家人病好后炖羊肉汤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赋予普通的饮食以盛宴的
意味。
9.观点一:认为是散文。①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以“气味”为线索,贯穿
全文,体现邻里不同的生活风格,表达理解包容各自生活状态的思想。②叙述简约,无鲜明情节。
文章仅是描写了四户人家的油烟气味,以此想象他们的生活风格与态度,表现人间烟火气,并无
完整的故事情节。③表达方式多样,贴合散文特点。文章通过叙述故事开篇,以优美的抒情性语
言描写油烟的气味,描绘出不同人家的生活特征。④语言优美,意蕴深远。文章表达了作者在真
实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浪漫与美好,书写了真实感受,表明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博大的
心胸。
观点二:认为是小说。①虚构色彩强烈。“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专为捕捉气味而生,
这已经违背了常理。同时“我”一直保持着清醒的状态,对事理的判断很清晰。所以,“我”是
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②情节清晰,故事性强。文章从虚构的“我”的视角出发,叙
述因油烟管道接错而导致的各种气味窜入厨房,构成了典型的生活事件,故事情节清晰。③暗写
人物。作者明写气味,实际也暗示了气味背后主人的特点,如第一家的质朴平实、第二家的虚无
浮华。④主题鲜明。体现邻里不同的生活风格,表达理解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10. GJN 意思为:石申父入城回复郑文公。郑文公说:“我没有儿子,听说子兰以前有梦征。
11.B “与‘庖丁解牛’的‘解’字含义相同”错,“庖丁解牛”的“解”为肢解分割。
12. B “到郑国做世子”错,根据“闻公子兰有宠于晋侯,若使人迎公子兰归国,以请成于
晋,晋必从矣”可知,烛之武只是建议郑伯派人迎公子兰归国,并未说“做世子”。让公子兰作
世子是晋文公的要求。
13.(1)郑伯对烛武说:“秦军撤退,是依靠了你的能力。晋兵不撤退,拿他怎么办呢?”
(“谓……曰”“退”“奈何”各 1 分,句意 1 分)
(2)你执掌郑国的权力,让国君对宾客失礼,这是一罪;和晋国结盟而又怀有二心,这是二罪。
(“执”“柄”“使其君失礼于宾客”状语后置,“贰”各 1 分,)
14. ①自己前往,是晋侯的要求,所以不能不去。
②自己不去,晋军不会撤退,就会让郑伯担忧受辱,这是臣下不忠的表现。
1
③如果因为郑伯不让自己去,而导致亡国,就会让天下对郑伯产生误解。
(每点 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译文:
秦穆公很高兴,于是就和烛之武歃血为盟,让杞子、逢孙、杨孙三个将领和留下二千士卒帮
助郑国防守,没有告诉晋国,秘密撤军回去了。
晋军在函陵扎营,仍旧攻围郑国。郑伯对烛之武说:“秦兵退了,是您的功劳。晋兵不退,
怎么办呢?”烛之武回答道:“听说公子兰受宠于晋侯,如果派人迎公子兰归国,来请求晋国退
兵,晋侯一定会答应。”石申父曰:“烛大夫劳累半天了,臣愿代替他走一遭。”于是,携带重
宝出城,直达晋军大营求见。晋文公曰:“如果想要我退兵,必须迎立公子兰为世子,并且把谋
臣叔詹献出来,才能表现郑国的诚心。”
石申父入城回复郑文公。郑文公说:“我没有儿子,听说子兰以前有梦征,立为世子,是社
稷的福气。但叔詹是我的股肱大臣,怎能离开我左右?”叔詹说:“臣听说‘君主有忧患是臣子
的耻辱,君主受到耻辱那么臣子应该以死保全’。今晋人索要臣,臣如果不去,晋兵必然不退。
是臣避死不忠,让君主受辱。臣请求去晋营!”郑伯说:“您去晋营必死,我不忍心!”叔詹对
曰:“主公不忍心让我去死,难道主公忍心百姓的危困、社稷的灭亡吗?舍弃一个臣子来救百姓
而安社稷,有什么舍不得呢?”郑伯只得挥泪送叔詹去晋营。
晋侯见了叔詹,大喝:“你执掌郑国的权力,让国君对宾客失礼,这是一罪;和晋国结盟而
又怀有二心,这是二罪。”使人架上油锅,准备将叔詹投入油锅烹死。叔詹面不改色,拱手对晋
文公说:“请让我把话说完再处死我”。晋文公说:“你有什么话?”叔詹回答说:“君侯屈尊
光临敝国,臣对主公说:‘晋公子贤明,其左右都是将相之才,如果返国,一定会称霸诸侯。’
到结盟时,臣又劝主公:‘一定要侍奉晋国,不能得罪,得罪了就不可赦免。’天降灾祸于郑国,
我的话没有被采纳。今君侯委罪于臣,寡君知道我无辜,坚决不让我来;臣引‘主辱臣死’之义,
自请就死,来救一城之难。料事能中,是智慧啊;为国尽心,是忠诚啊;遇难不避,是勇敢啊;
杀身救国,是仁义啊。仁智忠勇都具备了,有这样的臣子,在你们晋国要依律烹死!”又据鼎耳
大喊道:“从今以后,服侍君侯的以我叔詹为戒!”文公听罢胆战心惊,命令手下赦免了叔詹,
说:“寡人试试您的胆量,您真是烈士啊!”把叔詹留在晋营厚待有加。停了几天,郑文公立公
子兰为世子,晋国就退兵了。
15.C C 项“表达了对朝廷的极度失望和不满”错误,尾联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
情,为自己没有遇到明主而伤感。
16.《登楼》颔联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之慨,上句向空间开拓
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满怀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寓情于景,境界宏阔;
(3 分)《登高》颔联描写了夔州秋天典型特征,勾勒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上句以落叶
的“萧萧”之声,呼应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
痛。境界雄阔、苍凉。(3 分)(意对即可)
【解析】客心:客居者之心。锦江:即濯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
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来天地:与天地俱来。玉垒:山名,在今四川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
今俱变。北极:北极星,又称“北辰”。这里喻指唐王朝。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入
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
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星那样不稍移动。西山寇盗:指当时入侵的吐蕃。西山,指雪
山(雪岭)。同年十二月,吐蕃又攻入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内)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
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后主:指刘禅。成都锦官门外
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祠,东边即后主祠。还:仍。《梁甫吟》:乐府篇名。相
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甫吟》。但现存《梁甫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诸葛亮隐
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诸葛亮所吟为《梁甫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
【大意】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神州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处登临。锦江
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大唐的朝廷犹如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徒劳前来骚扰入侵。可叹阿斗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
甫吟》。
17. (1) 覆压三百余里 , 隔离天日
(2)终继五国迁灭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8. ①事倍功半 ②一知半解 ③比比皆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后文举例内容“比如他们虽然延长了学习时间,在形式上表现为很用功,但并没能
2
实现高效学习”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故可用“事
倍功半”。事倍功半:形容费力大而收效小。第②空,语境指对需要理解的内容不理解,故可用
“一知半解”。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第③空,根据下文“有的人……有
的人……有的人……还有的人”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伪勤奋”的现象常见,故可用“比比皆是”。
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19.下定义:“伪勤奋”是指学习时间长但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不用心的效率极低的学习状
态。/“伪勤奋”是指学习时间长却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结合文段第一句“‘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可确定句子框架:“伪勤奋”是一
种……的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
结合“因为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付出与成绩回报往往不匹配”“虽然延长了学习时间,
在形式上表现为很用功,但并没能实现高效学习”“学习不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而是比谁更用
心,要勤求真学问,苦练真本领”可概括出原因:学习时间长但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不用心。
整合以上信息,注意字数限制可得出答案:“伪勤奋”是指学习时间长但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
不用心的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
20.这就像在身体里埋了一颗炸弹,平时你不会觉得受到了多大威胁,但次数多了,也许哪一
天就会爆发,损伤你的身体,甚至毁掉你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承受……威胁”搭配不当,应把“承受”改为“受到”;
二是“毁掉你的生活,甚至损伤你的身体”语序不当,应改为“损伤你的身体,甚至毁掉你的生
活”。
2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洗脑”处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
A.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B.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C.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D.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故选 D。
22.①在睡着后被悄悄清洗 ②被剥夺的睡眠无法恢复 ③后者是心理机制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好好睡了一觉后就觉得神清气爽”和后面“人在睡着后的自我‘洗脑’过程:
血液周期性流出大脑——脑脊液趁机涌入——清除毒素,并且这种‘清洗’活动只在睡着时才能
实现”等信息,可知此处的关键词是“睡着”“清洗”,是说人在睡着后,大脑“清洗”才能进
行,故补写内容为“在睡着后被悄悄清洗”。
第二空,根据前句“睡眠不同于信用卡,信用卡被透支还清就行”,可知此处是把睡眠和信用卡
作对比,睡眠不像信用卡那样被剥夺后可以恢复,所以补写内容为“被剥夺的睡眠无法恢复”。
第三空,由前句“其实不困与熬夜不是一个问题,前者是生理机制问题”可知,此处是说熬夜是
心理机制问题,可以补写内容为“后者是心理机制问题”。
23.作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目贴近考生的生活体验,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成长,关怀社会现实,进一步思考人生的价值
和意义。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描述了小时候重视提问,长大后重视结论的一个生活现象:第二
句话概括了人们对这种现象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表示担忧,一种持肯定态度,提示考生表达自
己的看法。题干中,“小时候”与“长大后”、“喜欢发问”与“注重结论”是两组含义相对的
词语,“发问”意味着对包括自我在内的对象世界的好奇和主动追问,是主体性突出的表现,呈
现动态的、不确定的追求;“结论”意味着客观性的存在,则是主体性削弱的表现,带有更多被
动接受的倾向,呈现静态的、确定的取向。
人的成长正是这样:小时候,世界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片空白,到处都亟待填补,没有固有的、
丰富的生活经验来为人生作支撑,只能一边摸索、探寻、质疑、努力想确定周遭世界的一切,一
边艰难前进,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也不断扩大认知的边界;而长大后,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眼
界的开拓,随着人生经验的慢慢积累、信息的不断获取和丰富、刺激阈值的不断提升,往往对世
3
界已经形成固有的、不易改变的认知,往往已经在生活中历练得更加成熟、圆稳、沉静,失去了
小时候抱持的对世界的新鲜感,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被岁月所“修剪”,相对于去探寻“为什么”,
更加倾向于直接了解“是什么”。因此,看重结果,不问过程,成了成年人世界的生存原则。
“爱提问”是童真时代对世界的每一种好奇、兴致,是指引我们不断探索和前行的动力之一;
“重结论”是成长路上人越来越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人越来越懂得利用自然规律、创造成果的依
据。二者都符合自然规律、成长规律,都是人生路上人人都走过的行程、人人都有过的共同体验,
都是无可非议的,因此,“有人觉得正常”。但成年人若是完全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凡
事只求结果即可,则会被固封于既有经验之中,丢失了探秘更广阔可能的机会,也丧失了体悟世
界、享受人生的心灵情趣,从而变得越来越枯槁无味、寡淡平庸,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创造力,
因此,“有人感到担忧”。考生可以选择“觉得正常”和“感到担忧”中一个来进行写作,也可
以跳出这两个既定答案,另有其他思考,如将“爱发问”与“重结论”完美结合:成长过程中,
“爱发问”与“重结论”都很重要,二者应当并举,不可偏废。
例如,考生可以首先明确论点“以发问之心,践结论之本”,之后阐释“发问”和“结论”
的具体含义,并分层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有结论的发问,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同时也只有
时时擦拭心尘,保有一份好奇之心,才能获得更多的乐趣。发问与结论应当融合起来,不应只拘
泥于其中一点,捆缚住自我成长发展的脚步和空间。最后重申观点,总结全文。此外,考生也应
当注意不要审题错误,将文章写成“论述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立意参考:
1.仔细求证,大胆发问。
2.以发问之心,践结论之本。
3.探索无穷,青春不灭。
4.好奇刺激兴趣,探索催生激情。
立意分析+范文
1.例文:
常抱少年气,欣乐探幽微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人生如长河般奔涌不回。孩童必然长大,少年终将老去,遇事顿生豪
壮、万物皆觉新奇的少年锐气,总会被时光磨蚀成棱角平钝、麻木冷漠的“圆稳”性情。然而青
春虽逝,年岁虽深,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亦不可灰心短念,怯懦颓唐,应以“常觉一切事无不
可为者”的少年之心,以勇烈昂扬、乐观进取的少年之志,拥抱世界,探幽寻微。
少年气,即是不失探索欲,永怀好奇心。
成年之后,眼界渐宽,见闻愈多,知识益增,经验日丰,对生活与社会已有相当程度的认知,
刺激的阈值一再刷新,新鲜感大大降低,不易再保持旺盛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但是,新时代赋予
奋斗者新的责任与使命,在拼搏奋进的漫漫征程中,奋斗者需一直以充分的动力、充足的勇气、
充沛的激情,扬鞭策马,斩棘而行;若是随着年纪增长,反而减少追求真知的热望,失去探寻世
界的热情,委顿枯槁,心无波澜,又如何能在奋斗中建功立业,创造出突破局限、令人瞩目的不
凡功绩?贝克勒尔的好奇心使他发现“铀射线”,富兰克林的好奇心让他成为发现金属尖端放电
现象的第一人,弗莱明的好奇心让青霉素成功诞生……种种可见,唯有以少年的新奇目光丈量世
界,以青春的执拗孤勇经营生活,以不灭的求知心火燃烧生命,方可学有所成、事有所建,业有
所功。
少年气,即是不失挑战欲,不生畏缩心。
“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遇事难免诸般计算考量,揣度
得失,权衡利弊,不复少年时孤身走暗巷、点烛燃暮色的不计成败、无畏无惧。然而,功业之成
就、国家之希望、民族之未来,不可能仅靠少年人独立支撑、一力承担,搭载着时代大船并肩破
浪的奋斗者都应以敢于对峙绝望、甘于经受磨难、勇于搏击逆流、乐于超越极限的精神,笑对坎
坷,迎击挑战,振翼风尘,纵横汪洋。假如人人但非少年,皆尽“佛系”、一律“躺平”,动辄
畏难,见困则收,何来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伟业,何来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之昂扬?两下南极、七
测珠峰的壮丽业绩,一举解锁电磁弹射技术的惊人成功,自主研制近程反导系统的巨大进步,染
色体精准重排技术的完美实现……无一不是科学家们不惧受挫、屡败屡战、艰难攻坚的硕果,无
一不是以锋锐无匹、一往无前的奋勇精进之气谱写出的不朽华章!
常抱少年气,欣乐探幽微。新时代呼唤着全体奋斗者担负起奋力开拓、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
鼓舞着全体奋斗者摆脱限制、跳出框架,振奋少年之气,探寻广阔天地。须知少年气绝不单是稚
嫩的外形、活泼的妆饰、盲目的冲动,更应是一份不为年岁所困的恣意洒脱,一种不被时间制约
的勃勃生机,一捧不灭不熄的求知好奇,一身敢拼敢闯的盛气豪情,。让我们抱持新时代的少年
之气,劈波破雾,追月逐风,与天不老,与国长兴!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