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 文
本试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三、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观星台的建立是为了改进历法,所以《授时历》的颁行和观星台是分不开的。元初,郭守敬曾向元世祖忽必烈进奏说:唐朝开元年间,一行(张遂)为了改革历法曾令南宫说(天文官)到十三个地区进行测验,而今天国家的疆域比唐时广大,更需要到边远的地方进行测验。元世祖批准了他的建议,于至元十六年(1279)遂设十四员监侯官,分几路出发,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观测。据记载,当时“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这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行程数千里,亲自掌握一路的实际测验。
当时的观测分祥略两种记录方式。二十七所中的前七处,观测内容较详,包括北极出地高度、夏至晷景和昼夜时刻的测验,而其余二十处,只测北极出地高度。值得注意的是详测的七处:南海、衡岳、岳台、和林、铁勒、北海、大都,在地理纬度上是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从“北极出地”高度看:南海15度,衡岳25度,岳台35度,和林45度,铁勒55度,北海65度,大都40度。前六地每移一地相差10度,后者是国都,自当详测。显然,这次测验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这一南北数千里的实测资料,不仅为元代当时改革天文历法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也为此后的天文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史料。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实测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密计算,终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颁布了一部进步的新历——《授时历》。
(摘编自张家泰的科普文章《登封观星台: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材料二:
元朝郭守敬的“四海测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天文大地测量。郭守敬的测量方式,与僧一行所为几乎完全一样,都是在全国范围内选定若干分离地点,派人分别测量观测地点的北极出地高度、夏至影长、昼夜时刻等。《元史·郭守敬传》记载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晏,帝不为倦。守敬因奏:“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几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帝可其奏。遂设监候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
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的范围很广,北到北纬51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约北纬18度的林邑(今越南的中部)。相比之下,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测验”,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观测点,观测点的分布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南到纬度只有15°的南海,北到纬度高达64.1°的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通古斯卡河一带),比一行的测量区域更大。“四海测验”的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乃至世界天文学史上都是空前的。
一行的测量有两个目的,一是验证“地隔千里,影差一寸”这一天文学理论是否正确,并进一步考校地中的正确位置;二是测量各测点的夏至影长、北极出地高度等天文学要素,以之编制新的历法。
在郭守敬的时代,“地隔千里,影差一寸”学说被天文界弃置已久,一行的天文大地测量的第一个动机对郭守敬而言不复存在,能拿到桌面上的理由,只剩下修订历法这一条了。但是,仅仅为了修订历法,需要搞这么大规模的“四海测验”吗?27个观测点,有些位于人烟稀少之处,编制好的历法,能颁行到那里吗?特别是,27个观测点被分成了两类:南海、衡岳、岳台、和林、铁勒和北海六处,再加上元朝首都大都,这7个观测点是一类,它们的观测项目为“北极出地”、夏至“晷景长”“昼夜长短”三项;其余的20个观测点是另一类,仅“北极出地”一项。对此,厉国青等认为,“当时正是制订授时历的紧张阶段,急需测量一些与制历有关的数据,所以先在有代表性的六个点上测完了上述三项数据。”由厉先生的说法来看,其余20个观测点的观测,对《授时历》的编制没什么用处。
既然大部分观测点的观测都与历法编制无关,郭守敬为什么要组织这么大规模的“四海测验”?其潜在动机究竟是什么?要探究这一问题,需要回顾当时天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郭守敬之前,元代天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是耶律楚材对“时差”现象的发现。时差现象的存在,是大地为圆球形状的有力证据。虽然耶律楚材并没有提出地球学说,但元代人知道源自西方的地球学说,则是无疑的。《元史·天文志》记载了西域人士扎马鲁丁为忽必烈所造的西域天文仪器,其中就有一台地球仪。郭守敬提出要进行天文大地测量,是至元十六年(1279),而扎马鲁丁造地球仪,则是至元四年(1267),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发现时差现象,更早在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由此,郭守敬对这些天文学成果当有所知。
综合这些因素来看,郭守敬设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文大地测量时,一定知道地球观念的存在。那么,他有没有可能利用这次测量的机会,去检验一下地球说的真伪呢?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当郭守敬得知这样一个完全有悖于传统认识的地球学说时,心生好奇,有意把测量范围尽可能扩大,在满足编制历法的需求的同时,顺便对地球学说做个验证,也不无可能。遗憾的是,验证结果如何,他是否由此确信了地球学说,史料无载,我们不能妄猜。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其遗留至今的关于天文学的论述中,他从未提及过地球学说。毕竟,这种测量方式的验证,只是一种间接验证,其说服力尚未达到让人闻知即信的程度。
(摘编自关增建的学术论文《中国天文大地测量的历史演变》)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疆域的扩大需要编制一部新的历法。这是元世祖同意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的一个重要原因。
B.在“四海测验”后,郭守敬等人对测验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了精密计算,并据此制定了《授时历》。
C.对于“四海测验”27个观测点观测内容的不同,研究界存在详略、缓急以及潜在动机等多种看法。
D.“四海测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规模最大,还因为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资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四海测验”7个详测地点地理纬度的规律性中可以看出,郭守敬组织的这一次测量是经过了周密计划的。
B.“四海测验”中大部分观测点的观测内容对历法的编制没有作用,作者由此推断,郭守敬还存在着其他动机。
C.如果说耶律楚材对时差现象的认定,是对地球说的隐晦表达,那么地球仪的存在,就是元人知道地球说的实证了。
D.郭守敬认为,以“四海测验”方式得到的数据不能直接验证地球学说的真实性,因而他未在论述中提到地球学说。
3.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天文大地测量的一项是(3分)
A.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
B.审时以漏,平地以绳,随气至分,同日度影。得其差率,里即可知。
C.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当地上二百里,是故推验大地经纬度分,皆与天应。
D.树两表,南北十里……试从南表之下,仰望北表之端,必将积微分之差,渐与南表参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忆平乐
冯 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时间: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多少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
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蒙咙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
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历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选自《山水》)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叙述武汉撤退之后,尽管局势不容乐观,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一些倦容,表达了坚决抗日、抗战必胜的信念。
B.文章中关于漓江山与水的关系的描写,令人想到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者这样写眼前景寄予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C.文章写“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是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所以特意多给一些钱,可是裁缝只接受应得的T资。
D.“衣冠”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文章最后说“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
着”,可见作者对某些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
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旨在以“不变”反衬“变”,农夫和手工业者这些普通老百姓不会变,但衣冠人士却敷衍塞责,胡作非为,变得不成人形。
B.文章避免了夸张、渲染的笔墨,叙事朴素,抒情诚恳,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全篇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
C.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入诗歌的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D.文章回忆“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并非作者随意下笔,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酿造出来的。
6.作者为何说“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请简要分析。(8分)
7.冯至先生曾经说,《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闪着微光,使他在暗淡的时刻保持生长和忍耐。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微光”的内涵。(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材料一: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咳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咳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铉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日,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B.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C.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D.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又叫“编钟”,多为青铜制,古代汉族传统的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B.无射,六律之一。阴阳各六律合称“十二律”,后人把它与十二天干相对应,表示月份。
C.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表示达到的状态。
D.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游记,全文详述了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
B.苏轼与长子深夜乘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如猛兽奇鬼,柄鹘闻人声惊飞,鹳鹤若老人咳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阴森恐怖。
C.在游南北钟山时,章潢发现南北钟山左右石壁、临江景色都一样美,但是北钟山只有钟石能发出钟鸣,而南钟山很多山石都能发出钟鸣。
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5分)
(2)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咳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5分)
12.在郦道元、李渤、苏轼、章潢等人对石钟山命名的探讨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3~14题。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①忆阴见及之作
王安石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注】①昌叔:即朱明之,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雄健的笔力勾勒出江阴作为一座江边城市的独特风貌,场景阔远而热闹。
B.颔联写人们重海外珍奇、贱本土出产,可见劳动者生计之艰难,蕴含了诗人的叹息。
C.颈联回忆往昔与吕叔的交往,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足见作者与友人交情深厚。
D.本诗整体语言风格平易晓畅,通俗易懂,在情感表达上真切自然,不事藻饰。
14.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的失落,他的失落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对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其理由是
“ , ”,更何况是石头?
(2)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其中深情回忆与妻子在轩中学习时光的两句是“ , ”。
(3)《庖丁解牛》中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是“ , ”,两者异曲同工。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兰亭坐落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二十余里处兰渚山下。伫立其间,只觉爽风扑面,清气萦绕,心旷神怡。遥想当年王羲之和诸多名士宴集于此,临水行祭之余,他们自然诗兴大发,而王羲之那篇堪称 的《兰亭集序》在此惊世而出。
一路走过 的鹅池、鹅池碑亭、兰亭碑亭、御碑亭、墨华池、墨华亭……领略着艺术长廊透出的中华文化精神。然而最引人长久流连驻足的是曲水,它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流动与飘逸。 ,日月迢递,如今“修竹”犹在,而“急湍”不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条蜿蜒于山丘石畔、翠竹草丛间缓缓而流的小小水沟。同伴们效仿古人,列坐水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不可一觞一咏,却在河中流碗飘盏,以一碗而唱,或以一盏而歌,添今人之欢趣,发思古之幽情。
凝视着从容流出的清流和游人阵阵的喧笑声,幻想着王羲之等东晋名流纠合于此,他们是何等的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一次偶然的聚会,竟为历代文人墨客构筑了一方欣然奔赴的“圣地”;一次不经意的宴集,就为千古儒雅之士营造出一处修养栖息的精神家园。一年一年,人们____,在感受习习和风、青青修竹之际,更为探寻那一首首来自内心深处的动情诗章。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千古佳话美轮美奂斗转星移趋之若鹜
B.千古绝唱古色古香斗转星移联翩而至
C.千古绝唱美轮美奂斗转参横联翩而至
D.千古佳话古色古香斗转参横趋之若鹜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凝视着从容流出的清流和游人阵阵的喧笑声,遥想着王羲之等东晋名流聚集于此,他们是何等的神采飞扬!
B.凝视着从容流出的清流,听着游人阵阵的喧笑声,幻想着王羲之等东晋名流纠合于此,他们是何等的神采飞扬!
C.凝视着从容流出的清流,听着游人阵阵的喧笑声,遥想着王羲之等东晋名流聚集于此,他们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D.听着从容流出的清流和游人阵阵的喧笑声,幻想着王羲之等东晋名流纠合于此,他们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18.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
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C.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鲁迅先生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奇迹。此前没有这样的人物,此后也很少有了,他的同时代人中,有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他与他们并肩协作,创造了中国新文学的辉煌业绩。他像星辰,给那些身处至暗时刻寻求援助的广大读者以信心和希望; ①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他的写作,深沉博大,有一种超越文字之上的力量和温暖。人们喜欢称他为“大先生”。所谓大者,“得其大者而兼其小”。他有博大的胸怀。早年“走异路,逃异地”,脱离了江南小镇的狭小天地,告别了“读书应举”的传统道路,赴金陵求学,后东渡日本学医。一路走来, ② ,人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③ ,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竟会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
19.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就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死亡。
B.雨天,拾荒农妇从门前经过,我会像妈妈一样追出门,给她一顶草帽。
C.天和号核心舱是世界最大最重的太空舱,功能齐全,就像旅馆一样。
D.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9分)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蛙坐井,井口就是它的眼界,井外一切无知,也就无所谓境界了。庄子《秋水》中的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突破了河之边界,来到北海,看见了大海的新景象,感受到了新境界。
游山者随脚步不断移动,眼前景物也在发生变化,以为丘壑风光阅尽,谁知转过一道山岔,忽又发现曲径通幽,到达别有洞天的境界。但有时脚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
渊,此时,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至此止步。
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
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并据此制定了《授时历》”错,原文为“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实测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密计算,终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颁布了一部进步的新历——《授时历》”,选项曲解文意。】
2.D(“郭守敬认为……因而他未在论述巾提到地球学说”错,原文为“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其遗留至今的关于天文学的论述中,他从未提及过地球学说。毕竟,这种测量方式的验证,只是一种间接验证,其说服力尚未达到让人闻知即信的程度”,可知,“以‘四海测验’方式得到的数据不能直接验证地球学说的真实性”是作者的分析,不是“郭守敬认为”,选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
3.C(结合“包括北极出地高度、夏至晷景和昼夜时刻的测验”可知中国天文大地测量是测距离和时间。A项,“测地中”是测夏至晷景。B项,结合“同日度影”可知测的是日影,属于天文大地测量。C项,测的是经纬度,不在天文大地测量范围内。D项,结合文巾“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及选项“树两表,南北十里……”可知属于天文大地测量。故选C。)
4.C(“是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所以特意多给一些钱”错误,选项说法强加因果。作者多给他一点钱,是对裁缝的守时尽力心存感激,想以此略表心意。)
5.A(“文章以‘不变’反衬‘变”’错误。选项说法主客颠倒,文章其实是以“那些衣冠人士”的变来反衬普通老百姓的不变,前者为客,后者为主。)
6.①这件夹衣是那位裁缝放弃了休息时间,连夜赶制出来的,凝聚着他的心血。②这件夹衣体现了裁缝认真守时的优良品质,让作者心生感动。③裁缝在了解作者夫妻两人的处境后赶做夹衣,这件夹衣代表着在艰难处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温情。(答出三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酌情给分)
7.①风景方面:“微光”指漓江山水等自然景物给予作者的启示,人事虽变化,自然却永恒。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是山水维系了作者向上的心情,使作者忍耐,相信抗战必胜。②人物方面:“微光”指像裁缝那样的普通劳动者给予作者的启示,他们认真负责、不计报酬、恪守信用、待人诚恳的品质不因外界环境、时代而改变,滋养了作者的心灵,令作者感动欣慰。(每点4分,酌情给分)
8.D(“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远涵天碧/近漾岚光”均为对称结构,排除A、B、C三项。“朝宗”此处是动词注入,句中作谓语,“于海”是“朝宗”的补语,之间不能断开,也能排除A项。故选D。)
9.B(“十二天干相对应”说法错误,应是十二地支。)
10. C(“南北钟山左右石壁、临江景色都一样美”错误,由原文“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可知,南钟山景色不如北钟山;“北钟山只有钟石能发出钟鸣,而南钟山很多山石都能发出钟鸣”错误。作者考察南北山石,得出“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但“其音浊”,不是钟声,只有钟山“其音如洪钟焉”。)
11.(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它,自以为得到了它的事实。(“乃”“考击”“其实”各1分,句意2分)
(2)于是来到阁巾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诚”“噌咳”“然”各1分,句意2分)
12.①敢于挑战前人,质疑精神。②目见耳闻,求实精神。(每点2分,酌情给分)
13. B(“颔联写人们重海外珍奇、贱本土出产,可见劳动者生计之艰难”错误。从诗中来看,“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说的是海外的珍贵稀奇之物常常涌入市场,人间的鱼蟹之物多到不必用钱去买,这表现了江阴的富饶繁华,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4.①江阴繁华富庶,自己没有机会来此做官;②时光飞逝,在老年时失意;③只有朱昌叔能懂自己,其他人不能体谅(知音稀少)。(每点2分,酌情给分)
15.(1)今以钟磬置水巾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3)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16. B(千古佳话:被人们长期流传下来传颂的好事迹或故事。千古绝唱: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语境指《兰亭集序》这部佳作,应选“千古绝唱”。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语境中说的是鹅池等富于古雅的艺术长廊,应选“古色古香”。斗转参横:指猎户星座。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斗转星移: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引申义为把一种效果或事物转嫁到另一事物的上面去。根据语境,后边有“日月迢递”,应选“斗转星移。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联翩而至:形容人或事连续不断地到来。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情感态度应是褒义,且重在表现游客们纷纷到来,应选“联翩而至”。故选B。)
17. C(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凝视……游人阵阵的喧笑声”搭配不当,应为“凝视着从容流出的清流,听着游人阵阵的喧笑声”;二是“王羲之等东晋名流纠于此”搭配不当,“纠合”多用于贬义,应改为“聚集”;三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成分赘余,去掉“神采飞扬”或“意气风发”。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故选C。)
18. D(画波浪线句:对偶。A项,借代,“高牙”借指孙何。B项,夸张。C项,反问。D项,对偶。故选D。)
19.A(画线句:表示举例。A项,表示举例;B项,表示与某人在行为上有共同点;C项,表示打比方;D项,表示推测。故选A。)
20.示例:①他像源泉(他像甘露)②他的眼界越来越开阔③鲁迅是文学家(每点3分,酌情给分)
21.【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以“青蛙”“河伯”“游山者”引出“眼界”“境界”“边界”这三个关键词。“眼界”,指目力所及的范围,即看到的、具有实在意义的存在,也指见识的广度,如材料巾青蛙所看到的“井口”,青蛙只能看到井口上方的天空,而对于井口之外,它则一无所知;“境界“指的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人生感悟等精神层面的表现,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或者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发现,如材料巾河伯突破了河之边界看到海,感受了新的境界;“边界”,本义是领土单位或国家地区之间的界线,也可以是规则或法律,或者是做人的底线,如游山者,脚步移动,眼界开阔了,但脚底的边界却不能逾越,因为“脚下就是万丈深渊”,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心存敬畏”而及时止步。
由“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可知,考生可以选择其巾一个思考,如什么是眼界,如何提高眼界,什么是境界,如何提高境界,什么是边界,如何对待边界。眼界可以是知识,是经验,是能力,是方法;境界可以是目标,是激励,是方向,是追求;边界可以是宽度,是原则,是纪律,是规则,是底线。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中二者或三者,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扩大眼界,才能见识丰富,人生才会有更高的境界;如眼界决定着一个人的境界,而又使人看清边界;如眼界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能力空间,境界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思想精神道德高度,边界决定我们的前途的安危;如有眼界,有境界,有边界的人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守住底线,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巾的现象引出话题,如由青蛙坐井观天引出“眼界”,表明白己的观点,如“有开阔之眼界才能拥有不一样的天空”;接着可以使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述,分析高远之眼界的价值,如“眼界开阔,就能统览全局”“眼界深远,就更有远见”“眼界广博,见多识广,判断事物更加准确”;然后联系当下,如国家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展现“开阔之眼界”对当下的意义;最后可以发出呼吁。
【参考立意】提升境界,拓宽眼界,守住边界;眼界认知决定人生的高度;敬畏边界,守住底线;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格局。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二:
今年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石,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和寺中僧人宏?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作“白云亭”,原因是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二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同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石下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是空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鸣声。
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舟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舟不能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郦元的记载,苏公之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面的石头少十多丈。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这就是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己巳,石头裂开倒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面下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浅陋了。但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的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色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