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考试测试地理试卷(十)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踆(cūn)乌”。据此完成题。
1. 关于太阳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 太阳的能量来自太阳外部的核裂变反应B. 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
C. 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D. 低纬度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
2. 实际上,画中的“乌鸦”其实是 ___,它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____
A. 耀斑;色球层 B. 黑子;光球层 C. 日珥;日冕层 D. 太阳风;日冕层
3. 该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A. 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B. 全球许多国家发生强烈地震
C.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 引起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顶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经仔细辨认,人们还能看出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 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A. 古生代、三叶虫B. 中生代、恐龙C. 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D. 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5. 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 湿热的草原地区B. 温暖广阔的浅海区域C. 湿热的森林地区D. 干旱的陆地环境
研究表明,在不同植被覆盖区的交界处(如农田和森林之间的边界),会存在较为强烈的热量和湿度梯度,因而在二者之间会形成气压梯度,这种气压梯度可以诱导产生“植被风”。图为“植被风”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6. 图示森林区()
A. 近地面大气辐合 B. 高空大气辐散 C. 地表反射率低 D. 土壤蒸发作用强
7. 当森林区植被遭受破坏后()
A. “植被风”效应增强B. 边界层高度更稳定C. 湿热梯度将增大D. 较浅薄的强气流增强
城市热岛强度为城区平均温度与其周边郊区平均温度的差值,造成城区气温高于周围郊区气温的现象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在晴朗微风的静稳天气条件下热岛现象显著,下图为某日天津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列题。
8. 根据图示热岛强度变化情况可判断,该日该地
A. 下午城区与郊区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 午夜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快
C. 城区昼夜温差比郊区昼夜温差更小 D. 正午城市热岛环流最明显
9. 研究表明天津的热岛强度大小对东、西郊区海风有明显影响,具体表现为
A. 热岛强度大,东郊海风增强,西郊减弱 B. 热岛强度小,东、西郊海风均增强
C. 热岛强度大,东郊海风减弱,西郊增强 D. 热岛强度小,东、西郊海风均减弱
10. 沙漠中的绿洲存在不同于“热岛效应”的“冷岛效应”,关于两种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热岛效应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故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B. 冷岛效应能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C. 冷岛效应强度最强时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D. 冷岛效应与热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相同
11. 关于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啸是一种常见的波浪形式B. 潮汐是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C. 寒暖流交汇可以形成大的渔场,如北美的纽芬兰渔场
D. 波浪、潮汐、洋流、海啸、风暴潮等均蕴藏巨大能量,能为人们方便利用
12. 在海水运动的表现形式中,对人类的破坏性最大的是( )
A. 风浪 B. 海啸 C. 潮汐 D. 洋流
海水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据此完成问题。
13. 在表层海水的运动形式中
A. 海浪都是由风导致的 B. 洋流具有周期性变化
C. 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D. 风暴潮是地震导致的
14. 下列关于潮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涨潮时更适合军事登陆 B. 一天中海水的涨落时间间隔约24小时
C. 仅是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导致的 D. 阳历每月初潮水涨得最高
15. 与“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有密切关联的因素包括
①江口形状 ②地球与月球的位置关系 ③海水温度 ④盛行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下图示意我国某家具企业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等流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该企业把家具加工选择在越南,主要是因为越南( )
A. 原料充足 B. 劳动力廉价 C. 市场需求大 D. 加工水平高
17. 该企业在城市布局体验馆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信息网络 B. 环境舒适度 C. 交通通达度 D. 生产地距离
2022年12月16日,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湖南浏阳经济开发区,该项目生产的组件覆盖工业硅、硅料、电池片、组件等十余个产业环节,可实现全产业链引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影响晶体硅提纯和光伏电池组件制作布局的因素分别是( )
A. 能源、市场 B. 能源、劳动力 C. 原料、技术 D. 原料、市场
19. 浏阳引入全产业链的主要目的( )
A. 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B. 最优区位,提高产品质量
C. 发挥科技优势,促进技术创新 D. 光伏发电,增加能源供应
高原夏菜是指夏季在气候干冷地区生长的蔬菜,多种植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原,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17~25℃。兰州市榆中等区县是我国著名的“高原夏菜”种植区,每年5~10月,这里的“高原夏菜”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市场,给暑热的南方带去黄土高原蔬菜的清香。下图为兰州市位置图及高原夏菜种植实景图。据此,完成小题。
20. 兰州“高原夏菜”种植区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A. 平原面积广阔 B. 昼夜温差较小 C. 夏季气温较低 D. 远离灌溉水源
21. 农民在菜地上覆盖地膜主要是为了()
A. 降低地面温度 B. 改良蔬菜品种 C. 提高土壤肥力 D. 保持土壤水分
22. 高原夏菜源源不断运往南方,得益于()
①南方市场更广阔 ②交通条件得到改善③兰州自然条件的变化④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变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022年1月2日,中新网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1年新疆棉花总产量为512.9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近九成,六项棉花质量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98%,机采率超94%,机械化水平居全国前列。下图为新疆棉花产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影响新疆棉花产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土壤 D. 水源
24. 新疆棉花质量稳居全国第一的主要原因是( )
A. 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B. 位于山麓,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 光照充足,日温差大 D. 技术发达,品种优良
25. 近年来,新疆积极提高棉花种植、采摘机械化水平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棉花产量 B. 提升棉花质量 C. 降低生产成本 D. 扩大种植规模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舟山群岛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图2为长江口夏季盐度分布图(盐度单位:%)。
(1)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
(2)从海水运动的地理意义角度,简述舟山渔场的成因是______。
(3)钱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钱塘潮的形成与______和太阳的引力有关。每年观看钱塘潮的最佳时间一般在______。
A.农历八月十八 B.公历八月十八 C.夏至日前后 D.冬至日前后
(4)长江口海域夏季盐度的总体分布规律是______。
(5)如果是冬季,长江口海域盐度会变______(大或小)。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圣劳伦斯河是北美洲东部的大河,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注入圣劳伦斯湾(左图)。圣劳伦斯湾面积约2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7米,海流从贝尔岛海峡流入圣劳伦斯湾,经卡伯特海峡流出,中心地区表层海水盐度27%~32%,深层可达33.5%,冬季完全冰封,5月底开始解冻。
材料二纽芬兰岛沿岸是世界上观看冰山的最佳地点之一,每年常有来自高纬度的冰山漂浮到该岛附近海域,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右图为巨型冰山搁浅于纽芬兰岛东南部小镇费里兰的照片。
(1)分析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低的原因。
(2)纽芬兰岛东部沿岸分布着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纽芬兰渔场,试描述其形成原因。
(3)每年春季纽芬兰岛附近会出现大量冰山,说出其对附近表层海水性质可能带来的影响。
28. 读我国常见地貌的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地貌景观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戊________。
(2)图中五种地貌中,________形成的地质作用是相同的。
(3)乙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从图中可判断该地的盛行风向为________。
29. 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区域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如图为川西高原某重点生态功能区1980—2017年耕地、林地、草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变化图。
简述该地1980—2017年该区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特点及其潜在的环境问题。
3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与农业相比,工业区位选择虽然也会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下图)。
(1)“分解”区位因素是综合分析区位因素的前提和基础。对土地、原料、动力三个区位因素进行“分解”。
“土地”可以“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料”可以“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力”可以“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分解“环境”因素。
(3)列举两个图中没有呈现的工业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
1~3.A、B、C4~5.B、C6~7.C、B8~10.C、A、D11.C12.B13~15.C、A、B16~17.B、C18~19.B、A20~22.C、D、C23~25.D、C、C
26.(1)海浪;潮汐;洋流。 (2)寒暖流交汇。 (3)月球;A。
(4)自西向东(或自江口向外海)逐渐增加。 (5)大。
27.(1)圣劳伦斯河大量径流汇入;附近多岛屿分布,海域较封闭;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少。
(2)寒暖流交汇,使海水搅动,带动海底的营养盐类上泛;使得大量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3)水温降低,盐度降低,密度增大
28.(1).(山前)冲(洪)积扇;新月形沙丘;风蚀蘑菇;(河口)三角洲;海蚀拱桥。
(2). 甲丁(3). 西北
29.变化:1980—2012年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逐年下降,2012—2017年变化不大,相对稳定。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最高,下降幅度最大;耕地、草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均较小,下降幅度小。1980—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上升,一直小于人均生态承载力,但两者差数逐步缩小。
问题:该地整体上处于生态盈余状态,说明生态的供给能力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生态盈余逐年递减,说明生态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挑战(今后可能面临生态赤字的风险)。
30.(1)土地的面积、价格等。 原料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等。 动力的类型(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等)、数量、价格、质量(对环境是否有污染)等。
(2)总体上指生态环境,还可分解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3)厂商的个人偏好与理念、工业联系与集聚、信息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