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单选题
1.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最后,戈尔巴乔夫决定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主要是指( )
A.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 B.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C.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D.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2.1950年到1953年,赫鲁晓夫三次在莫斯科附近试验种植玉米获得成功,他萌发了大量种植玉米的念头,20世纪60年代苏联推行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苏联能够推行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赫鲁晓夫想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B.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试验成功的刺激
D.苏联经济体制受到致命冲击
3.1975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57.5%,军费开支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3%、苏联的洲际导弹和自由艇发射的导弹从1963年分别约占美国的23.6%和44.6%到1975年在数量上超过美国。这说明( )
A.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 B.美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弱
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畸形 D.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导
4.下表是苏联“八五”至“十五”时期各项经济年平均增长数据。据此可知,此时的苏联( )
苏联“八五”至“十五”时期各项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数据表
A.“新经济”形态成效显著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明显 D.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5.下表是“1928一1940年苏联部分工、农业产品产量对比表”,据此可知( )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25.1 1831.7 326%
煤炭(万吨) 3551 16592.3 368%
石油(万吨) 1160 3110 168%
棉织品(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30 19564 31%
A.新经济政策初见成效 B.“新经济体制”失败
C.斯大林模式隐藏危机 D.苏联开始去斯大林化
6.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它是“右倾修正主义”作为计划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借口,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这表明,当时苏联( )
A.美苏斗争的激烈 B.公有经济的衰败
C.西方渗透的加强 D.思想理论的僵化
7.1985年6月,苏联启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相关文件规定,高等学校应培养“具有牢固的马列主义知识”“具备现代经济思维,从事管理、组织和教育工作的能力”“大胆作出有关革新的决定并积极付诸实施的能力”的人才。这些要求( )
A.是苏联加速经济发展战略的举措 B.促成了苏联高校发展的良好局面
C.以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宗旨 D.试图引领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
8.1983年美国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被迫投入军备竞赛。美国又鼓动沙特增产石油,导致1985至1988年世界油价爆跌,苏联石油美元和军火贸易的外汇收入锐减,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美国的这些举措成功拖垮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
A.经济结构畸形 B.经济改革停滞 C.综合国力下降 D.争霸战略失误
9.东欧民众在评价东欧剧变之前的社会时说到:“过去那种‘领袖们’向‘普通老百姓’指导应当如何生活的时代结束了,在20世纪,那些人打着‘帮助普通老百姓’的旗号,施行了最恶劣的专政。”由此可知,东欧在这一时期( )
A.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B.国家主权受到苏联威胁
C.封建专制制度尚未解体 D.体制僵化引发民众不满
10.东欧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发生了剧变。东欧各国剧变的实质是( )
A.国家领土的分裂或整合 B.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改变
C.经济发展模式的再调整 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11.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12.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主要是指其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从而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举措,排除A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举措,排除B项;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C项。
2.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苏联能够推行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说明从中央到地方执行力强,这得益于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项正确;赫鲁晓夫想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能大规模推行主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作用,排除A项;试验成功不是能够大规模推行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苏联经济体制受到致命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3.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3年-1975年(美国和苏联)。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军事上不断加大投入,致使国内经济发展畸形,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畸形,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苏联在洲际导弹和自由艇发射导弹的数量上超过美国,不代表美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弱,排除B项;此时苏联在争霸中占据优势,但不能说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八五”至“十五”时期,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几项数据的增长率都呈逐渐下降趋势,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他的改革也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材料数据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经济发展的造成的弊端更加明显,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八五”至“十五”时期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几项数据的增长率都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成效显著”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明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几项数据的增长率都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明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几项数据的增长率都呈逐渐下降趋势,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但尚未进入停滞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C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1928~1940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造成比例失调,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断暴露出来,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1928年停止、新经济体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开始去斯大林化是1956年,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反映苏联从官方到媒体把市场经济体制当成洪水猛兽,苏联一直无法冲破“苏联模式”的弊端,很重要原因在于理论创新不够,思想僵化保守,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涉及美苏斗争的激烈,排除A项;材料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讨论,没有体现公有经济的衰败,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苏联思想理论的僵化,没有指明当时西方渗透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7.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85年的苏联。根据材料“1985年6月,苏联启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大胆作出有关革新的决定并积极付诸实施的能力’的人才”及所学可知,反映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日益紧密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苏联对高度教育发展的规定,无法得出相关规定在实践中的具体效果,排除B项;“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与材料中培养“具有牢固的马列主义知识”相契合,但并非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排除C项;“引领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指的是加强科研创新工作,积极采取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80年代美国利用“星球大战”计划,将苏联拖入军备竞赛,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又操纵世界油价,致使苏联石油美元和军火贸易的外汇收入锐减。美国的这些举措抓住了苏联经济过于依赖石油出口和重工业的弱点,A项正确;油价下跌影响苏联经济,主要是因为美国的策动和苏联经济自身的弱点,并非苏联政府的内外政策有误,排除B项、D项;“综合国力下降”属于美国举措导致的后果而非美国举措产生效果的原因,且在美国的举措开始前,苏联没有出现明显的综合国力下降,排除C项。故选A项。
9.D
根据材料“在20世纪,那些人打着‘帮助普通老百姓’的旗号,施行了最恶劣的专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前,民众对于国家体制的不满,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东欧民众生活水平,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封建专制制度早已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东欧执政党的共产党或工人党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D项正确;AC项都不是剧变的实质,排除AC项;不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改变,而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故选D项。
11.A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C
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与城乡差别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并未改变苏联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D项依据材料时间“195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已经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
13.(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产量快速增长,其原因结合50年代中国工业化建设及一五计划的影响回答。
美国的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到70年代因滞胀所带来的下降。
苏联数据也在增长,到70 年代放缓。原因主要在于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主,实现了稳步增长,到70年代受整体经济颓势影响而放缓。
日本主要是因为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70代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
(2)根据“20世纪 80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同时根据材料“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信息也可概括出相关的答案。