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8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浙江专版】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38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浙江专版】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20 08:12:11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
【浙江专版】
专题38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考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1、大都市集聚和辐射作用; 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3、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区域地图、景观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大都市辐射形式、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对外辐射的影响。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可出现。
考情分析
本专题内容在近五年的浙江高考中考查频率较低,从试题类型看,客观题较多,题目多以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为背景命题考查,结合具体案例,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的角度设问,考题侧重于对图文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辨识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强化学生运用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知识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应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多关注大都市辐射形式、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对外辐射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具体案例中的落实,运用人地协调观念解决问题。
知识归纳
一、大城市的辐射功能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的某些职能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引的作用。
(1)中心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和经济资源等),对周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2)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相关区域的资源及其他发展条件的制约。
(3)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镇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其中相互促进是发展的主导方面。
知识归纳
一、大城市的辐射功能
2.城市的辐射作用
(1)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内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知识归纳
一、大城市的辐射功能
2.城市的辐射作用
(2)城市能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较高生产力,利用国际经济和新技术的积极因素,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新技术产业,实现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一般具有相对完整、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职能,提供区域生产、生活必需的产品,同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工业和产业集群。
(3)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同梯度的产业链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升级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升级与调整,进而带动了农村经济以至促进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4)城市的精神文明成果传递到区域内各个地区,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知识归纳
二、上海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
1.上海概述:上海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2.上海发展目标: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3.上海的发展优势: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知识归纳
二、上海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
4.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上海形成了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电子、医药等庞大产业集群,不仅生产规模庞大,而且表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2)都市核心功能:上海不仅强力拉动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而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都有着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上海拥有高效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心城区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
知识归纳
二、上海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
4.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4)金融服务功能:上海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比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是我国大陆两大股票交易中心之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中介机构云集,许多世界级大银行在此设立了区域性总部或分理机构。
(5)科技研发创新功能: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众多的高科技园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国内广大地区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知识归纳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
1.辐射范围:以上海大都市为核心,向外分为上海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于地处长江出海口,对长江经济带也有明显的影响。
2.上海大都市区
(1)范围:以上海为核心,以与上海具有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地区作为辐射范围,交通出行圈在90分钟以内的地域组合。
(2)辐射带动的意义:上海带动上海大都市区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承载国家发展战略和要求,要发挥其作为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完善上海大都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知识归纳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1)范围: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
(2)辐射作用表现:上海向周边地区释放大量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
(3)发展目标: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知识归纳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
4.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
(1)长江经济带:是一条贯通我国东西的横向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
(2)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为长江经济带上的城市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服务;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互补发展;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从而影响整个长江经济带。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下图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真题在线
【解析】1.由材料可知,读图分析可知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的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读图分析可知,④城市的四个指标是最高的,因此判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故选D项。
1.综合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下图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真题在线
【解析】2.读图分析可知,③和④在创新带动能力指标上是最高的,说明两城市在高科技发展方面更具有优势,故选C项。
2.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更具优势的城市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难点突破
难点一: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中心地:中心地是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在实际生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2、服务范围:市场原则是中心地布局的重要原则,在理想化的均质平原上,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一般选择最接近的中心地,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六边形,中心地则位于六边形的中心点上。在市场原则下,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次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同一等级,相互排斥;不同等级,相互嵌套。
此外,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等也影响中心地布局。
难点突破
难点一: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3、不同等级中心地差异
(1) 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中心地数量少,彼此之间相距较远。
(2) 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少,彼此之间距离较近,中心地数量多。
难点突破
难点二:长三角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等级 城市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一级中心 上海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长江三角洲、全国甚至国外
二级中心 南京,杭州 省级经济,交通中心 本省及周边地区
三级中心 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 制造业中心 主要在地市范围内
四级中心 镇江,扬州,南通,嘉兴等 市域经济文化中心 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难点突破
难点三:上海的辐射带动功能
1.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条件:
① 优越的地理区位;
② 庞大的城市规模;
③ 雄厚的综合实力;
④ 发达的教育科技;
⑤ 深厚的文化底蕴;
⑥ 便捷的交通运输;
⑦ 广阔的经济腹地。
难点突破
难点三:上海的辐射带动功能
2.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辐射:
难点突破
难点三:上海的辐射带动功能
3.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辐射:
模拟演练
新城是许多特大城市应对“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部分特大城市把新城规划建设作为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同发展。下图示意2021年北京、上海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分布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1.据图可知:北京相比,上海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中心城区占比较低,说明上海各新城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依赖程度较低,B正确。得不出新城规划面积、人口数量、与中心城区的产业联系强度信息,ACD错误,故选B。
1.与北京相比,上海各新城( )
A.规划面积更大
B.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依赖程度较低
C.人口数量更多
D.与中心城区的产业联系强度较小
模拟演练
新城是许多特大城市应对“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部分特大城市把新城规划建设作为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同发展。下图示意2021年北京、上海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分布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2.城市辐射作用原动力是经济活力的提升,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因此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需要培育新城优势产业,集聚人才,促进经济发展,A正确。人口分布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均衡布局新城人口不切实际,B错误,城市等级提升需要多个区位条件,一般不能提高新城行政等级,C错误;改善新城人居环境,对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影响较小,排除BCD。故选A。
2.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应侧重( )
A.培育新城优势产业
B.均衡布局新城人口
C.提高新城行政等级
D.改善新城人居环境
模拟演练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如图为我国三大城市群在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分布情况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三大城市群中,大都市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包括( )
①高新技术的带动 ②金融服务的引领 ③先进思想的传播 ④污染企业的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3.大城市高新科技、管理经验等向外辐射,提高周边地区技术含量,①正确;大都市经济发达,资金雄厚,通过投资和金融可以引领辐射周边地区,②正确;文化、政治也有带动作用,如新鲜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由中心文化城市向周边辐射等等,但本题需要找到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相关的答案,先进思想的传播不属于产业辐射,③错误;大都市的高污染企业转移,不利于转入地的可持续发展,故不属于辐射带动作用,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模拟演练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如图为我国三大城市群在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分布情况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三大城市群在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中( )
A.京津冀主要分布在高附加值环节
B.中附加值长三角所占的比例最高
C.长三角各附加值的分布极不平衡
D.高附加值珠三角的研发实力最强
【解析】4.读图可得,京津冀在高附加值中占比较大,但不能说明新兴产业增加值主要分布在高附加值环节,A错误;三个地区的中附加值之中,长三角占比最高,B正确;相对于其他两个地区,长三角在各附加值之中,分布比较平衡,C错误;高附加值分布情况图可得,珠三角占比较低,故研发实力不是最强,D错误;故选B。
模拟演练
城市群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增长极,也是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地区。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产业分并显著、城市功能各有侧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从辐射功能角度判断,城市群内部( )
A.只有中心城市才有辐射功能 B.辐射能力与腹地范围相关联
C.交通物流是其唯一表现方式 D.产业分异是形成辐射的前提
【解析】5.城市群内部每个城市都有辐射功能,A错误;辐射能力与腹地范围相关联,腹地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辐射范围越大,B正确;交通物流是其表现方式之一,还有通信网络等,C错误;产业分异是形成城市不同功能的前提,D错误。故选B。
模拟演练
城市群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增长极,也是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地区。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产业分并显著、城市功能各有侧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周围城市相比,中心城市的突出功能是( )
A.居住消费型功能 B.生态保障性功能 C.制造加工业功能 D.生产服务业功能
【解析】6.与周围城市相比,中心城市是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担负着发展周边区域经济的作用,故其突出功能是生产服务业功能,D正确;中心城市的居住消费型功能、生态保障性功能、制造加工业功能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较小,ABC错误。故选D。
模拟演练
2021年5月19日,武汉城市圈的9座城市共同签署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达成了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将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下图为武汉市“8+1城市圈”城际铁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武汉“8+1城市圈”的形成得益于( )
A.除武汉外八城规模相近
B.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
C.区域内城市经济较发达
D.有特大城市作为核心
【解析】7.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汉市属于特大城市,经济发达,周边城市围绕武汉形成城市圈,武汉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故D正确。图中除武汉外的八个城市规模大小不一,故A错误。区域内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故B错误。区域内除武汉市经济高度发达外,其他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故C错误。故选D。
模拟演练
2021年5月19日,武汉城市圈的9座城市共同签署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达成了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将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下图为武汉市“8+1城市圈”城际铁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为融入武汉“8+1城市圈”,鄂州市应该( )
A.向其它城市学习,采用其它城市发展方案
B.利用空间和距离优势,积极引进各类产业
C.深化汉鄂合作,积极参与产业分工与合作
D.坚持经济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解析】8.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鄂州市在城市圈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但是采用其他城市的发展方案,将导致雷同化,不利于发展,A错误;鄂州市虽然距离武汉较近,但是产业应当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寻找自己的不同之处,才能更好的发展和与其他城市的协作,而非积极引进各类产业,B错误;加强与武汉市的合作,积极的参与城市圈的产业分工和合作,才是最好的建设方式,促进城市圈各城市的发展,C正确;城市的发展不能只看重经济效益,要做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D错误。故选C。
模拟演练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城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走极端。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先有中心城市的极化发展,再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图示意关中城市群的建设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9.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大西安成为大关中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首要条件是城市规模大,经济水平高,产业发展较好,能够对周边城市起到辐射带动作用,C正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气候宜人,人口众多是大西安发展的区位优势,对西安成为中心城市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是成为中心城市的首要条件,ABD错误。故选C。
9.大西安成为大关中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首要条件是( )
A.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B.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C.城市规模大,经济水平高
D.气候宜人,人口众多
模拟演练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城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走极端。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先有中心城市的极化发展,再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图示意关中城市群的建设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10.距离中心城市越近,受到的辐射带动作用越强,临潼距离西安市最近,处在大西安都市圈之中,受西安市辐射带动作用最强,B正确;渭南处在大西安都市圈边缘,距离西安市较远,C错误;宝鸡、十堰距离西安市较远,AD错误。故选B。
10.下列城市中,受西安市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是( )
A.宝鸡 B.临潼
C.渭南 D.十堰
模拟演练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中国中部最大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黄冈紧邻武汉,与武汉之间有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农业、教育品牌优势明显,与武汉市共建了“中国光谷黄冈产业园”等区域产业活动融合示范区,依托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品牌和产业发展优势,结合黄冈市资源和产业基础,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图左示意武汉城市圈区位图。图右示意武汉市区域简图。
【解析】(1)从图文材料可知,武汉位于城市圈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有多条交通线路通过,交通便利;武汉作为省会城市有政策优势;工业起步早,工业基础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人才汇集,高校多,科技发展水平高等优势,促使武汉成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
【答案】(1)位于武汉城市圈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完善;科教基地,科技水平高;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便利;省会城市,政策优势明显;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1)分析武汉成为其城市圈核心的有利条件。
模拟演练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中国中部最大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黄冈紧邻武汉,与武汉之间有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农业、教育品牌优势明显,与武汉市共建了“中国光谷黄冈产业园”等区域产业活动融合示范区,依托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品牌和产业发展优势,结合黄冈市资源和产业基础,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图左示意武汉城市圈区位图。图右示意武汉市区域简图。
【解析】(2)黄冈紧邻武汉,与武汉之间有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交通便利;与武汉市共建了“中国光谷黄冈产业园”等区域产业活动融合示范区,依托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品牌和产业发展;黄冈城市级别比武汉低,经济水平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黄冈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关产业基础好,农业基础较好;武汉城市圈的建立是国家政策的引导,因此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答案】(2)临近武汉,与武汉之间交通联系便利;依托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品牌和产业发展;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相关产业基础完善,农业基础较好;国家政策支持。
(2)简述黄冈发展电子电器产业、与武汉产业互动融合的优势区位条件。
模拟演练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中国中部最大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黄冈紧邻武汉,与武汉之间有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农业、教育品牌优势明显,与武汉市共建了“中国光谷黄冈产业园”等区域产业活动融合示范区,依托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品牌和产业发展优势,结合黄冈市资源和产业基础,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图左示意武汉城市圈区位图。图右示意武汉市区域简图。
【解析】(3)依据材料中武汉城市圈的构成以及对武汉的定位,产业发展视角应当包括,总体规划方面:产业布局一体化、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构建完善产业链;产业结构方面:充分发挥武汉市的科技优势,优化结构。以城市圈内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强化产业集聚,壮大区域优势产业;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方面:积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等,加大对武汉城市圈内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支持。
【答案】(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合理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与优质企业;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从产业发展视角,简述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38: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1、大都市集聚和辐射作用; 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3、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区域地图、景观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大都市辐射形式、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对外辐射的影响。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可出现。
本专题内容在近五年的浙江高考中考查频率较低,从试题类型看,客观题较多,题目多以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为背景命题考查,结合具体案例,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的角度设问,考题侧重于对图文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辨识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强化学生运用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知识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应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多关注大都市辐射形式、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对外辐射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具体案例中的落实,运用人地协调观念解决问题。
一、大城市的辐射功能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的某些职能对其所在区域发挥着辐射和吸引的作用。
(1)中心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和经济资源等),对周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2)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相关区域的资源及其他发展条件的制约。
(3)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镇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其中相互促进是发展的主导方面。
2.城市的辐射作用
(1)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内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2)城市能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较高生产力,利用国际经济和新技术的积极因素,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新技术产业,实现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一般具有相对完整、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职能,提供区域生产、生活必需的产品,同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工业和产业集群。
(3)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同梯度的产业链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升级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升级与调整,进而带动了农村经济以至促进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4)城市的精神文明成果传递到区域内各个地区,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上海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
1.上海概述:上海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2.上海发展目标: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3.上海的发展优势: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4.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上海形成了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电子、医药等庞大产业集群,不仅生产规模庞大,而且表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2)都市核心功能:上海不仅强力拉动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而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都有着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上海拥有高效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心城区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
(4)金融服务功能:上海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比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是我国大陆两大股票交易中心之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中介机构云集,许多世界级大银行在此设立了区域性总部或分理机构。
(5)科技研发创新功能: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众多的高科技园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国内广大地区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
1.辐射范围:以上海大都市为核心,向外分为上海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于地处长江出海口,对长江经济带也有明显的影响。
2.上海大都市区
(1)范围:以上海为核心,以与上海具有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地区作为辐射范围,交通出行圈在90分钟以内的地域组合。
(2)辐射带动的意义:上海带动上海大都市区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承载国家发展战略和要求,要发挥其作为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完善上海大都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1)范围: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
(2)辐射作用表现:上海向周边地区释放大量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
(3)发展目标: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4.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
(1)长江经济带:是一条贯通我国东西的横向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
(2)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为长江经济带上的城市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服务;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互补发展;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从而影响整个长江经济带。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下图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综合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更具优势的城市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D 2.C
【解析】1.由材料可知,读图分析可知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的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读图分析可知,④城市的四个指标是最高的,因此判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故选D项。
2.读图分析可知,③和④在创新带动能力指标上是最高的,说明两城市在高科技发展方面更具有优势,故选C项。
难点一: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中心地:中心地是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在实际生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2、服务范围:市场原则是中心地布局的重要原则,在理想化的均质平原上,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一般选择最接近的中心地,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六边形,中心地则位于六边形的中心点上。在市场原则下,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次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同一等级,相互排斥;不同等级,相互嵌套。
此外,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等也影响中心地布局。
3、不同等级中心地差异
(1) 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中心地数量少,彼此之间相距较远。
(2) 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少,彼此之间距离较近,中心地数量多。
难点二:长三角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等级 城市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一级中心 上海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长江三角洲、全国甚至国外
二级中心 南京,杭州 省级经济,交通中心 本省及周边地区
三级中心 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 制造业中心 主要在地市范围内
四级中心 镇江,扬州,南通,嘉兴等 市域经济文化中心 市域内大多数 城镇和乡村
难点三:上海的辐射带动功能
1.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条件:
① 优越的地理区位;
② 庞大的城市规模;
③ 雄厚的综合实力;
④ 发达的教育科技;
⑤ 深厚的文化底蕴;
⑥ 便捷的交通运输;
⑦ 广阔的经济腹地。
2.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辐射:
3.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辐射:
新城是许多特大城市应对“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部分特大城市把新城规划建设作为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同发展。下图示意2021年北京、上海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分布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北京相比,上海各新城( )
A.规划面积更大 B.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依赖程度较低
C.人口数量更多 D.与中心城区的产业联系强度较小
2.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应侧重( )
A.培育新城优势产业 B.均衡布局新城人口C.提高新城行政等级 D.改善新城人居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如图为我国三大城市群在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分布情况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三大城市群中,大都市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包括( )
①高新技术的带动 ②金融服务的引领 ③先进思想的传播 ④污染企业的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三大城市群在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中( )
A.京津冀主要分布在高附加值环节 B.中附加值长三角所占的比例最高
C.长三角各附加值的分布极不平衡 D.高附加值珠三角的研发实力最强
城市群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增长极,也是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地区。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产业分并显著、城市功能各有侧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从辐射功能角度判断,城市群内部( )
A.只有中心城市才有辐射功能 B.辐射能力与腹地范围相关联
C.交通物流是其唯一表现方式 D.产业分异是形成辐射的前提
6.与周围城市相比,中心城市的突出功能是( )
A.居住消费型功能 B.生态保障性功能 C.制造加工业功能 D.生产服务业功能
2021年5月19日,武汉城市圈的9座城市共同签署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达成了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将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下图为武汉市“8+1城市圈”城际铁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武汉“8+1城市圈”的形成得益于( )
A.除武汉外八城规模相近 B.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
C.区域内城市经济较发达 D.有特大城市作为核心
8.为融入武汉“8+1城市圈”,鄂州市应该( )
A.向其它城市学习,采用其它城市发展方案 B.利用空间和距离优势,积极引进各类产业
C.深化汉鄂合作,积极参与产业分工与合作 D.坚持经济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城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走极端。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先有中心城市的极化发展,再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图示意关中城市群的建设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大西安成为大关中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首要条件是( )
A.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B.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C.城市规模大,经济水平高 D.气候宜人,人口众多
10.下列城市中,受西安市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是( )
A.宝鸡 B.临潼 C.渭南 D.十堰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中国中部最大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黄冈紧邻武汉,与武汉之间有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农业、教育品牌优势明显,与武汉市共建了“中国光谷黄冈产业园”等区域产业活动融合示范区,依托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品牌和产业发展优势,结合黄冈市资源和产业基础,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图左示意武汉城市圈区位图。图右示意武汉市区域简图。

(1)分析武汉成为其城市圈核心的有利条件。
(2)简述黄冈发展电子电器产业、与武汉产业互动融合的优势区位条件。
(3)从产业发展视角,简述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B 2.A
【解析】1.据图可知:北京相比,上海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中心城区占比较低,说明上海各新城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依赖程度较低,B正确。得不出新城规划面积、人口数量、与中心城区的产业联系强度信息,ACD错误,故选B。
2.城市辐射作用原动力是经济活力的提升,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因此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需要培育新城优势产业,集聚人才,促进经济发展,A正确。人口分布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均衡布局新城人口不切实际,B错误,城市等级提升需要多个区位条件,一般不能提高新城行政等级,C错误;改善新城人居环境,对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影响较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例:珠江三角洲地区北部受到南岭的阻挡,国内腹地范围较小,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3.A 4.B
【解析】3.大城市高新科技、管理经验等向外辐射,提高周边地区技术含量,①正确;大都市经济发达,资金雄厚,通过投资和金融可以引领辐射周边地区,②正确;文化、政治也有带动作用,如新鲜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由中心文化城市向周边辐射等等,但本题需要找到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相关的答案,先进思想的传播不属于产业辐射,③错误;大都市的高污染企业转移,不利于转入地的可持续发展,故不属于辐射带动作用,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读图可得,京津冀在高附加值中占比较大,但不能说明新兴产业增加值主要分布在高附加值环节,A错误;三个地区的中附加值之中,长三角占比最高,B正确;相对于其他两个地区,长三角在各附加值之中,分布比较平衡,C错误;高附加值分布情况图可得,珠三角占比较低,故研发实力不是最强,D错误;故选B。
【点睛】上海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体现上海该方面作用的有拥有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为全国提供技术咨询;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输入原料、燃料,输出工业产品;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上海进口大量的工业原料和燃料;上海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可吸引国内技术好人才,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5.B 6.D
【解析】5.城市群内部每个城市都有辐射功能,A错误;辐射能力与腹地范围相关联,腹地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辐射范围越大,B正确;交通物流是其表现方式之一,还有通信网络等,C错误;产业分异是形成城市不同功能的前提,D错误。故选B。
6.与周围城市相比,中心城市是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担负着发展周边区域经济的作用,故其突出功能是生产服务业功能,D正确;中心城市的居住消费型功能、生态保障性功能、制造加工业功能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较小,ABC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的辐射功能: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辐射功能的大小可以用城市腹地的范围来表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的规模等级、城市的功能、城市腹地范围。
7.D 8.C
【解析】7.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汉市属于特大城市,经济发达,周边城市围绕武汉形成城市圈,武汉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故D正确。图中除武汉外的八个城市规模大小不一,故A错误。区域内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故B错误。区域内除武汉市经济高度发达外,其他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故C错误。故选D。
8.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鄂州市在城市圈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但是采用其他城市的发展方案,将导致雷同化,不利于发展,A错误;鄂州市虽然距离武汉较近,但是产业应当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寻找自己的不同之处,才能更好的发展和与其他城市的协作,而非积极引进各类产业,B错误;加强与武汉市的合作,积极的参与城市圈的产业分工和合作,才是最好的建设方式,促进城市圈各城市的发展,C正确;城市的发展不能只看重经济效益,要做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辐射功能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力和发展带动力。辐射能力大致是城市腹地。城市腹地广、经济水平高城市规模大,潜力大城市辐射功能强。
9.C 10.B
【解析】9.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大西安成为大关中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首要条件是城市规模大,经济水平高,产业发展较好,能够对周边城市起到辐射带动作用,C正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气候宜人,人口众多是大西安发展的区位优势,对西安成为中心城市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是成为中心城市的首要条件,ABD错误。故选C。
10.距离中心城市越近,受到的辐射带动作用越强,临潼距离西安市最近,处在大西安都市圈之中,受西安市辐射带动作用最强,B正确;渭南处在大西安都市圈边缘,距离西安市较远,C错误;宝鸡、十堰距离西安市较远,AD错误。故选B。
【点睛】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11.(1)位于武汉城市圈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完善;科教基地,科技水平高;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便利;省会城市,政策优势明显;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2)临近武汉,与武汉之间交通联系便利;依托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品牌和产业发展;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相关产业基础完善,农业基础较好;国家政策支持。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合理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与优质企业;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分析】本题以武汉城市圈区位图和武汉市区域简图为背景,涉及武汉成为其城市圈核心的有利条件、黄冈发展电子电器产业、与武汉产业互动融合的优势区位条件、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应采取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从图文材料可知,武汉位于城市圈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有多条交通线路通过,交通便利;武汉作为省会城市有政策优势;工业起步早,工业基础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人才汇集,高校多,科技发展水平高等优势,促使武汉成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
(2)黄冈紧邻武汉,与武汉之间有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交通便利;与武汉市共建了“中国光谷黄冈产业园”等区域产业活动融合示范区,依托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品牌和产业发展;黄冈城市级别比武汉低,经济水平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黄冈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关产业基础好,农业基础较好;武汉城市圈的建立是国家政策的引导,因此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3)依据材料中武汉城市圈的构成以及对武汉的定位,产业发展视角应当包括,总体规划方面:产业布局一体化、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构建完善产业链;产业结构方面:充分发挥武汉市的科技优势,优化结构。以城市圈内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强化产业集聚,壮大区域优势产业;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方面:积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等,加大对武汉城市圈内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支持。
学案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