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新课标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新课标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6 14:30:3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新课标卷)
一、选择题
1.(2023·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2.(2023·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4.(2023·新课标卷)如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
史料内容 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旧唐书·李元谅传》(五代刘昫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李元谅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 《李元谅颂碑》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5.(2023·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6.(2023·新课标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洛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7.(2023·新课标卷)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8.(2023·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9.(2023·新课标卷)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10.(2023·新课标卷)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11.(2023·新课标卷)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这一系列举措(  )
A.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
B.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
C.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D.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
12.(2023·新课标卷)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二、非选择题
13.(2023·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14.(2023·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15.(2023·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
公共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不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体现,A项错误;
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产生了农业,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B项错误;
文字的产生是在国家形成之后,是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不是新时期时代晚期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结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用;韩非、李斯等主张依法治国。因此三人均主张法治。依据材料“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可知,强调的是法律的重要性,体现了法治思想,符合题意,A项正确;
依据材料“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可知,强调的是仁政思想,这是孟子的主张,B项错误;
依据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强调的是德治和礼仪规范,这是孔子的思想,C项错误;
依据材料“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可知,强调的是清静无为思想,这是老子的思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荀子、韩非、李斯的思想主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期设十三个监察区,每区设一名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后期,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这使得东汉末年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随着地方州郡长官和豪强地主实力的膨胀,形成了许多割据势力。材料“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实质上反映了东汉后期地方州郡和豪强势力的膨胀,这一现象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建立察举制,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材料中的现象实质是地方州郡和豪强势力膨胀的体现,因此“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
材料中的现象增强了地方州长官军政权力,反而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地方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结合两汉时期刺史权力的增强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中《旧唐书》中的记载可知,反映的是李元谅原是安息人,后被唐朝统治者赐李姓,改名为元谅。结合所学可知,《旧唐书》属于官修正史,侧重于保存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记事比较详细,材料中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和姓名由来进行了详细描述,其记载内容相对客观,A项正确;
《李元谅颂碑》中没有描述关于李元谅姓名的由来,因此“所有信息皆可互相证实”的说法错误,B项错误;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李元谅墓志》是793年李元谅去世之后所立的,处于唐朝后期,《旧唐书》成书于五代,晚于《李元谅墓志》,因此墓志不可能采用《旧唐书》记载,C项错误;
史料出现的早晚并不是史料真实度的主要依据,因此“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中三则史料内容,弄清李元谅的身世和姓名的由来,结合文献史料的价值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时是一个小渔村,到16世纪时,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联系加强,贸易增多,而中国手工业产品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C项正确;
朝贡贸易强调“给予赏赐”的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与发展作用有限,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对外贸易,无关农业生产技术进步,B项错误;
海上丝绸之路形兴起时在汉代,唐宋时期兴盛,而且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注意东南沿海某港口的变化,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10 年” 、“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洛议局致电军机处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 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效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由此可知,材料表明了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强化清廷权威,A项错误;
依据材料“上奏朝廷”、 “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等信息可以看出谘议局并没有架空督抚权力,地方势力也没有未控制官场,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10 年” 、“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洛议局致电军机处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结合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894年—1936年,在中国民族资本构成中,产业资本所占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结合表格中的时间和所学可知,19世纪末、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多次发展机会,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表格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A项正确;
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在下降,但不能就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B项错误;
近代中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臻于完善,C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了中国民族资本构成,不能得出经济结构是否失衡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时间,注意表格中民族资本构成比重变化,结合19世纪末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公元前18世纪”、“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从材料“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可以看出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
波斯帝国的存在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亚述帝国的存在时间是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完成统一,加强了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18世纪”、“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结合《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3世纪”、“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的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此后帝国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到鼎盛时期的疆域。奥斯曼人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由此可知,由于拜占庭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导致材料中拜占庭人认为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D项正确;
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出现于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是在16世纪后期,13世纪时奥斯曼帝国处于初建阶段,B项错误;
14世纪前后,欧洲地中海区域的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3世纪”、“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结合拜占庭帝国衰落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808年”、“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以及漫画内容可知,代表法国的蜘蛛处于网中心,代表英国的苍蝇在网边在飞。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拿破仑对外战争时期,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英国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拿破仑。因此漫画信息体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局势,B项正确;
维也纳体系建立是在18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拿破仑帝国覆灭是在181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在二战爆发前,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拿破仑对外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08年”、“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以及漫画内容,结合拿破仑对外战争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夕。依据材料“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可知,材料中的举措涉及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科技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日本政治、军事以及科技的近代化,D项正确;
材料中的举措一定程度打击了封建势力,“摧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日本将西方科技与本国相结合,不能得出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B项错误;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从材料时间看,当时明治维新刚刚开始,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从近代化角度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这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维护本国利益,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实质是发达国家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A项错误;
当前国际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因此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发达国家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维护本国利益,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不是其目的,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经济全球化下存在的问题、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1)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2)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一“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可知,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依据“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可知,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等方面进行补充。
(2)原则:依据材料二“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经济支持;依据“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可知,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依据“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可知,互惠共赢,共同繁荣;依据“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可知,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根本区别:美国:依据材料一“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并结合所学可从美国国家利益、奉行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即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依据材料二“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并结合所学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方式、目的方面分析,即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故答案为:(1)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2)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两国的外交和世界政治多极化。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拉丁美洲、美国、中国以及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美国国家利益、奉行外交政策以及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答案】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
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依据材料可知,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
如地域选择黄河流域,结合黄河流域的地位可以得出观点是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然后结合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等方面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进行阐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
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把握其主旨,结合古代中国各区域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5.【答案】(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下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阶级矛盾为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
依据“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依据“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依据“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2)依据材料“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并结合所学可知,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依据“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从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的角度进行补充。
故答案为:(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制度探索。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主要矛盾变化、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解放前扩大以及新政权建立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人民权利、对解放战争进程、对建国后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新课标卷)
一、选择题
1.(2023·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
公共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不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体现,A项错误;
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产生了农业,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B项错误;
文字的产生是在国家形成之后,是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不是新时期时代晚期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结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023·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用;韩非、李斯等主张依法治国。因此三人均主张法治。依据材料“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可知,强调的是法律的重要性,体现了法治思想,符合题意,A项正确;
依据材料“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可知,强调的是仁政思想,这是孟子的主张,B项错误;
依据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强调的是德治和礼仪规范,这是孔子的思想,C项错误;
依据材料“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可知,强调的是清静无为思想,这是老子的思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荀子、韩非、李斯的思想主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期设十三个监察区,每区设一名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后期,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这使得东汉末年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随着地方州郡长官和豪强地主实力的膨胀,形成了许多割据势力。材料“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实质上反映了东汉后期地方州郡和豪强势力的膨胀,这一现象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建立察举制,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材料中的现象实质是地方州郡和豪强势力膨胀的体现,因此“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
材料中的现象增强了地方州长官军政权力,反而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地方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结合两汉时期刺史权力的增强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2023·新课标卷)如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
史料内容 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旧唐书·李元谅传》(五代刘昫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李元谅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 《李元谅颂碑》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中《旧唐书》中的记载可知,反映的是李元谅原是安息人,后被唐朝统治者赐李姓,改名为元谅。结合所学可知,《旧唐书》属于官修正史,侧重于保存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记事比较详细,材料中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和姓名由来进行了详细描述,其记载内容相对客观,A项正确;
《李元谅颂碑》中没有描述关于李元谅姓名的由来,因此“所有信息皆可互相证实”的说法错误,B项错误;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李元谅墓志》是793年李元谅去世之后所立的,处于唐朝后期,《旧唐书》成书于五代,晚于《李元谅墓志》,因此墓志不可能采用《旧唐书》记载,C项错误;
史料出现的早晚并不是史料真实度的主要依据,因此“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中三则史料内容,弄清李元谅的身世和姓名的由来,结合文献史料的价值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3·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时是一个小渔村,到16世纪时,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联系加强,贸易增多,而中国手工业产品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C项正确;
朝贡贸易强调“给予赏赐”的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与发展作用有限,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对外贸易,无关农业生产技术进步,B项错误;
海上丝绸之路形兴起时在汉代,唐宋时期兴盛,而且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注意东南沿海某港口的变化,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2023·新课标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洛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答案】D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10 年” 、“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洛议局致电军机处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 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效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由此可知,材料表明了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强化清廷权威,A项错误;
依据材料“上奏朝廷”、 “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等信息可以看出谘议局并没有架空督抚权力,地方势力也没有未控制官场,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10 年” 、“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洛议局致电军机处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结合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2023·新课标卷)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894年—1936年,在中国民族资本构成中,产业资本所占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结合表格中的时间和所学可知,19世纪末、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多次发展机会,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表格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A项正确;
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在下降,但不能就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B项错误;
近代中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臻于完善,C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了中国民族资本构成,不能得出经济结构是否失衡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时间,注意表格中民族资本构成比重变化,结合19世纪末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2023·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答案】B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公元前18世纪”、“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从材料“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可以看出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
波斯帝国的存在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亚述帝国的存在时间是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完成统一,加强了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18世纪”、“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结合《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3·新课标卷)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答案】D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3世纪”、“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的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此后帝国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到鼎盛时期的疆域。奥斯曼人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由此可知,由于拜占庭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导致材料中拜占庭人认为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D项正确;
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出现于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是在16世纪后期,13世纪时奥斯曼帝国处于初建阶段,B项错误;
14世纪前后,欧洲地中海区域的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3世纪”、“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结合拜占庭帝国衰落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2023·新课标卷)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808年”、“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以及漫画内容可知,代表法国的蜘蛛处于网中心,代表英国的苍蝇在网边在飞。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拿破仑对外战争时期,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英国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拿破仑。因此漫画信息体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局势,B项正确;
维也纳体系建立是在18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拿破仑帝国覆灭是在181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在二战爆发前,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拿破仑对外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08年”、“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以及漫画内容,结合拿破仑对外战争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2023·新课标卷)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这一系列举措(  )
A.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
B.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
C.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D.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
【答案】D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夕。依据材料“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可知,材料中的举措涉及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科技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日本政治、军事以及科技的近代化,D项正确;
材料中的举措一定程度打击了封建势力,“摧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日本将西方科技与本国相结合,不能得出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B项错误;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从材料时间看,当时明治维新刚刚开始,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从近代化角度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2023·新课标卷)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这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维护本国利益,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实质是发达国家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A项错误;
当前国际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因此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发达国家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维护本国利益,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不是其目的,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经济全球化下存在的问题、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13.(2023·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答案】(1)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2)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一“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可知,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依据“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可知,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等方面进行补充。
(2)原则:依据材料二“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经济支持;依据“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可知,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依据“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可知,互惠共赢,共同繁荣;依据“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可知,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根本区别:美国:依据材料一“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并结合所学可从美国国家利益、奉行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即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依据材料二“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并结合所学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方式、目的方面分析,即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故答案为:(1)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2)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两国的外交和世界政治多极化。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拉丁美洲、美国、中国以及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美国国家利益、奉行外交政策以及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2023·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答案】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
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依据材料可知,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
如地域选择黄河流域,结合黄河流域的地位可以得出观点是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然后结合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等方面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进行阐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
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把握其主旨,结合古代中国各区域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5.(2023·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下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阶级矛盾为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
依据“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依据“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依据“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2)依据材料“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并结合所学可知,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依据“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从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的角度进行补充。
故答案为:(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制度探索。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主要矛盾变化、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解放前扩大以及新政权建立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人民权利、对解放战争进程、对建国后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