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7 19:4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时空定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历史概念】
帝国主义: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的帝国,企图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帝国主义的本质是垄断。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知识梳理】
一战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
(1)世界形势: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不断激化。
【材料探究】
材料1
依据材料1,结合教材P84第2段,总结材料中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现象:①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出现倒挂现象。
②政治民主化程度不一致,一些国家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整理归纳】
依据教材P84第2段,梳理一战前欧洲各国的矛盾表现。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②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①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②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欧洲“火药桶”
两大集团形成: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材料探究】
材料2 德皇威廉二世说:“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
材料3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根据材料2、3,概括推动一战爆发的思想原因。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可能性
①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③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一战的进程
(一)性质: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二)三条战线
战线 作战双方 地位
西线 英法军队与德军 决定性战场
东线 俄军与德奥军队
南线 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与奥军
(三)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14年
(1)德国进攻法国,在马恩河战役中德国失败,“速决战”计划破产;
(2)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1915年 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意大利在英法的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 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
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第二阶段:1917-1918年
(1)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2)1918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战争,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材料探究】
材料4 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仅向协约国就提供了约200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依据材料4,概括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分析导致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参战带来的影响。
态度:由“中立”政策到直接参战。
原因:①“中立”是为了在保障美国本土安全的同时,大发战争横财;②最终在有利的时机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夺取世界霸权。
影响:①美国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②在军事上、财政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材料探究】
材料5 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在华均势被打破,中国的命运被控制在日本手里。一些先进中国人决心利用一战,奋力一搏,北洋政府高官梁士诒就在1915年提出了“以工代兵”的外交策略。……从1916年开始,中国为英法提供了14万精壮华工,从事军工生产、物资运输、修筑战壕等工作。
1917年8月,中国正式向德奥宣战。之后,中国不仅宣布废除与德奥签订的条约、收复其在华租界、终止支付庚子赔款,而且取消了德奥的治外法权。因为华工的到来英法在大战危机关头免去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因为华工的存在,中国外交官才能够在巴黎和会上义正词严地要求国际社会还中国以公道,并最终帮助中国政府以平等的身份走向世界。
——摘编自徐国琦《“危”“机”与“苦”“力”:一战华工的故事》
依据材料5,分析中国北洋政府决定参加一战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原因:一战爆发,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从维护国家主权角度出发,中国做出派劳工参加一战的决定。
形式:派出华工,“以工代兵”。
影响:中国劳工的参战缓解了协约国人力资源危机,为协约国胜利做出贡献;有助于国家收回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战的影响
①灾难: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②国际格局: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美、日等国崛起。
(可选择讲述欧洲相对衰落的表现:经济衰退,工业出现倒退,失去大量海外投资,对世界经济控制力减弱;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德意志帝国四大帝国崩溃;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控制减弱)(美国崛起原因:本土远离战火;参战前大发战争横财,参战后大捞战利品)(日本崛起原因:利用欧美无暇东顾之际,在亚太地区扩展势力;接受了协约国大量军需订货)
③民族主义: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④社会主义: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发展。
⑤和平主义: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思潮和运动日益高涨。
⑥科技进步: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⑦妇女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地位。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体系建立
(1)主要会议: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确立了欧洲、西亚、北非的秩序)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列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秩序)。
(2)缔结条约: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3)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惩罚战败国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建立的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主要内容
内容 评价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体现了巴黎和会的分赃属性; 引起德国民族复仇情绪,埋下新的世界大战的隐患。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独立。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欧洲出现了一些新国家。 (可带领学生观察课本P88地图中的领土变迁)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平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结束了一战期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讲授时可适当点拨学生:第①②点是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的内容,第③④⑤点是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可适当补充: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利,美国希望通过新的国际会议维护利益,尤其是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3.国际联盟的成立
(1)建立: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提出。 1920年国联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2)性质、宗旨、原则:“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3)构成:1919年23个后增加到42个,英法操纵,苏俄和战败国被排除在外,美国未加入。(可选择给学生讲述美国提出建立却未加入的原因。提出原因: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长,企图依靠国联争夺世界霸权。未加入原因:由于英法抵制,美国企图通过国联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失败;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反对美国卷入美洲以外的事务。)
【材料探究】
阅读课本P89“学思之窗”,并回答问题: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委任统治制度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的一次再分割,是列强慑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对殖民体系进行的一种改造。这种制度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材料探究】
材料6
依据材料6,并结合课本P89第1段,评价国联的作用。
积极作用:①反映世界人民的愿望,在恢复战后经济和维护世界和平中起到一定作用;
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局限性:①实质成为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
②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在制裁侵略、保卫和平方面没有真正发挥应有作用,未能制止二战的爆发。
(“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苏俄和战败国被排除在外,美国受孤立主义影响未加入,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的支持力量;在30年代对日本、德国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4.评价
(1)积极作用
①在帝国主义国家间达成了一定妥协,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间的矛盾,短时间内维护了世界和平;
②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平稳时期,推动了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确认了民族自决原则,欧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国家,推动了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得到发展。
(2)局限性
①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体现强权政治特征;
②具有不稳定性、脆弱性,隐藏多种矛盾,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孕育着新的大战。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存在矛盾。(战后德国民族复仇主义蔓延,为法西斯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祸根)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存在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仇视苏俄武装干涉十月革命,长期对立。)
☆战胜国之间存在矛盾。(分赃不均;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存在矛盾。(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如埃及、朝、印、土、中国。)
【思维导图】
【知识拓展】
1.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体系的详细知识(了解)
▲凡尔赛体系
背景:巴黎和会
内容:①德国及其各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
②重划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的疆界;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军事占领莱茵兰并设立非军事区,但泽为自由市;规定德奥永远不得合并。
③承认波兰复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独立,并分别从战败国获得领土,划定它们的边界。
④瓜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和胶州湾租借地全部移交给日本。
⑤限制德国和其他战败国的军备。
⑥德国等战败国必须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其经济生活受到后者的限制与监督。
⑦维持黑海海峡地区的非军事化和国际共管。
⑧制定《国际联盟盟约》作为各项和约的第一部分,成立国际联盟。
▲华盛顿体系
(1)背景:
①巴黎和会的分赃不均导致各国之间存在积怨,尤其是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但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②一战后列强在亚太地区形成英、美、日三家争霸局面,矛盾复杂。美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是列强争夺的主要对象。
③海军军备竞赛加剧了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紧张,也加剧了本国的经济困难。
④战后人民反战情绪高涨,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缓和矛盾。
(2)内容
☆《四国条约》:缔约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在上述权利遭到威胁时,缔结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终止。
→对美国,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它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对英国,暂时在表面上维护了与美日的关系,选择了对日本的妥协政策。美国外交的胜利。对日本,英日同盟被废除,日本第一次与欧美列强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
☆《五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分别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5∶5∶3∶1.75∶1.75的比率)。
→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对美国,使英国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对日本,表面上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实际上日本占有相对的优势。对世界,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妥协背后孕育着新的冲突。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利权,但日本在山东仍保留不少权益。
☆《九国公约》: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实际上是奉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政策。
→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是美国外交的重要胜利;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门户开放”政策(了解)
(1)背景: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内容:①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②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③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他国使用自己所修筑或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
(3)评价:美国的这一政策,是在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中的特殊利益和既得权利的前提下,保证各国机会均等、利益均沾。1900年,各列强先后表示赞同。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列强取得表面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客观上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使中国避免沦为殖民地。
【随堂检测】
1.“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
A.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 B.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C.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2.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前期,英国实施对海上商船护航政策,以保护海上贸易;19世纪后期,英国放弃护航政策,确立了战时对敌方舰队和港口采取主动封锁和攻击行动的政策。这一转变表明( )
A.经济发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B.国家力量消长加剧国际竞争
C.民族运动冲击英国殖民霸权 D.英国海上优势因结盟而提升
3.西班牙的海外事业刺激了西北欧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位西班牙人抱怨说∶"西班牙人在经过漫长而危险的长期航行之后从西印度群岛运来的一切,他们以鲜血和努力获得的一切,外国人轻易且舒适地夺走了,运回自己的祖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西班牙没把金银转化为商业生产资本 B.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
C.封建制度阻滞了西班牙的社会进步 D.殖民掠夺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4.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殖民统治( )
A.是为了进行社会的重建 B.推动了印度的社会转型
C.改善了印度人民的生活 D.有利于印度的全盘西化
5.1884年柏林会议规定:"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以及将要承担保护权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这一规定( )
A.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的步伐 B.开启了非洲独立运动的序幕
C.维护了非洲各国的根本利益 D.解决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矛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